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节 不同种群组成群落(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第二章 第一节 不同种群组成群落(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不同种群组成群落
[学习目标] 1.认同丰富度调查反映群落的物种组成。2.阐述优势种在群落中的作用。3.举例说明物种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一、丰富度调查反映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聚集在一定空间内的______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群______随意组合的,而是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的__________。
2.物种丰富度
(1)概念:群落中不同物种的______。
(2)研究方法:研究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是识别组成群落的________生物,并统计物种的______。
(3)特点:不同群落物种丰富度往往有差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和寒温带针叶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依次逐渐______。
3.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在森林、草原等不同的群落中,土壤动物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都有所不同。通过土壤动物类群________的调查,可以反映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__________的多寡。
(2)目的要求
①学会样方选择、显微观察、分类和数据记录等方法。
②比较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的类群组成。
③认同丰富度调查能反映群落的物种组成。
(3)探究问题
①群落中土壤动物有哪些类群组成?
②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组成有差异吗?
(4)方法步骤
①样地选择和土样采集
a.选择两个不同群落作为样地,详细记录每个样地的地理位置、植被特征、土壤类型等。
b.在每个样地______选取________个样方,将____________插入距地表________的表层土壤中取出土样,用花铲将其装入塑料袋,贴上标签带回实验室。
②土壤动物的分离
a.用______拣出体型较大的动物,放入贴有标签的试管中保存。
b.体型较小的动物使用________________进行分离。先在干漏斗分离装置下的锥形瓶中倒入少量的70%______溶液,再将土壤分别装入________________中,插上电源,进行______。每隔1 h观察土样,直至土壤______。收集________中的动物。
③土壤动物的种类鉴定
a.用肉眼观察、识别__________的动物。
b.用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观察、识别__________的动物。
c.设计表格记录每一群落土壤动物的类群和数量。
判断正误
(1)土壤中的全部动物构成一个群落(  )
(2)不同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  )
 “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应注意的事项
(1)取样时随机取样。
(2)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如实记录。
(3)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4)对于同样营养环境中的土壤,多组同学应分别进行统计并比较。
(5)识别并命名小动物要准确。
(6)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同时注意安全。
(7)在装样土的塑料袋上要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
(8)干漏斗分离装置进行烘烤、70%酒精溶液的作用是杀死和保存小动物。
(9)阳光、温度、水分、土壤有机质、土壤的空气和pH等会影响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1.(2023·杭州高二月考)下列关于物种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总数称为丰富度
B.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小
C.不同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一般不同
D.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不是固定不变的
2.关于“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同季节,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一般不同
B.不同地点,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一般不同
C.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
D.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大型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都是相同的
二、优势种决定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
1.优势种概念:对群落的______和__________的形成有明显______作用的物种。
2.特点
(1)不同的群落往往有不同的优势种。
(2)优势种往往具有高度的__________性,并且在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群落中,这种竞争优势常常是持久不变的。
(3)优势种通常是群落中个体数量______、生活力较强的物种,决定着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____________的生存和生长。若把优势种去除,必然会导致群落的结构和__________发生变化。
判断正误
(1)优势种个体数量往往较多(  )
(2)优势种对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生长影响不大(  )
3.判断一个群落中的优势种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
A.在群落中作用最大的物种
B.在群落中个体数量最多的物种
C.个体体积最大的物种
D.繁殖和传播能力最强的物种
4.(2023·宁波高二质检)下列有关群落中优势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群落的所有物种对决定群落性质起同等重要的作用
B.在群落中,优势种能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
C.优势种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决定着群落外部的环境条件
D.优势种的主要识别特征是它们的个体体积大,通常占竞争优势
三、物种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1.生态位
(1)概念:群落中某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______及其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____________,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一个物种的生态位取决于物种栖息的________,以及其与______、______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2)意义:不同的物种往往占据不同的________,有利于充分利用整个群落的自然资源。
2.生态位重叠
(1)竞争排斥原理
①概念: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时会发生______,且生态位重叠越多,______就越激烈,以致__________较大的物种有可能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
②实验证据:俄罗斯生态学家______的两种草履虫单独和混合培养实验。
(2)生态位分化
①概念: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有重叠时,往往通过__________作用使各自的生态位发生变化,从而减少或__________,使得它们__________下来的现象。
②分化方式:a.改变____________;b.划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c.错开____________等。
判断正误
(1)群落中的优势种往往占据重要的生态位(  )
(2)如果两种动物的生活空间相同,则它们的生态位完全相同(  )
(3)群落中生态位重叠的物种往往通过自然选择作用而发生生态位分化(  )
任务:尝试分析森林群落中几种鸟的生态位关系
分析教材中“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要确定这些鸟类的生态位,需要调查哪些变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个栎树林群落中,从生活空间上比较,哪两种鸟的生态位最相近?哪两种鸟的生态位差异最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尾山雀与旋木雀的生态位不是完全重叠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种鸟可同时在森林群落的不同层次活动和觅食,但总有一个最喜好的层次,这对群落中鸟类的生存有什么适应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位理论及其意义
(1)生态位重叠(两个物种)
a.两条资源利用曲线完全分隔,表示必定有某些资源没有被利用。
b.部分重叠,表示两个物种都能从相同的资源中获得利益。
c.重叠度很大,表示两个物种取食同样的食物,竞争非常激烈,有可能导致其中某个物种灭绝。
(2)生态位分化
如果许多物种占据一个特定的环境,它们要共同生活下去,必然要具有不同的生态位,否则它们不能在相同的生态位内持久地共存。
(3)意义和应用
生态位的形成减少了不同物种间的竞争,有效地利用了自然资源,使不同物种都能获得一定的生存优势。在实际农业生产中,人类通过高效合理地利用现存生态位、开发潜能生态位、引进外部生态因子增加生态位的可利用性等途径,最大限度地开发组合利用各种形式的生态位。
5.(2024·绍兴高二期末)某湖泊是长江中下游越冬水鸟的重要聚集区。科研人员将该湖中水鸟划分为4个集群(每个集群包括若干种水鸟),并对它们的觅食行为和生境利用进行调查,结果如表所示(百分比代表使用频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集群 觅食行为 生境利用
G1 间歇型啄食(100%) 草滩(68.6%),泥滩(15.4%)
G2 间歇型啄食(86.5%),泥滩挖掘取食(9.9%) 浅水区(44.2%),泥滩(39.1%)
G3 多种觅食行为 中水区(41.3%),深水区(30.4%)
G4 潜水取食(99.3%) 深水区(74.7%),中水区(17.1%)
A.冬天食物短缺可能会使集群间的生态位重叠度增大
B.与集群内相比,集群间水鸟的生态位重叠度更大
C.水深因素通过将觅食生境分开以降低集群间的相互竞争
D.越冬水鸟生态位重叠度与觅食行为和觅食生境的重叠度有关
6.(2023·温州高二期末)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形态和习性上____________(填“接近”或“不接近”)。先将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分别单独培养在试管中,两种草履虫都能出现典型的____________增长;然后把两种数量相等的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__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从而降低两个物种的竞争强度而达到________。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答案精析
一、梳理教材新知
1.所有 不是 动态结构
2.(1)总数 (2)各种 数量 (3)减小
3.(1)种类 数量 分布 丰富度 物种数目 (4)①b.随机
3~5 土壤取样器 0~25 cm ②a.镊子 b.干漏斗分离法 酒精 干漏斗分离装置 烘烤 烘干 锥形瓶
③a.体型较大 b.体型较小
判断正误
(1)× (2)√
提示 (1)土壤中的全部动物并不包含土壤中的全部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
落实思维方法
1.A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A错误。]
2.D [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环境条件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大型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也可能会发生改变,D错误。]
二、梳理教材新知
1.结构 内部环境 决定
2.(2)生态适应 (3)多 其他物种 内部环境
判断正误
(1)√ (2)×
提示 (2)优势种通常是群落中个体数量多、生活力较强的物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生长。
落实思维方法
3.A
4.B [并非群落中的所有物种都决定群落性质,只有少数优势种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A错误,B正确;优势种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决定着群落内部的环境条件,C错误;优势种通常是群落中个体数量多、生活力较强的物种,D错误。]
三、梳理教材新知
1.(1)位置 功能关系 地位 作用 重要性 场所 食物 天敌 (2)生态位
2.(1)①竞争 竞争 竞争优势 ②高斯 (2)①自然选择 排除竞争 共同生存 ②a.食物种类 b.分布区域 活动范围 c.活动时间
判断正误
(1)√ (2)× (3)√
提示 (2)如果两种动物的生活空间相同,它们的生态位可能会出现重叠现象,但不可能完全相同。
探究核心知识
(1)食物类型、觅食方法,天敌,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筑巢地点等。
(2)沼泽山雀与大山雀生态位最相近;林鸽与鹪鹩生态位差异最大。
(3)两者的捕食空间和食物来源都有所分离。
(4)不同物种的鸟既能充分利用整个群落的栖息空间和食物资源,又能减少相互之间因生态位的重叠而导致的竞争。
落实思维方法
5.B [冬天食物缺乏时,鸟类会扩大取食种类和取食空间,使集群间的生态位重叠度增大,A正确;集群内觅食行为相同,故与集群内相比,集群间水鸟的生态位重叠度更小,B错误。]
6.(1)接近 “S”形(或逻辑斯谛) 有限的 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
(2)生态位分化 共存 部位、时间等(共66张PPT)
第二章 群落
<<<
第一节
不同种群组成群落
学习目标
1.认同丰富度调查反映群落的物种组成。
2.阐述优势种在群落中的作用。
3.举例说明物种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内容索引
一、丰富度调查反映群落的物种组成
课时对点练
二、优势种决定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
三、物种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丰富度调查反映群落的物种组成

梳理 教材新知
1.群落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聚集在一定空间内的  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群   随意组合的,而是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的     。
2.物种丰富度
(1)概念:群落中不同物种的   。
(2)研究方法:研究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是识别组成群落的_____生物,并统计物种的 。
(3)特点:不同群落物种丰富度往往有差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和寒温带针叶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依次逐渐 。
所有
不是
动态结构
总数
各种
数量
减小
3.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在森林、草原等不同的群落中,土壤动物的 、 和_____都有所不同。通过土壤动物类群 的调查,可以反映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 的多寡。
(2)目的要求
①学会样方选择、显微观察、分类和数据记录等方法。
②比较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的类群组成。
③认同丰富度调查能反映群落的物种组成。
种类
数量
分布
丰富度
物种数目
(3)探究问题
①群落中土壤动物有哪些类群组成?
②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组成有差异吗?
(4)方法步骤
①样地选择和土样采集
a.选择两个不同群落作为样地,详细记录每个样地的地理位置、植被特征、土壤类型等。
b.在每个样地 选取 个样方,将 插入距地表_________
的表层土壤中取出土样,用花铲将其装入塑料袋,贴上标签带回实验室。
随机
3~5
土壤取样器
0~25 cm
②土壤动物的分离
a.用 拣出体型较大的动物,放入贴有标签的试管中保存。
b.体型较小的动物使用 进行分离。先在干漏斗分离装置下的锥形瓶中倒入少量的70% 溶液,再将土壤分别装入____________
____中,插上电源,进行 。每隔1 h观察土样,直至土壤 。收集_______中的动物。
③土壤动物的种类鉴定
a.用肉眼观察、识别 的动物。
b.用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观察、识别 的动物。
c.设计表格记录每一群落土壤动物的类群和数量。
镊子
干漏斗分离法
酒精
干漏斗分离装

烘烤
烘干
锥形瓶
体型较大
体型较小
(1)土壤中的全部动物构成一个群落(  )
×
提示 土壤中的全部动物并不包含土壤中的全部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
(2)不同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  )

核心归纳
(1)取样时随机取样。
(2)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如实记录。
(3)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4)对于同样营养环境中的土壤,多组同学应分别进行统计并比较。
(5)识别并命名小动物要准确。
(6)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同时注意安全。
(7)在装样土的塑料袋上要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
(8)干漏斗分离装置进行烘烤、70%酒精溶液的作用是杀死和保存小动物。
(9)阳光、温度、水分、土壤有机质、土壤的空气和pH等会影响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应注意的事项
1.(2023·杭州高二月考)下列关于物种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总数称为丰富度
B.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小
C.不同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一般不同
D.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不是固定不变的
落实 思维方法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A错误。
2.关于“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季节,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一般不同
B.不同地点,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一般不同
C.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
D.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大型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都是相同的

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环境条件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大型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也可能会发生改变,D错误。
优势种决定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

1.优势种概念:对群落的 和 的形成有明显 作用的物种。
2.特点
(1)不同的群落往往有不同的优势种。
(2)优势种往往具有高度的 性,并且在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群落中,这种竞争优势常常是持久不变的。
(3)优势种通常是群落中个体数量 、生活力较强的物种,决定着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的生存和生长。若把优势种去除,必然会导致群落的结构和 发生变化。
梳理 教材新知
结构
内部环境
决定
生态适应

其他物种
内部环境
(1)优势种个体数量往往较多(  )
(2)优势种对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生长影响不大(  )
提示 优势种通常是群落中个体数量多、生活力较强的物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生长。

×
3.判断一个群落中的优势种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A.在群落中作用最大的物种
B.在群落中个体数量最多的物种
C.个体体积最大的物种
D.繁殖和传播能力最强的物种

落实 思维方法
在群落中作用最大而且对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生长有很大的影响,是群落中优势种最重要的指标,A符合题意;
群落中个体数量最多的有可能是寄生生物,不一定是优势种,B不符合题意;
群落中个体体积最大的物种不一定是优势种,C不符合题意;
群落中繁殖和传播能力最强的物种不一定是优势种,如细菌、病毒,D不符合题意。
4.(2023·宁波高二质检)下列有关群落中优势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成群落的所有物种对决定群落性质起同等重要的作用
B.在群落中,优势种能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
C.优势种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决定着群落外部的环境条件
D.优势种的主要识别特征是它们的个体体积大,通常占竞争优势

并非群落中的所有物种都决定群落性质,只有少数优势种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A错误,B正确;
优势种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决定着群落内部的环境条件,C错误;
优势种通常是群落中个体数量多、生活力较强的物种,D错误。

丰富度调查反映群落的物种组成
1.生态位
(1)概念:群落中某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 及其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 ,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 、 和 。一个物种的生态位取决于物种栖息的 ,以及其与 、 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2)意义:不同的物种往往占据不同的 ,有利于充分利用整个群落的自然资源。
梳理 教材新知
位置
功能关系
地位
作用
重要性
场所
食物
天敌
生态位
2.生态位重叠
(1)竞争排斥原理
①概念: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时会发生 ,且生态位重叠越多,_____就越激烈,以致 较大的物种有可能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
②实验证据:俄罗斯生态学家 的两种草履虫单独和混合培养实验。
(2)生态位分化
①概念: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有重叠时,往往通过 作用使各自的生态位发生变化,从而减少或 ,使得它们 下来的现象。
②分化方式:a.改变 ;b.划分 和 ;c.错开_____
_____等。
竞争
竞争
竞争优势
高斯
自然选择
排除竞争
共同生存
食物种类
分布区域
活动范围
活动
时间
(1)群落中的优势种往往占据重要的生态位(  )
(2)如果两种动物的生活空间相同,则它们的生态位完全相同(  )
提示 如果两种动物的生活空间相同,它们的生态位可能会出现重叠现象,但不可能完全相同。

×
(3)群落中生态位重叠的物种往往通过自然选择作用而发生生态位分化(  )

任务:尝试分析森林群落中几种鸟的生态位关系
分析教材中“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要确定这些鸟类的生态位,需要调查哪些变量?
探究 核心知识
提示 食物类型、觅食方法,天敌,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筑巢地点等。
(2)在这个栎树林群落中,从生活空间上比较,哪两种鸟的生态位最相近?哪两种鸟的生态位差异最大?
提示 沼泽山雀与大山雀生态位最相近;林鸽与鹪鹩生态位差异最大。
(3)长尾山雀与旋木雀的生态位不是完全重叠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两者的捕食空间和食物来源都有所分离。
(4)每种鸟可同时在森林群落的不同层次活动和觅食,但总有一个最喜好的层次,这对群落中鸟类的生存有什么适应意义?
提示 不同物种的鸟既能充分利用整个群落的栖息空间和食物资源,又能减少相互之间因生态位的重叠而导致的竞争。
核心归纳
(1)生态位重叠(两个物种)
a.两条资源利用曲线完全分隔,表示必定
有某些资源没有被利用。
b.部分重叠,表示两个物种都能从相同的
资源中获得利益。
c.重叠度很大,表示两个物种取食同样的
食物,竞争非常激烈,有可能导致其中某
个物种灭绝。
生态位理论及其意义
核心归纳
(2)生态位分化
如果许多物种占据一个特定的环境,它们要共同生活下去,必然要具有不同的生态位,否则它们不能在相同的生态位内持久地共存。
(3)意义和应用
生态位的形成减少了不同物种间的竞争,有效地利用了自然资源,使不同物种都能获得一定的生存优势。在实际农业生产中,人类通过高效合理地利用现存生态位、开发潜能生态位、引进外部生态因子增加生态位的可利用性等途径,最大限度地开发组合利用各种形式的生态位。
5.(2024·绍兴高二期末)某湖泊是长江中下游越冬水鸟的重要聚集区。科研人员将该湖中水鸟划分为4个集群(每个集群包括若干种水鸟),并对它们的觅食行为和生境利用进行调查,结果如表所示(百分比代表使用频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落实 思维方法
集群 觅食行为 生境利用
G1 间歇型啄食(100%) 草滩(68.6%),泥滩(15.4%)
G2 间歇型啄食(86.5%),泥滩挖掘取食(9.9%) 浅水区(44.2%),泥滩(39.1%)
G3 多种觅食行为 中水区(41.3%),深水区(30.4%)
G4 潜水取食(99.3%) 深水区(74.7%),中水区(17.1%)
A.冬天食物短缺可能会使集群间的生态位重叠度增大
B.与集群内相比,集群间水鸟的生态位重叠度更大
C.水深因素通过将觅食生境分开以降低集群间的相互竞争
D.越冬水鸟生态位重叠度与觅食行为和觅食生境的重叠度有关
集群 觅食行为 生境利用
G1 间歇型啄食(100%) 草滩(68.6%),泥滩(15.4%)
G2 间歇型啄食(86.5%),泥滩挖掘取食(9.9%) 浅水区(44.2%),泥滩(39.1%)
G3 多种觅食行为 中水区(41.3%),深水区(30.4%)
G4 潜水取食(99.3%) 深水区(74.7%),中水区(17.1%)

冬天食物缺乏时,鸟类会扩大取食种类和取食空间,使集群间的生态位重叠度增大,A正确;
集群内觅食行为相同,故与集群内相比,集群间水鸟的生态位重叠度更小,B错误。
集群 觅食行为 生境利用
G1 间歇型啄食(100%) 草滩(68.6%),泥滩(15.4%)
G2 间歇型啄食(86.5%),泥滩挖掘取食(9.9%) 浅水区(44.2%),泥滩(39.1%)
G3 多种觅食行为 中水区(41.3%),深水区(30.4%)
G4 潜水取食(99.3%) 深水区(74.7%),中水区(17.1%)
6.(2023·温州高二期末)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形态和习性上______(填“接近”或“不接近”)。先将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分别单独培养在试管中,两种草履虫都能出现典型的__________________
增长;然后把两种数量相等的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接近
“S”形(或逻辑斯谛) 
有限的
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
履虫)死亡
(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从而降低两个物种的竞争强度而达到______。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生态位分化
共存
部位、时间等
网络构建
课时对点练

题组一 丰富度调查反映群落的物种组成
1.(2023·宁波高二检测)我国西藏东部的高山和峡谷,随着海拔的升高,植物群落由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到高山草甸依次改变,与此同时,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A.依次增大   B.依次减小  
C.基本不变   D.没有变化规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据题意可知,随海拔升高,植物群落由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到高山草甸依次改变,即生物种类依次减少,故生物多样性依次减少,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依次减小,B正确。
2.下列关于活动“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用放大镜或体视
 显微镜观察
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
 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
D.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类
 群的丰富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需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错误;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用肉眼观察,二是用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观察,B错误;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土壤动物身体微小,宜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D错误。
3.如图为“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使用甲装置取样时,应将其插入距地表
 0~25 cm的表层土壤中
B.乙装置插上电源进行烘烤时每隔0.5 h观
 察土样
C.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分离
D.乙装置内的土壤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干漏斗分离装置(乙装置)插上电源进行
烘烤时,应每隔1 h观察土样,B错误;
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使用干漏斗分离法
进行分离,C正确;
酒精可将收集的土壤动物及时固定,防止腐烂,故乙装置内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便于计数和观察,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题组二 群落的优势种和生态位
4.下列不属于优势种特征的是
A.群落中可能有多个优势种
B.优势种生活能力较强、适应性较高
C.优势种的优势往往持久不变
D.去除某群落的优势种对群落影响不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5.下列有关生态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可能出现重叠的现象
B.物种的生态位就是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
C.研究动物的生态位只需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和天敌
D.竞争可导致物种生态位发生变化,甚至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不同物种的食物和栖息地可能一样,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的现象,A错误;
物种的生态位包括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物种的功能关系等,B错误;
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C错误;
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发生部分重叠时,具有竞争优势的物种最终会占据部分重叠的生态位,从而使处于竞争劣势的物种生态位发生变化,甚至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D正确。
6.(2024·衢州高二质检)如图表示某群落中甲、乙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图中a、b、c表示不同食物种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和乙生存在同一环境下,二者的生态位相同
B.一段时间后甲和乙中以c为食的个体比例都会下降
C.甲和乙的生态位分化会降低竞争强度而达到共存
D.错开活动范围和时间是生态位分化的适应模式之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由图可知,甲和乙生态位有重叠,但不完全相同,A错误。
7.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时会发生竞争,且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以致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有可能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这就是竞争排斥原理。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两种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应设置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组
B.应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
C.预测实验组中竞争优势强的草履虫数目会一直增加
D.选择的两种草履虫在生活习性和食性等方面应具有较大差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本实验中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作为实验组,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组,以便分析混合培养后两者的数量变化情况,A正确;
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竞争程度较弱,不利于达到实验目的,B错误;
实验组中竞争优势强的草履虫将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后,由于资源不是无限的,因此草履虫增加到一定数目后会减少,C错误;
选择的两种草履虫在生活习性和食性等方面应具有相似性,D错误。
8.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以及天敌等
B.群落中各种群之间的生态位差异越大,群落的结构一般越复杂
C.生态位相似但存在地理隔离的种群常会进化出相似的生理结构
D.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遇到外来物种入侵时,一般容易被淘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所利用的不同资源多,遇到外来物种入侵时,一般不易被淘汰,D错误。
9.某研究团队调查了某地甲、乙、丙3种水鸟的种群数量和觅食范围,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示结果不能完整反映出水鸟的生态位
B.推测3种水鸟中丙占据更大的生存优势
C.该地3种水鸟的生态位不可能完全重叠
D.3种水鸟觅食范围的重叠区间竞争最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生态位包括一个物种的栖息场所、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图示只显示了水鸟种群的觅食范围,因此不能完整反映出水鸟的生态位,A正确;
据图可知,3种水鸟中丙的觅食范围更广,食物来源更充足,在生存上更占优势,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根据竞争排斥原理,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完全重叠时,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就会将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该地区3种水鸟都存在,因此它们的生态位不可能完全重叠,C
正确;
3种水鸟觅食范围有重叠,即存在食物争夺,重叠区间食物争夺更激烈,竞争更强,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10.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食物的利用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B.d越小,M与N竞争越激烈
C.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D.曲线不重叠时,可通过扩大生态位
 使资源充分利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b越大,说明该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越多,适应能力越强,A正确;
d越小,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重叠部分越多,竞争会越激烈,B正确;
根据题图可知,M、N有共同的食物资源,因此两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当曲线不重叠时,仅从食物关系来看,M与N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处于共同的区域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产生竞争关系,如竞争生存空间等,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曲线不重叠时,表明有些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可通过扩大生态位使资源充分利用,D正确。
11.紫茎泽兰入侵导致黑麦草生物量显著下降,给农牧业带来极大损失。研究人员选用了两种牧草拉巴豆和宽叶雀稗与紫茎泽兰混合种植,并与黑麦草进行对比研究,其结果如表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种植方式 物种 生物量/(g·m-2)
拉巴豆+紫茎泽兰 拉巴豆 3.22
紫茎泽兰 0.12
宽叶雀稗+紫茎泽兰 宽叶雀稗 4.7
紫茎泽兰 0.24
黑麦草+紫茎泽兰 黑麦草 0.52
紫茎泽兰 1.99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拉巴豆和宽叶雀稗成为草场的优势种可以减弱紫茎泽兰的入侵危害
B.拉巴豆对紫茎泽兰的控制力略大于宽叶雀稗对紫茎泽兰的控制力
C.拉巴豆、宽叶雀稗和紫茎泽兰的生态位存在部分重叠
D.该研究体现了竞争排斥原理,与拉巴豆相比,宽叶雀稗对紫茎泽兰的
 竞争优势更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该研究体现了竞争排斥原理,与拉巴豆相比,宽叶雀稗与紫茎泽兰混合种植下,紫茎泽兰生物量更高,宽叶雀稗对紫茎泽兰的竞争优势更小,D错误。
种植方式 物种 生物量/(g·m-2)
拉巴豆+紫茎泽兰 拉巴豆 3.22
紫茎泽兰 0.12
宽叶雀稗+紫茎泽兰 宽叶雀稗 4.7
紫茎泽兰 0.24
黑麦草+紫茎泽兰 黑麦草 0.52
紫茎泽兰 1.99
12.某生态小组调查了某海洋牧场浮游动物的生态位宽度(反映物种对各种资源利用的总和)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反映物种间对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项目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指数 强壮箭虫 双刺纺锤水蚤 中华哲水蚤
强壮箭虫 1.77 1
双刺纺锤水蚤 1.52 0.62 1
中华哲水蚤 0.96 0.68 0.30 1
A.动物的生态位与其栖息地、食物和种间关系等有关
B.不同的季节,不同浮游动物的生态位宽度可能会发生改变
C.若该海洋牧场环境恶化,则3种生物中,中华哲水蚤最容易灭绝
D.若中华哲水蚤数量增加,则对双刺纺锤水蚤的影响大于强壮箭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项目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指数 强壮箭虫 双刺纺锤水蚤 中华哲水蚤
强壮箭虫 1.77 1
双刺纺锤水蚤 1.52 0.62 1
中华哲水蚤 0.96 0.68 0.30 1
3种生物中,中华哲水蚤生态位宽度最窄,因此环境恶化对其影响最大,最容易灭绝,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项目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指数 强壮箭虫 双刺纺锤水蚤 中华哲水蚤
强壮箭虫 1.77 1
双刺纺锤水蚤 1.52 0.62 1
中华哲水蚤 0.96 0.68 0.30 1
生态位重叠指数反映物种间对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中华哲水蚤与双刺纺锤水蚤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小,因此两者竞争不激烈,若中华哲水蚤数量增加,对双刺纺锤水蚤的影响小于强壮箭虫,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项目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指数 强壮箭虫 双刺纺锤水蚤 中华哲水蚤
强壮箭虫 1.77 1
双刺纺锤水蚤 1.52 0.62 1
中华哲水蚤 0.96 0.68 0.30 1
13.生态学上,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如表列出的是某自然水域鱼类研究的部分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种类 各季节所占质量百分比 栖息位置 食物种类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A矛尾虾虎鱼 13.19 10.15 10.45 14.97 底栖 钩虾、糠虾等
B方氏云鳚鱼 12.09 3.08 0 0 近岸底层 海蜇、虾、浮游动物
C斑尾刺虾虎鱼 0 0 5.00 14.29 近岸底层 幼鱼、小型软体动物
D安氏新银鱼 5.49 0 0 16.33 近岸上层 小型鱼虾
… … …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种类 各季节所占质量百分比 栖息位置 食物种类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A矛尾虾虎鱼 13.19 10.15 10.45 14.97 底栖 钩虾、糠虾等
B方氏云鳚鱼 12.09 3.08 0 0 近岸底层 海蜇、虾、浮游动物
C斑尾刺虾虎鱼 0 0 5.00 14.29 近岸底层 幼鱼、小型软体动物
D安氏新银鱼 5.49 0 0 16.33 近岸上层 小型鱼虾
… … … … … … …
(1)表中所列四种鱼,栖息位置相同的是___和___(填字母)。综合表中信息分析,这两种鱼生态位___________(填“完全相同”或“不完全相同”),依据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C
不完全相同
B与C出现的季
节不同;B与C的食物种类不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种类 各季节所占质量百分比 栖息位置 食物种类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A矛尾虾虎鱼 13.19 10.15 10.45 14.97 底栖 钩虾、糠虾等
B方氏云鳚鱼 12.09 3.08 0 0 近岸底层 海蜇、虾、浮游动物
C斑尾刺虾虎鱼 0 0 5.00 14.29 近岸底层 幼鱼、小型软体动物
D安氏新银鱼 5.49 0 0 16.33 近岸上层 小型鱼虾
… … … … … … …
(2)表中所列数据是长期跟踪调查的结果,这个自然水域的生物多种多样,它们能够充分利用__________,适应水域环境,这是_________的结果。
自然资源
自然选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种类 各季节所占质量百分比 栖息位置 食物种类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A矛尾虾虎鱼 13.19 10.15 10.45 14.97 底栖 钩虾、糠虾等
B方氏云鳚鱼 12.09 3.08 0 0 近岸底层 海蜇、虾、浮游动物
C斑尾刺虾虎鱼 0 0 5.00 14.29 近岸底层 幼鱼、小型软体动物
D安氏新银鱼 5.49 0 0 16.33 近岸上层 小型鱼虾
… … … … … … …
(3)研究自然水域物种之间的关系和物种丰富度有利于指导渔业生产,物种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14.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研究生态位有助于人们认识群落中物种间及物种内的竞争关系,从而达到调节种群密度,使资源利用达到最优。回答下列问题:
(1)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在同一群落中_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相同的情况,因为自然界的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当两个物种生态位发生重叠时,必然会发生_________,最终重叠的生态位会被___________________占有。
不存在
种间竞争
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2)在自然界中,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持久性重叠的事件是很罕见的。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生态位相同的物种之间,常常通过多种方式减少生态位的重叠,从而使群落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如绿头鸭和鹤鹬均生活在低潮盐沼—光滩带,但绿头鸭主要取食小坚果,鹤鹬主要取食草屑,这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避免了生态位的重叠;森莺和柳莺虽然都吃有翅目昆虫,但前者生活在乔木层,后者生活在灌木层,这是通过______________避免了生态位的重叠。
取食不同(或改变食物的种类)
栖息场所不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3)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择物种甲种群和物种乙种群作为材料,两种群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群放在资源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一方存活,另一方死亡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或形态和习性上
很接近)
有限的作业5 不同种群组成群落
 (分值:100分)
第1~12题,每题6分,共72分。
题组一 丰富度调查反映群落的物种组成
1.(2023·宁波高二检测)我国西藏东部的高山和峡谷,随着海拔的升高,植物群落由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到高山草甸依次改变,与此同时,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
A.依次增大 B.依次减小
C.基本不变 D.没有变化规律
2.下列关于活动“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用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观察
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
D.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3.如图为“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使用甲装置取样时,应将其插入距地表0~25 cm的表层土壤中
B.乙装置插上电源进行烘烤时每隔0.5 h观察土样
C.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分离
D.乙装置内的土壤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题组二 群落的优势种和生态位
4.下列不属于优势种特征的是(  )
A.群落中可能有多个优势种
B.优势种生活能力较强、适应性较高
C.优势种的优势往往持久不变
D.去除某群落的优势种对群落影响不大
5.下列有关生态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可能出现重叠的现象
B.物种的生态位就是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
C.研究动物的生态位只需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和天敌
D.竞争可导致物种生态位发生变化,甚至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
6.(2024·衢州高二质检)如图表示某群落中甲、乙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图中a、b、c表示不同食物种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和乙生存在同一环境下,二者的生态位相同
B.一段时间后甲和乙中以c为食的个体比例都会下降
C.甲和乙的生态位分化会降低竞争强度而达到共存
D.错开活动范围和时间是生态位分化的适应模式之一
7.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时会发生竞争,且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以致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有可能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这就是竞争排斥原理。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两种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应设置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组
B.应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
C.预测实验组中竞争优势强的草履虫数目会一直增加
D.选择的两种草履虫在生活习性和食性等方面应具有较大差异
8.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以及天敌等
B.群落中各种群之间的生态位差异越大,群落的结构一般越复杂
C.生态位相似但存在地理隔离的种群常会进化出相似的生理结构
D.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遇到外来物种入侵时,一般容易被淘汰
9.某研究团队调查了某地甲、乙、丙3种水鸟的种群数量和觅食范围,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结果不能完整反映出水鸟的生态位
B.推测3种水鸟中丙占据更大的生存优势
C.该地3种水鸟的生态位不可能完全重叠
D.3种水鸟觅食范围的重叠区间竞争最弱
10.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食物的利用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B.d越小,M与N竞争越激烈
C.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D.曲线不重叠时,可通过扩大生态位使资源充分利用
11.紫茎泽兰入侵导致黑麦草生物量显著下降,给农牧业带来极大损失。研究人员选用了两种牧草拉巴豆和宽叶雀稗与紫茎泽兰混合种植,并与黑麦草进行对比研究,其结果如表所示。
种植方式 物种 生物量/(g·m-2)
拉巴豆+紫茎泽兰 拉巴豆 3.22
紫茎泽兰 0.12
宽叶雀稗+紫茎泽兰 宽叶雀稗 4.7
紫茎泽兰 0.24
黑麦草+紫茎泽兰 黑麦草 0.52
紫茎泽兰 1.99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拉巴豆和宽叶雀稗成为草场的优势种可以减弱紫茎泽兰的入侵危害
B.拉巴豆对紫茎泽兰的控制力略大于宽叶雀稗对紫茎泽兰的控制力
C.拉巴豆、宽叶雀稗和紫茎泽兰的生态位存在部分重叠
D.该研究体现了竞争排斥原理,与拉巴豆相比,宽叶雀稗对紫茎泽兰的竞争优势更大
12.某生态小组调查了某海洋牧场浮游动物的生态位宽度(反映物种对各种资源利用的总和)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反映物种间对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项目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指数
强壮箭虫 双刺纺锤水蚤 中华哲水蚤
强壮箭虫 1.77 1
双刺纺锤水蚤 1.52 0.62 1
中华哲水蚤 0.96 0.68 0.30 1
A.动物的生态位与其栖息地、食物和种间关系等有关
B.不同的季节,不同浮游动物的生态位宽度可能会发生改变
C.若该海洋牧场环境恶化,则3种生物中,中华哲水蚤最容易灭绝
D.若中华哲水蚤数量增加,则对双刺纺锤水蚤的影响大于强壮箭虫
13.(14分)生态学上,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如表列出的是某自然水域鱼类研究的部分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种类 各季节所占质量百分比 栖息位置 食物种类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A矛尾虾虎鱼 13.19 10.15 10.45 14.97 底栖 钩虾、糠虾等
B方氏云鳚鱼 12.09 3.08 0 0 近岸底层 海蜇、虾、浮游动物
C斑尾刺虾虎鱼 0 0 5.00 14.29 近岸底层 幼鱼、小型软体动物
D安氏新银鱼 5.49 0 0 16.33 近岸上层 小型鱼虾
… … … … … … …
(1)表中所列四种鱼,栖息位置相同的是__________和________(填字母)。综合表中信息分析,这两种鱼生态位____________(填“完全相同”或“不完全相同”),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所列数据是长期跟踪调查的结果,这个自然水域的生物多种多样,它们能够充分利用____________,适应水域环境,这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3)研究自然水域物种之间的关系和物种丰富度有利于指导渔业生产,物种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4分)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研究生态位有助于人们认识群落中物种间及物种内的竞争关系,从而达到调节种群密度,使资源利用达到最优。回答下列问题:
(1)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在同一群落中______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相同的情况,因为自然界的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当两个物种生态位发生重叠时,必然会发生____________,最终重叠的生态位会被____________占有。
(2)在自然界中,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持久性重叠的事件是很罕见的。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生态位相同的物种之间,常常通过多种方式减少生态位的重叠,从而使群落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如绿头鸭和鹤鹬均生活在低潮盐沼—光滩带,但绿头鸭主要取食小坚果,鹤鹬主要取食草屑,这是通过__________避免了生态位的重叠;森莺和柳莺虽然都吃有翅目昆虫,但前者生活在乔木层,后者生活在灌木层,这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避免了生态位的重叠。
(3)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择物种甲种群和物种乙种群作为材料,两种群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群放在资源__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一方存活,另一方死亡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答案精析
1.B
2.C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需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错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用肉眼观察,二是用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观察,B错误;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土壤动物身体微小,宜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D错误。]
3.B [干漏斗分离装置(乙装置)插上电源进行烘烤时,应每隔1 h观察土样,B错误;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使用干漏斗分离法进行分离,C正确;酒精可将收集的土壤动物及时固定,防止腐烂,故乙装置内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便于计数和观察,D正确。]
4.D
5.D [不同物种的食物和栖息地可能一样,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的现象,A错误;物种的生态位包括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物种的功能关系等,B错误;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C错误;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发生部分重叠时,具有竞争优势的物种最终会占据部分重叠的生态位,从而使处于竞争劣势的物种生态位发生变化,甚至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D正确。]
6.A [由图可知,甲和乙生态位有重叠,但不完全相同,A错误。]
7.A
8.D [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所利用的不同资源多,遇到外来物种入侵时,一般不易被淘汰,D错误。]
9.D [生态位包括一个物种的栖息场所、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图示只显示了水鸟种群的觅食范围,因此不能完整反映出水鸟的生态位,A正确;据图可知,3种水鸟中丙的觅食范围更广,食物来源更充足,在生存上更占优势,B正确;根据竞争排斥原理,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完全重叠时,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就会将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该地区3种水鸟都存在,因此它们的生态位不可能完全重叠,C正确;3种水鸟觅食范围有重叠,即存在食物争夺,重叠区间食物争夺更激烈,竞争更强,D错误。]
10.C [b越大,说明该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越多,适应能力越强,A正确;d越小,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重叠部分越多,竞争会越激烈,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M、N有共同的食物资源,因此两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当曲线不重叠时,仅从食物关系来看,M与N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处于共同的区域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产生竞争关系,如竞争生存空间等,C错误;曲线不重叠时,表明有些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可通过扩大生态位使资源充分利用,D正确。]
11.D [该研究体现了竞争排斥原理,与拉巴豆相比,宽叶雀稗与紫茎泽兰混合种植下,紫茎泽兰生物量更高,宽叶雀稗对紫茎泽兰的竞争优势更小,D错误。]
12.D
13.(1)B C 不完全相同 B与C出现的季节不同;B与C的食物种类不同 (2)自然资源 自然选择 (3)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
14.(1)不存在 种间竞争 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 (2)取食不同(或改变食物的种类) 栖息场所不同 (3)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或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 有限的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