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1.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课时作业(含解析)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一、单选题
1.下列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草原上牧草的量会影响奶牛的K值
B.小麦种子的萌发数量受到温度、水分等的影响
C.气温和干旱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
答案 D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草原上牧草的量会影响奶牛的K值,A正确;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会对小麦种子的萌发数量造成影响,B正确;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教材第16页),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不一定越来越大,且不是决定性因素,D错误。
2.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采取措施降低环境容纳量,能从根本上限制有害动物的种群数量
B.消灭捕食者,引入被捕食者是保护濒危动物的根本措施
C.在田鼠种群数量达到 时进行防治,消耗的防治成本最低
D.鱼类养殖中,在接近 时进行捕捞有利于鱼类的可持续增产
答案: A
解析:采取措施如减少有害动物的食物来源,增加其天敌的数量,破坏其栖息环境等,降低环境容纳量,能从根本上限制有害动物的种群数量增长,A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给濒危动物创造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濒危动物的根本措施,B错误;在种群数量达到 前防治,防治成本最低,C错误;鱼类养殖过程中,捕捞后的剩余量接近 时,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产,D错误。
3.如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B.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
D.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相互竞争关系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是捕食与被捕食关系,D错误。
4.下列有关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影响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光照的年节律变化是一些动物迁徙的影响因素,可以影响种群的迁入、迁出
B.昆虫的孵化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倒春寒的低温会影响春天昆虫种群的孵化率
C.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在干旱时所有动植物种群数量都会下降
D.某些昆虫在遭受寒流时无论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可能死亡
答案 C
解析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在干旱时许多动植物种群数量都会下降,但对于东亚飞蝗,气候干旱是其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C错误。
5.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林下光照较弱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下降
B.干旱缺水会使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但却可促使东亚飞蝗种群的爆发式增长
C.食物和捕食性天敌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较大,竞争者、寄生者等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不大
D.食物、地震、火灾等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答案: B
解析:林下光照较弱会使林下阳生植物的种群密度下降,A错误;许多植物会因干旱缺水而死亡,而对于东亚飞蝗来说,气候干旱是其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B正确;竞争者、寄生者等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C错误;食物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6.我国北方地区夏天苍蝇、蚊子很多,但是到了冬季几乎全都销声匿迹,种群数量变化很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苍蝇、蚊子到了冬季几乎全都销声匿迹主要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B.决定某地区苍蝇、蚊子种群数量变化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C.喷洒杀虫剂可降低苍蝇、蚊子的环境容纳量
D.可通过调查苍蝇、蚊子羽化前幼虫的密度来预测成虫密度
答案: C
解析:苍蝇、蚊子到了冬季几乎全都销声匿迹主要与非生物因素(温度)有关,A正确;决定某地区苍蝇、蚊子种群数量变化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因为苍蝇、蚊子不进行季节性迁徙,不能体现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的影响,B正确;喷洒杀虫剂不能改变苍蝇、蚊子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苍蝇、蚊子活动能力强,不易捕捉进行标记,可通过调查其幼虫的密度来预测成虫的密度,D正确。
7.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其影响因素,其意义不包括( )
A.利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害虫的防治
B.利于人们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C.能帮助人们不断提高草场的载畜量
D.能帮助人们对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
答案: C
8.某草原近年来爆发蝗灾,数万亩的天然草场遭受了蝗虫的蚕食,严重威胁当地的牧业生产。当地科学工作者通过相关实验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包括蝗虫的种类以及蝗虫的种群密度
B.宽须蚁蝗的种群密度影响牧草产量,但其本身的数量变化也受牧草及其他蝗虫种群的影响
C.由图可知,将各蝗虫的种群密度控制在低水平可以提高牧草产量
D.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对该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狭翅雏蝗,需要重点防治
答案: D
解析:据题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的种类及其种群密度,A正确。宽须蚁蝗以牧草为食,其种群密度会影响牧草的产量,同时宽须蚁蝗的种群数量也受牧草影响;宽须蚁蝗与其他蝗虫形成竞争关系(如竞争食物),因此宽须蚁蝗的种群数量也受到这些竞争者的影响,B正确。据图可知,与各蝗虫密度为0时相比,除亚洲小车蝗外,其他蝗虫(特别是狭翅雏蝗)的种群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时,牧草产量均有所提高,C正确。结合图示可知,对该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亚洲小车蝗,需要重点防治,D错误。
9.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光照、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经过浮游动物的适度捕食,藻类的种类可能会有所增加
C.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
答案 D 根据柱形图分析,藻类的种类的多少依次是:夏>秋>冬>春;数量的大小依次是:秋>夏>春>冬。采样季节是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是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说明光照、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A符合生态学原理;据图分析,经过浮游动物的适度捕食,藻类的种类可能会有所增加,B符合生态学原理;据图可知,夏季藻类的种类最多,而藻类为浮游动物提供食物,说明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C符合生态学原理;图中无法判断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进人浮游动物的比例,D不符合生态学原理。
10.某生物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曲线的出现可能是气候突然变化造成的,该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B. 段,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同,说明气候、天敌等因素对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再产生影响
C.若该生物种群为农业害虫种群,则在a点时对其进行捕杀效果最好
D.若b点时环境发生变化,则形成乙曲线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
答案:A
解析:甲曲线种群数量下降,可能是由气候突然变得不适宜造成的,该因素是非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 段,气候、天敌等因素使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B错误;有害生物的防治应在 以前进行,a点时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C错误;丙曲线K值增大,形成丙曲线的环境更有利于该生物种群生存,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生态学家高斯曾在实验室里做这样的实验:他将两种草履虫,即有尾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分别培养在容器中,各给以细菌作食物,不久两种草履虫分裂繁殖并和细菌数量达到平衡。但是如果把两种草履虫放在同一培养皿中,给以细菌混合培养,16天后,结果如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是 ,不能正常生长的是 。
答案:(1)双小核草履虫 ; 有尾草履虫
解析:(1)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培养16天后,有尾草履虫消失,只有双小核草履虫继续存活其中。
(2)试分析高斯实验结果的原因,生物学上称这种现象是什么? 。
答案:(2)双小核草履虫繁殖速度略高于有尾草履虫,具有一定优越性,因此在食物有限的情况下,它就能胜过有尾草履虫而生存下来,生物学上称这种现象为(种间)竞争
解析:(2)比较两种草履虫单独生长的数量曲线图,可以发现,双小核草履虫比有尾草履虫世代时间略短,因而繁殖速度略快。由于双小核草履虫有这样一个优越性,在食物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它就能胜过有尾草履虫而生存下来。生物学上把这样两个物种之间为争夺生活资源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称为(种间)竞争。
(3)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个体发展趋势是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生物因素间的关系将由 转变为 。
答案:(3)先增加后减少,然后稳定; (种间)竞争 ; 种内竞争
解析:(3)双小核草履虫在与有尾草履虫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数量不断递增。递增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受到食物等因素的限制,双小核草履虫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也会发生斗争,逐步使其繁殖数量与细菌的数量达到此起彼伏的平衡。因此,双小核草履虫的发展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然后稳定;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生物间的关系由(种间)竞争转变为种内竞争。
12.布氏田鼠是某草原的主要害鼠,喜栖于植被低矮稀疏的环境,其天敌有草原雕、草原狐等。
(1)研究人员在1984~2004年间每年的植物生长期(4~10月),对草原某地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
图1
①调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 。田鼠种群的数量特征
中 直接决定其种群密度。
②据图可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有明显的季节波动现象,试推测4~8月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增加的原因是 。生产实践中可根据4月的种群密度及其 预测本年度鼠害情况,及早防治。
(2)通常情况下,动物对道路、车辆趋向于回避。研究人员研究道路和放牧等干扰对布氏田鼠种群动态的影响。在放牧草场和禁牧草场内,分别选择宽6 m的砂石路,在与道路平行的方向上,由近及远各设置4组样地,调查田鼠种群密度,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①放牧导致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增加的原因是 。
②据图2分析布氏田鼠种群密度与距道路远近的关系是 ,请尝试对此现象作出解释: 。
答案 (1)①标记重捕法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②植物进入生长期,田鼠食物供应充足(田鼠进入繁殖期) 年龄结构 (2)①放牧区由于牲畜的啃食,导致植被低矮稀疏,利于布氏田鼠生存 ②距离道路越近,布氏田鼠种群密度越高 动物对道路、车辆回避特性导致道路附近田鼠的天敌(草原雕、草原狐等)数量较少
解析 (1)①布氏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②4~8月田鼠进入繁殖期,此时植物进入生长期,田鼠食物供应充足,所以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增加。依据种群的年龄结构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可及早了解本年度鼠害情况,及早防治。(2)①草场上放牧时,牧畜啃食植物,导致植被低矮稀疏,由于布氏田鼠喜栖于植被低矮稀疏的环境,所以放牧草场有利于布氏田鼠的生存。②图2数据显示,距离道路越近,布氏田鼠种群密度越高。由题干信息“通常情况下,动物对道路、车辆趋向于回避”可知,动物对道路、车辆回避特性导致道路附近田鼠的天敌数量较少,田鼠被捕食的概率降低,因而种群密度增加。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一、单选题
1.下列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草原上牧草的量会影响奶牛的K值
B.小麦种子的萌发数量受到温度、水分等的影响
C.气温和干旱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
2.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采取措施降低环境容纳量,能从根本上限制有害动物的种群数量
B.消灭捕食者,引入被捕食者是保护濒危动物的根本措施
C.在田鼠种群数量达到 时进行防治,消耗的防治成本最低
D.鱼类养殖中,在接近 时进行捕捞有利于鱼类的可持续增产
3.如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B.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
D.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相互竞争关系
4.下列有关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影响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光照的年节律变化是一些动物迁徙的影响因素,可以影响种群的迁入、迁出
B.昆虫的孵化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倒春寒的低温会影响春天昆虫种群的孵化率
C.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在干旱时所有动植物种群数量都会下降
D.某些昆虫在遭受寒流时无论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可能死亡
5.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林下光照较弱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下降
B.干旱缺水会使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但却可促使东亚飞蝗种群的爆发式增长
C.食物和捕食性天敌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较大,竞争者、寄生者等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不大
D.食物、地震、火灾等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6.我国北方地区夏天苍蝇、蚊子很多,但是到了冬季几乎全都销声匿迹,种群数量变化很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苍蝇、蚊子到了冬季几乎全都销声匿迹主要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B.决定某地区苍蝇、蚊子种群数量变化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C.喷洒杀虫剂可降低苍蝇、蚊子的环境容纳量
D.可通过调查苍蝇、蚊子羽化前幼虫的密度来预测成虫密度
7.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其影响因素,其意义不包括( )
A.利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害虫的防治
B.利于人们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C.能帮助人们不断提高草场的载畜量
D.能帮助人们对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
8.某草原近年来爆发蝗灾,数万亩的天然草场遭受了蝗虫的蚕食,严重威胁当地的牧业生产。当地科学工作者通过相关实验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包括蝗虫的种类以及蝗虫的种群密度
B.宽须蚁蝗的种群密度影响牧草产量,但其本身的数量变化也受牧草及其他蝗虫种群的影响
C.由图可知,将各蝗虫的种群密度控制在低水平可以提高牧草产量
D.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对该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狭翅雏蝗,需要重点防治
9.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光照、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经过浮游动物的适度捕食,藻类的种类可能会有所增加
C.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
10.某生物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曲线的出现可能是气候突然变化造成的,该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B. 段,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同,说明气候、天敌等因素对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再产生影响
C.若该生物种群为农业害虫种群,则在a点时对其进行捕杀效果最好
D.若b点时环境发生变化,则形成乙曲线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
二、非选择题
11.生态学家高斯曾在实验室里做这样的实验:他将两种草履虫,即有尾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分别培养在容器中,各给以细菌作食物,不久两种草履虫分裂繁殖并和细菌数量达到平衡。但是如果把两种草履虫放在同一培养皿中,给以细菌混合培养,16天后,结果如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是 ,不能正常生长的是 。
答案:(1)双小核草履虫 ; 有尾草履虫
解析:(1)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培养16天后,有尾草履虫消失,只有双小核草履虫继续存活其中。
(2)试分析高斯实验结果的原因,生物学上称这种现象是什么? 。
(3)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个体发展趋势是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生物因素间的关系将由 转变为 。
12.布氏田鼠是某草原的主要害鼠,喜栖于植被低矮稀疏的环境,其天敌有草原雕、草原狐等。
(1)研究人员在1984~2004年间每年的植物生长期(4~10月),对草原某地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
图1
①调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 。田鼠种群的数量特征
中 直接决定其种群密度。
②据图可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有明显的季节波动现象,试推测4~8月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增加的原因是 。生产实践中可根据4月的种群密度及其 预测本年度鼠害情况,及早防治。
(2)通常情况下,动物对道路、车辆趋向于回避。研究人员研究道路和放牧等干扰对布氏田鼠种群动态的影响。在放牧草场和禁牧草场内,分别选择宽6 m的砂石路,在与道路平行的方向上,由近及远各设置4组样地,调查田鼠种群密度,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①放牧导致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增加的原因是 。
②据图2分析布氏田鼠种群密度与距道路远近的关系是 ,请尝试对此现象作出解释: 。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