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训练(含解析)2022-202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阿拉伯学者吸收、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辨与逻辑推理来诠释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与信条,开辟了伊斯兰教中以哲学研究神学的路径。古希腊的哲学遗产与阿拉伯人的哲学研究方法和成果传播到西欧,推动了西欧经院哲学的产生。学者的观点表明,阿拉伯文化在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 )
A.沟通中西 B.承上启下
C.独立发展 D.殖民替代
2.阿拉伯帝国强盛时期,为适应印度洋的多礁海域,帝国东部流行用木钉和绳索捆绑而成的别具一格的轻型平底船;西部则发明了三角帆,通过调整帆面以充分利用地中海的风力。阿拉伯人的造船技术( )
A.适应了远航贸易的运输需求 B.代表当时世界的最先进水平
C.诱发了欧洲的航海探险活动 D.为洲际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3.阿拉伯帝国强盛时期,以亚历山大为中心的地中海贸易活动达到高峰,巴格达、巴士拉等都成了水路贸易的中心。其中巴格达既是政治中心,也是东西方贸易中心。此则材料主要反映出阿拉伯帝国
A.交通便利 B.政治制度先进 C.贸易繁华 D.手工业发达
4.某校历史活动课场景:同学们在激烈讨论,内容涉及孝德天皇、大化改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伊斯兰教。这堂课正在探究的是( )
A.上古亚非文明 B.古代美洲文明 C.欧洲封建国家 D.亚洲封建国家
5.如图反映了15—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的疆域。下列相关事件对东西方贸易产生消极影响的是
A.最高统治者苏丹拥有全国土地
B.改君士坦丁堡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
C.由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D.控制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6.12世纪起直到15世纪,他们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南洋的香料,印度的棉布、象牙、宝石、珍珠等,经波斯湾或红海,转运往欧洲。他们在欧亚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上,立下了历史功绩。材料中的“他们”最有可能是
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早期殖民者 D.基督教徒
7.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由此可知( )
A.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系形成 B.土地封赐程序极其严格
C.君主由此确立权力至尊地位 D.预示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8.《萨比天文历表》是阿拉伯天文学家白塔尼吸取希腊天文学理论的合理部分,修正托勒密的一些错误理论,并根据新的观测资料和实践经验写成。这部著作传入欧洲后,被哥白尼多次引用,欧洲有很多天文学术语源自于阿拉伯语。据此可知,阿拉伯文化( )
A.成为欧洲文化的源头 B.反映了东西方的文化冲突
C.直接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D.促进世界文明交融和发展
9.菲利浦·希提在《阿拉伯通史》中写到:“巴格达城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染料….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等。”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 )
A.政治秩序稳定 B.贸易范围广泛 C.政教合一突出 D.文化发展繁荣
10.日本历史上先后拜了两位老师:中国的隋唐和欧洲。其中向中国的隋唐“拜师学艺”指的是( )
A.大化改新 B.幕府制度 C.明治维新 D.倒幕运动
11.奥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奥斯曼帝国( )
①继承了阿拉伯政治和文化制度 ②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③控制了连接亚洲和欧洲的商路 ④在印度建立伊斯兰德里苏丹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2.阿拉伯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帝国时期,其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A.伊斯兰教的多神崇拜 B.国家与社会发展繁荣
C.哈里发重视知识人才 D.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
13.中世纪的巴格达是一个著名的科学文化中心。波斯人、希腊人、犹太人、叙利亚人和阿拉伯人在这里相遇,他们中的许多人热心文化交流,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不同文本的文献书籍进行整理,翻译成阿拉伯文。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 B.巴格达经济文化发达
C.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阿拉伯文明领先世界
14.古代印度、希腊、波斯与罗马的科学巨著正是通过阿拉伯科学家和学者的创造性劳动使其得以矫正和保存。这说明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起到的作用是
A.兼收并蓄 B.独创特点 C.全盘西化 D.沟通桥梁
15.下图是古代历史上出现的某大帝国的政治版图,从版图布局上可以判定为
A.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面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16.如图是对中古时期某一帝国特征的描述。该帝国是
●于16世纪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最高统治者苏丹掌握宗教、政治、军事大权 ●其首都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俄罗斯帝国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此后,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阿拉伯的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三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遭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的学者不但认真研究,还把许多古代作品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许多希腊著作,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对以后的西欧文艺复兴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编自熊家利《世界通史纲要(古代部分)》
材料四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1)材料一中的①②③④是世界代表性的文明古国。其中,以水生植物晒干制作成“纸草”的古文明区域是____;在泥板上刻写文字的古代人主要生活在_____。用众生平等、轮回报应来揭示人生真谛的宗教产生于_____;提倡用儒家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的学派产生于_____。(请填写图中序号)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举例说明阿拉伯在东西文化交流方面所作的贡献。
(3)根据材料四,分别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的变化。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6世纪下半叶,日本国内出现统治危机,掌权的圣德太子主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来加强中央集权,并派遣大量遣唐使出使中国,并向中国送去大量留学生等,全面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
——据《善于模仿的民族——日本》
材料二 隋唐政治经济制度与日本大化改新内容之比较
项目 日本大化改新 中国隋唐
经济 土地 班田收授法 均田制
赋税 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
政治 中央 设二官八省 三省六部制
地方 设立国、郡、里 郡县制
——据《世界古代史资料选编》材料三 拜占庭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所试图维持和恢复的……他们很少有人真正具有创造力。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吸收中国大陆先进技艺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指出大化改新措施与中国隋唐政策之间的关联及由此体现的日本民族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拜占庭帝国对待文化的态度。
参考答案:
1.B
【详解】依据材料“古希腊的哲学遗产与阿拉伯人的哲学研究方法和成果传播到西欧,推动了西欧经院哲学的产生”,可以看出阿拉伯文化保留了大量的古希腊文明成就,同时对其进行吸收融合,又对西欧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沟通中西方文明,排除A项;“独立发展”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殖民替代,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为适应印度洋的多礁海域,帝国东部流行用木钉和绳索捆绑而成的别具一格的轻型平底船;西部则发明了三角帆,通过调整帆面以充分利用地中海的风力。”可见阿拉伯人的造船技术适应了远航贸易的运输需求,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其他国家造船技术如何,无法得出阿拉伯人的造船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诱发了阿拉伯人的造船技术对欧洲航海探险活动的影响,排除C项;阿拉伯帝国时期,新航路尚未开辟,故阿拉伯人的造船技术并非为洲际航行提供安全保障,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以亚历山大为中心的地中海贸易活动达到高峰,巴格达、巴士拉等都成了水路贸易的中心”可以看出,阿拉伯帝国的对外交通发达,特别是水陆交通,促进了其对外贸易的发展,A正确;BCD项不材料的主旨,排除。
4.D
【详解】根据材料“涉及孝德天皇、大化改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伊斯兰教”这均与亚洲封建国家有关,故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
5.D
【详解】15世纪以前,西欧各国主要通过传统的地中海商路到东方去,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建立,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从而对东西方的贸易产生消极影响,故答案为D;ABC都是对本国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影响,不涉及东西方贸易,排除。
6.B
【详解】据题意可知,他们充当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媒介,根据“12世纪起直到15世纪”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时期传播东西方文明的是阿拉伯人,故选B;综上所述可知“他们”最有可能是阿拉伯人,而非中国商人、早期殖民这和基督教徒,排除ACD。
7.A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笈多王朝的封地已经形成了层层分封,这是一种等级附庸臣属关系,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土地的封赐程序,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体现出君主权力的至尊性,排除C项;通过材料只能看出土地分封的性质转变,无法看出割据隐患,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近代天文学家哥白尼多次引用阿拉伯天文学的成就,并发展了欧洲天文学,促进世界文明交融和发展,D项正确;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排除A项;材料不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而是强调西方学习阿拉伯文化,排除B项;直接推动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由材料“从中国运来”“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等可知,当时巴格达城贸易范围广泛,商品经济繁荣,B项正确;A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C项;材料信息与文化发展繁荣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华学习,后在留学生的努力下,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推动了社会转型,A正确;BD与材料无关,排除;明治维新体现是日本对西方的学习,C排除。故选A。
1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继承了阿拉伯政治和文化制度,控制了连接亚洲和欧洲的商路,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①③正确,B项正确;古代日本和朝鲜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②错误;德里苏丹国是伊斯兰教传统的政教合一的神权政体,但又是以波斯和突厥元素为主,结合印度本土特色的混合政体,与奥斯曼帝国无关,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伊斯兰教主张一神崇拜,不主张多神崇拜,A项不是其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故选A项;阿拉伯帝国时期,国家与社会发展繁荣,哈里发重视知识人才,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都是其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BCD项不符合题意设问,排除。故选A。
13.C
【详解】巴格达是中世纪科学文化的中心,东西方不同人群在此相遇吗,促进文化交流,整理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不同文本的文献书籍进行整理,翻译成阿拉伯文,这说明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房屋恩华交流的桥梁,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阿拉伯帝国的疆域范围,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巴格达的经济发展程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将阿拉伯地区文明和其它地区的文明进行比较,无法得出比较性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根据“古代印度、希腊、波斯与罗马的科学巨著正是通过阿拉伯科学家和学者的创造性劳动使其得以矫正和保存”可知,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起到的作用是兼收并蓄,故选A;根据“创造性劳动使其得以矫正和保存”可知,并非阿拉伯人独创,排除B;“全盘西化”不符合“创造性劳动使其得以矫正和保存”,排除C;沟通桥梁不能够体现“创造性劳动使其得以矫正和保存”,排除D。
15.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奥斯曼帝国极盛时期疆域达亚欧非三大洲,领有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之大部分领土,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今之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今苏丹与也门,因此材料图片体现了奥斯曼帝国的版图,D项正确;罗马帝国达到极盛时期的版图西起西班牙、高卢与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不符合材料体现的版图,A项错误;拜占庭帝国都城是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到了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又将北非以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东南并入版图,不符合材料体现的版图,B项错误;阿拉伯帝国极盛时期疆域东起印度河及葱岭,西抵大西洋沿岸,北大高加索山脉、里海以及法国南部,南至阿拉伯海与撒哈拉沙漠,与材料体现的版图不符,C项错误。
16.C
【详解】根据所学,13 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两河流域上游发展起来,到16 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 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15—16 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C项正确;拜占庭帝国最高统治者不是苏丹,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到8 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排除B项;俄罗斯帝国最高统治者不是苏丹,排除D项。故选C项。
17.(1)(请填写图中序号)
①、②、③、④。
(2)主要措施: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
贡献:保存并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将印度的数字(阿拉伯数字)和中国的造纸术(四大发明)等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3)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互派使节来往;
内容上: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以日本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以水生植物晒干制作成“纸草”的古文明区域为古埃及,为①;在泥板上刻写文字的古代人主要生活在古巴比伦,为②;用众生平等、轮回报应来揭示人生真谛的宗教为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为③;提倡用儒家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的学派产生于古代中国,为④。
(2)主要措施:根据材料“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可分析出重视人才;根据材料“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可分析出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贡献:根据材料“阿拉伯的学者不但认真研究,还把许多古代作品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出保存并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将印度的数字(阿拉伯数字)和中国的造纸术(四大发明)等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3)形式上:根据材料“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可分析出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互派使节来往;内容上:根据材料“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可分析出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以日本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
18.(1)日本派遣唐使、留学生等来中国学习。
(2)关联:日本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唐朝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模仿,但不是盲目照搬。
特点:日本民族善于学习和模仿。
(3)注重保存而不是创新传统文化,排斥学习外来先进文化。
【详解】(1)根据“派遣大量遣唐使出使中国,并向中国送去大量留学生等,全面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得出日本派遣唐使、留学生等来中国学习。
(2)关联:根据材料二内容可以看出,日本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唐朝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模仿,但不是盲目照搬。由此可知日本民族的特点是善于学习和模仿。
(3)根据“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他们很少有人真正具有创造力”可知拜占庭帝国对待文化的特点是注重保存而不是创新传统文化,排斥学习外来先进文化。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