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重点突破练(三)(课件(含33张PPT) 练习(答案)共2份)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共33张PPT)
重点突破练(三)
第三章 生态系统
<<<
题组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于一个营养级
B.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C.一类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生物成分
D.土壤中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都是分解者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对点训练
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同种生物可处于不同的营养级,A错误;
一般来说,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B错误;
一类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生物成分,例如,细菌可以是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2023·台州高二期末)果树—草菇立体农业是利用果树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低的风速等特殊环境条件,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树下的蚯蚓是消费者,草菇等真菌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可能存在鼠→蛇→鹰这样一条食物链
C.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D.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对点训练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蚯蚓和草菇在生态系统中都是分解者,A错误;
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但有光能自养型和化能合成型,故生产者并不是都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
消费者具有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D正确。
3.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食物网中的植食动物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B.陆地生态系统中通常以捕食食物链为主
C.捕食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D.难降解的有害物质会沿着食物链转移和富集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食物网中的植食动物属于第二个营养级,A错误;
陆地生态系统中通常以腐食食物链为主,B错误;
捕食食物链中不存在分解者,C错误。
对点训练
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鹰位于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占据第三、
四、五、六个营养级
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
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
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只有分解者
D.若蛙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则该生态系统的虫害将变得严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对点训练
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
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
生物成分,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和逐级递减的。
题组二 生态系统的功能
5.(2023·温州高二检测)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是能量流动、物
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
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对点训练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中损失的能量最终都以热能的形式耗散
B.生态系统营养级越多,则流向人类的能量越少
C.碳元素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群落内部往复循环
D.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和能量补给也能维持稳态
√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热能无法再被生物转化,因此能量流动中损失的能量最终都以热能的形式耗散,A正确;
生态系统营养级越多,流向人类的能量不一定越少,关键看人类主要需要的是第几个营养级,如生产者成为人的主要能量来源,则与营养级的多少关系不大,B错误;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但不能在群落内部进行循环,在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C错误;
能量不能循环,因此生物圈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光能)来维持稳态,D错误。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2024·台州高二期末)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如图为生物圈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过度排放可打破自然界碳循环的平衡
B.当“碳中和”时,③的强度大于②的强度
C.大气中的CO2增多,使大气捕获的热能增多
D.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在群落内部循环流动
对点训练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碳中和”时,CO2的吸收量与排放量相等,生产者所固定的CO2量应大于所有生物细胞呼吸释放的CO2量之和,B正确;
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在群落内部流动,但不能实现循环,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的过程,D错误。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2023·杭州高二检测)某地方政府启动了“生态桥”治理工程,将有机生活垃圾、废弃枝条和落叶等集中进行资源化处理,加工成优质有机肥后再施加到果园土壤中,减轻污染的同时提高了水果的产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果园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B.“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为果树的生长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和能量
C.该果园生态系统常需要额外投入,其自我调节能力大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
D.用废弃枝条等制成的有机肥中的化学能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这个渠道进行的,但信息传递的渠道不是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
“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为果树的生长提供了更多的物质,但不能为果树提供能量,因为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
该果园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自然生态系统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其自我调节能力小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C错误;
用废弃枝条等制成的有机肥中的化学能,即植物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这部分能量来源于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题组三 生态系统的稳态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维持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保持稳态不需要外界的能量输入
B.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因此不会因外界的干扰而遭到破坏
C.在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的实验中,生态瓶要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
D.维持生态系统稳态,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稳态指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相对平衡
B.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
C.物种丰富度的增加有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保持
D.用散射光代替直射光照射生态瓶有利于维持其稳态
√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生态系统的稳态是指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包括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相对平衡、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等,A错误。
11.如图是甲、乙生态系统在一段时间内种群类型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生态系统恢复稳态的能力
较乙生态系统强
B.乙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在S点之
后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乙生态系统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D.乙生态系统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
对点训练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甲生态系统种群类型数量较乙生态系统多,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
抵抗干扰保持稳态的能力越强,且在气候条件骤变后,甲种群数量仍能保持相对稳定,而乙种群类型数量变化较大,由此可见,甲生态系统保持稳态的能力较乙生态系统强,故甲生态系统恢复稳态的能力较乙生态系统要弱,A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乙生态系统在S点时种群类型数量降到最低,而S点后种群类型数量又逐渐增加,可见S点后一
定经历过一个次生演替的过程,B错误;
新的物种产生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不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可能是外来物种的迁徙,C错误;
由图可知,乙生态系统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经历演替之后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12.(2024·绍兴高二期末)为预防某水库蓝细菌大量繁殖形成水华,管理人员每年在休渔期投放适量的喜食蓝细菌的滤食性鱼苗,而在捕鱼期适量捕捞所投放的鱼类成体。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利用了生物间的捕食关系来控制蓝细菌数量
B.水库爆发水华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
C.控制投放量和捕捞量,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D.捕捞鱼类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
捕捞鱼类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13.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元素流动模型,图中
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化学反应过程。回答下
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次级生产者是
_______,用图中的数字可将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量的关系构建成数学模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或数字回答)。
综合强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A
B、C
⑩=①+②+③+④
综合强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即图中的A;次级生产者是指只能利用现成有机物进行第二次有机物生产的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次级生产者是B和C;①②③表示各种生
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④是化石燃料的燃烧,①②③④能将含碳有机物分解成CO2释放到环境中去,⑩主要是光合作用,是将大气中的CO2合成含碳有机物引入到生物群落中,碳中和即进入生物群落的碳和释放到大气中的碳相等,因此碳中和时⑩=①+②+③+④。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生物圈在物质上可以自给自足,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在湿地公园已然成为各个城市重要的天然碳汇,常见湿地从中央到边缘主要为敞水带、沉水植物带、浮水植物带、挺水植物带、中生植物带、乔木植物带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结构。
综合强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水平
(4)实现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碳中和,海洋是重要抓手,但研究发现深海区的下层几乎没有初级生产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强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阳光不能照射到深海区的下层,绿色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初级生产量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或合成的有机物,阳光不能照射到深海区的下层,绿色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几乎没有初级生产量。
14.(2023·浙江6月选考,21)地球上存在着多种生态系统类型,不同的生态系统在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上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各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综合强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在消杀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害虫时,喷施了易在生物体内残留的杀虫剂Q,一段时间后,在该草原不同的生物种类中均监测到Q的存在,其含量如图所示(图中数据是土壤及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Q的平均值)。由图可知,随着营养级的递增,Q含量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物种之间,Q含量也存在差异,如一年生植物与多年生植物相比,Q含量较高的是____________。因某些环境因素变化,该草原生态系统演替为荒漠,影响演替过程的关键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该演替过程中,草原中的优势种所占据生态位的变化趋势为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强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随着营养级的递增,Q含量增加
多年生植物
温度和水分
种与其他有生态位重叠的种群会发生生态位分化(重叠程度减小)
优势
综合强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分析题意可知,杀虫剂Q是难以降解的物质,图中的草本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是一条食物链,结合图中数据可知,随着食物链中营养级的递增,Q的含量逐渐增加;与一年生植物相比,多年生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Q更多,故Q含量较高;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该过程中关键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水分;
综合强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生态位是指群落中某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该演替过程中,草原中的优势种所占据生态位的变化趋势为:与其他有生态位重叠的种群会发生生态位分化(重叠程度减小),以提高对环境的利用率。
(2)农田是在人为干预和维护下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人类对其进行适时、适当地干预是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例如,在水稻田里采用灯光诱杀害虫、除草剂清除杂草、放养甲鱼等三项干预措施,其共同点都是干预了系统的___________和能量流动;在稻田里施无机肥,是干预了系统__________过程。
综合强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
综合强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运用物质循环规律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物质中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在水稻田里采用灯光诱杀害虫、除草剂清除杂草、放养甲鱼等三项干预措施,其共同点都是干预了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若在稻田里施无机肥,则减少了微生物分解的作用过程,实际上是干预了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3)热带雨林是陆地上非常高大、茂密的生态系统,物种之丰富、结构之复杂在所有生态系统类型中极为罕见。如果仅从群落垂直结构的角度审视,“结构复杂”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雨林中动物种类丰富,但每种动物的个体数不多,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事实存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强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明显,动植物种
类多
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每一营养级都有流向分解者和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
综合强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群落中乔木、灌木和草本等不同生长型的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果仅从群落垂直结构的角度审视,“结构复杂”具体表现在其在垂直结构上分层现象明显,动植物的种类都较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每一级的生物都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和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雨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在该营养级能量一定的前提下,则每种动物的个体数不多。作业16 重点突破练(三)
(分值:100分)
第1~2题,每题5分;第3~12题,每题6分,共70分。
题组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于一个营养级
B.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C.一类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生物成分
D.土壤中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都是分解者
2.(2023·台州高二期末)果树—草菇立体农业是利用果树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低的风速等特殊环境条件,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树下的蚯蚓是消费者,草菇等真菌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可能存在鼠→蛇→鹰这样一条食物链
C.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D.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3.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物网中的植食动物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B.陆地生态系统中通常以捕食食物链为主
C.捕食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D.难降解的有害物质会沿着食物链转移和富集
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鹰位于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占据第三、四、五、六个营养级
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只有分解者
D.若蛙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则该生态系统的虫害将变得严重
题组二 生态系统的功能
5.(2023·温州高二检测)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6.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中损失的能量最终都以热能的形式耗散
B.生态系统营养级越多,则流向人类的能量越少
C.碳元素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群落内部往复循环
D.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和能量补给也能维持稳态
7.(2024·台州高二期末)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如图为生物圈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过度排放可打破自然界碳循环的平衡
B.当“碳中和”时,③的强度大于②的强度
C.大气中的CO2增多,使大气捕获的热能增多
D.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在群落内部循环流动
8.(2023·杭州高二检测)某地方政府启动了“生态桥”治理工程,将有机生活垃圾、废弃枝条和落叶等集中进行资源化处理,加工成优质有机肥后再施加到果园土壤中,减轻污染的同时提高了水果的产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果园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B.“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为果树的生长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和能量
C.该果园生态系统常需要额外投入,其自我调节能力大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
D.用废弃枝条等制成的有机肥中的化学能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题组三 生态系统的稳态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维持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保持稳态不需要外界的能量输入
B.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因此不会因外界的干扰而遭到破坏
C.在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的实验中,生态瓶要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
D.维持生态系统稳态,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稳态指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相对平衡
B.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
C.物种丰富度的增加有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保持
D.用散射光代替直射光照射生态瓶有利于维持其稳态
11.如图是甲、乙生态系统在一段时间内种群类型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生态系统恢复稳态的能力较乙生态系统强
B.乙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在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乙生态系统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D.乙生态系统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
12.(2024·绍兴高二期末)为预防某水库蓝细菌大量繁殖形成水华,管理人员每年在休渔期投放适量的喜食蓝细菌的滤食性鱼苗,而在捕鱼期适量捕捞所投放的鱼类成体。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利用了生物间的捕食关系来控制蓝细菌数量
B.水库爆发水华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
C.控制投放量和捕捞量,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D.捕捞鱼类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13.(14分)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元素流动模型,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化学反应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______,次级生产者是____________,用图中的数字可将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量的关系构建成数学模型,即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或数字回答)。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圈在物质上可以自给自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在湿地公园已然成为各个城市重要的天然碳汇,常见湿地从中央到边缘主要为敞水带、沉水植物带、浮水植物带、挺水植物带、中生植物带、乔木植物带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结构。
(4)实现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碳中和,海洋是重要抓手,但研究发现深海区的下层几乎没有初级生产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6分)(2023·浙江6月选考,21)地球上存在着多种生态系统类型,不同的生态系统在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上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各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在消杀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害虫时,喷施了易在生物体内残留的杀虫剂Q,一段时间后,在该草原不同的生物种类中均监测到Q的存在,其含量如图所示(图中数据是土壤及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Q的平均值)。由图可知,随着营养级的递增,Q含量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物种之间,Q含量也存在差异,如一年生植物与多年生植物相比,Q含量较高的是____________。因某些环境因素变化,该草原生态系统演替为荒漠,影响演替过程的关键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该演替过程中,草原中的优势种所占据生态位的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田是在人为干预和维护下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人类对其进行适时、适当地干预是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例如,在水稻田里采用灯光诱杀害虫、除草剂清除杂草、放养甲鱼等三项干预措施,其共同点都是干预了系统的____________和能量流动;在稻田里施无机肥,是干预了系统____________过程。
(3)热带雨林是陆地上非常高大、茂密的生态系统,物种之丰富、结构之复杂在所有生态系统类型中极为罕见。如果仅从群落垂直结构的角度审视,“结构复杂”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林中动物种类丰富,但每种动物的个体数不多,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事实存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1.C
2.D [蚯蚓和草菇在生态系统中都是分解者,A错误;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但有光能自养型和化能合成型,故生产者并不是都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消费者具有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D正确。]
3.D [食物网中的植食动物属于第二个营养级,A错误;陆地生态系统中通常以腐食食物链为主,B错误;捕食食物链中不存在分解者,C错误。]
4.C [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成分,C错误。]
5.A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和逐级递减的。]
6.A [热能无法再被生物转化,因此能量流动中损失的能量最终都以热能的形式耗散,A正确;生态系统营养级越多,流向人类的能量不一定越少,关键看人类主要需要的是第几个营养级,如生产者成为人的主要能量来源,则与营养级的多少关系不大,B错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但不能在群落内部进行循环,在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C错误;能量不能循环,因此生物圈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光能)来维持稳态,D错误。]
7.D [“碳中和”时,CO2的吸收量与排放量相等,生产者所固定的CO2量应大于所有生物细胞呼吸释放的CO2量之和,B正确;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在群落内部流动,但不能实现循环,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的过程,D错误。]
8.D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这个渠道进行的,但信息传递的渠道不是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为果树的生长提供了更多的物质,但不能为果树提供能量,因为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该果园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自然生态系统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其自我调节能力小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C错误;用废弃枝条等制成的有机肥中的化学能,即植物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这部分能量来源于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D正确。]
9.C
10.A [生态系统的稳态是指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包括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相对平衡、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等,A错误。]
11.D [甲生态系统种群类型数量较乙生态系统多,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干扰保持稳态的能力越强,且在气候条件骤变后,甲种群数量仍能保持相对稳定,而乙种群类型数量变化较大,由此可见,甲生态系统保持稳态的能力较乙生态系统强,故甲生态系统恢复稳态的能力较乙生态系统要弱,A错误;乙生态系统在S点时种群类型数量降到最低,而S点后种群类型数量又逐渐增加,可见S点后一定经历过一个次生演替的过程,B错误;新的物种产生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不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可能是外来物种的迁徙,C错误;由图可知,乙生态系统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经历演替之后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D正确。]
12.D [捕捞鱼类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13.(1)A B、C ⑩=①+②+③+④ (2)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3)水平 (4)阳光不能照射到深海区的下层,绿色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14.(1)随着营养级的递增,Q含量增加 多年生植物 温度和水分 优势种与其他有生态位重叠的种群会发生生态位分化(重叠程度减小) (2)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 (3)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明显,动植物种类多 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每一营养级都有流向分解者和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
解析 (1)分析题意可知,杀虫剂Q是难以降解的物质,图中的草本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是一条食物链,结合图中数据可知,随着食物链中营养级的递增,Q的含量逐渐增加;与一年生植物相比,多年生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Q更多,故Q含量较高;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该过程中关键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水分;生态位是指群落中某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该演替过程中,草原中的优势种所占据生态位的变化趋势为:与其他有生态位重叠的种群会发生生态位分化(重叠程度减小),以提高对环境的利用率。(2)运用物质循环规律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物质中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在水稻田里采用灯光诱杀害虫、除草剂清除杂草、放养甲鱼等三项干预措施,其共同点都是干预了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若在稻田里施无机肥,则减少了微生物分解的作用过程,实际上是干预了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3)群落中乔木、灌木和草本等不同生长型的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果仅从群落垂直结构的角度审视,“结构复杂”具体表现在其在垂直结构上分层现象明显,动植物的种类都较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每一级的生物都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和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雨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在该营养级能量一定的前提下,则每种动物的个体数不多。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