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第二节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学习目标] 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2.活动: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
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
(1)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间缓慢上升。
(2)形成原因:____、石油、________的大量燃烧,使__________增加。
(3)主要危害
①使极地和高山冰川开始融化,导致__________发生大规模变化,气候带北移,湿润区与干旱区重新配置;某些物种的生长、繁殖及分布区域受到影响,从而加剧__________。
②________上升,使地势较低的沿海城市可能要内迁,大部分沿海平原将发生盐碱化或沼泽化。
(4)措施:切实减少__________的排放量。
2.臭氧减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
(1)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等含氯氟烃类气体进入臭氧层,会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平流层中臭氧减少。
(2)主要危害:到达地球表面的__________强度增加。__________能造成细胞死亡,增加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导致白内障,抑制大豆、瓜类等植物的生长。__________也能穿透10 m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影响水域生态系统的稳态。
(3)措施:对________和______等的生产和使用做出相应的规定。
3.全球各地普降酸雨
(1)形成原因
①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燃烧时所产生的________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蒸气等发生反应,生成了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从而形成酸雨。
②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
(2)主要危害:伤害__________,杀死__________;腐蚀建筑物、______等;导致有毒金属从土壤和沉积物中释放出来。
(3)措施: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排放量。
4.荒漠化不断扩大
(1)形成原因: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措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5.土壤及水体污染严重
(1)土壤污染
①形成原因: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进入土壤的污染物主要有________、农药和化肥等。
②主要危害:通过__________作用,对生物造成伤害。
③措施:综合治理工业“三废”,控制劣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垃圾进行______处理等。
(2)水体污染
①形成原因: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包括__________、生活污水、矿山污水、农田污水、工业废弃物、水土流失的冲积物和生活垃圾等。
②主要危害:导致水体__________。
判断正误
(1)减缓全球变暖的措施是切实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
(2)臭氧减少不会危及水生生物( )
(3)酸雨不仅会伤害陆地植物,而且会杀死水生生物( )
(4)造成荒漠化的原因只有人为因素( )
(5)乱扔废电池可直接导致土壤及水体污染( )
任务: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与危害分析
1.全球气温变暖,可能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全球变暖与酸雨的共性:
(1)成因基本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共同的防治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完成下面水体富营养化的原理和过程图。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项目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 ①温室气体(主要是CO2)排放过多; ②绿地、湿地面积减少,调节气候的能力大幅度下降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范围扩大 ①植树种草; ②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利用新能源
土壤和水体污染 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和水体 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①综合治理工业“三废”,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②对相关水域进行保护和治理
臭氧层破坏 氟利昂、哈龙等含氯氟烃类物质的大量使用 ①皮肤癌和白内障发病率上升; ②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减少含氯氟烃类物质的使用
酸雨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含硫氧化物和含氮氧化物溶于雨水(pH<5.6),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 ①伤害植物的叶和芽; ②土壤、水体酸化; ③腐蚀建筑物及金属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开发利用新能源; ③植树种草
土地荒漠化 植被的破坏,如草原的过度放牧,森林的过度砍伐等 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 ①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草原; ②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以林护草,草林结合
1.大气中的臭氧层可使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紫外线的危害,人为因素可能使臭氧层受到破坏。下列因素可破坏臭氧层的是( )
A.SO2的排放 B.氟利昂的泄漏
C.CO2的排放 D.燃料的不完全燃烧
2.(2023·浙江6月选考,2)自从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以来,“酸雨”在我国发生的频率及强度都有明显下降。下列措施中,对减少“酸雨”发生效果最明显的是( )
A.大力推广风能、光能等绿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
B.通过技术升级使化石燃料的燃烧率提高
C.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集中排放
D.将用煤量大的企业搬离城市中心
3.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赤潮发生的原因是( )
A.水中CO2含量大量增加
B.环境污染,海水富营养化
C.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多
D.水中O2过多
二、活动: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
1.目的要求
(1)学会制订__________。能用数学方法分析和处理调查数据,并发现当地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依据调查结果,分析引起当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保护建议。
(3)认同每一位公民都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2.方法步骤
(1)列出导致本地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选择调查内容,确定__________。
(2)制订__________。
(3)实地______、______。
(4)对样品进行__________。
(5)完成__________。
4.为了解学校周边水体污染状况,某生物学习小组对学校附近的一个淡水区域进行水质调查。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后,都要清洗实验用品
B.暴雨对水体中的溶氧量、水温、pH无明显影响
C.水质测定的项目包括细菌含量、微生物的种类和数目等
D.水体改良措施需考虑水域周边环境及动植物分布和数量
答案精析
一、梳理教材新知
1.(2)煤 天然气 二氧化碳 (3)①全球气候 物种消亡 ②海平面 (4)二氧化碳
2.(1)氟利昂 哈龙 (2)紫外辐射 紫外辐射 紫外辐射 (3)氟利昂 哈龙
3.(1)①硫和氮 (2)陆地植物 水生生物 金属 (3)硫氧化物 氮氧化物
4.(1)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5.(1)①重金属 ②生物富集 ③分类 (2)①工业废水
②富营养化
判断正误
(1)√ (2)× (3)√ (4)× (5)√
提示 (2)臭氧减少将会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4)造成荒漠化的原因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探究核心知识
1.极地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少
2.(1)植被减少,化石燃料大量燃烧,超出了环境的自身净化能力 (2)大量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3.N、P 大量消耗氧 需氧 减少
落实思维方法
1.B
2.A [大力推广风能、光能等绿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可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排放,能起到减少酸雨发生的作用,效果明显,A符合题意;通过技术升级将化石燃料进行脱硫处理能起到减少酸雨的作用,但提高燃烧率的效果不明显,B不符合题意;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集中排放并不能减少引起酸雨的气体的排放量,因而对减少酸雨发生效果不明显,C不符合题意;酸雨的产生具有全球性,因而将用煤量大的企业搬离城市中心不能减少酸雨的发生,D不符合题意。]
3.B
二、梳理教材新知
1.(1)调查方案
2.(1)调查对象 (2)调查方案 (3)调查 取样 (4)实验分析 (5)调研报告
落实思维方法
4.B [暴雨使得水中溶解氧量急速降低,水体上下层温差变大,水质变化快,B错误。](共54张PPT)
第四章 人类与环境
<<<
第二节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学习目标
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活动: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
内容索引
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课时对点练
二、活动: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保
护建议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一
梳理 教材新知
1.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
(1)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间缓慢上升。
(2)形成原因: 、石油、 的大量燃烧,使 增加。
(3)主要危害
①使极地和高山冰川开始融化,导致 发生大规模变化,气候带北移,湿润区与干旱区重新配置;某些物种的生长、繁殖及分布区域受到影响,从而加剧 。
② 上升,使地势较低的沿海城市可能要内迁,大部分沿海平原将发生盐碱化或沼泽化。
(4)措施:切实减少 的排放量。
煤
天然气
二氧化碳
全球气候
物种消亡
海平面
二氧化碳
2.臭氧减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
(1)形成原因: 、 等含氯氟烃类气体进入臭氧层,会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平流层中臭氧减少。
(2)主要危害:到达地球表面的 强度增加。 能造成细胞死亡,增加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导致白内障,抑制大豆、瓜类等植物的生长。 也能穿透10 m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影响水域生态系统的稳态。
(3)措施:对 和 等的生产和使用做出相应的规定。
氟利昂
哈龙
紫外辐射
紫外辐射
紫外辐射
氟利昂
哈龙
3.全球各地普降酸雨
(1)形成原因
①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燃烧时所产生的 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蒸气等发生反应,生成了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从而形成酸雨。
②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
(2)主要危害:伤害 ,杀死 ;腐蚀建筑物、 等;导致有毒金属从土壤和沉积物中释放出来。
(3)措施: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 和 的排放量。
硫和氮
陆地植物
水生生物
金属
硫氧化物
氮氧化物
4.荒漠化不断扩大
(1)形成原因: 和 。
(2)措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5.土壤及水体污染严重
(1)土壤污染
①形成原因: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进入土壤的污染物主要有 、农药和化肥等。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重金属
②主要危害:通过 作用,对生物造成伤害。
③措施:综合治理工业“三废”,控制劣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垃圾进行 处理等。
(2)水体污染
①形成原因: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包括 、生活污水、矿山污水、农田污水、工业废弃物、水土流失的冲积物和生活垃圾等。
②主要危害:导致水体 。
生物富集
分类
工业废水
富营养化
(1)减缓全球变暖的措施是切实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
(2)臭氧减少不会危及水生生物( )
√
×
提示 臭氧减少将会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
(3)酸雨不仅会伤害陆地植物,而且会杀死水生生物( )
(4)造成荒漠化的原因只有人为因素( )
√
×
提示 造成荒漠化的原因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5)乱扔废电池可直接导致土壤及水体污染( )
√
任务: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与危害分析
1.全球气温变暖,可能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等。
2.全球变暖与酸雨的共性:
(1)成因基本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2)有共同的防治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探究 核心知识
极地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少
植被减少,化石燃料大量燃烧,超出了环境的自身净化能力
大量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3.完成下面水体富营养化的原理和过程图。
N、P
大量消
耗氧
需氧
减少
核心归纳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项目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 ①温室气体(主要是CO2)排放过多; ②绿地、湿地面积减少,调节气候的能力大幅度下降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范围扩大 ①植树种草;
②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利用新能源
核心归纳
项目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土壤和水体污染 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和水体 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①综合治理工业“三废”,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②对相关水域进行保护和治理
核心归纳
项目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臭氧层破坏 氟利昂、哈龙等含氯氟烃类物质的大量使用 ①皮肤癌和白内障发病率上升; ②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减少含氯氟烃类物质的使用
酸雨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含硫氧化物和含氮氧化物溶于雨水(pH<5.6),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 ①伤害植物的叶和芽; ②土壤、水体酸化; ③腐蚀建筑物及金属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开发利用新能源;
③植树种草
核心归纳
项目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 植被的破坏,如草原的过度放牧,森林的过度砍伐等 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 ①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草原;
②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以林护草,草林结合
1.大气中的臭氧层可使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紫外线的危害,人为因素可能使臭氧层受到破坏。下列因素可破坏臭氧层的是
A.SO2的排放 B.氟利昂的泄漏
C.CO2的排放 D.燃料的不完全燃烧
落实 思维方法
√
2.(2023·浙江6月选考,2)自从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以来,“酸雨”在我国发生的频率及强度都有明显下降。下列措施中,对减少“酸雨”发生效果最明显的是
A.大力推广风能、光能等绿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
B.通过技术升级使化石燃料的燃烧率提高
C.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集中排放
D.将用煤量大的企业搬离城市中心
√
大力推广风能、光能等绿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可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排放,能起到减少酸雨发生的作用,效果明显,A符合题意;
通过技术升级将化石燃料进行脱硫处理能起到减少酸雨的作用,但提高燃烧率的效果不明显,B不符合题意;
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集中排放并不能减少引起酸雨的气体的排放量,因而对减少酸雨发生效果不明显,C不符合题意;
酸雨的产生具有全球性,因而将用煤量大的企业搬离城市中心不能减少酸雨的发生,D不符合题意。
3.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赤潮发生的原因是
A.水中CO2含量大量增加
B.环境污染,海水富营养化
C.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多
D.水中O2过多
√
赤潮的形成是因为大量污水的排放使得海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突然增加,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浮游藻类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繁殖,消耗水中的氧,许多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或死亡后遗体被分解时产生的黏液,致使海洋动物生理失调或死亡,B符合题意。
活动: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
二
1.目的要求
(1)学会制订 。能用数学方法分析和处理调查数据,并发现当地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依据调查结果,分析引起当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保护建议。
(3)认同每一位公民都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梳理 教材新知
调查方案
2.方法步骤
(1)列出导致本地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选择调查内容,确定 。
(2)制订 。
(3)实地 、 。
(4)对样品进行 。
(5)完成 。
调查对象
调查方案
调查
取样
实验分析
调研报告
4.为了解学校周边水体污染状况,某生物学习小组对学校附近的一个淡水区域进行水质调查。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前后,都要清洗实验用品
B.暴雨对水体中的溶氧量、水温、pH无明显影响
C.水质测定的项目包括细菌含量、微生物的种类和数目等
D.水体改良措施需考虑水域周边环境及动植物分布和数量
√
落实 思维方法
暴雨使得水中溶解氧量急速降低,水体上下层温差变大,水质变化快,B错误。
网络构建
课时对点练
三
题组一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层能捕获热能的特性。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CO2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
B.温室效应是大气层中时刻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
C.由于温室效应的存在,全球气温逐步上升
D.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能够减缓全球气温变暖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温室效应是大气层中时刻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但大气层中含有过多的温室气体,温室效应逐渐增强,才导致全球气温逐步上升,C错误。
2.酸雨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燃油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是引起酸雨的原因之一
B.酸雨会杀死水生生物,对陆地生物没有影响
C.酸雨中含有的少量重金属会影响人体健康
D.将煤、石油中的硫和氮去除可以有效防治酸雨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酸雨不仅会杀死水生生物,而且还能伤害陆地生物,如农作物和各种树木,B错误。
3.(2023·宁波高二联考)下列有关臭氧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臭氧减少将会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
B.臭氧可以保护人类与其他生物免受长波辐射的影响
C.臭氧能吸收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
D.引起臭氧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排放到大气的氟利昂、哈龙等气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臭氧层被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强度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所以臭氧减少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A正确;
臭氧可以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B错误。
4.土壤污染是指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
B.焚烧秸秆会直接导致土壤污染
C.进入土壤的污染物主要有重金属、农药和化肥
D.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是控制土壤污染的一项措施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焚烧秸秆使地表温度急剧升高,能直接烧死、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最终破坏土壤结构,而不会直接导致土壤污染,B错误。
5.(2022·浙江1月选考,5)垃圾分类是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基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有害垃圾填埋处理可消除环境污染
B.厨余垃圾加工后可作为鱼类养殖的饵料
C.生活垃圾发酵能产生清洁可再生能源
D.禽畜粪便作为花卉肥料有利于物质的良性循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旧电池、过期药物等,此类垃圾若进入土壤或水体中,其中的重金属离子等物质会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积累,仍然污染环境,A错误;
厨余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经加工后可作为鱼类养殖的饵料,B正确;
分解者可以将禽畜粪便分解为无机物,作为花卉肥料,而释放的CO2可向无机环境归还碳元素,有利于物质的良性循环,D正确。
6.水资源不足和水质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太阳能推动全球的水循环
B.垃圾分类处理有助于防治水质污染
C.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不会造成水质污染
D.水体的富营养化会引起赤潮或水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
汽车尾气的排放会导致空气污染,从而产生酸雨,然后造成水质污染,C错误。
题组二 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
7.下列关于水体污染和水质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杀虫剂不属于水体污染物
B.化肥污染常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C.不能以温度为测量项目进行水体调查
D.调查取样应取同一水域的水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杀虫剂属于水体污染物,A错误;
水质调查的测量项目包括温度、溶解氧及细菌含量等,C错误;
调查取样应取不同水域的水样,D错误。
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校园周围池塘的水质污染情况,采集水样镜检水中动物和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结果如下:①号池塘水样中有单一种类的纤毛虫,如草履虫,且数量极多;②号池塘水样中单细胞藻类种类较多,且数量也极多;③号池塘水样中未见任何动物和植物,且发出刺鼻的气味;④号池塘水样中昆虫、植物均有,且数量较多。根据以上结果分析,池塘污染的严重程度由重到轻的排列顺序是
A.③①④② B.③①②④
C.④②①③ D.②④③①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9.(2023·嘉兴高二专题检测)大气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下列有关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不会改变全球降雨格局
B.海洋对于调节大气圈的含碳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C.臭氧对人体有致癌和杀伤作用
D.大气中CO2增多会导致酸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全球变暖会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A错误;
臭氧减少,会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强度增加,进而增加人类皮肤癌的发病率,C错误;
大气中CO2增多会导致全球变暖,SO2增多会导致酸雨,D错误。
10.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分析,正确的是
A.臭氧层破坏与人类大量使用氟利昂有关,臭氧减少会使热带疾病的传
播范围扩大
B.赤潮发生后生态系统发生正反馈调节降低危害
C.温室效应会改变全球降雨格局,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有
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D.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实施垃圾分类有利于加快物质和能量
的循环利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臭氧层破坏与人类大量使用氟利昂有关,臭氧减少导致照射到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强度增加,对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影响是一样的,不会使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A错误;
赤潮发生后生态系统发生正反馈调节导致危害更严重,B错误;
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C正确;
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11.(2024·嘉兴高二期末)浙江省大力开展“五水共治”并已取得显著成效,水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出现了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径流不会引发水体的富营养化
B.水生植物通过吸收有机污染物而净化水质
C.多年生水生植物的重金属浓度比一年生水生植物的高
D.微生物降解水中污染物的过程会提高水体溶氧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农田径流可能含有大量的N、P等元素而引发水体的富营养化,A错误;
水生植物通过吸收无机物而净化水质,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而净化水质,B错误;
微生物降解水中污染物的过程会降低水体溶氧量,D错误。
12.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简称为工业“三废”,需对其进行综合治理以减少污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三废”对大气、土壤和水体污染有严重影响
B.将废渣填埋处理是目前消除污染物的最佳手段
C.将废气净化处理后排放,对防治酸雨有积极作用
D.可建立相应生态工程对废水实施减量、回收再利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
将废渣填埋处理会导致污染物渗进土壤和水体,污染土壤和水体,且不能消除污染物,B错误。
13.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水域富营养化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这对海洋渔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富营养化的海水为赤潮生物的大规模爆发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营养物质(N、P等
矿质元素)
(2)许多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或死亡后遗体被分解时产生的黏液,致使海洋动物生理失调或死亡。赤潮爆发时常常引起海鸟、鱼、虾和贝类等的大量死亡,有些有毒物质甚至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人中毒。请写出赤潮生物引起人中毒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赤潮生物(藻类)→浮游动物→鱼
(或虾、贝类)→人
(3)海水的pH一般在8.0到8.2之间,赤潮发生时海水pH可达8.5以上,有的甚至达9.3以上。请分析赤潮引起海水pH上升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了产生生物毒素和引起海水的pH变化,请另举一例说明赤潮对海洋环境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赤潮爆发时,大量藻类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了海水中大量的CO2从而使海水的pH上升
赤潮区域的水面被赤潮生物覆盖,降低了海水透光率,严重影响了其他浮游植物、水草等的光合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14.(2023·金华高二质检)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引人关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将无法回收的
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哪种成分?________。
分解者
保护
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控制化石燃料
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答案合理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2)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_________的形式进入大气圈。请根据图示提出两项实现“低碳”排放、减少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____
二氧化碳
议:①在水域内种植一些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增长;②在水域内投放鲢鱼、草鱼等草食性鱼类,利用这些草食性鱼类__________,制约浮游藻类数量增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3)某景区水域被污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降低。相关部门多次投放化学除藻剂紧急处理,虽然可取得明显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家建
污染水体(或造成二次污染)
捕食藻类作业18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分值:100分)
第1~4题,每题6分;第5~12题,每题7分,共80分。
题组一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层能捕获热能的特性。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O2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
B.温室效应是大气层中时刻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
C.由于温室效应的存在,全球气温逐步上升
D.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能够减缓全球气温变暖
2.酸雨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燃油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是引起酸雨的原因之一
B.酸雨会杀死水生生物,对陆地生物没有影响
C.酸雨中含有的少量重金属会影响人体健康
D.将煤、石油中的硫和氮去除可以有效防治酸雨
3.(2023·宁波高二联考)下列有关臭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减少将会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
B.臭氧可以保护人类与其他生物免受长波辐射的影响
C.臭氧能吸收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
D.引起臭氧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排放到大气的氟利昂、哈龙等气体
4.土壤污染是指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
B.焚烧秸秆会直接导致土壤污染
C.进入土壤的污染物主要有重金属、农药和化肥
D.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是控制土壤污染的一项措施
5.(2022·浙江1月选考,5)垃圾分类是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基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害垃圾填埋处理可消除环境污染
B.厨余垃圾加工后可作为鱼类养殖的饵料
C.生活垃圾发酵能产生清洁可再生能源
D.禽畜粪便作为花卉肥料有利于物质的良性循环
6.水资源不足和水质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太阳能推动全球的水循环
B.垃圾分类处理有助于防治水质污染
C.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不会造成水质污染
D.水体的富营养化会引起赤潮或水华
题组二 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
7.下列关于水体污染和水质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杀虫剂不属于水体污染物
B.化肥污染常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C.不能以温度为测量项目进行水体调查
D.调查取样应取同一水域的水样
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校园周围池塘的水质污染情况,采集水样镜检水中动物和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结果如下:①号池塘水样中有单一种类的纤毛虫,如草履虫,且数量极多;②号池塘水样中单细胞藻类种类较多,且数量也极多;③号池塘水样中未见任何动物和植物,且发出刺鼻的气味;④号池塘水样中昆虫、植物均有,且数量较多。根据以上结果分析,池塘污染的严重程度由重到轻的排列顺序是( )
A.③①④② B.③①②④
C.④②①③ D.②④③①
9.(2023·嘉兴高二专题检测)大气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下列有关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变暖不会改变全球降雨格局
B.海洋对于调节大气圈的含碳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C.臭氧对人体有致癌和杀伤作用
D.大气中CO2增多会导致酸雨
10.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臭氧层破坏与人类大量使用氟利昂有关,臭氧减少会使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
B.赤潮发生后生态系统发生正反馈调节降低危害
C.温室效应会改变全球降雨格局,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D.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实施垃圾分类有利于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11.(2024·嘉兴高二期末)浙江省大力开展“五水共治”并已取得显著成效,水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出现了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农田径流不会引发水体的富营养化
B.水生植物通过吸收有机污染物而净化水质
C.多年生水生植物的重金属浓度比一年生水生植物的高
D.微生物降解水中污染物的过程会提高水体溶氧量
12.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简称为工业“三废”,需对其进行综合治理以减少污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三废”对大气、土壤和水体污染有严重影响
B.将废渣填埋处理是目前消除污染物的最佳手段
C.将废气净化处理后排放,对防治酸雨有积极作用
D.可建立相应生态工程对废水实施减量、回收再利用
13.(10分)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水域富营养化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这对海洋渔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富营养化的海水为赤潮生物的大规模爆发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许多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或死亡后遗体被分解时产生的黏液,致使海洋动物生理失调或死亡。赤潮爆发时常常引起海鸟、鱼、虾和贝类等的大量死亡,有些有毒物质甚至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人中毒。请写出赤潮生物引起人中毒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水的pH一般在8.0到8.2之间,赤潮发生时海水pH可达8.5以上,有的甚至达9.3以上。请分析赤潮引起海水pH上升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了产生生物毒素和引起海水的pH变化,请另举一例说明赤潮对海洋环境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0分)(2023·金华高二质检)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引人关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将无法回收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哪种成分?____________。
(2)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进入大气圈。请根据图示提出两项实现“低碳”排放、减少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景区水域被污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降低。相关部门多次投放化学除藻剂紧急处理,虽然可取得明显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家建议:①在水域内种植一些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增长;②在水域内投放鲢鱼、草鱼等草食性鱼类,利用这些草食性鱼类____________,制约浮游藻类数量增长。
答案精析
1.C
2.B [酸雨不仅会杀死水生生物,而且还能伤害陆地生物,如农作物和各种树木,B错误。]
3.B [臭氧层被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强度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所以臭氧减少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A正确;臭氧可以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B错误。]
4.B [焚烧秸秆使地表温度急剧升高,能直接烧死、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最终破坏土壤结构,而不会直接导致土壤污染,B错误。]
5.A
6.C [汽车尾气的排放会导致空气污染,从而产生酸雨,然后造成水质污染,C错误。]
7.B [杀虫剂属于水体污染物,A错误;水质调查的测量项目包括温度、溶解氧及细菌含量等,C错误;调查取样应取不同水域的水样,D错误。]
8.B
9.B [全球变暖会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A错误;臭氧减少,会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强度增加,进而增加人类皮肤癌的发病率,C错误;大气中CO2增多会导致全球变暖,SO2增多会导致酸雨,D错误。]
10.C [臭氧层破坏与人类大量使用氟利昂有关,臭氧减少导致照射到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强度增加,对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影响是一样的,不会使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A错误;赤潮发生后生态系统发生正反馈调节导致危害更严重,B错误;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C正确;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11.C
12.B [将废渣填埋处理会导致污染物渗进土壤和水体,污染土壤和水体,且不能消除污染物,B错误。]
13.(1)营养物质(N、P等矿质元素) (2)赤潮生物(藻类)→浮游动物→鱼(或虾、贝类)→人 (3)赤潮爆发时,大量藻类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了海水中大量的CO2从而使海水的pH上升 (4)赤潮区域的水面被赤潮生物覆盖,降低了海水透光率,严重影响了其他浮游植物、水草等的光合作用
14.(1)分解者 (2)二氧化碳 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答案合理即可) (3)污染水体(或造成二次污染) 捕食藻类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