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2022-2023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新乡市2022-2023学年(下)高二年级4月份考试
历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观察下面三幅图。它们可用于探究古代
图1 古埃及墓葬壁画 图2 罗马帝国时《论烹调》中的图 图3 中国五代时莫高窟壁画
A.农业生产模式 B.文明交流状况
C.食物生产概况 D.区域食物结构
2.近年来,中国陆续出台众多冷链物流相关政策。专家认为,发展冷链物流,可促进诸如农产品、水产品、畜禽肉类等的商品流通,降低资源损耗。由此可知,冷链物流的运行
A.由国家主管部门负责 B.提高了物资的利用率
C.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D.满足了人们生活需求
3.恩格斯说:“青铜可以制造有用的工具和武器,但是并不能排挤掉石器,这一点只有铁才能做到,而当时还不知道冶铁。”恩格斯强调的是
A.冶铁业的历史出现较晚 B.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低
C.石制工具的使用历史长 D.青铜器使用的广度有限
4.在2022 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主任比斯利说:“不开放港口是对全球粮食安全宣战。”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代表指出,需保持市场开放,保障粮食贸易流顺畅,从而避免发生饥荒。这表明,当今世界各国必须
A.携手保障粮食安全 B.拓宽对外贸易通道
C.加快农业科技研发 D.改进食物储备技术
5. 表1
表1是英国织机的数量变化情况(单位:台)。这一现象
A.造成家庭手工业的消亡 B.导致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促进了生产组织的变革 D.是社会大分工下的产物
6.唐代,长安崇仁坊因离尚书省选院最近,故“选人京城无第宅者多停憩此。因是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据此可知,唐代
A.科举制打破了坊市制度 B.城市内部格局有所突破
C.官府对商业的管理放松 D.城市商业活动时间受限
7.到1800年,欧洲人使用和仿制了大量中国瓷器,穿着印度棉织品,食用来自东南亚的香料、中国的茶叶、墨西哥的巧克力、也门的咖啡,并用来自加勒比地区的砂糖给咖啡增加甜味。这反映出,当时
A.全球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B.殖民扩张以商品输出为主
C.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增速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8.1931年,美国将对外出口的机器大量出口给苏联,1932 年出口总量达 90%。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聘请美国专家援建的。美国此举主要目的是
A.援助苏联建设 B.缓和世界局势
C.缓解经济危机 D.发展国内工业
9.据统计,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规模已经由2001年的469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147亿美元。2006年2月,中国外汇储备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外汇储备国。这反映出
A.人民币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 B.中国对外贸易方式发生改变
C.中国资本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D.人世使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
10.明代正德年间,苏州府嘉定县的市镇为15个,万历年间为26个,其中南翔镇“其地东西五里,南北三里,往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松江府青浦县的朱家角“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为今巨镇”。材料可用于说明,明代
A.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活跃 B.工商业城镇兴起的原因
C.传统自然经济趋于瓦解 D.江南出现新的生产方式
11.印加帝国时期,道路为国家所有,因而穿越于印加之路的主要是士兵、劳役和因公出差的政府管理人员。这反映出印加之路的修建
A.具有明显政治意图 B.促进了人口的流动
C.体现了高超的技术 D.巩固了帝国的统治
12. 表2
表2是1801-1841年英国运河附近的部分城市人口变化情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水上运输增强了城乡联系 B.交通便利平衡了区域经济
C.城市分布格局受地形制约 D.交通变革促进了社会发展
13.美国和欧洲大陆在铁路发展过程中强调其“把国家绑在一起的前景”。一位意大利政治家在国家1861年统一时说:“铁路会缝合意大利之靴”。据此可知,铁路
A.决定了一国经济发展程度 B.推动了世界各国联系加强
C.促进了欧洲国家走向联合 D.促进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
14.截至2022年底,深圳共在900多条公交线路上投入了纯电动公交车15896辆实现公交100%纯电动化;年均节约34.5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量 135.3 万吨。由此可见,纯电动公交车的运行促进了
A.经济增长与社会开放 B.汽车制造业技术创新
C.节能减排与环境改善 D.人们出行方式的巨变
15.清代医家黄元御(1705-1758年)因感于“魏晋以来,至于今日,疫疠之杀人多矣”又发现“仲景先师,创内外感伤之法,而未言疫疠”,于乾隆十八年撰成《四圣悬枢》五卷。这说明黄元御
A.重视医学成果的收集 B.对医学理论有所创新
C.揭示了疫病爆发根源 D.完成了中医体系构建
16.1844年《澳门新闻纸》的报道中提到,“中国之人民,平常尽皆恨恶我等”,“只有医学乃系中国之人颇肯信之……颇信欧罗马医道之妙手,即已稍肯就医,医痊之人,多有写信到来致谢,致医道之多传遍各处。”这表明
A.外来入侵促进中国医学近代化 B.西方国家以治病麻木中国人民
C.中国民众对西医的信任度提升 D.中国民众对西方医学认识模糊
17.1945年,杜鲁门提出为全体美国公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方案后受强烈抵制而未达成,美国大资本家认为这是一个与共产主义有瓜葛的政策。2009年,当奥巴马提议成立由政府经营的保险公司也未成功,且招致口诛笔伐:奥巴马的医疗改革是“社会主义医疗”。据此可推知,美国
A.推行商业化的医疗保障制度 B.注重协调国内各阶层的利益
C.医疗保障的水平领先于世界 D.私人医疗保险体制相当合理
18.元代理学家刘因说:“礼乐射御书数,古之所谓艺也,今人虽致力而亦不能,世变使然耳。今之所谓艺者,随世变而下矣,虽然,不可不察也。诗文字画,今所谓艺,亦当致力,所以华国,所以藻物,所以饰身,无不在也。”这说明其
A.突破了传统儒家的文艺观念 B.推动人本主义思想到新境界
C.赋予传统儒学以神秘的外衣 D.极力维护专制主义集权制度
19.汉武帝时的大儒董仲舒认为:“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非有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董仲舒这一思想的提出意在
A.强化王朝正统 B.彰显君主权威
C.宣扬天下一统 D.破除迷信观念
20.鲁迅曾说:“那时(唐代)我们的祖先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根据,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对于别系文化抱有极恢廓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地崇拜或轻易唾弃。”鲁迅强调的是唐代
A.继承并固守传统文化 B.文化具有顽强生命力
C.形成多元的文化心态 D.文人勇于探求的精神
21.德国文豪歌德在比较中西文学后说:“当中国人已拥有小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正在树林里生活呢。”其实在16世纪前后,也就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在欧洲社会风靡的是中华文化。材料表明
A.欧洲文艺复兴的动力源于中国文化 B.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强
C.16世纪前后中国文化开始向外输出 D.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胜于外国文化
22.《伊斯兰的遗产》中道:“伊斯兰(医学与)科学映射着希腊的光芒,当希腊科学的白昼流逝,伊斯兰(医学与)科学的光辉犹如月亮,照耀着中世纪欧洲最黑暗的夜晚。”这说明
A.古代希腊文化走向衰亡的原因 B.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宗教色彩浓
C.阿拉伯文化促进欧洲社会进步 D.欧洲近代科学的产生过程曲折
23.图4所示历史事件
A.打开了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 B.证明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C.开通了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 D.说明中日两国贸易由来已久
24.关于拜占庭文化,有史书记载:“公元前6世纪的诗人阿加斯,仿照希腊诗人阿那克瑞翁和萨福的精神写了《达弗尼加卡》”,“在米凯尔三世建立的君士坦丁堡高等学校,按古典教学的内容讲授七艺。”由此可知,拜占庭文化
A.拓展了古希腊文化 B.蕴含人文主义思想
C.融合了东西方文化 D.具有鲜明传统特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印度棉布的实用、舒适、色彩斑斓和浓厚的异国情调,令英国消费者为之倾倒。162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了约5 万件棉纺织品到英国。1781年,英国制造商纺纱消耗了510万磅原棉。1810年,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引进美国棉籽,1816 年将惠特尼轧花机运到孟买。1811年,英国从印度进口棉花仅160 包,1818 年进口量达 127 124 包。1853年,英国人获得孟买东北约300英里的贝拉尔,印度总督达尔豪西宣称:“英国取得了印度大陆上已知最好的棉花地带,开辟了一个巨大的供给渠道,通过这个渠道,弥补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制造业的原料不足。”
——摘编自赵文斌《大国博弈的影子:世界历史上的“棉花之战”》
材料二 番薯在明代刚传入福建时,“食者尚少……及今(清乾隆时)其用较广于稻谷,泉地不给多贩载自他郡……故而为干,藏以待乏者”。嘉庆十九年,陶澍《陈奏湖南山田旱歉情形折子》说:“湖南一省,半山半水。……至于深山穷谷,地气较怒又怕,全赖包谷(玉米)、薯、芋、杂粮为生。”清代玉米、番薯的播种面积和亩产量如表3所示。
表3
——摘编自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人、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大量进口棉花的有利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对明清社会的影响。(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1880-1912年,德国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由41个增加到94个,人口由530万增加到1770万。1875 年普鲁士制定了城市管理法规,不是一切问题推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警察局和建筑师组成协调合作班子,统一规划城市,政府与建筑师共同起草方案,经市民广泛讨论。德国基本上是保留原有的老城区,使其成为商业中心,以一个中心城市为主,使周围小城镇发展成多中心的城市郊区,这就使居民和住宅相对分散在古城区的四周,同时也解决排水、供暖及教育等问题。
——摘编自肖辉英《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
材料二1949年我国城市人口总数达5765万人,比1893年增长1.45倍,城镇人口的比重由6.0%上升到10.6%。同期欧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国为51.8%。1900年以前10万人的城市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以后京津和东北地区城市人口数量增长也较快。至1947年,天津人口达170 万人,在产业工人和工厂数目等城市经济规模方面仅次于上海,而成为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
——摘编自马先标《百余年近代中国城市化历史回顾与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末德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建议。(2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发出《关于预防霍乱的指示》《种痘暂行办法》《关于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指示》等。1951年,毛泽东指出:“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1955 年,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小组以及血吸虫病防治办公室成立,具体领导和指导各地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截至1951年9月,全国各地卫生机关共派出从十余人到百余人不等的防疫队150支,深入各地基层。1951 年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防疫处鼠疫防治院特别制定了鼠疫疫情报告制度,这一制度在1955 年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公布的《传染病管理办法》中得以确认。1952 年,在毛泽东“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号召下,开展了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鼠疫发病病例在新中国成立前10年间为22.7 万余人,1955 年全国病例仅 39人,短短五年时间就控制了鼠疫流行。其他一些传染病如斑疹伤寒、钩虫病、血吸虫病等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国城乡人口逐步上升,改变了近代以降中国人的卫生和文明形象。
——摘编自李洪河《新中国国家卫生防疫机制的建立》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抗疫斗争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抗疫斗争的意义。(8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表 4
提取三位学者对文化发展看法的共性,并以某一个国家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历史答案
1~24 小题,每小题 2分,共48分。
1.C 2.B 3.D 4.A 5.C 6.B 7.A 8.C 9.D 10.B
11.A 12.D 13.D 14.C 15.B 16.C 17.A 18.A 19.B 20.D
21.B 22.C 23 B 24.D
25.(1)有利条件:英国消费群体对棉织品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地印度盛产棉花;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机械化生产和工厂制度推动棉纺织业发展;蒸汽动力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国内政局稳定;奉行自由贸易政策。(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影响:提高了粮食产量;丰富了饮食结构;增加了耕地面积;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激增人口的粮食压力有所缓解;大量星种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6.(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德国政治统一的完成;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特征:总体发展缓慢;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半殖民化色彩明显。(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3)建议;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强化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保持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等。(2分,任答2点,言之有理即可)
27.(1)特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成立防疫机构;建立卫生防疫队;建立疫情报告制度;重视发挥群众作用;成效显著。(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意义:提高了民众的公共卫生意识;提升了人民健康水平;使社会秩序得以稳定;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推动了经济建设;为今后抗疫提供了借鉴。(8分,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
28.示例1:
共性:文化具有包容性。(2 分)
说明:从古代中国的思想领域看,自汉武帝开始,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魏晋时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局面。北宋,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9 分,言之成理即可)
可见,儒学随时代发展进行不断地吸收、融合,体现了其强大的包容性。(1 分)
示例2:
共性:文化具有包容性。(2 分)
说明:从近代中国的思想领域看,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积极学习西方军事科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维新派和革命派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开展改革和革命活动;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9分,言之成理即可)
可见,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体现了中国文化具有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包容性。(1分)
示例3:
共性:文化具有包容性。(2 分)
说明:地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创造了阿拉伯文化。阿拉伯文化是在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如故事集《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9 分,言之成理即可)可见,阿拉伯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1 分)
示例4:
共性:文化具有包容性。(2 分)
说明:拜占庭帝国时期,对基督教、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西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多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之下,拜占庭文化变得越发丰富。(9分,言之成理即可)
可见,拜占庭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1 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