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开封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春秋时期,贵族阶层内部衍生出一种通过熟读古典文本,掌握断章取义的言谈技巧进行表达志向的言谈方式;平民则通过歌谣来抒发感情、提出建议、评论政治。这种差异( )
A.推动此时思想文化开始转型 B.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
C.体现两个阶层不同的处世态度 D.反映贵族的没落与平民的进取
2、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与内地发生密切联系,南迁的游牧民族大部分走向了农业化的道路;中原部分地区一度也变为牧场,畜牧业较之前代不断增加。据此可知( )
A.中原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恢复 B.结束了农牧地域分异的格局
C.少数民族内迁推动民族分布格局形成 D.北方农业经济结构出现了重大的调整
3、儒学思想家在不同时期对人性有不同的主张,如下表所示。据下表可知( )
孟子 《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荀子 《荀子·礼论》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人为)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而天下治。
董仲舒 《春秋繁露·洞察名号》 天生民性有普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次民天意也。在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朱熹 《朱子语类》卷四 心统性情。心有善恶,性无不善。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便恶底,此是气禀不同
A.人性教化要遵循统治者的权威 B.儒者认同人性由外在条件决定
C.以仁为规范和支撑方能止于至善 D.儒学人性说随时代的变化面演变
4、元朝时,政府开办众多的官办学校,方便蒙古人和色目人学习汉文化及入仕为官;同时以经义取士取代辞赋取士,确立了理学在科举考试中的正统地位。科举也越来越成为书院教育的风向标。元代科举制( )
A.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 B.推动了书院教育转向官学化
C.有效提升官僚队伍整体素质 D.带动区域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5、三元里抗英斗争,史学界有不同的认识。如:观点一,认为三元里人民的英勇斗争显示下层民众抗击侵略军的坚定意志和英勇气概,用事实击灭了英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有力驳斥了清政府内部的妥协主义和投降主义;观点二,认为三元里抗英斗争受传统夷夏思想的影响,主观上是一次保家卫国的自觉战斗,只能发生于英军侵略肆虐的地区。下层民众当时还没有国家利益和民族主义的意识。这两种观点( )
A.结论相互矛盾故都不能成立 B.可互证形成全面丰富的解释
C.基于对立角度的主观化解读 D.观点二的论证违背历史真实
6、民国初年,孙中山提出:“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之有参政权,盖事所必至。”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赋予妇女以参加各级政权的权利。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队、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等纷纷出现。女性参政风潮的出现( )
A.体现参政主体的多样化发展趋势 B.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产物
C.推动政府立法改变对女性的歧视 D.表明女性政治地位得到普遍认可
7、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减租减息运动,为保护农民的利益,一方面从制度层面约束地主不能随意撤佃,更不能因减租而撤佃;一方面支持民间减租组织强制地主不得撤佃。由此判断( )
A.土地所有权从地主转移到农民 B.中共注重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
C.农民的佃权是减租运动的核心问题 D.以地主为中心的乡村权威逐渐消退
8、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总体设想:国营和集团为主,个体为补充;按计划生产为主,市场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为主,自由市场为补充。毛泽东在1956年12月同工商业谈话时说:“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国家投资有困难,社会有需要,私人也可以开厂……这叫新经济政策。”这反映出当时( )
A.确立了开放自由市场的经济措施 B.政府支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C.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思考与探索 D.对国情和社会主义内涵充分认识
9、宗教改革者认为,上帝是在自然发生的过程中显现他自己的。白昼的更替、四季的循环、月亮的盈亏和星辰的运行,都是上帝创世时就赋予在其中的,一切世事只不过是其展现而已。自然界是上帝和人类活动的舞台。此理论( )
A.意在引导人们通过认识上帝去认识自然
B.促进了探究自然和科学研究氛围的形成
C.建立了宗教信仰与理性精神结合的新体系
D.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创造了人文背景
10、18世纪英国经济史的权威人士艾士敦曾这样评价工业革命:“这些变革不仅仅是发生在工业,同时也发生在社会和知识层面。‘革命’隐含的是变革的突然性,而经济变革的过程事实上不是突然的。”他意在强调( )
A.经济变革的过程是缓慢进行的 B.工业革命开展方式具有多样性
C.社会和知识层面变革的重要性 D.要理性地认识工业革命的本质
11、下表反映了1937—1938年,欧洲国家农业国和工业国之间的关税税率变化情况。据下表可知,当时( )
农业国对工业国关税 1937 1938 工业国对农业国的关税 1937 1938
匈牙利 31.8% 42.6% 德国 27% 82.5%
保加利亚 75% 90% 法国 19.1% 53%
西班牙 62.7% 75.5% 意大利 24% 66%
罗马尼亚 48.5% 55% 捷克斯洛伐克 36.3% 84%
——摘编自《世界经济史》图
A.工业国与农业国间的经济力量悬殊较大
B.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转嫁危机的盛行
C.农业国的关税增长幅度普遍高于工业国
D.高关税政策有利于解决大量的滞销商品
12、2021年5月28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立国际调查委员会,对以色列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上侵犯和践踏人权的问题进行调查。投票国家及态度如下表所示。对下表解读正确的( )
赞成 反对 弃权 无权
阿根廷、中国、古巴、印度尼西亚、利比亚、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宾、俄罗斯、委内瑞拉等24个国家 奥地利、保加利亚捷克、德国、英国乌拉圭等9个国家 印度、巴西、丹麦、法国、意大利、日本、尼泊尔、荷兰、波兰、韩国等14个国家 美国(之前退出人权理事会,所以无权投票)
A.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发展 B.冷战思维下两大阵营的对抗
C.国际多极化格局形成的影响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终结
二、材料题
13、交通与社会变迁密切结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代政府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利用水运,发展海外贸易通道,建设海港和码头,建造管理桥梁关津等。政府关注道路安全管理,加强对驿站的管理,在交通要冲设置关隘,由兵丁驻防,检查过往行人。主要交通干线的规划、施工积管理,由朝廷决策;地方交通道路的修缮、管理和养护,则由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使交通建设带有强烈的国家控制色彩。总体来看,中国古代的交通建设、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都体现出较高的水准,形成了全国性的交通法规。但中国古代交通系统首先服务于政治和军事,带有明显的皇权优先的色彩。如强化交通领域的等级身份和避让制度,形成了“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的通行规则,其中“贱避贵”体现了公共交通条件使用权利的差别和古代交通管理的等级制度,对交通城市产生了负面影响,给予民生的便利也相对有限。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悠久的交通文化,如“同舟共济”“路不拾遗”的交通道德。
——摘编自陆文熙、陆铭宁在《古代中国政府的交通建设与管理》
材料二:中世纪英国王室非常重视具有商业性质的道路和桥梁建设。12世纪时,英国的《普通法》里,将通往港口和市场的道路列为“王家大道”,道路畅通被置于国王的保护之下。随着普通法的推行和国王司法管辖权的扩大,王家大道不仅包括军事线路,也包括通往港口、城市、集市的所有道路,对它们的破坏和阻塞是反对国王的犯罪行为。都铎和斯图亚特王朝时立法,教区负责维护其区域内的道路,住户每年义务工作六天,以满足国内贸易需要。1530年,议会通过了第一部《桥梁法令》,1555年颁布《道路法令》,打破了过往的治理必须遵循惯例的传统,成为此后道路网维护新举措的起点。17世纪以后,国内经济活动活跃,重型马车开始使用。1663年,议会通过了第一个收费公路法案,征收通行税。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道路建设与道路管理密切结合。18世纪以后,道路管理方式逐渐按商业化的方式运作,由信托公司负责道路的经营维护,为英国迅速工业化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公路网络。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交通管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古代社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与中国古代交通管理相比,英国交通管理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呈现不同的原因。
1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军阀混战,中国社会处于激烈的动荡和危机之中,救亡的政治思潮纷纷涌现。“省自治和联省自治”成为20世纪初期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其方案是由各省民选省长,制定省宪法,确立省自治,进而通过联省自治谋求全国和平统一。各省军阀纷纷表示拥护省自治,旨在“利用民气,以图自保”。湖南军阀谭延闿首先宣布自治,西南各省军阀相率仿效。资产阶级应军阀之邀参与制宪,或著文立说,各抒己见。章太炎发表文章指出“近世所以治乱者,皆由中央政府权籍过高,……联省自治由本省人充当本省的文武官员,……自无争位攘权之事。”胡适则通过文章提出“军阀权限太多,中央无力制裁军阀。根据省自治的联邦制,……增加地方的实权,使地方充分发展其潜势力,来推翻军阀……已经可以成为号召的旗帜了。”1923年,随着曹锟贿选当上总统,公布《中华民国宪法》,“省自治和联省自治”的破产。
——摘编自程舒伟《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分析“省自治和联省自治”的资产阶级思潮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受到地方军阀拥护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救亡思潮产生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解释。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8年2月,斯里兰卡获得独立,建立了以僧伽罗人为主的政府。僧伽罗族是斯里兰卡最大的民族,约占总人口的74%,信仰佛教。另外18%的人口为信仰印度教的泰米尔人。泰米尔人声称斯里兰卡政府实行的语言、就业、教育和宗教等方面的政策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故要求独立,但遭到政府的反对和镇压,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酿成了尖锐的冲突。20世纪70年代,泰米尔人中的一些青年成立了一个名为泰米尔伊拉姆解放之虎(简称“猛虎”)的组织,开始从事争取独立的武装恐怖活动。常年内战不仅导致6万多人丧生,70多万人流离失所,造成斯里兰卡经济凋敝,而且给周边尤其是邻国印度造成了动荡局面。印度、美国、英国等先后宣布其为恐怖主义组织,也冻结了该组织的海外资产。因负担不起昂贵的战争费用,和谈成了猛虎组织最好的出路。同时,求和解反内战,谋和谈促和平成为斯里兰卡绝大多数民众的共同心愿。2009年5月18日,猛虎组织最高领导人被动毙,后政府宣布斯里兰卡长达25年的内战正式结束。
——摘编自李杨《论斯里兰卡内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斯里兰卡独立后发生内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斯里兰卡内战结束的相关因素。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迦玛尔·阿卜杜尔·纳赛尔(1918—1970)是埃及前总统,领袖人物。纳赛尔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他对埃及的殖民地地位怀着强烈的屈辱感,从青年时代起便献身于资产阶级革命。1952年7月21日纳赛示领导“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废黜法鲁克国王。1953年6月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1954年纳赛尔出任总统兼总理,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纳赛尔在执政期间(1954—1978年)取得了一定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他颁布宪法,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抗击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发动的侵埃战争,接受苏联援建阿斯旺高坝;使妇女享有更多权利;培育埃及新人以替代西方人员。他和铁托、尼赫鲁一起提倡不结盟,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之一。1956年埃及与新中国建交。1970年9月28日病卒。
——摘编自余建华《埃及民族英雄纳赛尔》
(1)根据材料,概括纳赛尔对埃及的主要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活动的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纳赛尔革命活动中所体现的精神。
三、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樊树志著《国史概要》第十三章的目录
第十三章明——中华文明的余晖
81.“胡蓝之狱与皇权强化”
……
83.海上走私贸易与倭寇
84.商品经济的高水平发展
85.“全球化”贸易与白银资本
86.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87.正统思想与异端思想
材料反映了历史学者对明朝历史的研究认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运用明代的相关史实对作者的研究认识进行解读。(要求:可任选一目录,也可从整体角度进行明确性的角读,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逐渐崩溃,因此“衍生出一种通过熟读古典文本”,体现了消极避世的特点;而“平民则通过歌谣来抒发感情、提出建议、评论政治”体现了接近现实的特点,因此这种差异体现两个阶层不同的处世态度,C正确;ABD均和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南迁的游牧民族大部分走向了农业化的道路;中原部分地区一度也变为牧场,畜牧业较之前代不断增加”可知,北方南迁的游牧民族开始走向农耕,中原地区的畜牧业也有所发展,说明北方农业经济结构出现了重大的调整,D项正确;中原地区,畜牧业较之前不断增加,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会有所破坏,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是北部畜牧南部农耕,所以结束了农牧地域分异的格局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之后还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内迁等情况,不能说民族分布格局形成,排除C项。故选:D。
3、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从孟子到朱熹关于人性有着不同的认识,这主要是为了迎合不同时期统治者的需要,也说明儒学人性说随时代的变化面演变,D项正确;人性教化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非要遵循统治者的权威,排除A项;朱熹认为“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便恶底,此是气禀不同”,强调的是人性是本质决定的,排除B项;以仁为规范和支撑方能止于至善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元朝开办官学教授汉文化,以经义取士,推动书院教育传授理学,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理学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传承,A项正确;元朝同时存在官办学校和民间书院,从材料看不出书院教育转向官学化,排除B项;元朝时期科举不是主要的选官方式,“有效提升官僚队伍整体素质”夸大了元朝科举制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主要讲元朝科举制促进理学发展,不涉及不同区域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A。
5、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对于鸦片战争中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是站在中华民族整体的角度,该观点认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另一种观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没有站在国家利益角度,纯粹是民众受传统夷夏观影响下的自发行为,两种观点站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认识,可互证形成全面丰富的解释,故B项正确;材料中两种史学观点的结论没有自相矛盾,观点一的结论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有力驳斥了清政府内部的妥协主义和投降主义,观点二的结论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自发行为,下层民众当时还没有国家利益和民族主义的意识,故排除A;材料中两种观点并不是站在对立角度,观点一站在中华民族整体角度,观点二站在传统夷夏观角度,故排除C;观点二的论证基本符合史实,当时我国民众的抗击侵略行为大多是自发行为,并未有上升到国家整体利益角度,故排除D。故选:B。
6、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女子北伐队、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等纷纷出现”可知,体现的是民国初年,妇女被赋予参政的权利,参政主体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治上的变化,B项是思想领域上的变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妇女被赋予参政的权利,并不能说明对女性歧视的改变,故C项排除;D项中“普遍认可”的说法错误,排除。故选:A。
7、答案:C
解析:A.当时的土地所有权仍然掌握在地主手中,故A项错误;B.1949年至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形态,故B项错误;C.根据材料信息“一方面从制度层面约束地主不能随意撤佃,更不能因减租而撤佃;一方面支持民间减租组织强制地主不得撤佃。”可知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共产党减租减息的情况下,仍然维护农民的利益,农民的佃权是减租运动的核心问题,故C项正确;D.材料与以地主为中心的乡村权威逐渐消退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C。
8、答案:C
解析:A.当时国家仍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B.材料体现的是当时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探索和讨论,不能得出政府支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故B项错误;C.根据材料信息“国营和集团为主,个体为补充;按计划生产为主,市场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为主,自由市场为补充。毛泽东在1956年12月同工商业谈话时说:‘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国家投资有困难,社会有需要,私人也可以开厂……这叫新经济政策。’”可知陈云及毛泽东并未完全否认私营经济,认为私营经济师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这反映出当时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思考与探索,故C项正确;D.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也出现了重大失误,并非完全是对国情和社会主义内涵充分认识,故D项错误。故选:C。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宗教改革者认为人们应从自然界发生的现象去认识上帝创造世界的本义,体现了他主张以探究自然世界的方式去信仰上帝,促进了探究自然和科学研究氛围的形成,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以探究自然世界的方式去信仰上帝,非引导人们通过认识上帝去认识自然,排除A项;理性精神与启蒙运动有关,排除C项;材料与近代科学的诞生无关,排除D项。故选:B。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这些变革不仅仅是发生在工业,同时也发生在社会和知识层面。‘革命’隐含的是变革的突然性,而经济变革的过程事实上不是突然的”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是渐进的,经历了近百年,同时由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变革也是逐步出现的,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工业革命的开展方式多样,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社会和知识层面变革的重要性,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机器大生产的工业革命本质,排除D项。故选:A。
11、答案:B
解析:根据表中数据信息可知,农业国和工业国都提高了关税,实行贸易保护,根据材料“1937—1938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国家受到了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转嫁危机,B项正确;表中数据表明,不管是农业国对工业国的关税税率还是工业国对农业国的关税税率较之前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这不能反映出工业国与农业国间的经济力量对比,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部分国家提高关税,“普遍”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提高关税是为了限制他国对本国进行商品输出,并不能促进本国产品输出,不能解决大量的滞销商品,排除D项。故选:B。
12、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中对以色列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上侵犯和践踏人权的问题进行调查的投票结果来看,中国等24个国家投了赞成票,奥地利等9个国家投了反对票,印度等14个国家投了弃权票,赞成票较有优势,反映出国际关系朝着民主化的趋势不断发展,故A项正确;B.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故B项错误;C.国际多极化仍是一种趋势,并未形成一种格局,故C项错误;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故D项错误。故选:A。
13、答案:(1)特点:统治者的重视、管理范围相对广泛、交通管理措施水准较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结合、国家权力干预(或交通建设带有浓厚的国家控制色彩)和维护皇权专制(或服务于政治和军事为先)、形成全国性的交通法规。
影响:积极方面,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规范出行和提高交通效率、促进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交流、形成了悠久的交通道德文化;消极方面,体现维护君主专制和等级体制、对民生便利有限。
(2)不同:重视通过立法进行管理、道路管理注重为经济发展服务、管理方式适应经济需要不断变化(逐渐以商业化方式运作)、征收通行税。
原因:立法的历史传统、遵循惯例的传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政权性质的变化。
解析:(1)特点:根据“中国历代政府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利用水运,发展海外贸易通道,建海港和码头,建造管理桥梁关津等”可概括出统治者的重视;管理范围相对广泛、交通管理措施水准较高;根据“交通系统首先服务于政治和军事”“带有明显的皇权优先的色彩”可概括出国家权力干预(或交通建设带有浓厚的国家控制色彩)和维护皇权专制(或服务于政治和军事为先);根据“形成……通行规则”可概括出形成全国性的交通法规。影响:积极:根据“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悠久的交通文化”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规范出行和提高交通效率、促进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交流、形成了悠久的交通道德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消极:根据“明显的皇权优先”“对交通城市产生了负面影响”“给予民生的便利也相对有限”可概括出体现维护君主专制和等级体制及对民生便利有限。
(2)不同:根据“《普通法》”可概括出重视通过立法进行管理;根据“满足国内贸易”可概括出道路管理注重为经济发展服务;根据“道路管理方式逐渐按商业化的方式运作”可概括出管理方式适应经济需要不断变化(逐渐以商业化方式运作);根据“征收通行税”可概括出征收通行税。原因:根据“12世纪时,英国的《普通法》”可概括出立法的历史传统;根据“议会通过了第一个收费公路法案,征收通行税”可概括出遵循惯例的传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政权性质的变化。
14、答案:(1)实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实行议会政治的产物。
地方军阀拥护的原因:为割据提供宪法的保障;作为欺骗民众,笼络人心的工具;与北京中央政府抗衡,加强割据自守的力量。
(2)积极: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倾向,对揭露军阀的专制、宣传资产阶级自由民主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消极:没有找到解决的正确道路,没有正确认识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或中国政局纷乱的原因在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封建主义军阀割据);对军阀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迷信法制的作用,企图以“法”消除军阀割据。故仅限于理论的空谈,无法实现。
解析:(1)实质:根据材料“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各省民选省长,制定省宪法,确立省自治,进而通过联省自治谋求全国和平统一”得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实行议会政治的产物。地方军阀拥护的原因:根据材料“利用民气”得出作为欺骗民众,笼络人心的工具;根据材料“中央政府权籍过高”“增加地方的实权”得出与北京中央政府抗衡,加强割据自守的力量;根据材料“制定省宪法,确立省自治”得出为割据提供宪法的保障。
(2)积极:根据材料“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由各省民选省长,制定省宪法,确立省自治”“推翻军阀”得出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倾向,对揭露军阀的专制、宣传资产阶级自由民主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消极:根据材料“近世所以治乱者,皆由中央政府权籍过高”,结合所学得出民国初年中国政局纷乱的原因在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封建主义军阀割据,提倡“省自治和联省自治”没有正确认识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没有找到解决的正确道路;根据材料“资产阶级应军阀之邀参与制宪”得出对军阀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根据材料“根据省自治的联邦制,……增加地方的实权,使地方充分发展其潜势力,来推翻军阀”得出迷信法制的作用,企图以“法”消除军阀割据;根据材料“1923年,随着曹锟贿选当上总统,公布《中华民国宪法》,‘省自治和联省自治’的破产”得出仅限于理论的空谈,无法实现。
15、答案:(1)民族和宗教的冲突;政府政策缺乏客观公正;外国的干涉;受国际极端恐怖主义的影响。
(2)政府为结束内战长期努力;国内民众反内战求和平的呼声;国际力量对恐怖主义的打击;国际力量出于国家利益和国际局势的考虑进行干涉。
解析:(1)原因:根据“僧伽罗族是斯里兰卡最大的民族,约占总人口的74%,信仰佛教。另外18%的人口为信仰印度教的泰米尔人”可概括出民族和宗教的冲突;根据“斯里兰卡政府...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可概括出政府政策缺乏客观公正;根据“泰米尔人中的一些青年成立了一个名为泰米尔伊拉姆解放之虎(简称‘猛虎’)的组织,开始从事争取独立的武装恐怖活动。常年内战不仅导致6万多人丧生,70多万人流离失所,造成斯里兰卡经济凋敝,而且给周边尤其是邻国印度造成了动荡局面。印度、美国、英国等先后宣布其为恐怖主义组织,也冻结了该组织的海外资产。因负担不起昂贵的战争费用,和谈成了猛虎组织最好的出路”可概括出外国的干涉;根据“争取独立的武装恐怖活动”可概括出受国际极端恐怖主义的影响。
(2)因素:根据“政府宣布斯里兰卡长达25年的内战正式结束”可概括出政府为结束内战长期努力;根据“大多数民众的共同心愿”可概括出国内民众反内战求和平的呼声;根据“开始从事争取独立的武装恐怖活动。常年内战不仅导致6万多人丧生,70多万人流离失所,造成斯里兰卡经济凋敝,而且给周边尤其是邻国印度造成了动荡局面”可概括出国际力量对恐怖主义的打击。
16、答案:(1)贡献:献身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共和国;积极推行改革,发展经济;反对外来干涉,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苏冷战;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和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2)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不畏强权,捍卫和平;追求平等与自由;敢于斗争,勇于担当等。
解析:(1)贡献:根据材料“从青年时代起便献身于资产阶级革命”“1953年6月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可知,献身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共和国;根据材料“纳赛尔在执政期间(1954—1978年)取得了一定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可知,积极推行改革,发展经济;根据材料“抗击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发动的侵埃战争”可知,反对外来干涉,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根据材料“他和铁托、尼赫鲁一起提倡不结盟,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可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苏冷战及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和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等角度进行分析。
(2)精神:结合上述分析的贡献和所学知识可知,如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不畏强权,捍卫和平;追求平等与自由;敢于斗争,勇于担当。
17、答案:目录81体现的是作者对明初专制统治强化的历史认识。
解读:据明建立之初,朱元璋巩固、强化集权统治的需要背景,结合废宰相,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或举例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严刑峻法、五军都督府等措施进行说明。
目录83反映的是作者对明代经济政策变化的历史认识。
解读:据自然经济的封闭性;维护统治的需要;传统朝贡贸易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沿袭祖训的思想等因素,结合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与海禁政策形成强烈的矛盾,倭寇在沿海的骚扰是对贸易需求的体现;也可通过明政府为真正解决倭患,逐步放弃海禁政策,促进海外贸易发展,便利百姓生活,也有利于沿海地区的稳定等史实进行补充说明。
目录84反映的是作者明代传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特点的历史认识。
解读:据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到小农经济结构,农作物作为商品大量进入市场;农户的经营结构变化,大量耕地改种经济作物;江南具有专业特色的工商业市镇普遍兴起;出现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团体;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出现新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但这种变化主要出现于江南的长江三角州,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等史实,说明明代商品经济呈现的新现象。
目录85反映的是作者明代对外贸易格局变化的历史认识。
解读:据新航路开辟冲破中国的传统贸易格局,东西方贸易联系加强;传统丝绸、瓷器等手工业发达,对外贸易呈现顺差;西方贸易处于逆差,白银流入中国,丝银贸易的兴盛等史实,说明中国此时在对外贸易中的中心地位、朝贡贸易衰落和市舶贸易发展的对外贸易格局是改变的时代特征。
目录86反映的是作者对当时中西文化交流之西学东渐的历史认识。
解读:据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著的第一部西方科学著作《几何原本》、编绘的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合作编译的介绍西方的农田水利技术的《泰西水法》等史实,说明早期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文化、宗教等,在明代的知识界引起巨大的反响,西学东渐的现象对开拓知识分子的眼界,打破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促使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反思科学技术方面与西方的差距等起到积极的作用,以此反映了当时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历史转折和逐渐落后于世界的时代特征。
目录87反映的是作者对明代思想界中正统与异端思想并存的历史认识。
解读:据理学的思想束缚、君主专制强化、文化专制;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等因素,结合王阳明“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思想主张的影响,冲击僵化的思想界,影响了李贽的思想;但也造成士人空谈心性,回避实务等,以此说明当时思想界呈现的时代特征。
解析:材料“81.胡蓝之狱与皇权强化”与胡惟庸案、蓝玉案有关,要联系明初专制统治强化的历史认识。解读环节,可以从明太祖加强君主专制的背景进行分析,基本史实如废除丞、权分六部,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五军都督府等。材料“83.海上走私贸易与倭寇”与明朝对外经济政策有关。明初,由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为抵御西方列强的骚扰,实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相矛盾,民间走私和倭寇结合,造成我国东南沿海倭寇为患。为解决倭寇的骚扰,明朝一方面派戚继光等抗倭,另一方面逐步放弃海禁,表现为隆庆开关,海外贸易重新得到发展,沿海地区恢复平静。材料“84.商品经济的高水平发展”侧重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揭示明代传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特点。解读环节:据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到小农经济结构,农作物作为可以从农产品商品化、农业经营结构的变动、商帮、工商业市镇、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资本主义萌芽来解读,同时也要指出明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地区分布不平衡。材料“85.‘全球化'贸易与白银资本”侧重于新航路的开辟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影响。解读环节,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贸易联系加强,丝银贸易中,我国处于优势,白银流入中国。此时,中国处于在对外贸易的中心地位、朝贡贸易衰落和市舶贸易发展的对外贸易格局是改变的时代特征。材料“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侧重于西学东渐,反映当时对西方文化交流。解读环节: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来华,在传播天主教的同时也传播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它开拓了知识分子的视野,也打破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反映了当时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历史转折和逐渐落后于世界的时代特征。材料“正统思想与异端思想”反映了思想领域的正统与异端思想并存。正统思想指占统治地位的理学,异端思想是对对当时君主专制、理学僵化、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思。异端思想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但没有推动我国社会转型。

河南省开封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