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锦大捷(宁锦大捷双方伤亡)
古城雄踞辽西走廊咽喉之地,扼守着东北地区与山海关内的交通要道。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历史上,围绕着古城发生过许多慷慨悲壮的故事,攻与守的拉锯之战,甚至影响了明清两代王朝的命运。
穿过有着近600年历史的古城门,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被眼前宏伟的明代城墙所吸引。它大约有3层楼高,斑驳的墙面上布满了凹凸不平的痕迹。在东北地区,兴城是为数不多的被保留下来的古城之一。在城内的任何一个古迹,都刻满了历史和故事。
古城不大,面积只有0.668平方公里。正方形的城中,将军府、城隍庙、文庙、祖氏牌坊等古老建筑散布其间,记录着古城的沧桑往事。明朝军队的编制是以卫所为单位的,宁远城是一座卫城,这座城的兴建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军事,包括现在很多炮的位置,也是大体上当年的位置。古城军事功能、军事色彩非常鲜明。
>宁锦大捷(宁锦大捷双方伤亡)
明朝时,后金崛起,辽东的战略地位开始变得重要起来。当时,辽东半岛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明宣宗命人在此建立卫城,赐名“宁远”,寓意“安宁久远”。从此,宁远城成为山海关外一道重要防线。
建好后的宁远城城墙高大,设春和、延辉、永宁、威远四门,四门之上筑有城楼,城中心一座雄伟的钟鼓楼是战时和训练的指挥所。当年,明王朝共调集了江苏、安徽、江西等江南地区的五千多名军士,在此世代驻守。宁远城,如一道天关横亘在辽西走廊,护卫着山海关防线。
明天启二年,努尔哈赤大军攻取广宁,明朝在东北地区的最高军事机构陷落。明熹宗和大臣们商议,决定弃守辽东,力保山海关。但就在这时,朝廷接到袁崇焕的自荐,这位只是六品官的兵部主事,自愿要求前往辽东任职戍边。
袁崇焕说,给我钱粮人马,我独守在此,皇帝批准了他,袁崇焕于1622年来到了宁远。古城大街上的蓟辽督师府,是当年袁崇焕在宁远办公和居住的地方,他在这里待了七年时间,创下辉煌的战绩。
1626年,努尔哈赤率六万大军对宁远城发起进攻,那时的宁远城内军民不足两万人。当时的最高指挥官辽东经略高第认为宁远城守不住,想把部队全部撤回山海关之内,而袁崇焕坚决要同宁远城共存亡。
袁崇焕认为,“若保关内,必守关外,若保关外,必守宁远”。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军,他让城中百姓尽快撤入关内保全性命。但家族世代从军,驻守一方的军户百姓却说,“辽土养我辽人,我辽人当守辽土”。深受感动的袁崇焕刺血为书,“区区宁远,中国存亡系之,宁远不守,则数年以后,父母兄弟皆左衽矣”。
他带领军民重修宁远城,加厚加高城墙,做好防御准备。战斗打响后,士兵们登城杀敌,宁远百姓搬运粮草,照顾伤员。同仇敌忾的宁远军民,牢牢地守住了这座城。努尔哈赤攻城不下,决定挖开城墙,冲入城内,很快就挖出了三十多个缺口。当时,老百姓看到这个情况,冒着生死,用自家的门板,还有自己院墙的石头和砖堵住缺口。当时正值寒冬,又浇上了水,这样就把缺口堵了个严实。老百姓一看这个效果很好,就把整个四围城墙都浇上了水,城墙就像是冰川一样,后金军就无法攻城了。
宁远之战中,明军首次把大炮纳入到城防体系中,在宁远城上共配置了11门西洋大炮,后金军伤亡惨重。这个红夷大炮有上千斤重,射程2000至3000米。努尔哈赤就是在这场战斗中被红夷大炮打伤后,回到沈阳病亡。努尔哈赤说,自25岁南征北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唯宁远一城不下。
孤军奋战的宁远城,以不足两万之兵,力克后金大军,挫败了努尔哈赤夺占辽西的企图。宁远大捷是明朝对后金作战的一次重大胜利,它犹如一剂强心针,让摇摇欲坠的明王朝又延续了近二十年。
1627年,袁崇焕率宁远将士又击败了皇太极,取得“宁锦大捷”。连续的胜利,让后金军对宁远城望而生畏。两年后,皇太极率兵绕过宁远城取道蒙古草原进犯北京,已任辽东巡抚的袁崇焕带领宁远守军火速驰援。尽管京师保卫战仍以明军胜利告终,但却成为了袁崇焕人生的最后一战。
由于后金军的反间计,加上朝中阉党魏忠贤一伙的流言蜚语,崇祯皇帝听信了谗言。戍边守土的将军没能战死沙场,而是亡于谣言。袁崇焕身受3543刀,刑场赴死。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听信了朝廷对他“通敌卖国”罪行的判决,争相抢食他的骨肉以发泄怒火。这种自损大将的荒唐之举,加速了明王朝的覆灭。
据《明史》记载,“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其后仅十余年,明王朝便匆匆走下了历史舞台,坚不可摧的宁远城至此完成了它守护明朝长达216年的责任与使命。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