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北斗星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历史适应性考试(一模)试卷

浙江省北斗星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历史适应性考试(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22·浙江模拟)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A.姜寨聚落遗址由五个大家族组成一个氏族公社——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B.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有学者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C.河姆渡遗址出土猪纹陶钵——河姆渡人在世界上最早饲养猪
D.殷墟遗址出土大量刻有文字的龟甲——证实了文献中关于西周的部分历史记载
【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国家产生的标志是金属器皿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以及礼制的初步形成,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说明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B项正确;
姜寨聚落遗址由五个大家族组成一个氏族公社,说明其属于母系氏族社会,尚未产生贫富分化差距,因此不能得出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的结论,A项错误;
河姆渡遗址出土猪纹陶钵说明河姆渡人能饲养猪,但是不能说明其是“世界最早” ,C项错误;
殷墟遗址出土大量刻有文字的龟甲与商朝的历史有关,与西周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和青铜文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考古发现史料,结合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和青铜文化的特点分析,注意二者的逻辑关系,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同时蕴含了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2.(2022·浙江模拟)据统计,《荀子》一书中出现“礼”字309次、“法”字170余次,有“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隆礼重法则国有常”等说法。这表明荀子(  )
A.主张重礼轻法,注重礼义教化 B.辨别礼法异同,坚持赏罚分明
C.强调礼法并行,重建社会秩序 D.关注社会问题,推崇君主权威
【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礼”字出现的次数非常多;依据材料“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隆礼重法则国有常”可以看出荀子主张礼法并行,重建社会秩序,C项正确,A项错误;
B项在材料没有体现,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君主权威,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荀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荀子的思想主张作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2022·浙江模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经验推动了生产工具的进步。下列生产工具出现于汉代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和所学可知,水排是东汉杜诗发明的鼓风冶铁装置;成都老官山墓提花机模型出现于汉代。因此①④正确,C项正确;
筒车出现在唐朝;我国龙山文化时期烧制的蛋壳黑陶,已经使用专门的匣钵,②③错误,AB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解答本题需要识记选项中工具出现的时间,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4.(2022·浙江模拟)秦朝创建了三公九卿的中央体制;汉承秦制,汉武帝内朝官的尚书为原九卿中少府的属官;东汉“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而已”;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逐步形成;三公九卿在以后历代仍然存在,但职能已变。这些变化(  )
①反映了专制皇权加强的历史趋势 ②说明封建国家权力中心转移
③体现出政治制度在继承中的演变 ④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的成熟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秦朝创建了三公九卿的中央体制”、“三公九卿在以后历代仍然存在,职能已变”可以看出,秦朝到汉武帝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的趋势,①正确;在秦朝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央官制中有继承前代基础上的发展,③正确,D项正确;
中央官制的演变中皇权一直都是国家权力中心,没有发生转移;中央行政制度的成熟是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②④错误,ABC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秦汉以来中央官制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和趋势作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2022·浙江模拟)下表为《1570-1639年流入中国的白银(单位:万两)估算表》 (据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整理》。大量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  )
1570-1579年 1580-1589年 1590-1599年 1600-1609年 1610-1619年 1620-1629年 1630-1639年
28.5 88.9 70.3 104.1 103.7 90.1 139.8
①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②导致了新经营方式即工场的出现
③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和积累
④推动白银成为国家唯一法定货币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570至1639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越来越多,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大量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商品经济繁荣,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这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和积累,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
“导致了”说法不妥,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并不一定直接导致新经营方式的出现,②错误;白银大量涌入中国,成为当时的主要货币,但并不是唯一货币,④错误,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信息,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2022·浙江模拟)“时空观念” 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地点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A.清朝康熙帝在①处设台湾府 B.唐玄宗在②处册封南诏首领
C.元朝在③处大规模改土归流 D.汉武帝在④处设西域都护府
【答案】A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可知,①位于福建地区,②是位于东北地区,③位于西南地区,④位于新疆地区。结合所学可知,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康熙皇帝统一了台湾,于1684年设置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A项正确;
唐玄宗在云南地区册封南诏首领,②是位于东北地区,B项错误;
清朝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元朝没有,C项错误;
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建立西域都护府,属于汉宣帝时期,而非汉武帝,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历代的边疆治理,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判断出四个地理位置,然后结合汉代、唐代、元朝以及清朝的边疆治理措施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同时蕴含了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7.(2022·浙江模拟)英国领事阿礼国曾说:“《南京条约》确定的狭窄的范围和很有限让步的原则,实际上是承认了过去的传统,它是无法改变那种仅是口头声明平等而事实上背道而驰的情况的。废除这种原则并重建一个不同的基础,看来是为我们政治上的平等所必需的。”这说明(  )
A.清朝传统的封闭体制被打破 B.中英基于平等基础签订条约
C.英国企图扩大侵略中国权益 D.中国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南京条约》确定的狭窄的范围和很有限让步的原则,实际上是承认了过去的传统,它是无法改变那种仅是口头声明平等而事实上背道而驰的情况的。废除这种原则并重建一个不同的基础,看来是为我们政治上的平等所必需的”可知,英国领事阿礼国认为英国在《南京条约》中获得的特权有限,应该扩大侵华权益,为此英国与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英国企图扩大侵华权益,而非清朝传统的封闭体制被打破,A项错误;
“平等基础签订条约”不符合近代中国的史实,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南京条约》确定的狭窄的范围和很有限让步的原则,实际上是承认了过去的传统,它是无法改变那种仅是口头声明平等而事实上背道而驰的情况的。废除这种原则并重建一个不同的基础,看来是为我们政治上的平等所必需的”,联系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2022·浙江模拟)1872年,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向清廷上奏《试办招商轮船折》:“目前海运固不致竭蹶,若从此中国轮船畅行,闽沪各厂造成商船亦得随时租领,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其关系于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此举(  )
①反映了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航运业的发展
③有利于打破洋商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
④说明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洋人争利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至为洋人尽占,其关系于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可知,体现了李鸿章主张创办关系国计民生的民用轮船公司,与洋人争夺利权,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打破洋商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航运业的发展,②③正确,B项正确;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①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④错误,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至为洋人尽占,其关系于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2022·浙江模拟)中共某次会议特别指出:那种“无把握的及在当时无必要的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主义,使红军和革命战争受到严重损失……中共中央认为那种主张必须占取了中心城市和省城才是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观点是“不合事实”的。该会议确定了(  )
A.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C.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答案】B
【知识点】红军的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该会议在纠正长征时的左倾错误,挽救革命,结合所学可知,该会议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在军事和组织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项正确;
A项是八七会议的内容,错误;
C项是瓦窑堡会议的内容,错误;
D项是洛川会议的内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红军长征,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0.(2022·浙江模拟)1948年,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提出:“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对此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加速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到来
B.宣传了中共统一战线的主张
C.表明建立联合政府的政治条件已成熟
D.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答案】D
【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D项错误,符合题意;
依据材料“1948年”、“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可知,加速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到来,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依据材料“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可知,宣传了中共统一战线的主张,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依据材料“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可知,表明建立联合政府的政治条件已成熟,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1948年”、“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2022·浙江模拟)下图为上海国棉一厂发出开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号召的场景,号召“努力保证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当时的群众性增产节约运动(  )
A.为志愿军赴朝参战提供物资 B.反映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C.有利于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D.表明全国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
【答案】C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开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努力保证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工业化建设,C项正确;
材料与抗美援朝战争无关,A项错误;
材料与一五计划有关,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与三大改造有关,B项错误;
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而且一五计划时期没有出现自然灾害,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开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努力保证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结合一五计划的概况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2022·浙江模拟)学者杨悦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外交发展划分为“文化先行、外交殿后”(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全面开放、 全面参与”(改革开放至入世前) ,“内外合力、 扩大交流”(入世至十八大召开) 与“提质升级、合作共赢”(十八大以来) 四个历史阶段,以下外交史实与所属阶段对应正确的是(  )
A.文化先行,外交殿后: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全面开放、全面参与: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
C.内外合力、扩大交流:“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D.提质升级、合作共赢: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答案】D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提质升级、合作共赢”(十八大以来) ”并结合所学可知,十八大召开于2012年,2016年,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体现出我国凝聚各方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以及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合作,符合我国“提质升级、合作共赢”文化发展外交的表现,D项正确;
依据材料“ ‘文化先行、外交殿后’(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并结合所学可知,时间是1949年—1978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1月1日,A项错误;
依据材料“ ‘全面开放、全面参与’(改革开放至入世前)”并结合所学可知,时间是1978年—2001年,我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是在2013年,B项错误;
依据材料“ ‘内外合力、扩大交流’(入世至十八大召开)”并结合所学可知,时间是2001年—2012年,“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是在1997年12月,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外交成就解答,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3.(2022·浙江模拟)下表是1990年-199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数据统计表(单位:亿元),这些数据的变化主要由于(  )
年份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1990 8300. I 6127.4 419.8
1991 9415.6 6903.9 492.0
1992 10993.7 7922.2 589.7
1993 14270.4 10892.8 817.8
1994 18622.9 14903.4 1201.4
1995 23613. 8 19454.3 1614.7
(数据来源:《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 -2008))
A.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B.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总目标的提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改革开放深化及思想解放的推动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99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数据均在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此后,我国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出现表格信息的变化,D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数据,与对外开放无关,A项错误;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总目标的提出是在2013年,B项错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信息,注意时间节点1992年,结合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内容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4.(2022·浙江模拟)2022年11月7日,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主办的“ 数字传承,链接未来”纪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50 周年主题活动拉开帷幕,此活动分别展现了几代人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与传承的故事,同时一系列数字化成果也于当天发布。该活动旨在(  )
A.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推动文化遗产和数字化的融合
C.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D.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答案】B
【知识点】中国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举措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此活动分别展现了几代人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与传承的故事,同时一系列数字化成果也于当天发布”可以看出该活动有利于推动文化遗产与数字化的融合,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项错误;
材料中活动的目的是推动文化遗产与数字化的融合,而非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和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C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此活动分别展现了几代人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与传承的故事,同时一系列数字化成果也于当天发布”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5.(2022·浙江模拟)史诗是关于民族与时代重大历史运动的宏大叙事,是主流意识形态对民族与时代重大历史运动的艺术表达。下列关于史诗叙述正确的是(  )
A.《吉尔伽美什》中叙述了诺亚方舟的故事
B.《伊戈尔远征记》是斯拉夫民族的英雄史诗
C.《天方夜谭》影响了西欧的宗教改革运动
D.《摩诃婆罗多》是印度教视域下的文化成就
【答案】B
【知识点】拜占庭、俄罗斯文化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伊戈尔远征记》是斯拉夫民族的英雄史诗,B项正确;
《吉尔伽美什》中没有叙述诺亚方舟的故事,《圣经》 中叙述了该故事,A项错误;
《天方夜谭》是中古时期阿拉伯地区一部杰出的大型民间故事集,与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运动无关,C项错误;
《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的文化成就,其中包含丰富的民间传说、寓言、神话和童话,还有大量宗教、哲学、政治和伦理方面的内容,不仅仅是印度教视域下的文化成就,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世界文明成就,解题的关键是识记选项中史诗的内容和特点,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6.(2022·浙江模拟)亚历山大的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下列对此叙述的理解有误的是(  )
A.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
B.和平往来有利于促进各地经济文明交流
C.暴力冲突比和平交往更有利于文化传播
D.暴力冲突有助于打破世界相互隔绝状态
【答案】C
【知识点】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暴力冲突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但是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它对社会和人类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很大,因此和平交往更有利,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ABD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古代世界文明交流的方式和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7.(2022·浙江模拟)世界各国的王室建筑各具特色,不仅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也是建筑艺术的宝贵遗产。下列关于王室建筑叙述正确的是(  )
A.瑞典首都的中国宫带有浓郁的中国文化因素
B.波斯王宫门口的标志性雕塑是人首飞牛石雕
C.法国路易十六修建的凡尔赛宫是王权的象征
D.故宫内的养心殿是清朝皇帝与大臣议政之所
【答案】A
【知识点】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 瑞典首都的中国宫带有浓郁的中国文化因素,A正确;
亚述王朝的几个重要国王都十分热衷于大规模的宫廷建筑,其中尤其以萨尔贡二世在杜尔-沙鲁金城(现霍尔萨巴德)内修建的皇宫最为辉煌,“ 人首飞牛”即是该王宫大门两侧的守护神,排除B;
凡尔赛宫是路易十三修建的,排除C;
故宫养心殿西暖阁,是皇帝处理政务、批阅奏折的地方,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建筑艺术,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世界建筑艺术成就进行分析。
18.(2022·浙江模拟)马克思说:“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进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据此可知,“地理上的发现”(  )
A.推动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 B.打破了各洲之间的孤立状态
C.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 D.推动了欧洲社会向近代转型
【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可知,马克思强调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生产方式向近代的资本主义转变,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资产阶级革命,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生产方式,不是各洲之间的联系,B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生产方式的转变,而非殖民扩张,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的主旨,联系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的影响作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9.(2022·浙江模拟)薄伽丘《十日谈》描述了一种疫病,“染病的男女,最初在腹股沟或胳肢窝下隆然肿起一个瘤来,到后来愈长愈大……这以后,病征又变了,病人的臂部、腿部,以至身体的其他各部分都出现了黑斑或是紫斑,……这都跟初期的毒瘤一样,是死亡的预兆。”这场疫病(  )
A.使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 B.使欧洲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
C.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 D.致使亚历山大身染疫病而亡
【答案】B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薄伽丘”可知,与文艺复兴有关;依据材料“染病的男女,最初在腹股沟或胳肢窝下隆然肿起一个瘤来,到后来愈长愈大……这以后,病征又变了,病人的臂部、腿部,以至身体的其他各部分都出现了黑斑或是紫斑,……这都跟初期的毒瘤一样,是死亡的预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疫病是文艺复兴兴起之前,发生在欧洲的黑死病,该疫病来势非常凶猛,极大减少了欧洲劳动力,影响了生产发展,B项正确;
材料与雅典民主政治无关,A项错误;
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黑死病是直接原因,C项错误;
材料中的疫病是发生在文艺复兴之前的黑死病,与亚历山大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欧洲的疫病和文艺复兴,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人物,解读材料“染病的男女,最初在腹股沟或胳肢窝下隆然肿起一个瘤来,到后来愈长愈大……这以后,病征又变了,病人的臂部、腿部,以至身体的其他各部分都出现了黑斑或是紫斑,……这都跟初期的毒瘤一样,是死亡的预兆”,联系黑死病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0.(2022·浙江模拟)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唯物史观”,二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剩余价值”。下列关于“两大发现”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大发现"均记载于《共产党宣言》
B.唯物史观是指导工人阶级解放的指导思想
C.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D.“两大发现"都属于马克思个人的理论创新
【答案】C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C项正确;
“唯物史观” 记载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剩余价值” 记载于《资本论》中,A项错误;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工人阶级解放的指导思想,而非唯物史观,B项错误;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与恩格斯二人的理论创新,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中 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1.(2022·浙江模拟)有学者认为,古代的移民是“生产力不够发展”所致,而现代的移民则完全相反,是生产力增长的结果。现代国际移民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要素。该学者的主要观点是(  )
A.现代移民和古代移民完全不同 B.生产力低下不利于移民的产生
C.经济全球化推动现代移民发展 D.经济全球化对于移民有利有弊
【答案】C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现代国际移民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要素”可知,该学者认为现代移民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和要素,这说明经济全球化推动现代移民发展,C项正确;
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错误;
材料没有说明生产力低下不利于移民的产生,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全球化对移民的利弊,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现代国际移民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要素”,联系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22.(2022·浙江模拟)下图为1500- 1975年间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收缩的两个长周期示意图,其中两次殖民收缩期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B.殖民地人民的觉醒与独立运动
C.两次大战对宗主国实力的削弱
D.启蒙思想的传播与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答案】B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初和20世纪前期出现两次殖民收缩,19世纪初的殖民收缩期主要是因为启蒙思想的传播、拿破仑战争的影响,引发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20世纪前期的殖民收缩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削弱宗主国力量、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持续高涨,B项正确;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是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新变化,A项错误;
C项只符合第二次殖民收缩,D项只符合第一次殖民收缩,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近现代亚非拉地区的民主民族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抓住两次殖民收缩的时间,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3.(2022·浙江模拟)下列是《20世纪的世界》一书第八编第一章的目录,该内容出现的根源是(  )
第一节……波兰:危机与变革
第二节……匈牙利:历史的重负
第三节……民主德国:渴望统一
A.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B.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C.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急剧的变化 D.东欧国家国内都遭遇严重危机
【答案】B
【知识点】东欧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波兰、匈牙利和民主德国都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目录“危机与变革”、“历史的重负”、“渴望统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东欧的剧变,东欧剧变的根源是这些国家没能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B项正确;
所谓“和平演变”是国家之间的一种战略手段,运用除军事外的手段(经济的文化的和意识形态的)使对方制度发生变化,这是东欧剧变的外因,不是根源,A项错误;
“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急剧变化”是东欧剧变的结果,不是根源,C项错误;
“遭遇严重危机”是东欧剧变的表现,不是根源,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东欧剧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目录中的国家和“危机与变革”、“历史的重负”、“渴望统一”,结合东欧剧变的根源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4.(2022·浙江模拟)某一国际组织的宗旨是“提高人们的营养水平和生活标准,改进农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改善农村和农民的经济状况,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并保障人类免于饥饿。”其徽标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该组织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B项是其徽标,正确;
A项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项是关贸总协定,D项是世界贸易组织,均不符合题意,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中的宗旨,结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宗旨和职能和图示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5.(2022·浙江模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的历史教科书认为,法国的复仇欲望将欧洲带到了战争边缘。法国人则把战争责任归咎于德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和西德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叙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强调各国被同盟体系“拖进”战争,法德两国也是这种冲突的牺牲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国家利益影响了历史的叙事
B.历史教科书不能叙述真实的历史
C.战争推动了历史观念的变化
D.法德对战争责任的认识渐趋理性
【答案】A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德法关系紧张。二战后,德法关系呈现缓和的状态,因此出现了材料中历史教科书的变化,即受到国家利益的影响,对历史叙事也有所不同,A项正确;
历史教科书可以叙述真实的历史,B项错误;
材料与一战推动历史观念变化无关,C项错误;
材料与认识趋向理性的说法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走向联合,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一战后和二战后法国和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6、27题各10分,第28、29题各15分,共50分)
26.(2022·浙江模拟)隋唐是封建社会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材料二: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大体在隋唐时期,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这个文化圈的共同特点是:(1)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2)努力接受和传播中国式的佛教文化;(3)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型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4)接受或吸收汉语的文字范式而创造出本国或本地区的语言文字。
——摘编自南开大学李喜所《“中华文化圈”的时空解读》
(1)根据材料一,简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从医学角度说明隋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结合所学,以材料二的视角阐述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答案】(1)原因:继承前代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外来文学艺术精华。贡献:孙思邈著《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唐高宗时编修《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2)影响: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假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法隆寺受中国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影响,唐招提寺仿唐制建造(鉴真东渡、空海求法)。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1)原因:依据材料“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可知,继承前代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外来文学艺术精华。贡献:结合隋唐时期的医学成就解答,如孙思邈著《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唐高宗时编修《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2)影响:依据材料“(1)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2)努力接受和传播中国式的佛教文化;(3)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型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4)接受或吸收汉语的文字范式而创造出本国或本地区的语言文字”,结合中华文明对日本的影响史实解答,如日本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假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法隆寺受中国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影响,唐招提寺仿唐制建造(鉴真东渡、空海求法)。
【点评】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文化。第一问,原因:依据材料一“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分析;贡献:结合隋唐时期的医学成就解答;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中华文明对日本的影响史实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7.(2022·浙江模拟)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帝政时期,民众大会、元老院的立法权名存实亡,其立法权被皇帝的敕令所代替。……帝政后期,皇帝和法学家致力于法典的编纂是罗马法发展中的显著特点,因此许多学者将这一时期称作法典编纂时期……大规模、系统的法律编纂工作,是在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统治期间和他去世后的一段时间进行的。公元527年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即位后,为了恢复昔日罗马版图,谋求罗马昌盛的再现,挽救奴隶制的垂危命运,在发动对西方的战争的同时,对罗马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编纂。
——曾尔恕主编《外国法制史》第2版
材料二:恩格斯说:“政治 和法律都掌握在僧侣手中……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宗教改革。”此后,教会法在英格兰的适用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它“与王国法律、法规和习惯不矛盾或不抵触,亦没有损害或伤害国王特权”,这样,它才能“仍像过去一样被使用和执行”。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国会对教会法和教会法庭的管辖权作了更大幅度的修改,废除了教会法庭对教徒的专属管辖权……在欧洲大陆,天主教会和教会法同样受到世俗政权与世俗法的制约和打击,甚至我们在查理五世的“血腥诏令”中也能发现教会至上已不复存在,教会法院的权威已降落到世俗法院之下。
——羊淑青《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帝政时期”罗马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查士丁尼皇帝整理编纂的法律汇编名称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宗教改革后欧洲社会在法律判罚方面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答案】(1)特点:立法权被皇帝敕令代替;皇帝和法学家致力法律编纂。
名称:《罗马民法大全》。(答《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编》、《法理概要》等
影响:为传承罗马法作出了贡献(或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 ;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或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
(2)变化:判罚主体由僧侣到主权国家;判罚依据由神律为主到世俗法律为主;判罚机构由教会法院到世俗法院。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国家建立;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
【知识点】《罗马民法大全》;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1)特点:依据材料“其立法权被皇帝的敕令所代替”可知,立法权被皇帝敕令代替;依据“皇帝和法学家致力于法典的编纂是罗马法发展中的显著特点”可知,皇帝和法学家致力法律编纂。名称:结合所学可知,查士丁尼皇帝整理编簨的法律是《罗马民法大全》。意义:结合《罗马民法大全》的影响可知,为传承罗马法作出了贡献(或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 ;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或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
(2)变化:依据材料“政治和法律都掌握在僧侣手中……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宗教改革”、“国会对教会法和教会法庭的管辖权作了更大幅度的修改,废除了教会法庭对教徒的专属管辖权”可知,判罚主体由僧侣到主权国家;依据“天主教会和教会法同样受到世俗政权与世俗法的制约和打击,甚至我们在查理五世的‘血腥诏令’中也能发现教会至上已不复存在,教会法院的权威已降落到世俗法院之下”可知,判罚依据由神律为主到世俗法律为主;判罚机构由教会法院到世俗法院。原因:结合所学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国家建立;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等角度分析。
【点评】本题考查罗马法和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的特点和《罗马民法大全》及其影响分析;第二问,变化:依据材料二从主体、依据以及机构等角度分析;原因: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8.(2022·浙江模拟)英国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重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被称为“第一部伟大的完整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它的中心思想,是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看成一个具有自行调整机制的系统。商品供求和价格,都按照自由竞争的内在规律运行。若是自由竞争受到阻碍,那么自动调节就会受影响。因此,他反对高关税,反对政府对商业和市场的干涉。
——摘编自阎照祥著《英国史》
材料二
近现代的人类生产生活溯及源头都来自于200年前的那场工业革命。因为有机器参与到人类的生产劳动中,不仅使人类从先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还促成了人类社会生产关系一系列的变革,生活方式得以大为改观。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这与当时英国的社会条件密不可分……对外不断扩建殖民地,扩大海外贸易,掠夺各地资源,贩卖黑奴等,积累了巨额资金,从而使英国成为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发源地。
——摘编自高立志编著《发明简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起了公民普遍享受的社会保障体系-“福利国家”制度。1946年英国通过国民保险法,规定“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系列保险项目,凡投保职工在失业、退休、工伤、疾病、死亡的情况下都可以申请补助。1948 年通过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拨款救济贫困人民,如对退休金和残废金较少或没有的老、病、残者的救济,低收入者的家庭补助,新生婴儿补助,学生补助,食品津贴等等。……但又有“由于劳资冲突而中断工作而失业的人,在失业期间不得领取补助金”等等规定。
——根据蒋孟引主编的《英国史》等资料编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亚当·斯密在经济学领域的地位并简述其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殖民活动与之成为“第一次技术革命发源地”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工业革命后人们生活方式“大为改观”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福利国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指出其实质。
【答案】(1)地位:现代经济学之父。主张: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主张自由竞争,反对高关税,反对政府对商业和市场的干涉;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
(2)关系:殖民活动为第一 次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市场、资金、资源(原料)。表现:促进城市化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促进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乡村的改变,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促进初等教育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3)特点:通过立法形式实行;国家担负保障职责;受益群体覆盖面广(或公民普遍享受);涉及内容多(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有严格的限制(或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实质: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福利国家”
【解析】【分析】(1)地位:结合所学可知,亚当·斯密被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主张:依据材料“是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看成一个具有自行调整机制的系统”可知,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依据“商品供求和价格,都按照自由竞争的内在规律运行。若是自由竞争受到阻碍,那么自动调节就会受影响”、“他反对高关税,反对政府对商业和市场的干涉”可知,主张自由竞争,反对高关税,反对政府对商业和市场的干涉;结合所学可知,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
(2)关系:依据材料“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这与当时英国的社会条件密不可分……对外不断扩建殖民地,扩大海外贸易,掠夺各地资源,贩卖黑奴等,积累了巨额资金,从而使英国成为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发源地”可知,殖民活动为第一 次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市场、资金、资源(原料)。表现: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促进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乡村的改变,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促进初等教育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3)特点:依据材料“国民保险法”、“国民援助法”可知,通过立法形式实行;依据“英国率先构建起了公民普遍享受的社会保障体系-‘福利国家’制度”可知,国家担负保障职责;受益群体覆盖面广(或公民普遍享受);依据“凡投保职工在失业、退休、工伤、疾病、死亡的情况下都可以申请补助”、“对退休金和残废金较少或没有的老、病、残者的救济,低收入者的家庭补助,新生婴儿补助,学生补助,食品津贴等等”可知,涉及内容多(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依据“但又有‘由于劳资冲突而中断工作而失业的人,在失业期间不得领取补助金’等等规定”可知,有严格的限制(或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实质:运用唯物史观,结合所学可知,“福利国家”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亚当·斯密的地位和自由主义思想内容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和影响分析;第三问,依据材料三,结合福利国家的特点和实质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9.(2022·浙江模拟)在历史发展历程中“中国”一词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材料二: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一书中,将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新国家定名为“中华共和国”,并提出具体政纲:“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与各大国平等”;“投票公举一人为暂行大总统,为全国之代表人”;“须经人民公许,建设政府,专掌保护人民权利之事”。
——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等
材料三:
1922年7月 中国共产党提出,“以扫清封建军 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建立“自由统一的中国”。
1929年3月 中共中央号召工农兵士商学联合起来,推翻国民党军阀政府,建立“工农民主苏维埃共和国”。
1936年10月 毛泽东在《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中首次提出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确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摘编自胡国胜《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些角度阐述元朝时期的“中国观”,并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邹容对“新中国”的设想,并结合所学说明邹容设想的“新中国”在近代中国是如何实践的。
(3)中国共产党关于“新中国”的话语构建,回应了复杂的革命环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策略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你任选一个时期,试对这一看法进行阐述。
(阐述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言通顺,表述成文)
【答案】(1)角度:地域意义;人民意义;文化意义;主权行使。意义:提高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设想: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家;民族独立;民主选举;保障民权利等。
实践: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
(3)说明:明确所处的革命阶段,说明不同阶段赋予“新中国”的内涵,结合革命形势(具体国情),紧扣“革命策略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进行史实分析,有提升小结。
范例:
阐述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共二大提出建立“自由统一的中国”,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内涵。根据世界革命形势和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对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对象、革命动力等的具体分析。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这些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阐述二:国共对峙时期,提出建立“工农民主苏维埃共和国”,体现出号召工农兵士联合起来,推翻国民党军阀政府的内涵。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带领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的部队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是中共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各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这些策略保障了工农群众的政治经济权利,有利于调动工农革命积极性、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阐述三: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民族危机空前深重、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新形势,提出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体现出争取民族独立、民权自由、人民幸福的内涵。中共适应抗日民族统-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同时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阐述四:解放战争即将结束(新中国成立前)时期,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提出,体现了人民解放、人民当家作主的内涵。中共在政权建设上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之,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驾驭复杂革命形势,根据革命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革命策略的能力。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中书省与行省制;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1)角度:依据材料“‘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可知,地域意义;依据“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可知,人民意义;依据“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可知,文化意义;依据“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可知,主权行使。意义:结合行省制的意义从提高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角度分析。
(2)设想:依据材料“将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新国家定名为‘中华共和国’”可知,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家;依据“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与各大国平等” 可知,民族独立;依据“投票公举一人为暂行大总统,为全国之代表人” 可知,民主选举;依据“须经人民公许,建设政府,专掌保护人民权利之事”可知,保障民权利等。实践: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成果解答,如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
(3)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在表格中的时期中任意选择一个时期,结合当时革命形势和中共的策略和活动及其影响进行阐述。如选择第一个时期,结合中共二大、三大及其内容及其影响阐述;如选择第二个时期,结合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过程及其影响进行阐述;如选择第三个时期,结合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制度探索及其影响进行阐述;如选择第四个时期,结合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制度探索及其影响进行阐述。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驾驭复杂革命形势,根据革命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革命策略的能力。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辛亥革命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制度和道路探索。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邹容的思想内容、辛亥革命的成果分析;第三问,属于开放性题,依据表格信息,任意选择一个时期,说明不同阶段赋予“新中国”的内涵,结合革命形势(具体国情),紧扣“革命策略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进行史实分析,最后进行提升小结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浙江省北斗星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历史适应性考试(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22·浙江模拟)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A.姜寨聚落遗址由五个大家族组成一个氏族公社——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B.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有学者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C.河姆渡遗址出土猪纹陶钵——河姆渡人在世界上最早饲养猪
D.殷墟遗址出土大量刻有文字的龟甲——证实了文献中关于西周的部分历史记载
2.(2022·浙江模拟)据统计,《荀子》一书中出现“礼”字309次、“法”字170余次,有“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隆礼重法则国有常”等说法。这表明荀子(  )
A.主张重礼轻法,注重礼义教化 B.辨别礼法异同,坚持赏罚分明
C.强调礼法并行,重建社会秩序 D.关注社会问题,推崇君主权威
3.(2022·浙江模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经验推动了生产工具的进步。下列生产工具出现于汉代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2022·浙江模拟)秦朝创建了三公九卿的中央体制;汉承秦制,汉武帝内朝官的尚书为原九卿中少府的属官;东汉“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而已”;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逐步形成;三公九卿在以后历代仍然存在,但职能已变。这些变化(  )
①反映了专制皇权加强的历史趋势 ②说明封建国家权力中心转移
③体现出政治制度在继承中的演变 ④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的成熟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5.(2022·浙江模拟)下表为《1570-1639年流入中国的白银(单位:万两)估算表》 (据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整理》。大量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  )
1570-1579年 1580-1589年 1590-1599年 1600-1609年 1610-1619年 1620-1629年 1630-1639年
28.5 88.9 70.3 104.1 103.7 90.1 139.8
①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②导致了新经营方式即工场的出现
③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和积累
④推动白银成为国家唯一法定货币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2022·浙江模拟)“时空观念” 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地点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A.清朝康熙帝在①处设台湾府 B.唐玄宗在②处册封南诏首领
C.元朝在③处大规模改土归流 D.汉武帝在④处设西域都护府
7.(2022·浙江模拟)英国领事阿礼国曾说:“《南京条约》确定的狭窄的范围和很有限让步的原则,实际上是承认了过去的传统,它是无法改变那种仅是口头声明平等而事实上背道而驰的情况的。废除这种原则并重建一个不同的基础,看来是为我们政治上的平等所必需的。”这说明(  )
A.清朝传统的封闭体制被打破 B.中英基于平等基础签订条约
C.英国企图扩大侵略中国权益 D.中国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8.(2022·浙江模拟)1872年,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向清廷上奏《试办招商轮船折》:“目前海运固不致竭蹶,若从此中国轮船畅行,闽沪各厂造成商船亦得随时租领,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其关系于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此举(  )
①反映了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航运业的发展
③有利于打破洋商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
④说明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洋人争利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9.(2022·浙江模拟)中共某次会议特别指出:那种“无把握的及在当时无必要的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主义,使红军和革命战争受到严重损失……中共中央认为那种主张必须占取了中心城市和省城才是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观点是“不合事实”的。该会议确定了(  )
A.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C.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10.(2022·浙江模拟)1948年,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提出:“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对此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加速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到来
B.宣传了中共统一战线的主张
C.表明建立联合政府的政治条件已成熟
D.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11.(2022·浙江模拟)下图为上海国棉一厂发出开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号召的场景,号召“努力保证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当时的群众性增产节约运动(  )
A.为志愿军赴朝参战提供物资 B.反映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C.有利于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D.表明全国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
12.(2022·浙江模拟)学者杨悦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外交发展划分为“文化先行、外交殿后”(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全面开放、 全面参与”(改革开放至入世前) ,“内外合力、 扩大交流”(入世至十八大召开) 与“提质升级、合作共赢”(十八大以来) 四个历史阶段,以下外交史实与所属阶段对应正确的是(  )
A.文化先行,外交殿后: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全面开放、全面参与: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
C.内外合力、扩大交流:“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D.提质升级、合作共赢: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13.(2022·浙江模拟)下表是1990年-199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数据统计表(单位:亿元),这些数据的变化主要由于(  )
年份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1990 8300. I 6127.4 419.8
1991 9415.6 6903.9 492.0
1992 10993.7 7922.2 589.7
1993 14270.4 10892.8 817.8
1994 18622.9 14903.4 1201.4
1995 23613. 8 19454.3 1614.7
(数据来源:《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 -2008))
A.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B.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总目标的提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改革开放深化及思想解放的推动
14.(2022·浙江模拟)2022年11月7日,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主办的“ 数字传承,链接未来”纪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50 周年主题活动拉开帷幕,此活动分别展现了几代人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与传承的故事,同时一系列数字化成果也于当天发布。该活动旨在(  )
A.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推动文化遗产和数字化的融合
C.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D.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15.(2022·浙江模拟)史诗是关于民族与时代重大历史运动的宏大叙事,是主流意识形态对民族与时代重大历史运动的艺术表达。下列关于史诗叙述正确的是(  )
A.《吉尔伽美什》中叙述了诺亚方舟的故事
B.《伊戈尔远征记》是斯拉夫民族的英雄史诗
C.《天方夜谭》影响了西欧的宗教改革运动
D.《摩诃婆罗多》是印度教视域下的文化成就
16.(2022·浙江模拟)亚历山大的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下列对此叙述的理解有误的是(  )
A.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
B.和平往来有利于促进各地经济文明交流
C.暴力冲突比和平交往更有利于文化传播
D.暴力冲突有助于打破世界相互隔绝状态
17.(2022·浙江模拟)世界各国的王室建筑各具特色,不仅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也是建筑艺术的宝贵遗产。下列关于王室建筑叙述正确的是(  )
A.瑞典首都的中国宫带有浓郁的中国文化因素
B.波斯王宫门口的标志性雕塑是人首飞牛石雕
C.法国路易十六修建的凡尔赛宫是王权的象征
D.故宫内的养心殿是清朝皇帝与大臣议政之所
18.(2022·浙江模拟)马克思说:“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进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据此可知,“地理上的发现”(  )
A.推动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 B.打破了各洲之间的孤立状态
C.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 D.推动了欧洲社会向近代转型
19.(2022·浙江模拟)薄伽丘《十日谈》描述了一种疫病,“染病的男女,最初在腹股沟或胳肢窝下隆然肿起一个瘤来,到后来愈长愈大……这以后,病征又变了,病人的臂部、腿部,以至身体的其他各部分都出现了黑斑或是紫斑,……这都跟初期的毒瘤一样,是死亡的预兆。”这场疫病(  )
A.使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 B.使欧洲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
C.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 D.致使亚历山大身染疫病而亡
20.(2022·浙江模拟)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唯物史观”,二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剩余价值”。下列关于“两大发现”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大发现"均记载于《共产党宣言》
B.唯物史观是指导工人阶级解放的指导思想
C.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D.“两大发现"都属于马克思个人的理论创新
21.(2022·浙江模拟)有学者认为,古代的移民是“生产力不够发展”所致,而现代的移民则完全相反,是生产力增长的结果。现代国际移民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要素。该学者的主要观点是(  )
A.现代移民和古代移民完全不同 B.生产力低下不利于移民的产生
C.经济全球化推动现代移民发展 D.经济全球化对于移民有利有弊
22.(2022·浙江模拟)下图为1500- 1975年间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收缩的两个长周期示意图,其中两次殖民收缩期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B.殖民地人民的觉醒与独立运动
C.两次大战对宗主国实力的削弱
D.启蒙思想的传播与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23.(2022·浙江模拟)下列是《20世纪的世界》一书第八编第一章的目录,该内容出现的根源是(  )
第一节……波兰:危机与变革
第二节……匈牙利:历史的重负
第三节……民主德国:渴望统一
A.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B.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C.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急剧的变化 D.东欧国家国内都遭遇严重危机
24.(2022·浙江模拟)某一国际组织的宗旨是“提高人们的营养水平和生活标准,改进农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改善农村和农民的经济状况,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并保障人类免于饥饿。”其徽标是(  )
A. B.
C. D.
25.(2022·浙江模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的历史教科书认为,法国的复仇欲望将欧洲带到了战争边缘。法国人则把战争责任归咎于德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和西德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叙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强调各国被同盟体系“拖进”战争,法德两国也是这种冲突的牺牲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国家利益影响了历史的叙事
B.历史教科书不能叙述真实的历史
C.战争推动了历史观念的变化
D.法德对战争责任的认识渐趋理性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6、27题各10分,第28、29题各15分,共50分)
26.(2022·浙江模拟)隋唐是封建社会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材料二: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大体在隋唐时期,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这个文化圈的共同特点是:(1)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2)努力接受和传播中国式的佛教文化;(3)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型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4)接受或吸收汉语的文字范式而创造出本国或本地区的语言文字。
——摘编自南开大学李喜所《“中华文化圈”的时空解读》
(1)根据材料一,简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从医学角度说明隋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结合所学,以材料二的视角阐述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7.(2022·浙江模拟)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帝政时期,民众大会、元老院的立法权名存实亡,其立法权被皇帝的敕令所代替。……帝政后期,皇帝和法学家致力于法典的编纂是罗马法发展中的显著特点,因此许多学者将这一时期称作法典编纂时期……大规模、系统的法律编纂工作,是在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统治期间和他去世后的一段时间进行的。公元527年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即位后,为了恢复昔日罗马版图,谋求罗马昌盛的再现,挽救奴隶制的垂危命运,在发动对西方的战争的同时,对罗马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编纂。
——曾尔恕主编《外国法制史》第2版
材料二:恩格斯说:“政治 和法律都掌握在僧侣手中……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宗教改革。”此后,教会法在英格兰的适用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它“与王国法律、法规和习惯不矛盾或不抵触,亦没有损害或伤害国王特权”,这样,它才能“仍像过去一样被使用和执行”。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国会对教会法和教会法庭的管辖权作了更大幅度的修改,废除了教会法庭对教徒的专属管辖权……在欧洲大陆,天主教会和教会法同样受到世俗政权与世俗法的制约和打击,甚至我们在查理五世的“血腥诏令”中也能发现教会至上已不复存在,教会法院的权威已降落到世俗法院之下。
——羊淑青《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帝政时期”罗马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查士丁尼皇帝整理编纂的法律汇编名称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宗教改革后欧洲社会在法律判罚方面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8.(2022·浙江模拟)英国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重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被称为“第一部伟大的完整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它的中心思想,是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看成一个具有自行调整机制的系统。商品供求和价格,都按照自由竞争的内在规律运行。若是自由竞争受到阻碍,那么自动调节就会受影响。因此,他反对高关税,反对政府对商业和市场的干涉。
——摘编自阎照祥著《英国史》
材料二
近现代的人类生产生活溯及源头都来自于200年前的那场工业革命。因为有机器参与到人类的生产劳动中,不仅使人类从先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还促成了人类社会生产关系一系列的变革,生活方式得以大为改观。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这与当时英国的社会条件密不可分……对外不断扩建殖民地,扩大海外贸易,掠夺各地资源,贩卖黑奴等,积累了巨额资金,从而使英国成为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发源地。
——摘编自高立志编著《发明简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起了公民普遍享受的社会保障体系-“福利国家”制度。1946年英国通过国民保险法,规定“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系列保险项目,凡投保职工在失业、退休、工伤、疾病、死亡的情况下都可以申请补助。1948 年通过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拨款救济贫困人民,如对退休金和残废金较少或没有的老、病、残者的救济,低收入者的家庭补助,新生婴儿补助,学生补助,食品津贴等等。……但又有“由于劳资冲突而中断工作而失业的人,在失业期间不得领取补助金”等等规定。
——根据蒋孟引主编的《英国史》等资料编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亚当·斯密在经济学领域的地位并简述其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殖民活动与之成为“第一次技术革命发源地”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工业革命后人们生活方式“大为改观”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福利国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指出其实质。
29.(2022·浙江模拟)在历史发展历程中“中国”一词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材料二: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一书中,将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新国家定名为“中华共和国”,并提出具体政纲:“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与各大国平等”;“投票公举一人为暂行大总统,为全国之代表人”;“须经人民公许,建设政府,专掌保护人民权利之事”。
——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等
材料三:
1922年7月 中国共产党提出,“以扫清封建军 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建立“自由统一的中国”。
1929年3月 中共中央号召工农兵士商学联合起来,推翻国民党军阀政府,建立“工农民主苏维埃共和国”。
1936年10月 毛泽东在《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中首次提出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确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摘编自胡国胜《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些角度阐述元朝时期的“中国观”,并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邹容对“新中国”的设想,并结合所学说明邹容设想的“新中国”在近代中国是如何实践的。
(3)中国共产党关于“新中国”的话语构建,回应了复杂的革命环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策略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你任选一个时期,试对这一看法进行阐述。
(阐述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言通顺,表述成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国家产生的标志是金属器皿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以及礼制的初步形成,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说明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B项正确;
姜寨聚落遗址由五个大家族组成一个氏族公社,说明其属于母系氏族社会,尚未产生贫富分化差距,因此不能得出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的结论,A项错误;
河姆渡遗址出土猪纹陶钵说明河姆渡人能饲养猪,但是不能说明其是“世界最早” ,C项错误;
殷墟遗址出土大量刻有文字的龟甲与商朝的历史有关,与西周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和青铜文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考古发现史料,结合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和青铜文化的特点分析,注意二者的逻辑关系,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同时蕴含了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2.【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礼”字出现的次数非常多;依据材料“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隆礼重法则国有常”可以看出荀子主张礼法并行,重建社会秩序,C项正确,A项错误;
B项在材料没有体现,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君主权威,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荀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荀子的思想主张作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和所学可知,水排是东汉杜诗发明的鼓风冶铁装置;成都老官山墓提花机模型出现于汉代。因此①④正确,C项正确;
筒车出现在唐朝;我国龙山文化时期烧制的蛋壳黑陶,已经使用专门的匣钵,②③错误,AB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解答本题需要识记选项中工具出现的时间,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4.【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秦朝创建了三公九卿的中央体制”、“三公九卿在以后历代仍然存在,职能已变”可以看出,秦朝到汉武帝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的趋势,①正确;在秦朝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央官制中有继承前代基础上的发展,③正确,D项正确;
中央官制的演变中皇权一直都是国家权力中心,没有发生转移;中央行政制度的成熟是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②④错误,ABC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秦汉以来中央官制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和趋势作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570至1639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越来越多,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大量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商品经济繁荣,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这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和积累,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
“导致了”说法不妥,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并不一定直接导致新经营方式的出现,②错误;白银大量涌入中国,成为当时的主要货币,但并不是唯一货币,④错误,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信息,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答案】A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可知,①位于福建地区,②是位于东北地区,③位于西南地区,④位于新疆地区。结合所学可知,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康熙皇帝统一了台湾,于1684年设置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A项正确;
唐玄宗在云南地区册封南诏首领,②是位于东北地区,B项错误;
清朝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元朝没有,C项错误;
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建立西域都护府,属于汉宣帝时期,而非汉武帝,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历代的边疆治理,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判断出四个地理位置,然后结合汉代、唐代、元朝以及清朝的边疆治理措施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同时蕴含了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7.【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南京条约》确定的狭窄的范围和很有限让步的原则,实际上是承认了过去的传统,它是无法改变那种仅是口头声明平等而事实上背道而驰的情况的。废除这种原则并重建一个不同的基础,看来是为我们政治上的平等所必需的”可知,英国领事阿礼国认为英国在《南京条约》中获得的特权有限,应该扩大侵华权益,为此英国与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英国企图扩大侵华权益,而非清朝传统的封闭体制被打破,A项错误;
“平等基础签订条约”不符合近代中国的史实,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南京条约》确定的狭窄的范围和很有限让步的原则,实际上是承认了过去的传统,它是无法改变那种仅是口头声明平等而事实上背道而驰的情况的。废除这种原则并重建一个不同的基础,看来是为我们政治上的平等所必需的”,联系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至为洋人尽占,其关系于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可知,体现了李鸿章主张创办关系国计民生的民用轮船公司,与洋人争夺利权,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打破洋商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航运业的发展,②③正确,B项正确;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①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④错误,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至为洋人尽占,其关系于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红军的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该会议在纠正长征时的左倾错误,挽救革命,结合所学可知,该会议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在军事和组织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项正确;
A项是八七会议的内容,错误;
C项是瓦窑堡会议的内容,错误;
D项是洛川会议的内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红军长征,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D项错误,符合题意;
依据材料“1948年”、“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可知,加速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到来,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依据材料“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可知,宣传了中共统一战线的主张,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依据材料“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可知,表明建立联合政府的政治条件已成熟,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1948年”、“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答案】C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开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努力保证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工业化建设,C项正确;
材料与抗美援朝战争无关,A项错误;
材料与一五计划有关,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与三大改造有关,B项错误;
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而且一五计划时期没有出现自然灾害,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开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努力保证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结合一五计划的概况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答案】D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提质升级、合作共赢”(十八大以来) ”并结合所学可知,十八大召开于2012年,2016年,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体现出我国凝聚各方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以及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合作,符合我国“提质升级、合作共赢”文化发展外交的表现,D项正确;
依据材料“ ‘文化先行、外交殿后’(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并结合所学可知,时间是1949年—1978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1月1日,A项错误;
依据材料“ ‘全面开放、全面参与’(改革开放至入世前)”并结合所学可知,时间是1978年—2001年,我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是在2013年,B项错误;
依据材料“ ‘内外合力、扩大交流’(入世至十八大召开)”并结合所学可知,时间是2001年—2012年,“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是在1997年12月,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外交成就解答,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3.【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99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数据均在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此后,我国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出现表格信息的变化,D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数据,与对外开放无关,A项错误;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总目标的提出是在2013年,B项错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信息,注意时间节点1992年,结合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内容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4.【答案】B
【知识点】中国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举措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此活动分别展现了几代人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与传承的故事,同时一系列数字化成果也于当天发布”可以看出该活动有利于推动文化遗产与数字化的融合,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项错误;
材料中活动的目的是推动文化遗产与数字化的融合,而非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和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C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此活动分别展现了几代人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与传承的故事,同时一系列数字化成果也于当天发布”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5.【答案】B
【知识点】拜占庭、俄罗斯文化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伊戈尔远征记》是斯拉夫民族的英雄史诗,B项正确;
《吉尔伽美什》中没有叙述诺亚方舟的故事,《圣经》 中叙述了该故事,A项错误;
《天方夜谭》是中古时期阿拉伯地区一部杰出的大型民间故事集,与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运动无关,C项错误;
《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的文化成就,其中包含丰富的民间传说、寓言、神话和童话,还有大量宗教、哲学、政治和伦理方面的内容,不仅仅是印度教视域下的文化成就,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世界文明成就,解题的关键是识记选项中史诗的内容和特点,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6.【答案】C
【知识点】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暴力冲突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但是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它对社会和人类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很大,因此和平交往更有利,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ABD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古代世界文明交流的方式和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7.【答案】A
【知识点】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 瑞典首都的中国宫带有浓郁的中国文化因素,A正确;
亚述王朝的几个重要国王都十分热衷于大规模的宫廷建筑,其中尤其以萨尔贡二世在杜尔-沙鲁金城(现霍尔萨巴德)内修建的皇宫最为辉煌,“ 人首飞牛”即是该王宫大门两侧的守护神,排除B;
凡尔赛宫是路易十三修建的,排除C;
故宫养心殿西暖阁,是皇帝处理政务、批阅奏折的地方,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建筑艺术,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世界建筑艺术成就进行分析。
18.【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可知,马克思强调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生产方式向近代的资本主义转变,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资产阶级革命,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生产方式,不是各洲之间的联系,B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生产方式的转变,而非殖民扩张,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的主旨,联系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的影响作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9.【答案】B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薄伽丘”可知,与文艺复兴有关;依据材料“染病的男女,最初在腹股沟或胳肢窝下隆然肿起一个瘤来,到后来愈长愈大……这以后,病征又变了,病人的臂部、腿部,以至身体的其他各部分都出现了黑斑或是紫斑,……这都跟初期的毒瘤一样,是死亡的预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疫病是文艺复兴兴起之前,发生在欧洲的黑死病,该疫病来势非常凶猛,极大减少了欧洲劳动力,影响了生产发展,B项正确;
材料与雅典民主政治无关,A项错误;
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黑死病是直接原因,C项错误;
材料中的疫病是发生在文艺复兴之前的黑死病,与亚历山大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欧洲的疫病和文艺复兴,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人物,解读材料“染病的男女,最初在腹股沟或胳肢窝下隆然肿起一个瘤来,到后来愈长愈大……这以后,病征又变了,病人的臂部、腿部,以至身体的其他各部分都出现了黑斑或是紫斑,……这都跟初期的毒瘤一样,是死亡的预兆”,联系黑死病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0.【答案】C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C项正确;
“唯物史观” 记载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剩余价值” 记载于《资本论》中,A项错误;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工人阶级解放的指导思想,而非唯物史观,B项错误;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与恩格斯二人的理论创新,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中 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1.【答案】C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现代国际移民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要素”可知,该学者认为现代移民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和要素,这说明经济全球化推动现代移民发展,C项正确;
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错误;
材料没有说明生产力低下不利于移民的产生,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全球化对移民的利弊,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现代国际移民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要素”,联系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22.【答案】B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初和20世纪前期出现两次殖民收缩,19世纪初的殖民收缩期主要是因为启蒙思想的传播、拿破仑战争的影响,引发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20世纪前期的殖民收缩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削弱宗主国力量、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持续高涨,B项正确;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是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新变化,A项错误;
C项只符合第二次殖民收缩,D项只符合第一次殖民收缩,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近现代亚非拉地区的民主民族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抓住两次殖民收缩的时间,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3.【答案】B
【知识点】东欧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波兰、匈牙利和民主德国都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目录“危机与变革”、“历史的重负”、“渴望统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东欧的剧变,东欧剧变的根源是这些国家没能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B项正确;
所谓“和平演变”是国家之间的一种战略手段,运用除军事外的手段(经济的文化的和意识形态的)使对方制度发生变化,这是东欧剧变的外因,不是根源,A项错误;
“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急剧变化”是东欧剧变的结果,不是根源,C项错误;
“遭遇严重危机”是东欧剧变的表现,不是根源,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东欧剧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目录中的国家和“危机与变革”、“历史的重负”、“渴望统一”,结合东欧剧变的根源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4.【答案】B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该组织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B项是其徽标,正确;
A项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项是关贸总协定,D项是世界贸易组织,均不符合题意,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中的宗旨,结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宗旨和职能和图示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5.【答案】A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德法关系紧张。二战后,德法关系呈现缓和的状态,因此出现了材料中历史教科书的变化,即受到国家利益的影响,对历史叙事也有所不同,A项正确;
历史教科书可以叙述真实的历史,B项错误;
材料与一战推动历史观念变化无关,C项错误;
材料与认识趋向理性的说法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走向联合,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一战后和二战后法国和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6.【答案】(1)原因:继承前代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外来文学艺术精华。贡献:孙思邈著《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唐高宗时编修《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2)影响: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假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法隆寺受中国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影响,唐招提寺仿唐制建造(鉴真东渡、空海求法)。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1)原因:依据材料“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可知,继承前代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外来文学艺术精华。贡献:结合隋唐时期的医学成就解答,如孙思邈著《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唐高宗时编修《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2)影响:依据材料“(1)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2)努力接受和传播中国式的佛教文化;(3)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型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4)接受或吸收汉语的文字范式而创造出本国或本地区的语言文字”,结合中华文明对日本的影响史实解答,如日本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假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法隆寺受中国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影响,唐招提寺仿唐制建造(鉴真东渡、空海求法)。
【点评】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文化。第一问,原因:依据材料一“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分析;贡献:结合隋唐时期的医学成就解答;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中华文明对日本的影响史实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7.【答案】(1)特点:立法权被皇帝敕令代替;皇帝和法学家致力法律编纂。
名称:《罗马民法大全》。(答《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编》、《法理概要》等
影响:为传承罗马法作出了贡献(或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 ;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或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
(2)变化:判罚主体由僧侣到主权国家;判罚依据由神律为主到世俗法律为主;判罚机构由教会法院到世俗法院。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国家建立;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
【知识点】《罗马民法大全》;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1)特点:依据材料“其立法权被皇帝的敕令所代替”可知,立法权被皇帝敕令代替;依据“皇帝和法学家致力于法典的编纂是罗马法发展中的显著特点”可知,皇帝和法学家致力法律编纂。名称:结合所学可知,查士丁尼皇帝整理编簨的法律是《罗马民法大全》。意义:结合《罗马民法大全》的影响可知,为传承罗马法作出了贡献(或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 ;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或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
(2)变化:依据材料“政治和法律都掌握在僧侣手中……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宗教改革”、“国会对教会法和教会法庭的管辖权作了更大幅度的修改,废除了教会法庭对教徒的专属管辖权”可知,判罚主体由僧侣到主权国家;依据“天主教会和教会法同样受到世俗政权与世俗法的制约和打击,甚至我们在查理五世的‘血腥诏令’中也能发现教会至上已不复存在,教会法院的权威已降落到世俗法院之下”可知,判罚依据由神律为主到世俗法律为主;判罚机构由教会法院到世俗法院。原因:结合所学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国家建立;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等角度分析。
【点评】本题考查罗马法和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的特点和《罗马民法大全》及其影响分析;第二问,变化:依据材料二从主体、依据以及机构等角度分析;原因: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8.【答案】(1)地位:现代经济学之父。主张: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主张自由竞争,反对高关税,反对政府对商业和市场的干涉;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
(2)关系:殖民活动为第一 次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市场、资金、资源(原料)。表现:促进城市化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促进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乡村的改变,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促进初等教育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3)特点:通过立法形式实行;国家担负保障职责;受益群体覆盖面广(或公民普遍享受);涉及内容多(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有严格的限制(或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实质: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福利国家”
【解析】【分析】(1)地位:结合所学可知,亚当·斯密被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主张:依据材料“是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看成一个具有自行调整机制的系统”可知,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依据“商品供求和价格,都按照自由竞争的内在规律运行。若是自由竞争受到阻碍,那么自动调节就会受影响”、“他反对高关税,反对政府对商业和市场的干涉”可知,主张自由竞争,反对高关税,反对政府对商业和市场的干涉;结合所学可知,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
(2)关系:依据材料“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这与当时英国的社会条件密不可分……对外不断扩建殖民地,扩大海外贸易,掠夺各地资源,贩卖黑奴等,积累了巨额资金,从而使英国成为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发源地”可知,殖民活动为第一 次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市场、资金、资源(原料)。表现: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促进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乡村的改变,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促进初等教育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3)特点:依据材料“国民保险法”、“国民援助法”可知,通过立法形式实行;依据“英国率先构建起了公民普遍享受的社会保障体系-‘福利国家’制度”可知,国家担负保障职责;受益群体覆盖面广(或公民普遍享受);依据“凡投保职工在失业、退休、工伤、疾病、死亡的情况下都可以申请补助”、“对退休金和残废金较少或没有的老、病、残者的救济,低收入者的家庭补助,新生婴儿补助,学生补助,食品津贴等等”可知,涉及内容多(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依据“但又有‘由于劳资冲突而中断工作而失业的人,在失业期间不得领取补助金’等等规定”可知,有严格的限制(或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实质:运用唯物史观,结合所学可知,“福利国家”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亚当·斯密的地位和自由主义思想内容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和影响分析;第三问,依据材料三,结合福利国家的特点和实质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9.【答案】(1)角度:地域意义;人民意义;文化意义;主权行使。意义:提高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设想: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家;民族独立;民主选举;保障民权利等。
实践: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
(3)说明:明确所处的革命阶段,说明不同阶段赋予“新中国”的内涵,结合革命形势(具体国情),紧扣“革命策略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进行史实分析,有提升小结。
范例:
阐述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共二大提出建立“自由统一的中国”,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内涵。根据世界革命形势和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对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对象、革命动力等的具体分析。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这些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阐述二:国共对峙时期,提出建立“工农民主苏维埃共和国”,体现出号召工农兵士联合起来,推翻国民党军阀政府的内涵。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带领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的部队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是中共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各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这些策略保障了工农群众的政治经济权利,有利于调动工农革命积极性、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阐述三: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民族危机空前深重、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新形势,提出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体现出争取民族独立、民权自由、人民幸福的内涵。中共适应抗日民族统-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同时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阐述四:解放战争即将结束(新中国成立前)时期,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提出,体现了人民解放、人民当家作主的内涵。中共在政权建设上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之,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驾驭复杂革命形势,根据革命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革命策略的能力。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中书省与行省制;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1)角度:依据材料“‘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可知,地域意义;依据“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可知,人民意义;依据“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可知,文化意义;依据“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可知,主权行使。意义:结合行省制的意义从提高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角度分析。
(2)设想:依据材料“将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新国家定名为‘中华共和国’”可知,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家;依据“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与各大国平等” 可知,民族独立;依据“投票公举一人为暂行大总统,为全国之代表人” 可知,民主选举;依据“须经人民公许,建设政府,专掌保护人民权利之事”可知,保障民权利等。实践: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成果解答,如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
(3)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在表格中的时期中任意选择一个时期,结合当时革命形势和中共的策略和活动及其影响进行阐述。如选择第一个时期,结合中共二大、三大及其内容及其影响阐述;如选择第二个时期,结合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过程及其影响进行阐述;如选择第三个时期,结合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制度探索及其影响进行阐述;如选择第四个时期,结合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制度探索及其影响进行阐述。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驾驭复杂革命形势,根据革命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革命策略的能力。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辛亥革命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制度和道路探索。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邹容的思想内容、辛亥革命的成果分析;第三问,属于开放性题,依据表格信息,任意选择一个时期,说明不同阶段赋予“新中国”的内涵,结合革命形势(具体国情),紧扣“革命策略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进行史实分析,最后进行提升小结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浙江省北斗星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历史适应性考试(一模)试卷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