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浑源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山西省浑源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大同市浑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表为黄帝到春秋战国时期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情况,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反映了( )
时代 部落 语言方言
黄帝 万国 万语
夏代 诸侯三千 地域性方言
西周 诸侯八百 若干方言区域形成
春秋战国 列国几十 秦代“书同文”
A.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B.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发展
C.铁犁牛耕的使用 D.贵族等级体系瓦解
2、明堂起源于西周,是对朝堂及太庙的美称。汉武帝曾复原明堂,此后长期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在平城“起明堂”,仿汉制修建明堂,并亲赴祭祖。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此举意在( )
A.为迁都洛阳奠定基础 B.彰显北魏政权的合法性
C.借鉴西周的统治经验 D.缓和阶级与民族的矛盾
3、明清时期,李时珍十年中多次远行,踏遍青山尝百草;徐霞客头戴“远游冠”,手拄铁杖,游遍“九州五岳,问奇名山大川”;顾炎武遍游华北,写下《天下郡国利病书》。这些学术考察旅游活动( )
A.深受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 B.反映市民阶层的需求
C.旨在总结古代科技的成果 D.体现文人的闲情逸致
4、如图是太平天国运动从金田起义至定都天京进军示意图(局部),由此推知,当时的清政府( )
A.存在严重内忧外患 B.财政面临严重困难
C.统治迅速土崩瓦解 D.已经丧失革新能力
5、下列两幅中玉米形态表现不同,据此可推知( )
A.较早记录均不可信 B.绘画作品没有史料价值
C.历史记录莫衷一是 D.绘画意图影响内容呈现
6、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这说明( )
A.经济交往缺失基本诚信 B.契约关系影响社会生活
C.社会秩序得到根本保障 D.对外贸易受到严格控制
7、淮阴伴随大运河的发展而兴盛,为明清之际“四大都市”之一;1872年,漕粮改由轮船海运,河运地位一落千丈;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中转站地位丧失……淮阴作为“市”的经济功能日渐衰微。这表明( )
A.铁路建设阻碍城市发展 B.城市发展只能依靠运河
C.交通变革影响城市发展 D.城市经济功能彻底丧失
8、古代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假若任何出生低级的人,因贪欲而以高级的职业为生,则国王剥夺其财产后,应立即放逐之。”此规定( )
A.保障了最底层民众的权力 B.符合社会各阶层利益需要
C.有助于维护贵族统治秩序 D.与佛教众生平等观念一致
9、丝绸之路不仅向西方输出中原丰富的物产,更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贡献,它使纸制品、印刷术、茶业和瓷器等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得以传播。这表明( )
A.古代科技世界领先 B.商业贸易促进文化传播
C.周边国家经济落后 D.中西文化内容日益趋同
10、如表为考古发现的中国早期人类遗存(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
文化遗址 发现遗存(部分)时间
湖南玉蟾岩遗址 人工栽培稻种 距今约14000—18000万年
浙江上山遗址 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 距今约8600—11400年
河北磁山遗址 地窖式粮仓、家猪骨 距今约7600—8000年
A.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B.南方农业生产发达
C.先民已成为食物生产者 D.石器打制技术成熟
11、清朝前期,福建出现了许多专做烟草贸易的烟铺和牙行,他们到烟草产地收购烟叶,经过加工、包装再进行贩卖,时人惊叹“卖烟之家倍多米铺”。这说明当时( )
A.烟草生产改变了当地的劳作方式 B.物种交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经济作物拓展了土地的利用空间 D.商业革命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
12、中美关系改善后,各国政要纷纷访华,而中国却鲜少回访,留下诸多外交“欠债”。1978年1月,邓小平出访尼泊尔、缅甸等邻国,此后中国领导人大规模出访西方国家考察学习。这一变化( )
A.缓和了与周边国家紧张关系 B.完善了全球多边治理体系
C.有利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D.有助于第三世界和平崛起
13、公元3至5世纪,日耳曼各部族不断南迁,在灭亡西罗马帝国后建立了一系列国家,在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中古西欧以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这表明,日耳曼人的迁徙( )
A.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与转型 B.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
C.阻碍了欧洲农耕文明历史进程 D.确立了欧洲文化优势地位
14、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为中国历史中一甚大人物。由战国至汉初,人多以孔墨并称”。墨子( )
①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提倡节俭
③提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④崇尚“道法自然”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15、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中外交往的发展,使明代农业和手工业出现了一系列进步,其重要表现包括( )
①棉花在内地开始种植
②发明了能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的支钉
③玉米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
④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业中出现手工工场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6、如图是1898年清政府批准成立的某学校牌匾。对该学校解读正确的是( )
A.其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B.初名为“三江师范学堂”
C.依据《奏定学堂章程》创办 D.其创办收回了教育主权
17、《凯里来与迪木奈》是一本东方寓言故事集,其中“三条鱼的故事”源自古印度佛教巴利文版《本生经》。如图是《凯里来与迪木奈》诸多版本中“三条鱼的故事”插图。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A.古印度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B.古代欧亚大陆间文化交流活跃
C.阿拉伯文化融汇东西方文化遗产 D.巴利文在欧亚演化成诸多文字
18、从1947年4月到1956年5月,关贸总协定成员国进行了四轮贸易谈判,主要是美国和西欧国家之间以及西欧国家相互之间关于降低关税水平的协商谈判。1960年启动的第五轮多边贸易谈判,最终解决了欧洲关税同盟等问题。这反映出( )
A.国际贸易形式多样化 B.欧盟的影响力扩大
C.多边贸易体制的完善 D.资本流动的全球化
19、阅读如图“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国际组织”。这反映出( )
A.联合国主导各国文化遗产保护 B.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侧重点的变化
C.人类守护共同财富的担当精神 D.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不断扩大
20、《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整理报告共刊布竹简124支,其中《治政之道》强调的各守其职、选贤任能、躬行爱民、和睦四邻、不夺农时、忧患意识等,属于这一时期公共性的治国经验。由此可知,《治政之道》( )
A.旨在平息社会纷争 B.倡导重农抑商政策
C.杂糅百家思想精华 D.成为后世治国范本
21、下表为西汉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据此推知,西汉( )
作物名称 类别 原产地
胡瓜 蔬菜 印度西北部
胡豆 蔬菜 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
胡蒜 蔬菜 欧洲南部和中亚
胡萎 蔬菜 地中海沿岸、中亚
石榴 水果 伊朗、阿富汗地区
葡萄 水果 欧洲、西亚和北非
A.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 B.社会风俗出现显著变化
C.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 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22、公元733年,唐玄宗改唐初的10道为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使其主管监察,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朝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一变化( )
A.体现了中央对现实政治的妥协 B.有利于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C.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 D.加速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
23、曹魏初期,九品中正制最初规定,各郡中正官在现任朝官中的本郡人中选择,并经朝廷委任,负责评定当地人士,吏部再依据中正官评定的品第加以任用。这一制度设计( )
A.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诉求 B.保证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C.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基础
24、下表为1864-1869年汉口茶叶出口统计表
上表反映( )
A.茶叶成为中外贸易的大宗商品 B.开埠后汉口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C.汉口在全国商业中心地位确立 D.与世界市场联系的区域化差异
25、下图为1575年左右佛罗伦萨根据中国瓷器样品制作的油—醋瓶;图1为1690年左右荷兰生产的装饰有中国图案的茶叶瓶。由此可知( )
A.欧亚地区生活习俗交融 B.国际贸易促进文化传播
C.茶文化推动了文明交流 D.全球贸易网络基本形成
二、材料题(共37分)
26、(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3—6世纪,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南迁,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了。在古代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大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匈奴、氐、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南迁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内迁各族相继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与西欧不同,内徙中原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仪文化,并进行了全面深入学习。
——摘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对于印第安人来说美洲不是新大陆,4万年前就有了他们生活的足迹。在被欧洲“发现”前,占美洲原住民绝大多数的印第安人大约有4000万人,其中在拉丁美洲约2500万人。欧洲人和非洲人陆续来到美洲,到17世纪中叶拉美的印第安人为950万人……1935年,南、中、北美洲的白人移民分别为4090万人、690万人、12430万人,而黑人移民则分别为1870万人、840万人和1240万人。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3—6世纪东西方民族迁徙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洲人口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对美洲文化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影响人口迁徙的因素。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棚户区作为上海平民的栖身立命之地,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严重困扰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为稳定秩序巩固统治,1928年10月,上海市政府组建了“筹建平民住所委员会”,着手勘定建筑地点,开始兴建第一平民住所。此后,市政府向市银行借贷兴建了第二及第三平民住所,为不少平民提供了较好的可供居住的场所。1935年,市政府成立平民福利事业管理委员会,并向沪西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借贷,开始营建平民村,进一步推动了上海住房救助事业的发展,但财政的窘困决定了市政府无法满足广大底层民众的居住需求。
——摘编自刘荣臻《近代上海平民住房救助与社区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提出“必须有计划地建筑新房,修理旧房,满足人民需要”的指示,住房重建计划被上海市政府提上议事日程。从1951年起,在借鉴以往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上海先后建成曹杨新村、控江新村等几十个工人住宅区,并配套建设诊疗所、公共厕所和公共浴室等公共设施。“一五”期间住宅建设合计总投资额为1.54亿元,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与此同时,“自建公助”等住宅建设形式也大量出现。这些新建住宅不再集中在市中心,而是从市区向外辐射,星星点点分布在市区周围。此外,修理的老公房因价格较低,也受到不少市民的青睐,从而基本满足了职工及家属的住房需求。
——摘编自师吉金《新中国城乡居住条件的初始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上海市政府解决平民住房问题的措施及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民居住条件改善的特点及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近代以来城市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的认识。
28、(12分)文化在“挑战—回应”中不断地传播、交流、交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腊文化在希腊化世界整个地区十分广泛地流布,从而使一些民族与部落吸收了古典时期希腊在科学、文学与造型艺术方面的优秀成就。成为希腊化各国成员的许多民族,在改造希腊化文化因素与古代的当地的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创造了把这些因素熔铸成为具有独创的新品质的自成一家的文化。
——(苏)科尔宾斯基等《希腊罗马美术》
材料二 郑观应认为,中国若与强敌相处,自己必须要有力量。而要强盛就必须变法,“非变法不能富强,非富强不能合纵连横”。他的改革主张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一宗旨而展开的。他提出的主张概括起来是:经济上开展“商战”,军事上练兵造械,政治上设立议院,文化上推广西学。
——摘编自夏东元《郑观应》等
材料三 五四运动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五四运动以后,陈独秀发表《谈政治》一文,明确宣布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湖南学生运动领袖毛泽东在第二次到北京期间,热心搜寻并阅读中文本的共产主义书籍,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邓中夏、蔡和森、恽代英、瞿秋白、周恩来、赵世炎、陈潭秋、向警予、高君宇、何孟雄、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等,也先后成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
——汪澎澜《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根据材料一,指出希腊化时代文化的整体面貌,结合所学指出希腊化世界在自然科学上的三项重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指出郑观应思想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的代表作,并从思想文化的“挑战——回应”角度分析其思想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革命史的角度,说明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指出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及其标志。
三、论述题(13分)
29、某兴趣小组以“大境门”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搜集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境门
1644年,清朝在张家口长城上修建了万里长城线上的最后一个“关门”,顺治皇帝亲笔题字——大境门。1927年,察哈尔都统高维岳为大境门内外的高山大川所感动,在大境门上面写下了四个颜体大宇“大好河山”。
1644年,大境门被打开,成为张库商路(从张家口到蒙古乌兰巴托即古代库伦,并延伸到俄罗斯的古商道)的起点,张家口贸易十分繁华。
1673年,吴三桂起兵反清,康熙征召塞外八旗兵于张家口,八旗兵从大境门进入中原,赶赴南方,为平定“三藩之乱”起了作用。
1697年,康熙第三次北征噶尔丹,其主力部队于大境门誓师出发。叛乱平定后,文人张自成被长城内外繁荣祥和的景象感动,用汉、满、蒙、藏、梵等六种文字写下“内外一统”,镌刻在大境门外的石壁上。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何孟雄等在大境门内外开展革命活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爱国将领吉鸿昌率领数万抗日同盟军宣誓出征,北出大镜门,抗击日寇,收复失地。
1945年8月23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从大境门攻入张家口,从日寇手中解放张家口。
1948年12月24日,人民解放军取得平津战役西线张家口战役的胜利,从大境门入城。
1982年,大境门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2月3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火炬传递在张家口大境门遗址进行。
请你选用新的时间尺,对材料中大境门的历史进行阶段划分并阐释阶段特征。(要求:划分为两个或三个阶段,阐释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B A B D B C C B C B C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D A B C C C C A A D B
二、材料题(共37分)
26、(13分)答案:(1)都伴随民族冲突;主要是游牧民族迁徙,都处于相对落后阶段;都灭亡旧政权,建立诸多新政权,使政治格局由统一走向分裂;都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2)特点:原住民大幅减少;移民总数大大增长;美洲人种走向多样化。
影响:传统的印第安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导、多元文化并存的美洲新文化。
(3)自然环境;战争;政治变革;等等。
27、(12分)答案:(1)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多方筹集资金;兴建平民住所和平民村。
效果: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平民的居住条件,缓和社会矛盾;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平民住房救助事业的发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平民住房问题。
(2)特点:建筑新房与修理旧房相结合;重视公共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大;住宅建设形式多样;布局从市区向外辐射。
背景: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新中国的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实施;借鉴历史经验。
(3)认识:市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发展;市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应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生产力的发展是市民居住条件改善的根本原因;政府正确的方针政策是改善的重要保障。
28、(12分)答案:(1)整体面貌:希腊文化的广泛传播(流布)诞生了一些融合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新文化(回答材料中的如“在改造希腊化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新品质的文化”等也可给分)
成就:欧几里得编写《几何原本》(写出《几何原本》)阿基米德提出物理学定理(写出“阿基米德定律”)埃拉托斯提尼对地球周长作出了精确计算(写出“对地球周长作出了精确计算”)医生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写出医生对人体的神经系统(或“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任意答出3点即可)
(2)主题:变法富强(如答“富强救国、变法救国”“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等均可)。
代表作:《盛世危言》。
作用:是对殖民者文化侵略的回应(“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也可给分)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3)重要意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或“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回答为新的革命力量(或“革命文化”“革命斗争”)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回答“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也可给分)。(任意答出3点即可)
巨大变化: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回答“中国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或“中国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可)。
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三、论述题(13分)
29、答案:例:大镜门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阐述:建党初期,李大钊等领导革命志士在大境门进行革命工作,推动了革命事业在北方发展。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解放了张家口,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境门见证了光辉的时刻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防御、反攻阶段的战斗,取得了战略决战平津战役的胜利,张家口解放,大境门成为胜利之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70多年的探索与改革,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得到很大提升,2022年冬奥会火炬在大境门上传递,彰显了我们的国力。总之,以大境门为象征的张家口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大境门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