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涡阳县王元中学2022-2023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检测试卷
安徽省涡阳县王元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检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23七下·涡阳期末)588年,隋文帝杨坚命令杨广率水陆大军50余万渡江作战,进攻江南的陈朝,589年,陈后主被俘投降,陈朝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结束了长期分裂,统一全国
C.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制西域 D.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北宋
2.(2023七下·涡阳期末)学者吕思认为“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该学者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遭到严重削弱 B.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地方完全脱离中央的控制 D.边疆军事权势过大
3.(2023七下·涡阳期末)《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的概况,包含疆域、气候、山川、风土、语言、宗教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等。这说明《大唐西域记》( )
A.是由玄奘亲自写成的 B.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历史
C.记载的内容都是真实的 D.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4.(2023七下·涡阳期末)据《宋史·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州县长官也由文臣担任。这说明宋朝( )
A.重武轻文 B.重文轻武 C.重农抑商 D.藩镇割据
5.(2020·眉山)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
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6.(2023七下·涡阳期末)千百年来,岳飞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爱国者的代名词,受到人们敬仰,主要是因为他( )
A.身先士卒,抗辽卫家 B.鼎新革故,变法图强
C.精忠报国,收复河山 D.青史留名,舍身抗元
7.(2023七下·涡阳期末)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发展史,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秦半两钱 唐开元通宝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交子)
A.造纸技术的成熟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都市生活的繁华 D.冶铸工艺的进步
8.(2023七下·涡阳期末)根据下表分析,五代十国的实质是( )
朝代 开国君主 建国前身份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前蜀 王建 西川节度使
A.新政权的建立 B.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C.唐末农民战争 D.南北政权对峙
9.(2023七下·涡阳期末)元朝规定: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各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行省制度( )
A.地方官员没有权力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对后世影响深远 D.不利于管辖辽阔的疆域
10.(2023七下·涡阳期末)“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对外交往中充分体现了这一优良传统的历史事件是( )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游 ④郑和下西洋 ⑤戚继光抗倭
A.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11.(2020·聊城)下面所列史实共同反映了清政府重视( )
A.民族自治 B.对外贸易 C.边疆治理 D.文化交流
12.(2023七下·涡阳期末)马铃薯现在是世界公认的吃饱、吃好、吃健康的主粮食品,在明代被引进中国。除此之外,明代还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 )
A.葡萄、向日葵 B.玉米、甘薯
C.石榴、花生 D.花生、占城稻
13.(2023七下·涡阳期末) 清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由此可看出京剧的鲜明持点是( )
A.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B.皇室扶持,题材广泛
C.脱离民众,脱离现实 D.内容感人,词曲雅致
14.(2023七下·涡阳期末)明清时期,下列人物为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①郑和 ②郑成功 ③戚继光 ④康熙帝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5.(2020·深圳)清朝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雍正帝因此将其革职,又派人查他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清朝前期( )
A.大兴文字狱 B.八股取士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焚书坑儒
二、辨析改错(8分)
16.(2023七下·涡阳期末)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
(2)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夜市”。
(3)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4)1553年,西班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2023七下·涡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的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的划分并没有考虑区域内经济文化的关联性,比如将经济文化联系密切的长江三角洲一分为二,江南为江浙行省,江北为河南江北行省。这为后世经济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材料二 清代对蒙、藏、回部地区实行的行政制度,有以下特点:一是中央设官管理,包括中央派驻的军政长官及各民族的官员,并把各民族官员纳入中央统一的官制体系之中。二是边疆民族地区的行政带有一定的“自治“色制,三是“国信而治”。
(1)根据材料一,元朝地方行政区划分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什么制度?指出该制度的弊端及实施的消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出清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治理的三大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创新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的影响?
18.(2023七下·涡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材料二 虽然他“乞儿”出身还“尖嘴猴腮”,但他开创了大明江山!“文定八股,句出经书”推动了平民子弟读书应试,但这种造就、选拔官员的制度却剥夺了士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皇权的传声筒。纵观有明一朝,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地加强了。
(1)材料一中“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尽夺藩镇之权”的利弊。
(2)材料二中“他”是谁?根据材料二指出“他”为加强君主专制实行的措施及其消极影响。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2023七下·涡阳期末)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以下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大事年表:
三国 卫温派船队到达夷洲
隋朝 隋炀帝三次派人到达流球
元朝 设澎湖巡检司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年 清军统一台湾
1684年 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95年 正式建立行省
…… ……
(1)根据大事年表指出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什么?如何评价郑成收复台湾?
(2)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
A项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是581年,不符合题意;
B项结束了长期分裂,统一全国,符合题意;
C项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制西域的是唐太宗,不符合题意;
D项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北宋的是赵匡胤,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朝统一的相关知识。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隋朝统一的相关知识。
2.【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可知,材料内容认为唐代天宝之乱出现的原因众多,其中边防之兵力量的壮大是主要原因,说明中央对边疆军务防务不得当导致。
A项君主专制遭到严重削弱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中国历朝历代,我国专制主义逐渐加强的趋势,并且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地方割据力量壮大,导致中央集权遭到削弱,而不是强调君主专制遭到削弱,不符合题意;
B项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割据通常是指安史之乱后,边防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等方面不受中央的控制,不符合题意;
C项地方完全脱离中央的控制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地方割据力量壮大,但不代表完全脱离中央管控,不符合题意;
D项边疆军事权势过大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
3.【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由玄奘口述,弟子撰文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的概况,包含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等。这说明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有利于文明交流的研究。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流相关史实。
ABC三项不能全面体现出来主旨,并且太片面,不符合题意;
D项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对外交流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重点掌握《大唐西域记》的影响。
4.【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州县长官也由文臣担任”可知,宋朝政治的特点是重文轻武。为防止唐末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A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重文轻武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宋朝政治的特点是重文轻武。
5.【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交往,这种态势有利于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C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商业往来,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无关,A排除;
商业间的往来没有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B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辽、西夏和北宋并立。试题较为简单,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辽、西夏和北宋并立的相关知识。
6.【答案】C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南宋时期的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
ABD三项都不是岳飞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爱国者的代名词,受到人们敬仰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精忠报国,收复河山是岳飞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爱国者的代名词,受到人们敬仰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岳飞抗金的知识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岳飞抗金的相关知识。
7.【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秦半两钱是秦统一全国后,规定作为全国通行的货币;唐开元通宝是唐朝的货币;北宋纸币铜版拓片说明北宋出现纸币,纸币出现是商业繁荣的结果;从秦半两钱到纸币,反映了货币的进步和变化,货币的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ACD三项都不是我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发展史变化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发展史变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8.【答案】B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信息“后晋建立者石敬瑭是河东节度使、后汉建立者刘知远是河东节度使、前蜀建立者王建是西川节度使……”,结合所学知识,五代十国政权主要是由唐末的节度使建立的,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ACD三项都不是五代十国的实质,不符合题意;
B项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是五代十国的实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代十国的实质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
9.【答案】B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所反映的信息。
10.【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鉴真与玄奘;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便利了汉朝与西亚各国的友好往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分别加强了唐朝与日本、印度的友好往来。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戚继光抗倭,主要反映日本倭寇侵略我国东南沿海,不是友好往来,故⑤不选。
C项①②③④在我国古代对外交往中充分体现了题干优良传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外友好往来方面的知识。本题旨在让学生区分中外友好往来的史实,需要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
11.【答案】C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A.民族自治,不符合题意;
B.对外贸易,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信息显示的是清朝时期,先后在边疆设置各种机构,加强对边疆的管辖,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文化交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归纳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
12.【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
ACD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玉米、甘薯是明代引进的高产作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明朝经济的发展,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13.【答案】A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可知,题干材料体现出京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特点。
A项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是京剧的鲜明持点,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京剧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的艺术的相关史实。
14.【答案】C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交往,不是反抗外来侵略。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明朝中期戚继光组织戚家军抗击日本侵略者倭寇;清朝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大败沙俄侵略军。故明清时期,为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作出重要贡献的有郑成功、戚继光、康熙帝。
C项②③④为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作出重大贡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交往,不是反抗外来侵略。
15.【答案】A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清朝的文字狱。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雍正八年,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看见之后,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岀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样的诗句,于是雍正认为这是存心诽谤。按大不敬斩立决。反映的是清朝的文字狱。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使知识分子不敢有独立的见解,从而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故答案为:A。
【点评】掌握清朝的文字狱的表现和危害。
16.【答案】(1)正确
(2)错误;“夜市”改为“瓦子”
(3)错误;“王实甫”改为“郑光祖”
(4)错误;“西班牙”改为“葡萄牙”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元朝疆域。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本题考查北宋的社会生活,要求识记基础史实。随着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
(3)本题考查元曲四大家。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4)本题考查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999年12月20日,我国正式从葡萄牙殖民者手中收回澳门主权。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不是西班牙。
故答案为:(1)正确。
(2)错误;“夜市”改为 “瓦子”。
(3)错误;“王实甫”改为“郑光祖”。
(4)错误;“西班牙”改为“葡萄牙”。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17.【答案】(1)制度:行省制度 ;弊端:中央集权少了,朝廷无法直接明了的知道各区域的状况,叛乱和自立为小朝廷的情况会比较多;消极影响:没有考虑区域内经济文化的关联性,为后世经济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2)举措:册封制度、驻藏大臣和金瓶掣签制度。
(3)影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元朝地方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是行省制度。行省制度的弊端∶根据所学可知,行省制度,中央集权少了,朝廷无法直接明了的知道各区域的状况,叛乱和自立为小朝廷的情况会比较多。根据材料一“元朝的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的划分并没有考虑区域内经济文化的关联性,比如将经济文化联系密切的长江三角洲一分为二,江南为江浙行省,江北为河南江北行省。这为后世经济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隐患”可知,行省制度实行的消极影响是:没有考虑内经济文化的关联性,为后世经济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隐患。言之有理即可。
(2)根据所学可知,清朝顺治帝正式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从此,历代达赖和班禅,都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1727年(雍正帝时),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乾隆皇帝制定“金瓶掣签”制度,规定喇嘛教活佛转世的人选,必须用中央颁发的金奔巴瓶抽签决定,并由驻藏大臣监督。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行省制度、材料二“清代对蒙、藏、回部地区实行的行政制度,有以下特点”可知,它们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故答案为:(1)制度:行省制度 ;弊端:中央集权少了,朝廷无法直接明了的知道各区域的状况,叛乱和自立为小朝廷的情况会比较多;消极影响:没有考虑区域内经济文化的关联性,为后世经济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2)举措:册封制度、驻藏大臣和金瓶掣签制度。
(3)影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行省制度,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创新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的影响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1)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地方贫弱,军队战斗力下降。
(2)朱元璋或明太祖。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等。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财也收了”可知,这表现在,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可知,“尽夺藩镇之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可知,“尽夺藩镇之权”造成地方贫弱,军队战斗力下降。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虽然他乞儿出身还尖嘴猴腮,但他开创了大明江山”可知,他就是朱元璋,也就是明太祖。根据所学和材料二 “文定八股,句出经书”可知,这就是八股取士。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但这种造就、选拔官员的制度却剥夺了士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皇权的传声筒”可知,科举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等。
故答案为:(1)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地方贫弱,军队战斗力下降。
(2)朱元璋或明太祖。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科举制的相关知识。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19.【答案】(1)机构:澎湖巡检司;评价: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中国的主权,促进了台湾的开发,是正义的,值得褒扬;
(2)观点:台湾自古以就是中国领土。
论述: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支由1万余名军士、30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东吴丹阳太守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是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元世祖曾派员到台湾宣抚,并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路同安县(今福建厦门),虽然没有直接将台湾岛并入其内,却是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首次官署设置。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清朝设置台厦道,台湾与厦门共署,设一府三县,置台湾为一府,称台湾府。台湾府的设置,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密切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台湾成为国家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台湾自古以就是中国领土,统一是历史发展的的必然趋势。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台湾)和澎湖列岛的管辖。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了保护作用。郑成功对台湾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展,是正义的,值得褒扬。
(2)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即可。
故答案为:(1)机构:澎湖巡检司;评价: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中国的主权,促进了台湾的开发,是正义的,值得褒扬。
(2)观点:台湾自古以就是中国领土。
论述: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支由1万余名军士、30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东吴丹阳太守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是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元世祖曾派员到台湾宣抚,并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路同安县(今福建厦门),虽然没有直接将台湾岛并入其内,却是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首次官署设置。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清朝设置台厦道,台湾与厦门共署,设一府三县,置台湾为一府,称台湾府。台湾府的设置,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密切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台湾成为国家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台湾自古以就是中国领土,统一是历史发展的的必然趋势。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与台湾有关的重要史实等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与台湾有关的重要史实。
安徽省涡阳县王元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检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23七下·涡阳期末)588年,隋文帝杨坚命令杨广率水陆大军50余万渡江作战,进攻江南的陈朝,589年,陈后主被俘投降,陈朝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结束了长期分裂,统一全国
C.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制西域 D.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北宋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
A项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是581年,不符合题意;
B项结束了长期分裂,统一全国,符合题意;
C项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制西域的是唐太宗,不符合题意;
D项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北宋的是赵匡胤,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朝统一的相关知识。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隋朝统一的相关知识。
2.(2023七下·涡阳期末)学者吕思认为“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该学者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遭到严重削弱 B.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地方完全脱离中央的控制 D.边疆军事权势过大
【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可知,材料内容认为唐代天宝之乱出现的原因众多,其中边防之兵力量的壮大是主要原因,说明中央对边疆军务防务不得当导致。
A项君主专制遭到严重削弱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中国历朝历代,我国专制主义逐渐加强的趋势,并且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地方割据力量壮大,导致中央集权遭到削弱,而不是强调君主专制遭到削弱,不符合题意;
B项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割据通常是指安史之乱后,边防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等方面不受中央的控制,不符合题意;
C项地方完全脱离中央的控制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地方割据力量壮大,但不代表完全脱离中央管控,不符合题意;
D项边疆军事权势过大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
3.(2023七下·涡阳期末)《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的概况,包含疆域、气候、山川、风土、语言、宗教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等。这说明《大唐西域记》( )
A.是由玄奘亲自写成的 B.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历史
C.记载的内容都是真实的 D.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由玄奘口述,弟子撰文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的概况,包含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等。这说明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有利于文明交流的研究。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流相关史实。
ABC三项不能全面体现出来主旨,并且太片面,不符合题意;
D项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对外交流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重点掌握《大唐西域记》的影响。
4.(2023七下·涡阳期末)据《宋史·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州县长官也由文臣担任。这说明宋朝( )
A.重武轻文 B.重文轻武 C.重农抑商 D.藩镇割据
【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州县长官也由文臣担任”可知,宋朝政治的特点是重文轻武。为防止唐末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A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重文轻武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宋朝政治的特点是重文轻武。
5.(2020·眉山)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
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交往,这种态势有利于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C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商业往来,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无关,A排除;
商业间的往来没有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B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辽、西夏和北宋并立。试题较为简单,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辽、西夏和北宋并立的相关知识。
6.(2023七下·涡阳期末)千百年来,岳飞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爱国者的代名词,受到人们敬仰,主要是因为他( )
A.身先士卒,抗辽卫家 B.鼎新革故,变法图强
C.精忠报国,收复河山 D.青史留名,舍身抗元
【答案】C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南宋时期的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
ABD三项都不是岳飞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爱国者的代名词,受到人们敬仰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精忠报国,收复河山是岳飞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爱国者的代名词,受到人们敬仰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岳飞抗金的知识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岳飞抗金的相关知识。
7.(2023七下·涡阳期末)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发展史,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秦半两钱 唐开元通宝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交子)
A.造纸技术的成熟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都市生活的繁华 D.冶铸工艺的进步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秦半两钱是秦统一全国后,规定作为全国通行的货币;唐开元通宝是唐朝的货币;北宋纸币铜版拓片说明北宋出现纸币,纸币出现是商业繁荣的结果;从秦半两钱到纸币,反映了货币的进步和变化,货币的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ACD三项都不是我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发展史变化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发展史变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8.(2023七下·涡阳期末)根据下表分析,五代十国的实质是( )
朝代 开国君主 建国前身份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前蜀 王建 西川节度使
A.新政权的建立 B.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C.唐末农民战争 D.南北政权对峙
【答案】B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信息“后晋建立者石敬瑭是河东节度使、后汉建立者刘知远是河东节度使、前蜀建立者王建是西川节度使……”,结合所学知识,五代十国政权主要是由唐末的节度使建立的,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ACD三项都不是五代十国的实质,不符合题意;
B项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是五代十国的实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代十国的实质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
9.(2023七下·涡阳期末)元朝规定: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各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行省制度( )
A.地方官员没有权力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对后世影响深远 D.不利于管辖辽阔的疆域
【答案】B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所反映的信息。
10.(2023七下·涡阳期末)“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对外交往中充分体现了这一优良传统的历史事件是( )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游 ④郑和下西洋 ⑤戚继光抗倭
A.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鉴真与玄奘;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便利了汉朝与西亚各国的友好往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分别加强了唐朝与日本、印度的友好往来。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戚继光抗倭,主要反映日本倭寇侵略我国东南沿海,不是友好往来,故⑤不选。
C项①②③④在我国古代对外交往中充分体现了题干优良传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外友好往来方面的知识。本题旨在让学生区分中外友好往来的史实,需要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
11.(2020·聊城)下面所列史实共同反映了清政府重视( )
A.民族自治 B.对外贸易 C.边疆治理 D.文化交流
【答案】C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A.民族自治,不符合题意;
B.对外贸易,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信息显示的是清朝时期,先后在边疆设置各种机构,加强对边疆的管辖,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文化交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归纳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
12.(2023七下·涡阳期末)马铃薯现在是世界公认的吃饱、吃好、吃健康的主粮食品,在明代被引进中国。除此之外,明代还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 )
A.葡萄、向日葵 B.玉米、甘薯
C.石榴、花生 D.花生、占城稻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
ACD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玉米、甘薯是明代引进的高产作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明朝经济的发展,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13.(2023七下·涡阳期末) 清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由此可看出京剧的鲜明持点是( )
A.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B.皇室扶持,题材广泛
C.脱离民众,脱离现实 D.内容感人,词曲雅致
【答案】A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可知,题干材料体现出京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特点。
A项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是京剧的鲜明持点,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京剧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的艺术的相关史实。
14.(2023七下·涡阳期末)明清时期,下列人物为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①郑和 ②郑成功 ③戚继光 ④康熙帝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交往,不是反抗外来侵略。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明朝中期戚继光组织戚家军抗击日本侵略者倭寇;清朝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大败沙俄侵略军。故明清时期,为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作出重要贡献的有郑成功、戚继光、康熙帝。
C项②③④为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作出重大贡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交往,不是反抗外来侵略。
15.(2020·深圳)清朝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雍正帝因此将其革职,又派人查他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清朝前期( )
A.大兴文字狱 B.八股取士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焚书坑儒
【答案】A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清朝的文字狱。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雍正八年,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看见之后,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岀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样的诗句,于是雍正认为这是存心诽谤。按大不敬斩立决。反映的是清朝的文字狱。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使知识分子不敢有独立的见解,从而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故答案为:A。
【点评】掌握清朝的文字狱的表现和危害。
二、辨析改错(8分)
16.(2023七下·涡阳期末)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
(2)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夜市”。
(3)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4)1553年,西班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答案】(1)正确
(2)错误;“夜市”改为“瓦子”
(3)错误;“王实甫”改为“郑光祖”
(4)错误;“西班牙”改为“葡萄牙”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元朝疆域。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本题考查北宋的社会生活,要求识记基础史实。随着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
(3)本题考查元曲四大家。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4)本题考查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999年12月20日,我国正式从葡萄牙殖民者手中收回澳门主权。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不是西班牙。
故答案为:(1)正确。
(2)错误;“夜市”改为 “瓦子”。
(3)错误;“王实甫”改为“郑光祖”。
(4)错误;“西班牙”改为“葡萄牙”。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2023七下·涡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的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的划分并没有考虑区域内经济文化的关联性,比如将经济文化联系密切的长江三角洲一分为二,江南为江浙行省,江北为河南江北行省。这为后世经济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材料二 清代对蒙、藏、回部地区实行的行政制度,有以下特点:一是中央设官管理,包括中央派驻的军政长官及各民族的官员,并把各民族官员纳入中央统一的官制体系之中。二是边疆民族地区的行政带有一定的“自治“色制,三是“国信而治”。
(1)根据材料一,元朝地方行政区划分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什么制度?指出该制度的弊端及实施的消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出清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治理的三大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创新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的影响?
【答案】(1)制度:行省制度 ;弊端:中央集权少了,朝廷无法直接明了的知道各区域的状况,叛乱和自立为小朝廷的情况会比较多;消极影响:没有考虑区域内经济文化的关联性,为后世经济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2)举措:册封制度、驻藏大臣和金瓶掣签制度。
(3)影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元朝地方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是行省制度。行省制度的弊端∶根据所学可知,行省制度,中央集权少了,朝廷无法直接明了的知道各区域的状况,叛乱和自立为小朝廷的情况会比较多。根据材料一“元朝的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的划分并没有考虑区域内经济文化的关联性,比如将经济文化联系密切的长江三角洲一分为二,江南为江浙行省,江北为河南江北行省。这为后世经济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隐患”可知,行省制度实行的消极影响是:没有考虑内经济文化的关联性,为后世经济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隐患。言之有理即可。
(2)根据所学可知,清朝顺治帝正式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从此,历代达赖和班禅,都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1727年(雍正帝时),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乾隆皇帝制定“金瓶掣签”制度,规定喇嘛教活佛转世的人选,必须用中央颁发的金奔巴瓶抽签决定,并由驻藏大臣监督。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行省制度、材料二“清代对蒙、藏、回部地区实行的行政制度,有以下特点”可知,它们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故答案为:(1)制度:行省制度 ;弊端:中央集权少了,朝廷无法直接明了的知道各区域的状况,叛乱和自立为小朝廷的情况会比较多;消极影响:没有考虑区域内经济文化的关联性,为后世经济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2)举措:册封制度、驻藏大臣和金瓶掣签制度。
(3)影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行省制度,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创新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的影响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8.(2023七下·涡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材料二 虽然他“乞儿”出身还“尖嘴猴腮”,但他开创了大明江山!“文定八股,句出经书”推动了平民子弟读书应试,但这种造就、选拔官员的制度却剥夺了士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皇权的传声筒。纵观有明一朝,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地加强了。
(1)材料一中“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尽夺藩镇之权”的利弊。
(2)材料二中“他”是谁?根据材料二指出“他”为加强君主专制实行的措施及其消极影响。
【答案】(1)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地方贫弱,军队战斗力下降。
(2)朱元璋或明太祖。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等。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财也收了”可知,这表现在,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可知,“尽夺藩镇之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可知,“尽夺藩镇之权”造成地方贫弱,军队战斗力下降。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虽然他乞儿出身还尖嘴猴腮,但他开创了大明江山”可知,他就是朱元璋,也就是明太祖。根据所学和材料二 “文定八股,句出经书”可知,这就是八股取士。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但这种造就、选拔官员的制度却剥夺了士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皇权的传声筒”可知,科举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等。
故答案为:(1)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地方贫弱,军队战斗力下降。
(2)朱元璋或明太祖。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科举制的相关知识。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2023七下·涡阳期末)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以下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大事年表:
三国 卫温派船队到达夷洲
隋朝 隋炀帝三次派人到达流球
元朝 设澎湖巡检司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年 清军统一台湾
1684年 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95年 正式建立行省
…… ……
(1)根据大事年表指出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什么?如何评价郑成收复台湾?
(2)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机构:澎湖巡检司;评价: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中国的主权,促进了台湾的开发,是正义的,值得褒扬;
(2)观点:台湾自古以就是中国领土。
论述: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支由1万余名军士、30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东吴丹阳太守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是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元世祖曾派员到台湾宣抚,并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路同安县(今福建厦门),虽然没有直接将台湾岛并入其内,却是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首次官署设置。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清朝设置台厦道,台湾与厦门共署,设一府三县,置台湾为一府,称台湾府。台湾府的设置,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密切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台湾成为国家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台湾自古以就是中国领土,统一是历史发展的的必然趋势。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台湾)和澎湖列岛的管辖。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了保护作用。郑成功对台湾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展,是正义的,值得褒扬。
(2)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即可。
故答案为:(1)机构:澎湖巡检司;评价: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中国的主权,促进了台湾的开发,是正义的,值得褒扬。
(2)观点:台湾自古以就是中国领土。
论述: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支由1万余名军士、30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东吴丹阳太守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是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元世祖曾派员到台湾宣抚,并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路同安县(今福建厦门),虽然没有直接将台湾岛并入其内,却是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首次官署设置。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清朝设置台厦道,台湾与厦门共署,设一府三县,置台湾为一府,称台湾府。台湾府的设置,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密切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台湾成为国家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台湾自古以就是中国领土,统一是历史发展的的必然趋势。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与台湾有关的重要史实等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与台湾有关的重要史实。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