广西南宁市3校2022-2023高一下学期2月联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答案)

2023年春季学期高 一 年级联合调研测试
历 史
2023.2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 1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作答时 ,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 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
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无效。
(
3.
本试卷命题范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 ,地处黄河流域中游的陶寺古城 ,南北长约 1000米、东西宽约 560米 ,面积约 56万 平方米 。城南为公共墓地 。在已发掘的 1000多座墓葬中 ,有 9座大型墓葬 ,出土了象征权力 的钺和斧之类的玉石兵器 。这表明
A.中华文明曙光初现 B.玉石兵器普遍使用
C.早期国家已经出现 D.社会分工日趋精细 2.商代的征伐 ,只是迫使被征服者屈服 ,没有把被征服地区的土地、人口授予自己的同族子弟统
治:而周人的封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现象 。周人的封国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确立了贵族世袭权利
C.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D.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3.下表是商鞅死因的几种说法 ,从表中关于商鞅死因的历史研究中 ,可以得出
西汉司马迁 商鞅此人刻薄寡恩 ,用刑太过。
改革开放 前某学者 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变法触犯了奴隶主阶级的利 益 ,遭到他们报复。
近年来的 最新研究 商鞅权势太重 ,行事专断 ,与当时君主秦惠王的矛盾加 剧而被杀。
A.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 B.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失实
C.研究者的史观左右历史事实 D.历史叙述方式决定历史结论 4.荀子说:“故人君者 ,爱民而安 ,好士而荣 ,两者无一焉而亡。,商鞅说:“法者 ,所以爱民也:礼
者 ,所以便事也,。上述主张的共同目的主要是
A.恢复社会经济 B.实现国家统一 C.建立稳定秩序 D.保障百姓利益 5.《魏书 .序纪》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 ,或内列诸华 ,或外分荒服 。 昌意少子 ,受封北土 ,
国有大鲜卑山 ,因以为号 。其后世为君长 ,统幽都之北 ,广漠之野 。,材料主要反映了魏晋
【高一调研测试 .历史 第 1页(共 6页)】 8093A
时期
A.政权更迭 B.经济发展 C.文化认同 D.疆域辽阔 6.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 770名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摊贩 .提篮挑担的小贩 .船
夫 .脚夫 .丝绸药材以及各种杂货店的大小商人 .骆驼队的贩运商人 .打铁、制车等各种手工业
者占了半数以上 .生动再现了汴京商业的繁荣风貌 。作为例证 .可以用来说明北宋时期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宽松环境利于工商业繁荣
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改变
7..血战沙场 .为国捐躯:折冲樽俎 .力争主权:收回利权 .实业救国:开启民智 .教育救国:献身学 术 .科学救国:提倡体育 .强民体魄:改革文艺 .激励民气:移风易俗 .破除迷信:留学外国 .引进 新知。"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主题是
A.实业救国 B.救亡图存 C.学习西方 D.思想启蒙
8.1842年 10月 .道光皇帝听闻广东仿造了一艘西式战舰 .颇为欣赏 .命大臣将图样交闽、浙、苏 三省官员参考 。然而 .造西式战舰有材料、技术、经费等方面的困难 .各地官员假词推托 .道光 皇帝也没有追究 。这反映出晚清政府
A.意识到必须向西方学习 B.权威受到地方严重挑战
C.仍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 D.囿于实际困难改革受阻 9.某学者认为 .清末十年 .新政、立宪与革命三种社会运动 .分别体现出.变事".变法"和.旧邦新
造"的三级定位层次 。终清之际革命运动的最后收功 .对于新政和立宪运动来说 .是.三国归 晋":对于清末所有社会政治运动来说 .是.万流归宗"。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A.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B.为人民的解放奠定了政治基础
C.使社会面貌发生了质的转变 D.弥合了资产阶级各派别的分歧 10.九一八事变后 .蒋介石于 1931年 9月 21 日召集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 。1933年 .日军进
犯山海关 。 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联合全国各种军队一致抗 日 的主张 。 当时驻守长城防线、 察绥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以及长城内外的义勇军 .先后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等 。这 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中 日 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民族危机促进局部抗战发展 D.民族危机促进国共矛盾缓和 11.据统计 .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 .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 1 : 9.当时人民提出.倾家
荡产 .支援前线 .忍受一切艰难 .克服一切困苦 .争取战役的胜利"的口号 。 出现这一现象的 根本原因是
A.华北和华东的农业基础良好 B.解放区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
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D.人民被解放全中国的激情鼓舞 12.陈云说:.这就像鸟和笼子的关系一样 .鸟不能捏在手里 .捏在手里会死 .要让它飞 .但只能让
它在笼子里飞 。没有笼子 .它就飞跑了 。 当然 .笼子大小要适当 .该多大就多大 。经济活动 不一定限于一个省、一个地区 .也可以跨省跨地区 .甚至不一定限于国内 .也可以跨国跨洲。" 这段话中的.鸟".笼子"分别喻指
A..市场调节".国家计划" B..改善民生".投资建设"
C..自力更生".对外开放" D..集中统一".分散灵活"
13.1950年 10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 。1951年 6月 .各地纷纷开展爱国公约、捐献 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三项活动 。1952年 .农村开展爱国增产竞赛活动 .以支援抗美援朝。
【高一调研测试 .历史 第 2页(共 6页)】 8093A
这说明抗美援朝
A.得到了广大人民有力支持 B.推动印度支那和平的实现
C.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D.打出了新中国国威和军威 14.1956年 7月 1 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宣布开始改版 ,改版的主要内容有:一、扩
大报道范围 ,多发新闻:二、开展自由讨论 ,阐发社会言论:三、改进文风 ,活泼空气 。据此可 知 ,此次《人民日报》的改版
A.意在为建设人民公社制度做好舆论准备 B.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热情
C.推动了文艺与科研正确指导方针的实践 D.受到全面向苏联模式学习的影响 15.从1964年开始 ,我国基本建设投资的重点放在西北、西南地区 。到了 20世纪 70年代末 ,上述
地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 140亿元 ,占当时全国的 1/3,国防工业生产能力占当时全国的 1/2。 这一变化
A.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B.推动沿海地区城市化
C.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 D.加剧国际关系的紧张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小题,共 5分)
16.(13分)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是有关隋朝修筑粮仓的文献史料。
文献 记载内容
魏征《隋书 .食货志》 又于卫州置黎阳仓 ,洛州置河阳仓 ,陕州置常平仓 ,华州置广通仓 , 转相灌注 。漕关东及汾、晋之粟 ,以给京师
赵翼《廿二史劄记》 总征天下兵皆会涿郡(今北京)……发江淮民夫及船 ,运黎阳及洛 口 仓米至涿
王国维《东方杂记》 关中大旱 ,命农丞王亶发广通之粟三百余万石以拯之 ,则一仓之储 , 其富可知
—摘编自于慎行《谷山笔尘》
(1)根据材料 ,归纳隋朝建粮仓的目的 。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隋朝广建粮仓的优势条件 。 (9分)
【高一调研测试 .历史 第 3页(共 6页)】 8093A
17.(13分)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前中期 ,注重对边疆的治理 。第一,从观念上看 ,它承认边疆民族与内地民族之间 在制度文化方面的差异性 ,用 中华固有的道德主义来看待边疆的民族 ,对边疆和内地采取不 同的政策 ,体现了一种文化边疆意识 。 同时 ,针对西藏、青海、蒙古、新疆等地区 ,通过制定诸 如善后章程之类具有较强的"自治权,的单行法规或基本法 ,赋予其一定的"自治权,。第二 , 在实践中 ,在确认民族性和实行相对自治的基础上 ,还强调边疆民族参与本民族政治的思 想 。这种体制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参与式的"自 治,,即将边疆民族地方的首领纳入中央政 府的管理制度之中 ,把其行政活动置于国家法律之下 ,并在此前提下让其根据地方的实际情 况来处理各种行政、法律事务。
—摘编自冯建勇《构建民族国家: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边疆)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指出清朝政府边疆治理的特点并予以说明。
【高一调研测试 .历史 第 4页(共 6页)】 8093A
18.(14分)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6年 12月 12 日 ,国民党东北军张学良、十七路军杨虎城 ,为逼蒋抗 日 ,率部“兵谏,, 软禁蒋介石 ,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12月 13日上午 ,中共中央举行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 ,讨论西安事变问题 。根据会议精 神 ,中共中央从停止内战、和平解决事变的大局出发 ,采取了一 系列的措施来应对和支持 张、杨。
12月 17 日 ,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 。 同 日 ,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中央 ,呼吁南京政府停 止内战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并提出了和平解决事变的 5个条件。
12月 19 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 ,再次讨论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张闻天在 毛泽东作了报告后发言补充说:“我们的方针应确定为争取成为全国性的抗 日 ,坚持停止内 战 ,一致抗日的方针。,
12月 22 日 ,周恩来会晤宋美龄 。周恩来一再申明:“在中国的目前阶段 ,除了蒋委员长 之外 ,别人谁也没有资格成为国家的领袖。,
12月 24日晚 ,周恩来与蒋介石会面 。周恩来采取“触龙说赵太后,的方式向蒋表明 ,共 产党目前丝毫也不想做出不利于委员长和南京政府的事情 ,并希望所有的问题得到解决。 最终 ,蒋介石表示愿意停止内战。
12月 25日下午 ,蒋介石由张学良陪送飞往洛阳 ,次日回到南京 。至此 ,西安事变得到 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西安事变像是一 面镜子,,它反映了国 内 国际各种政治力量的不同作用 ,但在此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卓越能力得以彰 显 ,并得到了历史的检验。
—整理自薄谊萍《论中共应对西安事变突发事件的能力》 就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的表现 ,自拟论题 ,并作简要说明 。 (要求:论题明确 , 持论有据 ,说明充分 ,表述清晰。)
【高一调研测试 .历史 第 5页(共 6页)】 8093A
19.(15分)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4年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集体和农民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 ,将资金集中起来 , 联合兴办各种企业 ,尤其要支持兴办开发性事业。,这条政策区别于以往的主要意义在于 ,摘 掉了扣在乡镇企业头上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帽子 ,解决了当时由承包制引起的集体与个人之 间的矛盾 ,为乡镇企业在新环境下指明了发展路径 。此后 ,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在国民经济 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与此同时 ,乡镇企业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了新的来源 。 1978~ 2006年 ,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水平逐步提高 ,由人均年收入 308元增加到 8369元 ,乡镇 企业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 8.2%提高到 46.4% ,乡镇企业已成为支持农 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更重要的是 ,乡镇企业带动了农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开启了城镇 化的进程。
—摘编自李晓寒《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 ,由于当时农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城市工 厂可以将一部分宜在农村加工的产品或零部件有计划地扩散给社队企业经营 ,这给城市工 业的“三废,等污染进入农村地区提供了渠道 。一些高污染的行业如造纸、化工等则以联营、 分厂等名义进入农村地区 ,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为此 ,1984年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 强乡镇、街道企业环境管理的规定》,明确指出“禁止污染向乡镇、街道转移,。此外 ,这一 时 期农村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在促进乡镇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 ,带来了新的环境问 题:一是乡镇企业未经处理排入环境中的“三废,,导致了水、土壤和空气的污染:二是乡镇企 业为扩大规模 ,大量砍伐森林 ,占用耕地 ,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 。从污染范围和程度来 看 ,乡镇企业引致的污染已远超城市工业污染 ,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 因此 ,“对乡镇企业的 发展 ,要合理规划 ,应当注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七个五年计划》。
—摘编自闵继胜《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环境治理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 ,并谈 谈你的看法 。 (9分)
【高一调研测试 .历史 第 6页(共 6页)】 8093A2023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联合调研测试·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2.C3.A4.C5.C6.B7.B8.C9.A10.C11.B12.A13.A14.C15.C
16.(1)目的:满足京城供给、军事供需、灾荒赈济。(4分)
(2)优势条件:隋朝完成了统一,提供了安定的社会局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南北方经济繁荣,提
供了丰富的储备之粮;运河等交通设施的修建,提供了便利的运粮渠道。(9分)
17.因地制宜:内地分立18省,设巡抚、总督治理:对于东北、西北边疆分设5个将军辖区;在蒙古地区设立盟、
旗进行管理;在西藏与青海设立办事大臣辖区;在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利用宗教加强对西藏的管
理:专设理藩院学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5分)
依法管理: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权;乾隆时期规定,达赖,班禅的转世灵童人选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犁签仪式来确认,报朝廷批准。
(4分)
边器民族地方的首领参与治理: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管理地方;册封达赖,班禅与驻藏大臣共同管理
西藏。(4分)
18.[示例]
论题: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进一步成熟。(2分)
说明:西安事变是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突发事件。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
(12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就迅速做出反应,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西安事变问题,其间表现出
的“停止内战、和平解决事变”的大局观显示,中国共产党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重,处变不惊、冷静分析,
随后,12月17一22日,中共中央把握时势,制定了“争取成为全国性的抗日,坚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方
针”,在策略上,主张抗日而不反蒋,这就有助于消除蒋介石一派的疑虑,孤立了亲日派,避免了内战的可能。
这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决策果断。(8分)
总之,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中国共产党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经过西安事变的洗礼,中国共产党在政治
上进一步成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4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19.(1)有利条件:中央政策的支持;国家放松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改革开放的推动;农民增收提高生产积极性;
城镇化浪潮的推动。(6分)
(2)原因:改革开放背景下城镇化进程加快,但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城市工厂向农村转移污染产业;乡镇企业
发展带来更大污染。(6分)
看法: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完善和利用各项环境保护法规,加大管控力度:加
大对民众的教育,增强民众环境保护意识。(3分)
【高一调研测试·历史参考答案】
8093A

广西南宁市3校2022-2023高一下学期2月联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