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四节 群落随时间变化有序地演替(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第四节 群落随时间变化有序地演替
[学习目标] 1.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及其类型。2.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一、一个群落会被另一个群落替代
1.群落演替的概念:群落的一些物种________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________另一个群落的__________过程。
2.群落演替的实质:不同种群与环境变化相互作用而发生的____________的过程,也是群落中各种群与__________相适应的过程。
3.群落演替的意义:可更充分地利用________,尤其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______。
4.群落演替的实例
(1)从裸岩到森林群落的演替:裸岩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从湖泊到森林群落的演替:裸底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
判断正误
(1)在裸岩上发生演替时最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 )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
(3)在森林阶段,地衣、苔藓等将不会出现( )
任务一: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
根据教材相关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裸露的岩石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的原因:苔藓和草本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地衣可以通过____________加速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地衣改变了岩石表面并形成了非常微薄的____________,为苔藓等植物创造了____________,苔藓等植物就会替代地衣。
(3)灌木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演替的标志:群落在__________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________的变化。
1.(2023·浙江6月选考,8)群落演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动态过程,短时间的观察难以发现这个过程,但是有些现象的出现,可以一窥其演替进行的状态。下列事实的出现,可以用来推断群落演替正在进行着的是( )
A.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
B.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
C.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
D.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
2.如图1表示裸露的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以及岩石体积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到灌木、草本植物阶段时,群落中已经不能找到苔藓和地衣
B.该群落只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C.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
D.图中岩石体积的变化与植物的演替没有关系
二、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群落演替的终点是顶极群落
1.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群落演替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划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初生演替:从完全没有______,并且也没有任何____________存在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如裸岩和______开始的演替。
(2)次生演替:在被______________上所进行的演替,如伐林地、火烧地、放牧地和________上所发生的演替。
2.顶极群落
3.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的演替
(1)人类可以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的______进行,甚至还可以建立人工群落。
(2)人为干扰对群落演替的影响________,往往会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发生的进程演替。
4.群落演替体现了事物的客观规律——____________。
任务二:群落演替的类型
如图曲线甲与乙表示其森林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请分析回答:
(1)图中曲线乙表示______演替,曲线甲表示______演替,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和c点中,________表示顶极群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造成曲线由b点到c点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c点与d点之间的这个阶段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不同点 起点 没有植被,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地上 被毁灭群落的基质上
速度 缓慢 相对较快
时间 漫长 相对较短
经历阶段 多 少
相同点 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2.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1)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外界环境的改变。
(2)群落内部环境条件的改变。
(3)群落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4)人类活动的影响。
3.下列关于初生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初生演替可能开始于水生或旱生基质
B.初生演替基质上不包含有生存力的生命体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可到达相似的顶极群落
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大致相等
4.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外部的环境条件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一定会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子的影响
C.只要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会形成森林
D.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进程
答案精析
一、梳理教材新知
1.替代 替代 自然演变
2.优势种取代 无机环境
3.自然条件 能量
4.(1)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2)沉水植物阶段 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判断正误
(1)√ (2)√ (3)×
提示 (3)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一些物种替代另一些物种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在森林阶段,地衣、苔藓等仍然存在。
探究核心知识
(1)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分泌有机酸 岩石风化形成土壤 (2)土壤层 生存条件 (3)灌木比草本植物更加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4)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仍是存在的。
(5)物种组成 优势种
落实思维方法
1.B [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是同一物种内部的生长现象,不属于演替,A不符合题意;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该过程中浮叶根生植物和挺水植物属于不同的物种,挺水植物的出现意味着优势种可能发生变化,而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该过程中会发生优势取代,B符合题意;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是发生在荷塘中的过程,是荷花这一物种的自然生长现象,不属于演替,C不符合题意;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的过程中不涉及两个物种之间的更替,不属于演替,D不符合题意。]
2.C
二、梳理教材新知
1.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1)植被 植物繁殖体 湖底
(2)毁灭群落基质 弃耕地
2.最终平衡状态 最复杂、最稳定 保持原状 热带雨林 温带草原 荒漠
3.(1)方向 (2)较大
4.发展和变化
探究核心知识
(1)初生 次生 曲线乙的物种多样性起点为0,是在原来没有植物的基质上进行的演替,演替速度非常缓慢;曲线甲是在原有群落被破坏后的基质上进行的,演替速度较快 (2)a点 a点物种数目多,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
(3)人为破坏或自然灾害 物种数目逐渐增多,群落内部环境不断改善,群落慢慢地演替到被破坏前的顶极状态
落实思维方法
3.D
4.D [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A错误;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进程,但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不一定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子,如火山爆发、地震等,B错误,D正确;群落演替为森林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在一些干旱少雨的地区,弃耕的农田不一定能形成森林,C错误。](共54张PPT)
第二章 群落
<<<
第四节
群落随时间变化有序地演替
学习目标
1.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及其类型。
2.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内容索引
一、一个群落会被另一个群落替代
课时对点练
二、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群落演替的终点是顶极群落
一个群落会被另一个群落替代
一
梳理 教材新知
1.群落演替的概念:群落的一些物种 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 另一个群落的 过程。
2.群落演替的实质:不同种群与环境变化相互作用而发生的___________的过程,也是群落中各种群与 相适应的过程。
3.群落演替的意义:可更充分地利用 ,尤其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 。
替代
替代
自然演变
优势种取代
无机环境
自然条件
能量
4.群落演替的实例
(1)从裸岩到森林群落的演替:裸岩阶段→ → →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从湖泊到森林群落的演替:裸底阶段→ →____________
_____→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沉水植物阶段
浮叶根生植物
阶段
(1)在裸岩上发生演替时最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 )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
(3)在森林阶段,地衣、苔藓等将不会出现( )
√
×
提示 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一些物种替代另一些物种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在森林阶段,地衣、苔藓等仍然存在。
√
任务一: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
根据教材相关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裸露的岩石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的原因:苔藓和草本植物 ,而地衣可以通过________
___加速 的过程,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地衣改变了岩石表面并形成了非常微薄的 ,为苔藓等植物创造了 ,苔藓等植物就会替代地衣。
探究 核心知识
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分泌有机
酸
岩石风化形成土壤
土壤层
生存条件
(3)灌木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为什么?
灌木比草本植物更加高大,能
获得更多的阳光
提示 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仍是存在的。
(5)演替的标志:群落在 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 的变化。
物种组成
优势种
1.(2023·浙江6月选考,8)群落演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动态过程,短时间的观察难以发现这个过程,但是有些现象的出现,可以一窥其演替进行的状态。下列事实的出现,可以用来推断群落演替正在进行着的是
A.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
B.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
C.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
D.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
落实 思维方法
√
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是同一物种内部的生长现象,不属于演替,A不符合题意;
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该过程中浮叶根生植物和挺水植物属于不同的物种,挺水植物的出现意味着优势种可能发生变化,而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该过程中会发生优势取代,B符合题意;
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是发生在荷塘中的过程,是荷花这一物种的自然生长现象,不属于演替,C不符合题意;
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的过程中不涉及两个物种之间的更替,不属于演替,D不符合题意。
2.如图1表示裸露的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以及岩石体积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到灌木、草本植物阶
段时,群落中已经不能找到苔
藓和地衣
B.该群落只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C.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
D.图中岩石体积的变化与植物的演替没有关系
√
群落演替时的优势种取代,不是取而代之,所以群落演替到灌木、草本植物阶段时,在群落中能找到苔藓和地衣,只是
不再是优势种,A错误;
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错误;
由图2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植物的种数增加,岩石体积增加,D错误。
二
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群落演替的终点是顶极群落
1.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群落演替按照 划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初生演替:从完全没有 ,并且也没有任何 存在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如裸岩和 开始的演替。
(2)次生演替:在被 上所进行的演替,如伐林地、火烧地、放牧地和 上所发生的演替。
梳理 教材新知
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植被
植物繁殖体
湖底
毁灭群落基质
弃耕地
2.顶极群落
最终平衡状态
最
复杂、最稳定
保持原状
热带雨林
温带草原
荒漠
3.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的演替
(1)人类可以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的 进行,甚至还可以建立人工群落。
(2)人为干扰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往往会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发生的进程演替。
4.群落演替体现了事物的客观规律—— 。
方向
较大
发展和变化
任务二:群落演替的类型
如图曲线甲与乙表示其森林群落演替的
两种类型。
请分析回答:
(1)图中曲线乙表示 演替,曲线甲表示 演替,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 核心知识
初生
次生
曲线乙的物种多样性起点为0,是在原来没有植物的基质上进行的演替,演替速度非常缓慢;曲线甲是在原有群落被破坏后的基质上进行的,演替速度较快
(2)a、b和c点中, 表示顶极群落,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造成曲线由b点到c点的可能原因是 ,c点与d点之间的这个阶段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点
a点物种数目多,群落结构最复
杂也最稳定
人为破坏或自然灾害
物种数目逐渐增多,群落内部环境不断改善,群落慢慢地演替到被破坏前的顶极状态
核心归纳
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不同点 起点 没有植被,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地上 被毁灭群落的基质上
速度 缓慢 相对较快
时间 漫长 相对较短
经历阶段 多 少
相同点 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核心归纳
2.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1)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外界环境的改变。
(2)群落内部环境条件的改变。
(3)群落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4)人类活动的影响。
3.下列关于初生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初生演替可能开始于水生或旱生基质
B.初生演替基质上不包含有生存力的生命体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可到达相似的顶极群落
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大致相等
√
落实 思维方法
4.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外部的环境条件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一定会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子的影响
C.只要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会形成森林
D.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进程
√
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A错误;
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进程,但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不一定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子,如火山爆发、地震等,B错误,D正确;
群落演替为森林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在一些干旱少雨的地区,弃耕的农田不一定能形成森林,C错误。
网络构建
课时对点练
三
题组一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2023·湖州高二检测)从裸露的岩石演变到森林群落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发生在裸露岩石上的群落演替,顺序正确的是
A.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B.地衣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草本阶段→森林阶段
C.草本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D.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2.(2023·海南,5)某亚热带地区青冈栎林被采伐后的演替过程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该演替属于次生
演替
B.与杂草群落相比,灌丛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
C.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
D.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种间竞争减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灌丛比杂草群落的结构更复杂,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B正确;
马尾松林的植物群落分层现象比灌丛更明显,动物以植物为食或作为栖息场所,所以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C正确;
马尾松林只有马尾松一种乔木,没有乔木层植物的种间竞争,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是马尾松和青冈栎,二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所以种间竞争增强了,D错误。
3.生物群落的两种演替类型中,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短,其原因是
A.次生演替不会形成森林
B.次生演替所处的环境较湿润
C.次生演替中原有的土壤基质和环境条件较好
D.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结构简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一般情况下,只要环境允许,次生演替也会形成森林,A不符合题意;
次生演替所处的环境类型比较多,不一定比较湿润,B不符合题意;
次生演替时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还有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种子等繁殖体,环境条件较好,因此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短,C符合题意;
一般情况下,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结构将会复杂化,D不符合题意。
4.一般来说,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有机物总量不再增加,演替也不再进行,此时称为顶极群落。一个湖泊经历一系列的演替阶段可以演变为一个森林群落,演替过程大体要经历如图所示的5个阶段。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群落中没有沉
水植物和浮叶根生植物
B.裸底阶段沉水植物无法生长是因为缺乏充足
的氧气条件
C.因缺少光照导致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的沉水植
物逐渐减少
D.演替达到顶极群落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群落演替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在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群落中仍能找到沉水植物和浮叶根生植物,A错误;
裸底阶段缺乏土壤条件,沉水植物无法扎根生长,B错误;
当演替达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的物种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D错误。
题组二 顶极群落和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5.我国热带雨林群落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台湾南部、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地区,目前均处于群落的顶极状态。下列关于顶极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顶极群落的结构最复杂且最稳定
B.顶极群落中的植物比演替早期生长得快
C.若没有外力干扰,顶极群落将永远保持原状
D.不同类型顶极群落的形成主要取决气候条件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顶极群落中的植物不一定比演替早期生长得快,因为生长速度跟雨水、温度、光照等因素有关,不能只靠演替程度判断,B错误。
6.(2024·舟山高二期末)受气候影响,某地马尾松林会逐渐向常绿阔叶林过渡,但马尾松寿命长,自然演替需要很长时间。研究发现,松材线虫入侵马尾松林群落后,马尾松死亡造成林窗(林冠层空隙)开放,改变了林内资源和空间分布,导致阔叶树种进入群落并迅速生长起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马尾松林向常绿阔叶林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松材线虫的入侵改变了马尾松林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估算松材线虫和马尾松林的种群密度都可采用样方法
D.顶极群落常绿阔叶林的形成,主要由当地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决定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由题意可知,松材线虫的入侵只改变了马尾松林群落演替的速度,并未改变其演替方向,B错误。
7.退耕还林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使水土流失的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不是所有耕地都能自然演替成森林
B.从耕地演变为森林的过程为次生演替
C.退耕还林过程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
D.演替过程中有物种的替代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演替过程受到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是所有耕地都能自然演替成森林,A正确;
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可随时间改变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优势取代”不能体现群落的时间结构,D错误。
8.人工植物群落是人类学习与借鉴自然植物群落而营建的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某地区火山爆发,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由此开始的演替为初
生演替
B.某处拥有丰富的乡土蕨类植物、藤本植物,对其进行适宜性开发,并
通过合理配置,将会有效丰富人工群落物种,增强群落稳定性
C.人类可以通过建立人工群落,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
之下
D.若没有外力干扰,群落演替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不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相适应的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行,D错误。
(2023·嘉兴高二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9、10小题。
在黄土高原上,科研人员选择了弃耕年份分别为3年、26年、46年和149年的4块弃耕地进行研究。调查统计了多种植物后,根据相对数量和相对地表覆盖度计算其重要值,从而确定优势种。白羊草是成熟群落的标志性物种。各演替阶段的优势种变化如图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9.下列关于4块弃耕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A.每块弃耕地上发生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每块弃耕地的植被没有形成分层,不具
有垂直结构
C.26年的弃耕地中,达乌里胡枝子取代猪
毛蒿成为优势种
D.46年的弃耕地中,具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
每块弃耕地的植被都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B错误。
10.当地弃耕地演替后形成的顶极群落是
A.森林 B.草原
C.荒漠 D.沙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
根据“白羊草是成熟群落的标志性物种”可知,在第149年演替成顶极群落,在该群落中没有高大的乔木和灌木,同时与荒漠和沙漠相比,物种丰富度明显提高,所以形成的是草原群落,B符合题意。
11.某植被严重破坏的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三个典型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
B.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土壤条件的影响
C.物种③比物种①②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D.在各个阶段群落中都存在分层现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光照条件的
影响,由于群落分层更复杂,光照越来越
弱,B错误。
12.(2024·金华高二期末)相对多度表示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演替过程中,相对多度与物种丰富度的变
化趋势一致
B.①③时刻,物种甲在群落中的相对重要性相同
C.②时刻,物种甲和乙的种群密度相等
D.④时刻,演替至顶极群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一般是逐渐增加后趋于稳定,与图中相对多度变化趋势不同,A错误;
①时刻,物种甲继续增加,为优势物种,③时刻,物种甲逐渐减少,优势地位被
逐渐取代,因此①③时刻,物种甲在群落中的相对重要性不同,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相对多度表示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②时刻物种甲和乙的相对多度相同,则物种甲和乙的种群密度相等,C正确;
④时刻,只反映出物种甲、乙相对多度
减少至较低水平,但并未体现出演替至顶极群落,D错误。
13.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森林大火而遭到破坏,经历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如图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其植物组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1)群落的一些物种替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过程称为_________。
在Ⅰ阶段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的过程,在Ⅱ阶段,草本植物和灌木混生,群落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群落演替
大部分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与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
(2)该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演替,在Ⅰ~Ⅳ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______,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逐渐_____。
(3)在Ⅳ阶段,自上而下分别有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
(4)在恢复过程中人为种植了一些乔木,则人类的活动导致该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进行。
次生
提高
增强
垂直
速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14.近5万年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几十年来,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人类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其进行整理和覆土,并选择适宜植物进行人工造林,现如今已成为多种鸟类生存的乐园。回答下列问题:
(1)荒漠化现象的出现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快”或“变慢”),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变快
未发生改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2)在治理荒漠时进行覆土处理可以缩短演替时间,是因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查发现某种鸟大约只有200只,若再投放200只,则与之前相比,其K值将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覆土中含有有
机质和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种子等繁殖体
不变
K值大小取决于环境条件,与迁入量无关作业8 群落随时间变化有序地演替
(分值:100分)
第1~8题,每题6分;第9~12题,每题7分,共76分。
题组一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2023·湖州高二检测)从裸露的岩石演变到森林群落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发生在裸露岩石上的群落演替,顺序正确的是( )
A.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B.地衣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草本阶段→森林阶段
C.草本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D.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
2.(2023·海南,5)某亚热带地区青冈栎林被采伐后的演替过程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与杂草群落相比,灌丛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
C.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
D.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种间竞争减弱
3.生物群落的两种演替类型中,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短,其原因是( )
A.次生演替不会形成森林
B.次生演替所处的环境较湿润
C.次生演替中原有的土壤基质和环境条件较好
D.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结构简单
4.一般来说,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有机物总量不再增加,演替也不再进行,此时称为顶极群落。一个湖泊经历一系列的演替阶段可以演变为一个森林群落,演替过程大体要经历如图所示的5个阶段。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群落中没有沉水植物和浮叶根生植物
B.裸底阶段沉水植物无法生长是因为缺乏充足的氧气条件
C.因缺少光照导致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的沉水植物逐渐减少
D.演替达到顶极群落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题组二 顶极群落和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5.我国热带雨林群落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台湾南部、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地区,目前均处于群落的顶极状态。下列关于顶极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顶极群落的结构最复杂且最稳定
B.顶极群落中的植物比演替早期生长得快
C.若没有外力干扰,顶极群落将永远保持原状
D.不同类型顶极群落的形成主要取决气候条件
6.(2024·舟山高二期末)受气候影响,某地马尾松林会逐渐向常绿阔叶林过渡,但马尾松寿命长,自然演替需要很长时间。研究发现,松材线虫入侵马尾松林群落后,马尾松死亡造成林窗(林冠层空隙)开放,改变了林内资源和空间分布,导致阔叶树种进入群落并迅速生长起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马尾松林向常绿阔叶林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松材线虫的入侵改变了马尾松林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估算松材线虫和马尾松林的种群密度都可采用样方法
D.顶极群落常绿阔叶林的形成,主要由当地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决定
7.退耕还林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使水土流失的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不是所有耕地都能自然演替成森林
B.从耕地演变为森林的过程为次生演替
C.退耕还林过程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
D.演替过程中有物种的替代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
8.人工植物群落是人类学习与借鉴自然植物群落而营建的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某地区火山爆发,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由此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B.某处拥有丰富的乡土蕨类植物、藤本植物,对其进行适宜性开发,并通过合理配置,将会有效丰富人工群落物种,增强群落稳定性
C.人类可以通过建立人工群落,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D.若没有外力干扰,群落演替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
(2023·嘉兴高二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9、10小题。
在黄土高原上,科研人员选择了弃耕年份分别为3年、26年、46年和149年的4块弃耕地进行研究。调查统计了多种植物后,根据相对数量和相对地表覆盖度计算其重要值,从而确定优势种。白羊草是成熟群落的标志性物种。各演替阶段的优势种变化如图所示。
9.下列关于4块弃耕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每块弃耕地上发生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每块弃耕地的植被没有形成分层,不具有垂直结构
C.26年的弃耕地中,达乌里胡枝子取代猪毛蒿成为优势种
D.46年的弃耕地中,具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
10.当地弃耕地演替后形成的顶极群落是( )
A.森林 B.草原
C.荒漠 D.沙漠
11.某植被严重破坏的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三个典型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
B.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土壤条件的影响
C.物种③比物种①②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D.在各个阶段群落中都存在分层现象
12.(2024·金华高二期末)相对多度表示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演替过程中,相对多度与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一致
B.①③时刻,物种甲在群落中的相对重要性相同
C.②时刻,物种甲和乙的种群密度相等
D.④时刻,演替至顶极群落
13.(14分)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森林大火而遭到破坏,经历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如图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其植物组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群落的一些物种替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Ⅰ阶段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在Ⅱ阶段,草本植物和灌木混生,群落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演替,在Ⅰ~Ⅳ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______,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逐渐________。
(3)在Ⅳ阶段,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4)在恢复过程中人为种植了一些乔木,则人类的活动导致该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进行。
14.(10分)近5万年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几十年来,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人类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其进行整理和覆土,并选择适宜植物进行人工造林,现如今已成为多种鸟类生存的乐园。回答下列问题:
(1)荒漠化现象的出现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快”或“变慢”),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2)在治理荒漠时进行覆土处理可以缩短演替时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查发现某种鸟大约只有200只,若再投放200只,则与之前相比,其K值将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1.A 2.D
3.C [一般情况下,只要环境允许,次生演替也会形成森林,A不符合题意;次生演替所处的环境类型比较多,不一定比较湿润,B不符合题意;次生演替时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还有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种子等繁殖体,环境条件较好,因此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短,C符合题意;一般情况下,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结构将会复杂化,D不符合题意。]
4.C
5.B [顶极群落中的植物不一定比演替早期生长得快,因为生长速度跟雨水、温度、光照等因素有关,不能只靠演替程度判断,B错误。]
6.B [由题意可知,松材线虫的入侵只改变了马尾松林群落演替的速度,并未改变其演替方向,B错误。]
7.D [演替过程受到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是所有耕地都能自然演替成森林,A正确;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可随时间改变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优势取代”不能体现群落的时间结构,D错误。]
8.D [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不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相适应的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行,D错误。]
9.B [每块弃耕地的植被都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B错误。]
10.B [根据“白羊草是成熟群落的标志性物种”可知,在第149年演替成顶极群落,在该群落中没有高大的乔木和灌木,同时与荒漠和沙漠相比,物种丰富度明显提高,所以形成的是草原群落,B符合题意。]
11.B [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光照条件的影响,由于群落分层更复杂,光照越来越弱,B错误。]
12.C [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一般是逐渐增加后趋于稳定,与图中相对多度变化趋势不同,A错误;①时刻,物种甲继续增加,为优势物种,③时刻,物种甲逐渐减少,优势地位被逐渐取代,因此①③时刻,物种甲在群落中的相对重要性不同,B错误;相对多度表示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②时刻物种甲和乙的相对多度相同,则物种甲和乙的种群密度相等,C正确;④时刻,只反映出物种甲、乙相对多度减少至较低水平,但并未体现出演替至顶极群落,D错误。]
13.(1)群落演替 大部分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与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 (2)次生 提高 增强 (3)垂直 (4)速度
14.(1)变快 未发生改变 (2)覆土中含有有机质和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种子等繁殖体 (3)不变 K值大小取决于环境条件,与迁入量无关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