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全球新航路的开辟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球新航路的开辟同步练习
单选题
1. 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西欧人探寻南半球新世界从根本上是为了
A. 开辟到达南半球的新航线 B. 扩大资本原始积累
C. 推动世界联系加强 D. 提升本国国际地位
2. 佛罗伦萨的地理学家托斯坎内里曾按照地圆说理论绘制了“世界地图”,将中国和印度的位置确定在大西洋的彼岸,使人们相信,从欧洲出发向西穿越大西洋,就可以到达东方。据此推断该地图
A. 取得基督教会的支持 B. 得到中国皇帝的认可 C. 为欧洲探险家提供支持 D. 为欧洲宗教改革助力
3. 哥伦布在《航海日志》中写道:“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 ·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王……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由此可知哥伦布团队
A. 熟悉东方文化 B. 已经发现美洲 C. 接受地圆学说 D. 经济实力雄厚
4. 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来往于中国和墨西哥之间。自1571年航线开通后,仅20年间约有3000吨白银流入中国。这一现象表明太平洋航线的开通()
A. 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B. 直接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C. 表明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出现了飞跃 D. 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创造条件
5. 达·伽马在他的航海日志中描述了他们的战舰如何摧毁阿拉伯人的强大舰队。对此,有人评价:“无疑,他们在回忆中有所夸大,但读这些航海日志可以得到一种印象,似乎一种天外超人的力量突然袭击了那些不幸的敌人”。这种力量是( )
A. 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 B. 封建主的开疆拓土理想 C. 市民对现世幸福的追求 D. 基督教的普世主义原则
6. 14—16世纪,远洋航行在葡萄牙等西欧国家颇为流行。贵族们希望通过海上征服战争建功立业,赢得君主欢心,从而获取俸禄、封地和职位;商人们希望开拓新的商路和市场,获得发财致富的机会;普通民众则希望获取新的土地。据此可知,在当时葡萄牙等西欧国家()
A. 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多元化 B. 海外扩张成为社会共识
C. 阶层间流动受到了严格限制 D. 开始利用海洋获取权益
7. 图中航海路线与之对应信息正确的是()
A. 通过A航线到达的新大陆是印度 B. B航线沟通了欧洲和印度的联系
C. 通过C航线绕过好望角到达太平洋 D. 沿着D航线可以实现环球航行
8. 从8世纪开始,阿拉伯商人控制东地中海商路后,西欧人就开始寻找经大西洋到达印度的航线。他们多次进入大西洋,并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 与阿拉伯商业垄断直接相关 B. 是前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C. 主要航线集中于大西洋海域 D. 根本目的是到东方寻找黄金
9. “他的航行计划最终得到了西班牙国王的认可和资助,最初该航行设想的目标是开辟到达摩鹿加群岛的路线,但最终证明了美洲不是印度群岛的一部分,而是一个新的大陆,与欧洲、亚洲和非洲并行。”此次航行()
A. 横跨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B. 率先开辟了欧洲到亚洲的商路
C. 使西班牙取得了世界殖民霸权 D. 完成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
10. 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实行有条件“开禁”。西班牙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手工业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这些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流入使“一条鞭法”很快从福建等地推广至全国,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世界全球化的真正起点。据此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A. 引发了明代货币革命 B.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 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 D. 标志中国已卷入世界市场
11. 哥伦布《航海日志》:“两位隆下(指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作为直接史料,该日志可用于研究当时
A. 印度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 B. 葡萄牙王室对航海活动的支持
C. 东非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 D. 欧洲人进行远洋航行的条件
12. 如图为18世纪初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
①玉米等美洲农作物传入亚洲和非洲
②欧洲完成工业革命,主要出口工业品
③通过丝银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④欧洲同亚洲、美洲、非洲建立直接的商业联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3. 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纽芬兰岛。16世纪,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这些海上探索()
①拓展了欧洲人对地球的认知 ②促进了大陆与大洋间的直接联系
③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是历史的倒退 ④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14. “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个比方直接说明了( )
A. 伊比利亚半岛国家经济发展环境优于西欧 B. 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必然性
C. 资本主义的萌芽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D.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造成了欧洲货币短缺
15. 香料是中世纪后期西欧最贵重的物品之,其消费者主要是西欧贵族和教会。当时,人们常用古老的法国谚语“贵如胡椒”来描述某件商品很贵重,有钱人被戏称为“胡椒袋”。价值最高时,香料甚至与黄金同价,可以充当货币,用于交税、交租、还债等。这一历史现象
A. 进一步提升教会和贵族权威 B. 表明欧亚陆路贸易通道不畅
C. 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 反映了欧洲城市经济的活跃
二、材料解析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1)结合图3及所学知识,简述15—17世纪欧洲人探索海洋,使全球海路大通的历程。
(2)运用上面图片及文字信息,讲述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及影响。(要求:按照因果关系、逻辑清晰)
17.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海洋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汉以后)古代所称的东、西洋航线,大抵都以广州为始发港,东去可以到吕宋(今菲律宾),西去可以到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以至东非等国。广州港地当东、西、北三江汇合点,是海港兼河港码头。广州很早就有很多外国人留居,隋唐时尤甚。宋时官府设“蕃坊”,建造房屋供外国人居住,并设“判官”一职,负责外侨管理和接待工作。宋代重修南海神庙碑文中也说:“先是此民、与海中蕃夷,四方之商贾杂居”。
——摘编自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 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广州在当时中外经济交往中的地位。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在高纬度地区寻找新海运航线的原因。基于全球化视野,简述这些行动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应该如何重视海洋问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摘编于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索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七下印度洋,将今天的东北亚、东南亚、中亚、西亚、南亚,乃至东非、欧洲等广袤的地方,连成了一个文明互动的共同体,政治上国家权力整体上扬,经济上贸易资源互通有无,文化上多元文化认同交融。现存斯里兰卡科伦坡国家博物馆的“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以中文、泰米尔文、波斯文三种文字记载着永乐皇帝的代表郑和向佛祖、毗湿奴和真主阿拉贡献布施的史实,是明朝人对于印度洋多元文化共生兼容认识的最好例证。中国通过走在世界前列的先进航海技术,改变了阿拉伯人掌控印度洋海上贸易的状况,印度洋海上跨国网络的建立,推动了区域国际贸易的活跃发展,开创了印度洋区域各国跨文明对话与合作发展的新局面和国际新秩序。
——摘编自万明《全球史视野下的郑和下西洋》
材料二 新航路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是人类文明的交流之路。新航路开辟之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发展,不同地区文明之间交流很少,相互影响小。新航路开辟打破了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隔绝状态,加速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人类历史由原来的孤立走向日益的联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此后,世界各地区之间,不仅有经济的往来,还有文明的交流。就以中国的四大发明为例,四大发明问世后,逐渐走向了世界,对改造世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同亚洲、美洲及非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发生接触和碰撞,开始汇合与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可见,新航路开辟在促进世界各地长期交流的同时,也敲响了欧洲中世纪的丧钟。
——摘编自王蕊《浅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影响不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从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欧洲人在17世纪探寻南北半球,其内在动力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即为了扩大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故B正确。
A.题干中哈得逊向西北航行,目的是开辟通往亚洲的航路,故排除A。
C.该项是客观影响,而非主观目的,故排除C。
D.提升国际地位与题干中“西欧人”不符,故排除D。
故选B。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 依据题干“托斯坎内里曾按照地圆说理论绘制了‘世界地图’,将中国和印度的位置确定在大西洋的彼岸,使人们相信,从欧洲出发向西穿越大西洋,就可以到达东方”,再结合哥伦布、麦哲伦远洋航行的背景分析,故C正确。
B.该项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干信息,故B错误。
AD.这两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D错误。
故选C。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哥伦布开辟新航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从题干可以看出,哥伦布认为一直向西走能够找到印度,说明哥伦布相信地球是圆的,故C项正确。
ABD.这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BD错误。
故选C。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平洋航线的开通,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说明太平洋航线的开通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反映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工商业发达,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又刺激了工商业发展,故A项正确。
B.题干强调的是太平洋航线的开通对外贸易对中国的影响, 故排除B项。
C.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东南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发展,但与整个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能等同, 故排除C项。
D.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时间不符合题意, 故排除D项。
故选A。
5.【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但读这些航海日志可以得到一种印象,似乎一种天外超人的力量突然袭击了那些不幸的敌人”,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得出这种力量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A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新兴资产阶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市民的追求,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宗教的原则,排除D项。
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根据题干信息“远洋航行在葡萄牙等西欧国家颇为流行”“贵族们......商人们......普通民众则希望获取新的土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葡萄牙等西欧国家开展海外扩张符合各阶层的利益,故B正确。
A.该项表述题干无从体现,故排除A。
C.该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C。
D.该项“开始”之说题干无法体现,故排除D。
故选B。
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
【解答】
A.通过A航线到达的是美洲大陆,故不选A。
B.B航线并未抵达印度,故不选B。
C.C航线抵达印度,并未到达太平洋,故不选C。
D.D航线是麦哲伦开辟的环球航行航线,故D正确。
故选D。
8.【答案】B
【解析】B.题干信息强调西欧人从8世纪开始就多次进入大西洋,尝试开辟通向印度的新航线,因此,可以说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是西欧人在前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故B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不选ACD。
故选B。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9.【答案】D
【解析】根据“得到了西班牙国王的认可”“最终证明了美洲不是印度群岛的一部分,而是一个新的大陆”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因为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从而证明美洲不是印度群岛的一部分,故选D;A是哥伦布航行的意义,B是达·伽马航行的意义,排除A、B;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和西班牙取得世界殖民霸权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
10.【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由题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流入使‘一条鞭法’很快从福建等地推广至全国”,一条鞭法赋税征收白银的规定,可知白银成为中国主要法定货币,故A正确。
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B错误。
C.题干无法看出中国社会转型,故C错误。
D.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D错误。
1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与史实不符,故不选A。
B.应该是西班牙,故不选B。
C.东非人说法错误,故不选C。
D.哥伦布的《航海日志》反映出哥伦布是在国王和王后(西班牙)的支持下进行的航海活动,该日志可用于研究当时欧洲人远洋航行的技术与条件,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18世纪初国际贸易,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文信息。
【解答】
①③④.图文内容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情况,根据所学可知,玉米等美洲农作物传入亚洲和非洲;通过丝银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欧洲同亚洲、美洲、非洲建立直接的商业联系。①③④正确。
②.欧洲完成工业革命的时间为19世纪中期,②错误。
故选B。
1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概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①②④.欧洲人除了开辟主要航路外,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全球海路大大通畅,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并且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这些海上探索过程是进步的,故①②④正确。
③.“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是历史的倒退”的说法错误,故排除③。
故选A。
1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直接说明了”,可知题干材料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西班牙、葡萄牙最早开始开辟新的航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故B选项符合题意;
A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
CD两项不是材料直接所反映的问题。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直接”。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理解的能力,本题容易错选为C选项。
15.【答案】B
【解析】略
16.【答案】(1)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远航非洲,发现好望角;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印度,开辟欧洲绕过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航路;1492年哥伦布到达西印度群岛,发现美洲,开辟欧洲到美洲的航路;1519—1522年,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的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在主要航线之外,还开辟了众多新航线。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7世纪俄罗斯人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在南半球,l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7世纪中期,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2)条件:①西班牙、葡萄牙王室支持海上探险。②西欧人希望通过扩张传播基督教。③15世纪前后,欧洲人造船水平提高,并掌握了测定纬度的技术,使远航开辟新航路成为可能。影响:①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②虽然认知尚有错误,但是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促进了世界各区域文明交流。③推动西方科技文化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关于历程: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线索“15—17世纪”和图片所示的主要航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航线,描述出新航路主航线的开辟历程。15世纪,如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远航非洲,发现好望角;l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印度,开辟欧洲绕过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航路;1492年哥伦布到达西印度群岛,发现美洲,开辟欧洲到美洲的航路。16世纪如1519—1522年,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的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同时在列举主要航线之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罗列主要航线之外的新航线,如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7世纪俄罗斯人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在南半球,l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7世纪中期,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等。
(2)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及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条件:根据材料“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葡萄牙王室支持海上探险,同时西欧人希望通过扩张传播基督教;根据图1、图4可知,15世纪前后,欧洲人造船水平提高,并掌握了测定纬度的技术,使远航开辟新航路成为可能。影响:根据材料“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根据图2可知,新航路的开辟虽然认知尚有错误,但是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促进了世界各区域文明交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西方科技文化发展。
17.【答案】(1)地位: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港与河港的转运码头;国外人口(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地;中外商贸产品的集散地。
(2)原因: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发展对外贸易;西班牙、葡萄牙把控东西贸易新航线,他国只能向高纬度地区探索。影响:①扩大全球视野,加速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②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
(3)建议:重视海洋的控制权,维护海洋主权;充分开发利用海洋,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解析】(1)本题考查广州在当时中外经济交往中的地位,要求分析归纳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古代所称的东、西洋航线,大抵都以广州为始发港”得出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根据材料“是海港兼河港码头”得出广州是海港与河港的转运码头;根据材料“很早就有很多外国人留居”得出广州是国外人口(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地;根据材料“与海中蕃夷,四方之商贾杂居”得出广州是中外商贸产品的集散地。
(2)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结合所学从欧洲经济发展需要及西班牙、葡萄牙控制东西贸易局面进行阐述;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英国人……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可从推动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及世界市场整体发展进行阐述。
(3)本题考查我国应该如何重视海洋问题,要求综合分析归纳。结合所学,可从对海洋的控制权、海洋主权及利用海洋发展对外贸易进行阐述即可。
18.【答案】(1)变化:漕运方向由“东——西“向到“东南——西北”向,再到“南——北”向;从河运到河海兼运。原因:王朝更替;政治中心变迁;经济重心南移;大运河的开通;城市人口的增加;商业贸易的繁荣。
(2)影响: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原始资本积累;推动了欧洲的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同时也给亚非拉地区造成了灾难等。
(3)差异:中国是以农业立国,自给自足;海运为政治服务;不注重经济效益;无原始驱动力,当运河淤塞之后海运便停止。西方是以商业立国,对外扩张;航运为经济服务;注重经济效益;有原始驱动力,当海运受阻后更开辟新的路线。
【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漕运,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变化:从材料“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中很容易总结出汉朝时由东向西,唐宋时由东南向西北,后转为由南向北。渠道由河运到海运、河运都有。原因:从材料中秦汉、唐宋、元明清朝代不同时期漕运路线的变化可以得出由于王朝更替,导致都城的变化也就是政治中心的变迁,还有就是唐朝以后经济重心南移也导致运输路线变化。除此之外还有如大运河的开通、城市人口的增加、商业贸易的繁荣等因素。
(2)本题考查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通过材料看到开辟新航路后,找到了通往东方的道路,但是很多航海家仍在开辟其他的航线到达东方,其实这些航海家寻找新航线的目的就是掠夺土地和财富,也就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所以很容易回答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原始资本积累;推动了欧洲的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同时也给亚非拉地区造成了灾难等
(3)本题考查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比较15世纪中西方的差异。时间是15世纪,那么联系此时中国是明朝,处于封建君主专制时期。西方是新航路开辟追逐财富时期。联系此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即可。由于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分析,比较点主要在经济方面。中国的漕运主要论述点在联系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状况来分析。中国是封建小农经济为主,是农业立国,自给自足;海运为政治服务;不注重经济效益;无原始驱动力,当运河淤塞之后海运便停止。西方在15世纪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人民渴望财富去开辟新航路,再联系材料二容易得出西方是以商业立国,对外扩张;航运为经济服务;注重经济效益;有原始驱动力,当海运受阻后更开辟新的路线。
19.【答案】(1)相同点:都促进了不同地区由分散到走向部分整体或整体;都促进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不同点:促进文明交流的区域不同,郑和下西洋主要在东亚、印度洋区域;新航路主要加强欧洲同亚洲、美洲及非洲等地的联系;郑和下西洋和到过的区域和平交往,而新航路开辟导致早期的殖民扩张。
(2)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中国当时是自然经济而西欧当时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远洋航海的目的不同:中国主要为了宣扬国威,而西方主要航海的目的是寻找贵金属;方式不同:中国对外交往是和平交流而后者是通过暴力方式。
(3)启示:要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固步自封;要实行和平共处政策, 互利合作。
【解析】(1)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异同,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相同点:紧扣两则材料信息“连成了一个文明互动的共同体,政治上国家权力整体上扬,经济上贸易资源互通有无,文化上多元文化认同交融”、“中国通过走在世界前列的先进航海技术,改变了阿拉伯人掌控印度洋海上贸易的状况,印度洋海上跨国网络的建立,推动了区域国际贸易的活跃发展,开创了印度洋区域各国跨文明对话与合作发展的新局面和国际新秩序”、“新航路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是人类文明的交流之路”等,分析、认知,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都促进了不同地区由分散到走向部分整体或整体;都促进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不同点:紧扣两则材料信息“中国通过走在世界前列的先进航海技术,改变了阿拉伯人掌控印度洋海上贸易的状况,印度洋海上跨国网络的建立,推动了区域国际贸易的活跃发展,开创了印度洋区域各国跨文明对话与合作发展的新局面和国际新秩序”、“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同亚洲、美洲及非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新航路开辟在促进世界各地长期交流的同时,也敲响了欧洲中世纪的丧钟”,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促进文明交流的区域不同、郑和下西洋和到过的区域和平交往,而新航路开辟导致早期的殖民扩张等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
(2)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影响不同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紧扣两则材料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注意从多个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诸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远洋航海的目的不同、方式不同等,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3)本题考查从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得出的启示,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紧扣两则材料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注意从多个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诸如,要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固步自封、要实行和平共处政策, 互利合作等,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