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威海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管子·权修》言:“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上身服以先之,审度量以闲之,乡置师以说道之。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故百姓皆说为善。”上述主张( )
A.强调儒家伦理的重要 B.彰显外儒内法的精神
C.推动法家学派的兴起 D.带有礼法并用的色彩
2.先秦时期,“深耕”一词就已经出现:如《孟子》中的“深耕易耨(除草)”、《庄子》中的“深其耕而熟耰(平整土地)之”等。这表明当时( )
A.牛耕技术不断发展 B.精耕细作的理念已经出现
C.重农思想成为共识 D.农业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3.秦汉文书以简牍为基本形制,包括下行、上行和平行三大类,连接着不同的区域和人员,形成了行政赖以维持的信息网络。据此可知,秦汉文书制度( )
A.消除了地方割据 B.加快了统一进程
C.推动了决策民主 D.加强了国家治理
4.汉初,统治者推行货币自由政策,允许民间铸币。汉景帝时期,对民间铸币开始收紧。汉武帝时期,下令禁止郡国铸钱,由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负责铸钱。上述货币政策的调整( )
A.体现了均输平准的特点 B.遏制了通货膨胀的发生
C.反映了国家实力的变化 D.推动了民间财富的增长
5.有学者认为,“唐朝与外部世界加强交往的动因并非如秦汉帝国一样源于军事抵抗或征服的目的,而是具有强劲的内部原生动力”。这种“内部原生动力”主要是指( )
A.开放进取的社会心态 B.华夷观念的日益淡化
C.繁荣发达的贸易网络 D.综合国力的持续强大
6.图1和图2分别为东汉十四州和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这表明从汉到唐( )
A.国家版图日益扩大 B.黄河中下游地区渐趋衰落
C.南北发展趋向平衡 D.行政区划不再注重山川地理
7.《宋诗纪事》称:“苏湖熟,天下足。”而到了清代前期则形成了“江浙粮米仰给于湖广,湖广又仰给于四川”的粮食供求格局。这反映了( )
A.人地矛盾的加剧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重农政策的松弛 D.经济重心的南移
8.表1是16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外国输入中国的白银数量。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
表1
时间 平均每年输入白银(千克)
1571~1575 41048
1576~1580 124050
1581~1585 187591
1586~1590 202453
1591~1595 218506
A.抑商观念渐趋削弱 B.白银开始承担货币职能
C.海外贸易不断扩大 D.处于世界市场中心地位
9.下文所列为中国古代某赋税政策的若干内容。据此判断,该政策( )
(1)以县为单位,将所有赋税,包括正税、附加税、贡品以及中央和地方需要的各种经费和全部徭役,统一编派。 (2)取消里甲之役,将应征的全部户银,同丁银合并在一起。 (3)赋、役之中,除国家必需的米、麦、丝、绢仍交实物和丁银的一部分仍归人丁承担外,其余“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A.保护小农经济 B.有利于商业发展
C.废除了人头税 D.导致了人口激增
10.阅读下列两则文件(节选)。其变化主要反映了
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A.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B.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日益完善
C.革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 D.边区政府满足了各阶层诉求
11.表2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部分年份的城市化率。导致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表2
年份 1950 1957 1960 1963
城市化率 11.18% 15.39% 19.75% 16.84%
A.一五计划的影响 B.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
C.三线建设的开展 D.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12.表 3是建国以来我国部分年份海关关税平均税率的大致情况。其变化
表3
年份 1951年 1985年 1992年 1993年 1996年
平均税率 52.9% 42.9% 39.9% 36.9% 23%
A.限制了民族工业的长远发展 B.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C.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 D.体现了关税主权的回归
13.198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按照独立自主等原则,发展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政党的关系。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不再将国外共产党单列,而是提出要“同各国政党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这一调整( )
A.服务于改革开放的发展 B.源于社会主义的挫折
C.消除了意识形态的分歧 D.推动两极格局的解体
14.公元前312年,罗马开始修建阿皮亚大道。此后,罗马统治的疆域延伸到何处,大道就修到哪里。公元前212年,为防范匈奴贵族的侵扰,秦始皇令大将蒙恬率军开始修筑由咸阳通往北境最近捷的道路——“直道”。上述道路修建的直接目的是( )
A.彰显皇权至上 B.完成国家统一
C.推动经济交流 D.适应军事需要
15.在研究“西方国家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中,某同学搜集到以下资料。据此可知,他研究的国家最有可能是( )
公民大会解决一切有关战与和的问题,并且选举长老议事会成员和监察官。 国王和长老议事会可以在公民大会上“提出或废除议案”,但人民必须有表决权。 5名监察官全部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并代表全体公民行使监察权和民事审判权,对国王实施监督权。
A.雅典 B.斯巴达 C.罗马共和国 D.罗马帝国
16.图3为公元6世纪的某路线示意图。据此判断,它主要反映的是( )
A.亚非欧的贸易往来 B.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C.东罗马帝国的扩张 D.阿拉伯帝国的商业活动
17.13世纪英国的某法律文件规定,国王征税必须同贵族会议商量并听取民众的意见;“除非经过由普通法官进行的法律审判,否则任何自由的人,不应被拘留或囚禁、或被夺去财产、被放逐或被杀害”。据此可知,这一规定( )
A.反映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B.体现大陆法系的发展
C.标志着议会君主制建立 D.具有限制王权的作用
18.中世纪时,人们结婚无需家长或封建主同意,但需要教会主持,举行宗教仪式。17世纪的新教徒结婚,则需要家长的同意并到政府去登记,但可以不采用宗教仪式。这一变化( )
A.体现了人文意识的觉醒 B.表明婚姻摆脱了宗教影响
C.反映了世俗权力的提升 D.说明政府对人身控制增强
19.近代,有英国学者称“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或对外贸易的余额是我国财富的衡量尺度”。为此,他主张增加本国商品的出口,减少外国商品的进口;限制商品价格,提高商品质量,以增强商品出口的竞争力等。这一思想( )
A.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B.盛行于十九世纪的欧美世界
C.体现了经济自由主义的特点 D.反映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20.有学者认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由许多大小不一的国家相互之间横的关系所构成的。在那里并没有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的一个强大的中心,构成国际秩序的基本准则至少是在法律上平等的各国间的并列关系。”这说明该体系( )
A.深受近代契约精神影响 B.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C.确立了主权与独立原则 D.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
21.16 世纪中期,英国休闲旅游兴起,但参与者主要为贵族阶层。19 世纪 30 年代以后,英国休闲旅游的参与人数大幅度增加,其中中产阶级、工人阶级占比最大。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源于( )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产业革命的影响
C.议会改革的推动 D.福利制度的出现
22.图4为1500—1799年间,从欧洲出发,前往亚洲海域贸易前三名国家的船只数量变化情况。图中甲国为( )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英国 D.荷兰
23.美国建国后,长期实行“政治恩惠制”,即由竞选取胜的总统,把政府职位作为对其竞选支持合作者的一种恩赐而分配给他们。1883年,美国通过法律,决定设立文官委员会,建立考试制度,并确立了功绩制原则。这一变化( )
A.体现了三权分立体制的完善 B.削弱了政党政治的影响
C.促进了国家管理水平的提升 D.确保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24.图5分别为1870年和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情况(单位:%)。 据此可知(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形成
C.世界贸易的规模日益扩大 D.殖民地国家经济快速发展
25.它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份额和利益;建立一体化的多边贸易体制等为宗旨;中国的加入有助于其成为“真正的全球组织”。材料中的“它”是(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亚太经合组织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世界贸易组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计 50 分。
26.(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图6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战国时期“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的认识。(14 分)
27.(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6—1521年,王阳明在任南赣巡抚期间,对当地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社会治理。王阳明采取行动,先后平定了横水、桶岗等处盗乱。为有效管理当地户口和百姓,他颁布了《十家牌法》,规定:十家为一牌……遇面生可疑之人,即行报官究理;或有隐匿,十家连坐。面对盗贼猖獗,他实施了在当地“挑选骁勇绝群、胆力出众之士”的政策,有效地解决了军力不足的问题。为解决“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难题,他以 “良知”说为思想武器,通过阐明是非曲直、人性善恶,直击盗贼心灵软肋,进而将之感化。及至清代民国,王阳明的治理模式依然沿用不辍,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制度。
——摘编自陈海斌《从王阳明与海瑞赣南施政看明代基层社会治理》
材料二 “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是对法国分封制度最好的诠释。较为独立宽松的政治体系使得小领主们各自为政并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管理制度,其辖区相较于大领主便构成了早期的自治单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土地的流转,再加上自由民数量的增加,以乡绅为基层领袖,以自由民为重要参与的法国乡村自治初见雏形。13 世纪在许多教区出现的以数百户村民构成的社区便是法国乡村自治的真实写照。
——摘编自沙家辉《乡村振兴中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结构性保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治理南赣地区的主要措施及影响。(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时期法国基层自治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 分)
28.(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记载,哥伦布在结束第一次的航海返回西班牙时,玉米被不经意间带回了欧洲,但当时美洲的玉米饮食文化却没有相应地传入欧洲。由于玉米的种收比是小麦的5至20倍,所以16世纪中期,人们开始在威尼斯平原规模种植玉米当作粮食,而不再是观赏作物。到16世纪末人们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玉米从西班牙和意大利两个较早的发源地出发,以扇形阵势向巴尔干地区扩展。从 17 世纪早期,玉米被引种到俄国和周围地区。玉米传开后,欧洲多种作物的轮种开始推行,渐渐取代了传统的冬季休耕的农作制度。18世纪欧洲的小麦价格约等于玉米的两倍,故有学者称,“在十七世纪,尤其是在十八世纪,由于玉米充当农民的主食,小麦就能提供大宗的商品粮”。由于稻米在欧洲栽培很少,故玉米在欧洲慢慢发展为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这一点不同于亚洲。它与从美洲传入的其他粮食饲料多用途作物马铃薯、甘薯一起,支撑起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欧洲人口的快速增长。
——摘编自张箭《美洲玉米初传欧洲论略》等
(1)结合材料绘制一个有关玉米在欧洲传播的时间轴(要求:用黑色中性笔作图,包含时空等信息)。(4 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玉米传播对欧洲的影响。(8 分
29.(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中医界经历了发展史上最为艰难的、日渐窘迫的发展际遇。为振兴中医,中医期刊兴起。近代上海中医期刊虽始于20世纪初,但发展迅速。据统计,民国时期上海出版的与中医药有关的报刊就多达 165种。在这些期刊中,既有政府社团组织创办的《医界春秋》等,又有沪上名医等私人创办的《光华医药杂志》等。这些期刊中有的以弘扬中医为宗旨,有的以融汇中西医为宗旨,还有的以改良中医、中医科学化为宗旨。为增强期刊的时效性,它们不仅设有问答、来件、社务等专栏,还有专题,组织大规模专题讨论,也刊登兄弟刊物广告及各种别具特色的广告等。为扩大影响力和发行量,它们版式不一,发行模式也不固定,有的还实行推销代理制。
——摘编自卓鹏伟《近代上海中医期刊的办刊特点》
材料二 1947年,我国仅有45所高等医药院校,院系规模小,独立设置者不到一半。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仍然没有建立起适合本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与体制。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具有三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苏联,自然成为我国学习的榜样。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开始全面学习苏联高等医学教育。……各院校普遍使用苏联的翻译教材。……但学习苏联高度统一的中央集中管理制度,造成各地办学的自主权过小,不利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教学。学术上片面强调学习苏联、排斥来自英美等国的学术理论和医疗技术,剥夺了学生接受不同学术观点的自由。
——摘编自黄永秋、李剑《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中医期刊兴起的原因,并概括其办刊特点。(7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学习苏联高等医学教育的原因和不利影响。(5 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B D C A C B C B A D B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B A D C A C B A C A D
二.材料题(共计 50 分)
26.(共 14 分)
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进步、商业日益活跃,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并涌现出一大批中心城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6 分)
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诸侯国相继进行了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变法措施全面,主要围绕废除旧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鼓励小农经济发展;选贤任能,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加强对地方管理(或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等方面进行。各国的变法打击了贵族特权,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推动了社会转型。(6 分)
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变法成为潮流;各国通过变法,促进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二者共同推动了社会转型。(2 分)
27.(共 12 分)
(1)措施:平定动乱;实行连坐法(或保甲法);拣选地方民兵(或增强地方军事力量);重视思想教化等。(4 分)
影响:稳定地方秩序,维护封建统治;客观上推动儒学的发展(或促进心学的传播);为后世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借鉴等。(2 分)
(2)特点:封建领主自治权力大(自治程度上);主要是乡绅为领袖,自由民为重要的参与者(自治参与者上);形成社区的地方自治团体,地方自治制度日益完善(发展趋势上)。(2 分)
原因:中世纪,法国庄园经济盛行,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在中世纪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由民壮大,基层自治制度日益发展。(4 分)
28.(共 12 分)
(1)(4 分)
(2)影响:提高了欧洲的粮食产量,使欧洲人口激增;改变了欧洲人们的饮食习惯;丰富了欧洲的粮食种类(或者改变了欧洲的食物结构),促进了欧洲农业的进步(或者推动轮种的推行);推动了欧洲农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8 分)
29.(共 12 分)
(1)原因:近代中医发展的困境;近代中医社团增多;西方近代传媒理念和方式的引入;中医界名医及其他领域有识之士的努力等。(3 分)
特点: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或数量众多);公私办刊并存;办刊宗旨多元化;栏目内容丰富;发行方式灵活多样;时效性强;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4 分)
(2)原因: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落后;苏联拥有高等医学教育的经验;“一边倒”政策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封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等。(3 分)
不利影响:限制了地方办学的自主性;不利于特色教学的开展;违背了“百家争鸣”的方针,不利于高等医学的长远发展等。(2 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