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卷(答案)

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学校、班级,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赋税制度(25分)
赋役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某校历史社团为此搜集相关材料并进行了整理:
制度名称 文献记载 赋役制度变化趋势
A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皆总统于度支(户部)。 从人头税为主转向 ① 为主,反映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不断减弱的趋势。 从实物、劳役地租向 ② 转变,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B 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C 总括一州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D 雍正四年奉旨:以各邑丁粮均派入各邑地粮之内,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
1.完成上表对应制度名称、变化趋势的填写。(6分)
制度名称: A B C D
变化趋势: E.货币地租 F.土地财产
2.细心的小明同学从表格材料中发现C项 “计亩征银,折办于官”的新特点。对此合理的历史解释是(双选题,4分)
A.当时商品经济发展 B.政府长期开放政策
C.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D.白银流通量的增加
小亮同学想补全表格中缺失的秦汉部分,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一: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班固:《汉书·食货志》
3.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时农民需要承担的赋役种类。(3分)
关于秦朝征收“泰半之赋”,小明同学有所怀疑。在社团老师指导下,搜集到一条秦简材料:
材料二:租误券。田多若少,耤令田十亩,税田二百四十步,三步一斗,租八石,·今误券多五斗,欲益田,其述(術)曰:以八石五斗为八百。
——岳麓书院藏秦简《数》
学者彭浩对此材料解读如下:简文中的“税田”即应税之田,是240平方步,合当时的1亩,相当于全部土地的1/10。“税田”的全部收成就是“田十亩”的田租。
4.材料一、二在记载秦朝农民赋役问题上有何不同?请你从史料实证的视角谈谈对此问题的看法。(6分)
国境关税是近现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税收制度之一。
材料三 : 近现代中国海关大事记
1842年 《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即协定关税权。
1927-1930年 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部分收回关税自主权,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制定税率。
1949年 10月25日,海关总署成立,标志着中国“海关独立、关税自主”的开始。
1980年 1月1日,海关恢复征税。
1985年 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关税税率调整愈加规范。
1992年底——2001年初 1992年以来,中国先后4次自主降低关税,由43.2%降低到15.3%,总降税幅度近65%。
2001年—2010年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履行入世承诺,先后4次降税,关税总水平从15.3%降至9.8%,降幅高达35%。
——根据财政部关税司《波澜壮阔七十年,关税见证伟大历程》等资料整理
5.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中国海关变化的认识。(6分)
二、国际法(22分)
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提到“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6.根据格劳秀斯对国际法的定义,下列属于国际法的是(单选题,2分)
①《非战公约》 ②《拿破仑法典》
③《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④《联合国宪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阅读材料一至四,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材料二: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在维也纳体系下,……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
——摘选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的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法之规定,以为今后各国政府间行为之规范,在有组织之民族间彼此关系中维持正义并恪遵条约上之一切义务……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四: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联合国宪章》
7.上述四则材料内容分别与历史上的四个国际体系相关联,完成对应填写。(8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8.近现代以来,推动国际法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
9.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空间范围、国家关系和历史作用的视角,概括近代以来国际法发展变化的趋势。(6分)
三、海洋事业(30分)
古代至近代,东西方海洋事业呈现出不同的历史轨迹。部分学生开展了以“海洋事业”为主题的学习活动。
活动一:小晨同学搜集到一些图片,以呈现西方海洋事业的发展历程。
10.将下列图片对应内容填入时间轴中相应位置。(填字母,8分)
A.雅典卫城遗址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C.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内海 D.马尼拉大帆船
11.雅典卫城的建筑布局颇具特色,集中了议事大厅、公民大会会场、神庙和体育场等标志性公共建筑。这类建筑反映出(单选题,2分)
A. 寡头政治的历史现象
B. 雅典居民的共同信仰
C. 依山而建的城市布局
D. 民主政治的历史特征
12.与图中D处同一时期的历史现象还包括(三选题,6分)
A. 果阿、澳门、长崎等地成为国际贸易枢纽
B. 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苦力贸易
C. 玉米和马铃薯传入欧洲
D. 蒙古西征引发较大规模民族迁徙
E. 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活动二:为探究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特点,小曦同学搜集到以下材料。
中国古代不乏向海洋谋求民生利益的卓越人物,但他们主要着眼于鱼盐之利,较少侧重航运的展开。中国人自古即注意发展交通事业,但侧重点在陆上而非海上,海洋交通未能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明人郑开阳在《海防图论》、胡宗宪在《筹海图编》中提出“经略海上”的构想,但主要也是集中在近海,且主要出于防范倭寇侵扰的目标。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成就与局限》
13.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活动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在许多方面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行,但却未能持续下去。针对这一历史现象,小明同学搜集到如下材料,并对此进行思考。
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14.根据活动一至活动三所搜集的材料,尝试回答为何西方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达嘉马”,而中国“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6分)
四、千年敦煌(23分)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各民族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文化财富,一直受到威胁。19世纪开始,一些国家通过立法进行文物保护。1972年联合国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5年中国加入。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敦煌莫高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15.西汉时,敦煌是河西四郡之一,敦煌在右图中的位置是 (2分)
材料一:当时的敦煌……有匈奴、鲜卑、氐、羌、月氏人等,也有西域各族如伊吾、高昌、焉耆、龟兹、康居人,还有更远的粟特、罽宾、波斯等地来经商的人,也有往来天竺、西域的各地僧人和内地去西域或天竺学佛求经的僧人。
——窦侠父《敦煌史迹》
材料二:(莫高窟)早期洞窟……改造了印度的窟型,空间较小,构造简单,在崖壁上零零星星,并没有形成规模。一直到公元439年,北魏攻克北凉,凉州一带众多工匠由于战乱纷纷迁来敦煌。此后,洛阳也来了大批官宦、僧侣、工匠。正是这些徙居敦煌的人们在莫高窟进行了一次规模浩大的开凿,并给洞窟造型带来了新潮的中原审美风格。
——敦煌研究院《敦煌》
材料三:敦煌莫高窟壁画
16.根据材料一、二、三及所学,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视角,归纳成就敦煌莫高窟璀璨文化的主要因素。(6分)
材料四:“敦煌遗书”的历史命运
1900年,道士王圆箓无意中发现莫高窟藏经洞,内藏4-11世纪50000多卷经本、画卷等古写本和印本,内容大多是佛教、道教经典,经史子集、诗词曲赋、通俗文学、图经、方志、医药、契约、账簿、户籍、信札等历史资料。这些经卷被称为“敦煌遗书”。
时间 事件
1907年 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以4个马蹄银(约200两银子)向王道士换取装有汉、藏写卷的箱子29箱。
1909年 法国人伯希和以500两银子换走大量经卷。后来日本大谷探险队、俄国探险队再次换走一批经卷。 清政府下令押送剩余的8000件经书进京,但大部分落入私人手中。
1910年 藏经洞文物运抵北京,收入正在兴建的京师图书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1936年,一批爱国青年知识分子及艺术家自发前往敦煌莫高窟,修复与保护莫高窟壁画雕塑。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敦煌结束了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管理的状态,但条件极为艰苦。
1949-1963年 在国家的支持下,1956和1963年先后两次对莫高窟进行全面抢救性修复保护。
1984年 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大为敦煌研究院。对石窟保护、美术研究、历史考古、敦煌遗书等项目分别设立研究院。
1987年 1987年,敦煌莫高窟纳入《世界遗产名录》。“敦煌石窟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世界各地敦煌学家汇聚敦煌。
——根据《解密敦煌》、《敦煌》等书整理
17.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千年敦煌”历史的认识。(15分)
参考答案
一、赋税制度(25分)
1.(6分)A两税法;B租庸调制;C一条鞭法;D摊丁入亩。① F ② E
2.(4分) A、D
3.(3分)田赋、人头税和徭役或服兵役。
4.(6分)赋税税率不同,材料一认为秦朝征收“泰半之赋”,材料二认为仅缴纳土地产量的十分之一。对秦朝赋税种类理解不同,材料一未说明赋的内涵,材料二则指向田租一项。
第二问分项给分,第一项问题指向,表述为秦朝农民税赋重或不重或不能确定,1分。第二项两则材料的史料属性或史料价值,2分。第三项为两则材料与研究此问题之间的关系1分。
5.(6分)经历了从丧失、收回到独立自主的曲折历程;税率的调整,呈现出从被迫降低到自主关税再到主动降税的历史特征;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独立自主,改革开放以来主动融入世界的时代背景。
二、国际法(22分)
6. (2分)D
7. (8分)材料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材料二:维也纳体系;材料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材料四:雅尔塔体系。
8. (6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历次大规模战争的冲击(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战后国际公约的制定;各类国际组织的成立;国际会议的协商作用等。
9. (6分)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从欧洲扩展到全球;国家关系趋于公正,从大国协调到各国相对平等;发挥作用不断拓展,从可能引发国际争端到更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三、海洋事业(30分)
10. (8分)①A;②C;③D;④B
11. (2分)D
12. (6分)ACE
13. (8分)特点:重鱼盐之利,轻海洋开发;重陆地交通,轻海洋交通;先河川,后海洋;海洋战略以近海防御为主。
影响:促进了近海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抗击倭寇侵扰;忽视海权意识,使近代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
14. (6分)本小题的回答应关注以下视角:双方性质、历史因素、现实目的、结果与影响。任意三个视角,每个视角运用对比方式表述,史实清楚,逻辑自恰。
四、千年敦煌(23分)
15. (2分)A
16. (6分)优越的地理位置;民族文化的交融;“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外商业贸易往来频繁;印度、中原地区的佛窟技术传入;战乱导致的人口迁徙;精美的洞窟、壁画等艺术成就;融合了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
17.(15分)本小题采用分项评分法。
评分要素:观点与论证、材料与史实、叙事与逻辑。
评分项一:观点与论证(8分)
水平 1:回答与问题无关;无观点、无论证。(0分)
水平 2:观点不甚清晰;论证不尽一致、合理。(1~4分)
水平 3:观点鲜明;论证一致、合理。(5~8分)
评分项二:材料与史实(5分)
水平 1:没有使用材料信息或所学知识。(0分)
水平 2:能提取材料信息或使用所学知识。(1~3 分)
水平 3:能在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间建立联系,史实充分。(4~5分)
评分项三:叙事与逻辑(2分)
水平 1:仅罗列史实。(0分)
水平 2:叙述连贯通顺。(1分)
水平 3:叙述结构完整。(2分)

2023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卷(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