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同步训练(含解析)2022-202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1565年,西班牙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T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
A.中国政府的开放政策 B.迪亚士的远航
C.达·伽马的远航 D.麦哲伦的远航
2.“西欧人急于寻求由海洋上直达远东的航路……土耳其人想要继续维持旧商路。”意大利人也想继续与阿拉伯商人做生意,双方都“颇称心如意”,但一些欧洲人深感不满,他们想自己另寻一条到东方的航路,“以分享厚利”。由此,可以推测出
A.土耳其人维护了旧商路的畅通 B.意大利最先开辟远东的航路
C.西欧人热衷开辟新航路的意图 D.阿拉伯商人做生意获利最多
3.从15世纪开始,达.伽马、哥伦布等航海家们开辟了多条通往欧洲以外世界的海上通道,史称“新航路开辟”。下列属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直接影响是( )
A.改变了西欧的经济格局 B.实行殖民扩张,给美洲人民带来灾难
C.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D.世界结束孤立,已经成为一个整体
4.关于欧洲的海外扩张,曾经有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分析指出:“推动这一行为的最重要人物不是那些航海家,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这反映出历史学家
A.未能准确认知航海的价值 B.关注殖民扩张的内在动力
C.强调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势 D.肯定了企业对航海的资助
5.1407年,郑和率船队来到古里(印度)后,赐给古里国王诰命银印,并对王公大臣赠送了丰厚礼物。而1498年,当达·迦马到达印度卡利卡特时,却试图霸占海洋控制权。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葡对外贸易理念有严重分歧 B.两国对外政策的原则针锋相对
C.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存在差异 D.两国远航性质和经济基础不同
6.梁启超指出:“哥伦布之后,有无数之哥伦布,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而我国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造成中西航海活动差异巨大的根源是
A.航海技术不同 B.对外政策不同
C.国家实力不同 D.经济形态不同
7.某事件明确推翻了“天圆地方”的推测,也预示着任何陆地只要不封冻,便可驾船前往。该事件( )
A.最先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 B.打通了欧洲与亚洲的新商路
C.得到了英国王室的经费支持 D.开启了人类的首次环球航行
8.《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许多地区和国家的情况。他描述了中国巨大的商业城市,良好的交通设施,华丽的宫殿建筑和无穷无尽的财富。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它向整个欧洲打开了神秘的东方之门。《马可波罗游记》
A.开启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之路 B.加强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的统治
C.首次让欧洲人从地理上知道了中国 D.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的新时代
9.钱乘旦认为:1415年起历次重大探险活动,绝大部分是在国王或在政府有关部门委派、支持下进行的。15世纪开始的探险队领导人大多数是贵族,到达印度的达伽马,发现太平洋的巴尔沃亚,首次环球航行的麦哲伦都是贵族,形成了商人出钱,国王牵线组织,贵族冲锋陷阵的扩张格局。据此,新航路开辟
A.有利于扩大商品销售市场 B.是新旧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
C.加速封建解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D.有利于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10.新航路开辟后,西欧人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继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后,沿着他的路线航行,到达了美洲南端的一个岬角——合恩角。这位航海家是
A.法国人卡蒂埃 B.英国人卡伯特
C.英国人哈德逊 D.英国人德雷克
11.16世纪葡萄牙著名诗人卡蒙斯这样深情地描绘他的祖国:“大陆,在这里是尽头;大海,在这里才开头。”诗句反映了他对祖国引以为豪的是
A.出版了《马可·波罗行纪》 B.垄断欧亚之间的贸易
C.处于欧洲商业中心地位 D.率先开辟新航路
12.15世纪前,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已大量使用香料,他们为了从东方大量输入香料,必须交付巨额黄金,而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国的金银矿藏极其贫乏,没有足够的金银来从事香料贸易,这使两国经济状况恶化加剧。由此可见,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是( )
A.东西方商路阻断 B.市场需求的扩大
C.商业革命的开展 D.货币制度的变革
13.从15世纪80年代起,西欧就渲染土耳其人的暴行,夸大土耳其人的野蛮,制造反抗土耳其的舆论。而事实上西欧人对奥斯曼帝国统治下人民的生活了解很少。西欧人对土耳其的敌意是由于( )
A.社会制度的对立 B.人文精神的发展
C.海外扩张的需要 D.宗教改革的推动
14.下面时间轴能够反映16—17世纪中外历史的发展趋势,其中概括正确的是( )
①宗教改革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②西方殖民国家争夺日趋激烈
③新航路开辟加剧了西欧殖民扩张 ④殖民侵略开始威胁中国安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这些航路主要包括
①欧洲经大西洋到美洲的航线 ②欧洲绕非洲南端到亚洲的航线
③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④欧洲经地中海到达亚洲的航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16.《马可·波罗行记》记载亚洲大陆的东部并未被广袤不可逾越的沼泽地封锁,它的东部边缘是海岸,可以乘船泛海到达。1459年,西欧人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了东亚的海岸线。由此可知,《马可·波罗行记》( )
A.揭示了全球航路开辟的可能性 B.奠定了地理大发现的思想基础
C.对东方的描述真实可信 D.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学习探究小组围绕“新航路开辟”主题搜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一段珍贵的日记
“彼等(美洲人)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不杀人、捕人,不谙武器。彼等胆子甚小......鉴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土地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毫无疑问,当地黄金甚丰......外,这里还生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
——摘编自[意] 哥伦布著,孙家堑译《航海日记》
材料二 两张“动态”地图
图1 图2
材料三 1500 年以后的时代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时代,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约1500年,当西方开始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的统一。诸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了新的大陆。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运动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因此,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连在一起的世界。
——摘编自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从三则史料的价值来看,你认为哪一则史料价值更高,说明理由。
(2)材料一和材料三对研究新航路开辟相互矛盾吗 请加以说明。
(3)研究新航路开辟除了上述材料,你认为还可以增加什么角度的材料 请说明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该如何评价新航路开辟。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指出材料一三幅图对应的古代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古代文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材料二:下图为古代腓尼基文字的传播路径。
(2)指出上图包含的历史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反映的早期人类文明发展特征。
材料三: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史。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哪一个历史事件是“世界史”的形成过程中的标志性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句话。
参考答案:
1.D
【详解】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开辟了从美洲到亚洲越过太平洋的新航路,因此“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麦哲伦船队的远航。故答案为D项;明阳时期中国政府实行“海禁”政策,排除A项;迪亚士的航行发现了好望角,与“太平洋丝绸之路”无关,排除B项;达伽马发现了从欧洲绕过亚洲到东方的航线,与“太平洋丝绸之路”无关,排除C项。
2.C
【详解】由材料可以得到,西欧人希望绕开意大利、土耳其这些“中间商”,直接与东方进行贸易,因此热衷于开辟新航路,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旧航路被奥斯曼土耳其阻断,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远东的航路是葡萄牙航海家开辟的,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阿拉伯商人做生意获利最多,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注意限定信息“直接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的同时,西方殖民者也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对美洲进行殖民扩张,被美洲人民带来灾难,B项正确;A项是间接影响,排除;麦哲伦全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排除C项;D项是新航路开辟的最大历史影响,属于间接影响,不是直接影响,排除。故选B项。
4.B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企业家在新航路开辟中的重要性,这主要和资本主义的扩张性有关,是从经济层面分析的原因,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5.D
【详解】根据材料“1407年,郑和率船队来到古里(印度)后,赐给古里国王诰命银印,并对王公大臣赠送了丰厚礼物。而1498年,当达·迦马到达印度卡利卡特时,却试图霸占海洋控制权”,并结合所学可知,东西方国家的远航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国郑和下西洋是自然经济占主导的封建国家炫耀国威的远航;达·迦马的远航是资本主义经济驱使下的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航行,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贸易理念,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对外政策,故B项错误;当时的远航与工业文明无关,故C项错误。
6.D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方航海家远洋航行主要服务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中国当时是小农经济模式,远洋航行是宣传国威,是经济目的服务于政治目的,因此经济形态的差异导致了航海结果的差别,D项正确;当时中国的航海技术更高,排除A项;对外政策也是根源于经济形态,排除B项;明朝国力葡萄牙国力强盛,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某事件明确推翻了‘天圆地方’的推测”并结合所学可知,麦哲伦全球航行首次证实了“海洋相通”的推测 ,这次航行的完成以确凿的事实证明了“地圆说”,D项正确;A项是哥伦布船队航行的成果,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欧洲与亚洲的新商路在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前就已开通,排除B项;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得到了西班牙王室的经费支持,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编著了《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许多地区和国家的情况,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的新时代,故选D;早在西汉的丝绸之路已经开启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之路,欧洲人称中国为“丝国”,排除AC;《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许多地区和国家的情况,并非传播天主教,排除B。
9.B
【详解】由材料“形成了商人出钱,国王牵线组织,贵族冲锋陷阵的扩张格局”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是社会各阶层合力的结果,是新旧力量共同推动的,故选B;材料只是说了新航路开辟的支持者,而未说明新航路开辟对世界或者对欧洲带来的社会变化,故无法得出ACD三项结论,排除。
10.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英国人德雷克到达了美洲南端的一个岬角——合恩角,故选D;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纽芬兰岛,英国人哈德逊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11.D
【详解】根据材料“大陆,在这里是尽头;大海,在这里才开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迪亚士、达伽马都是葡萄牙优秀航海家,分别开辟了到达好望角和到达印度的航路,故诗句中反映了德卡蒙斯对祖国引以为豪的是葡萄牙率先开辟新航路。故答案为D;《马可 波罗行纪》是在意大利出版,A错误;B是奥斯曼土耳其的行为,排除;16世纪欧洲商业中心是大西洋沿岸的各个国家,不单是葡萄牙,排除C。
12.B
【详解】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前夕,欧洲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缺乏足够的金银来从事香料贸易,对于黄金和香料等商品的需求成为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东西方商路阻断,排除A项;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前夕欧洲没有发生货币制度方面的重大变革,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从15世纪80年代起,西欧就渲染土耳其人的暴行,夸大土耳其人的野蛮,制造反抗土耳其的舆论”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土耳在陆上和海上对欧州造成了军事威胁,阻断了传统的东西方商路,妨碍了西欧人的海外扩张,因此,西欧人对土耳其充满敌意,C项正确;此时的西欧和土耳其都是封建制度,排除A项;欧洲人文精神在14世纪已经复兴,不是15世纪80年代起西欧人对土耳其充满敌意的原因,排除B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走向殖民扩张的道路,殖民争夺日趋激烈,②③正确,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区,开始对中国安全造成威胁,④正确,B项正确;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标志是工业革命,而不是宗教改革,①错,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穿过大西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线,①正确;达伽马开辟了绕非洲南端到亚洲的航线,②正确;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③正确,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C选项排除;④不属于新航路开辟的航线,B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A。
16.A
【详解】根据《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内容,西欧人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了东亚的海岸线,这说明《马可·波罗行记》揭示了全球航路开辟的可能性,A项正确;人文主义是地理大发现的思想基础,排除B项;《马可·波罗行记》的描述并非都真实可靠,排除C项;材料与推动欧洲思想解放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7.(1)第一则史料价值最高。理由:第一则史料是哥伦布的航海日记,是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属于一手史料。史料二、三属于后世历史研究成果,不是一手史料。
(2)不矛盾。说明:材料一侧重新航路路开辟的目的,即传播宗教、获取金银等贵金属。材料三侧重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即世界逐渐连为一个整体。
(3)材料: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材料。理由: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动力是欧洲商品经济发展。
(4)评价:积极影响: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方便了人口的迁徙;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物种的流动;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和科技的传播与交流;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消极影响:欧洲的殖民统治给亚、非、拉美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殖民掠夺造成了亚非拉美长期的落后与贫穷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印第安文明的代表印加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都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详解】(1)价值和说明:从史料的来源看,第一则史料价值最高。第一则史料是哥伦布的航海日记,是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属于一手史料。史料二、三属于后世历史研究成果,不是一手史料。
(2)不矛盾。说明:根据材料“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土地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毫无疑问,当地黄金甚丰......外,这里还生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可知,材料一侧重新航路路开辟的目的,即传播宗教、获取金银等贵金属。根据材料“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运动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因此,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连在一起的世界。”可知,材料三侧重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即世界逐渐连为一个整体。
(3)材料和理由:根据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可以提供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材料。理由: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动力是欧洲商品经济发展。
(4)评价: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新航路开辟方便了人口的迁徙;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物种的流动;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和科技的传播与交流;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消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开始殖民扩张,欧洲的殖民统治给亚、非、拉美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殖民掠夺造成了亚非拉美长期的落后与贫穷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印第安文明的代表印加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都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18.(1)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代美洲(玛雅)文明、古代中国文明。
特征:独立发展、多元特征
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
(2)信息:字母文字起源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它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联系和影响;交流的趋势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不断扩大。
(3)事件:新航路开辟
理解:人类历史存在纵向和横向两个发展方向,纵向指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形态演变,横向指从分散、孤立状态向整体演变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推动,共同发展;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商品流动,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人们越来越从全球的视角而不是以某个地区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历史的发展,从而形成世界历史。因此,马克思说“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详解】(1)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可直接得出三幅图对应的古代文明是古代西亚文明、古代美洲(玛雅)文明、古代中国文明。从图片信息中可以看到各地区的文明都不尽相同,因为各地区在生产力水平、地理位置,文化程度、交通条件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出的主要特征是多元化,文明具有独立性。
(2)根据材料,可直接概括出以下历史信息:字母文字起源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它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从字母的演变中,可以推论出不同地区始终存在着联系和影响,各地区交流的趋势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不断扩大,联系日益密切。
(3)根据材料中的航线地图,可以判断“世界史”形成过程中的标志性节点是新航路的开辟。马克思说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生产力越发展,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被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和民族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越成为世界历史,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活动。所以可以从新航路的开辟的角度对马克思的话作出如下理解:人类历史存在纵向和横向两个发展方向,纵向指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形态演变,横向指从分散、孤立状态向整体演变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推动,共同发展;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商品流动,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人们越来越从全球的视角而不是以某个地区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历史的发展,从而形成世界历史。因此,马克思说“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