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春统编版七下历史期中考试模拟卷12(山西卷)(原卷版+解析版)
2023春统编版七下历史期中考试模拟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2023年高考一些省市将一本二本合并招生,增加体育项目考试。历史上作为考试制度,观察家默德赫斯特评论说:“7 世纪起,中国建立的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该制度指的是( )
A. 禅让制 B. 科举制 C. 世袭制 D. 九品中正制
2.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唐太宗( )
A. 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 认识到认识到崇尚节俭的重要性
C. 认识到虚心纳谏的好处 D. 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
3. 唐初,三省以尚书省为首,尚书令地位极高,较难控制其权力。唐太宗继位后,因为他曾任尚书令一职,“其后人臣莫敢当”,其官职时有空缺,久而久之尚书令演变成一个荣誉职衔。唐高宗在位时下令废除尚书令一职。尚书令地位的变化反映了( )
A. 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 B. 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
C 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 D. 中央集权不断地强化
4. 下图是某同学在课前所收集的图片,据此判断他要学习的课题是( )
A. 唐朝经济的繁荣 B. 发达的农业生产
C. 精巧的手工技艺 D. 繁荣的商业贸易
5. 据记载:“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反映了唐代( )
A. 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 B. 秧马提高了插秧的速度
C. 耧车增加了播种的面积 D. 筒车利用水流自行灌溉
6. 归纳法是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列对隋唐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繁荣与开放
D.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7. 关键词检索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搜索了下列关键词:“起义军、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据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 )
A. 后梁政权的建立 B. 黄巢起义
C. 唐朝的灭亡 D. 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8.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材料揭示了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 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B. 推行操之过急
C. 没有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 损害农民利益
9. 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如图的文物,这些文物反映了( )
A. 民族交融 B. 北宋经济发展 C. 宋夏和约 D. 辽宋议和
10.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南宋的岳飞赢得广大人民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
A. 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B. 岳飞主张抗金,被投降派杀害
C. 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D. 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11. 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宋代土地税的征收对象包括地主,也包括自耕农和半自耕农,以资代役纳入税收规范,新增了一些税种,如“城郭之赋”、过税(商品流通税)、住税(商品交易税)、力胜钱(水路流通税)等。这些变化反映出宋代(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崇文抑武的风气
C. 人身控制的减弱 D. 理学思想的强化
12. 如图所示文化中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
A.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 南方社会安定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南方政权强于北方
13. “王朝兴废事,尽在钱币中”,宋王朝当时正在逐渐兴起一场经济变革,而四川经济很好地适应了这场变革,更深远地是,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一场货币革命,此后金属货币逐渐被取代。这一场“经济变革”指的是( )
A. 江浙地区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B.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
C. 山西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D. 在地方设立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14. 历史兴趣小组编排有关成吉思汗的课本剧,设置了以下场景,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 完成契丹各部统一 B. 完成女真族各部的统一
C. 完成蒙古族各部统一 D. 建立元朝
15. 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 隋炀帝派人三赴琉球 B. 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地区
C. 宋辽在边境设有榷场 D. 元朝统一全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6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国力的兴盛都离不开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材料一: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通过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为中国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
材料二: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
材料三:《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元朝的版图在我国历史上是最大的。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也为中国此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1)隋朝是一个极具开创性的朝代,这一时期开创了什么选官制度?它正式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2)北宋是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重要时期。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宋朝设置了什么官职?
(3)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元朝疆域十分辽阔,在行政制度上有着新的建树与发展。这一时期,为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理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
(4)你从上述改革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三、材料解析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17.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非常反对历史上某些“贵中华,贱夷狄”的陈腐观念,他开明地认为:“夷狄亦人,其情与中夏不殊。”他把“抚九夷以仁”当作“君之体”,宣称“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
——《从唐代边塞诗看唐代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 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宋与辽的边界开设“榷场”,宋辽互市……终宋仁宗、宋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
——《宋王朝边疆民族政策的创新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三 历代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其中的一种关系是:历代王朝设立行政机构对周边民族进行直接管理,并将少数民族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国家各级管理机构中来。
——《怎样看待历代王朝和周边民族的关系》
材料四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采取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史实对该政策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辽开放“榷场”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元朝的史实说明历代王朝设立行政机构对周边民族进行直接管理。
(4)根据材料四,当今应树立怎样的民族观念。
18.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尚书省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六部指的是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礼部。
——摘编自《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一方面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另一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的财政权收归中央,除各州留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摘编自七下历史教材
材料三: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职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的什么行政制度?据材料分析该制度的权力分配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在地方的管理措施,并分析其目的。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行政制度?据材料指出行省权力要受到哪两个中央机构限制?
(4)据材料二、三概括我国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22分)
19. 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国家制度逐步完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制度,在下有科举制,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两种制度中“在上”指的是什么制度 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宋史 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日:“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2)根据材料二,简述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3)材料二中《退将诗》和谚语反映了宋朝的哪一政策 简要评价这一政策。
材料三 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4)根据材料三,简述元朝行省的主要职能及其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
材料四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讲话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制度创新的看法。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3春统编版七下历史期中考试模拟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2023年高考一些省市将一本二本合并招生,增加体育项目考试。历史上作为考试制度,观察家默德赫斯特评论说:“7 世纪起,中国建立的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该制度指的是( )
A. 禅让制 B. 科举制 C. 世袭制 D. 九品中正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7 世纪起,中国建立的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指的是科举制。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B项正确;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世袭制是王位和爵位的世袭继承,与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看重的是门第,而不是才能,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唐太宗( )
A. 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伟大 B. 认识到认识到崇尚节俭的重要性
C. 认识到虚心纳谏的好处 D. 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唐太宗把统治者比作船,老百姓比作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说明了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崇尚节俭、虚心纳谏、重视人才”的内容,排除BCD项。故选A项。
3. 唐初,三省以尚书省为首,尚书令地位极高,较难控制其权力。唐太宗继位后,因为他曾任尚书令一职,“其后人臣莫敢当”,其官职时有空缺,久而久之尚书令演变成一个荣誉职衔。唐高宗在位时下令废除尚书令一职。尚书令地位的变化反映了( )
A. 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 B. 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
C. 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 D. 中央集权不断地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唐初,三省以尚书省为首,尚书令地位极高”“官职时有空缺,久而久之尚书令演变成一个荣誉职衔”“唐高宗在位时下令废除尚书令一职”可知,皇帝通过空缺官职、荣誉职衔的方式架空、剥夺尚书权力,这一变化反映了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A项正确;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排除B项;皇帝自始至终一直掌握决策权,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加强,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 下图是某同学在课前所收集的图片,据此判断他要学习的课题是( )
A. 唐朝经济的繁荣 B. 发达的农业生产
C. 精巧的手工技艺 D. 繁荣的商业贸易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展示的是唐朝的农业、陶器、钱币因此体现的是唐朝的经济繁荣,A项正确;陶器、钱币不属于农业,排除B项;三个只有陶器属于手工技艺,排除C项;商业的贸易只有钱币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5. 据记载:“如纺车,以细竹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反映了唐代( )
A. 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 B. 秧马提高了插秧的速度
C. 耧车增加了播种的面积 D. 筒车利用水流自行灌溉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了唐朝使用筒车的好处——利用水流自行灌溉,节省人力。唐朝时,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材料反映了唐代筒车利用水流自行灌溉,D项正确;“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描写的是灌溉工具筒车。曲辕犁是耕作工具,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秧马是用来拔秧插秧的,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耧车是播种工具,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 归纳法是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列对隋唐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繁荣与开放
D.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国家繁荣,社会开放,C选项符合题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时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A选项不符合题意。统一国家的建立指秦汉时期,B选项不符合题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指明清时期,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熟悉教材上每个单元标题,该标题即为一个单元时期的整体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应加以注意。
7. 关键词检索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搜索了下列关键词:“起义军、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据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 )
A. 后梁政权的建立 B. 黄巢起义
C. 唐朝的灭亡 D. 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B项正确;907年,朱温废掉了唐朝的皇帝,建立了后梁政权,标志着唐朝灭亡,排除AC;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安史之乱后,排除D项。故选B项。
8.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材料揭示了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 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B. 推行操之过急
C. 没有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 损害农民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可以看出材料认为王安石变法操之过急,在很短的时间内实行了多项措施,因此材料揭示了变法失败的原因是推行操之过急,B项正确;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损害农民利益也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但不是材料揭示的原因,排除AD项;王安石变法开始是得到宋神宗的支持的,排除C项。故选B项。
9. 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如图的文物,这些文物反映了( )
A. 民族交融 B. 北宋经济发展 C. 宋夏和约 D. 辽宋议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文物可知,北宋、契丹和西夏钱币的形状都是圆形方孔,图中文物钱币都延用和效仿了秦朝的圆形方孔半两钱,说明少数民族契丹和党项族在经济文化方面与汉族政权北宋之间的交融,A项正确;契丹和西夏的钱币并不能说明北宋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与题目无关,排除C项;辽宋议和与西夏钱币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南宋岳飞赢得广大人民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
A. 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B. 岳飞主张抗金,被投降派杀害
C. 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D. 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岳飞抗金收复了许多失地,维护了南宋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D项正确;人民尊敬岳飞不是因为他是民族英雄,而是岳飞称为著名的民族英雄的原因,即他坚持抗金,排除A项;被投降派杀害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体现的是岳飞治军严明,是他受到人民尊敬的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1. 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宋代土地税的征收对象包括地主,也包括自耕农和半自耕农,以资代役纳入税收规范,新增了一些税种,如“城郭之赋”、过税(商品流通税)、住税(商品交易税)、力胜钱(水路流通税)等。这些变化反映出宋代(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崇文抑武的风气
C. 人身控制的减弱 D. 理学思想的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宋代赋税制度中增加的新的税种中如过税、住税和力胜钱均与商业贸易繁荣有关,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A项正确;重文抑武的风气使得宋朝的文化得到发展,与税收关系不大,排除B项;人身控制的减弱与赋税制度中增加税种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C项;理学思想的强化主要是使封建思想强化,与税收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如图所示文化中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
A.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 南方社会安定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南方政权强于北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以分析得知南方人才比重上升并反超北方人才比重,结合所学知识,唐末五代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同时反映社会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社会安定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排除A、B项;南方政权强于北方,表述不科学,排除D项。故选择C项
13. “王朝兴废事,尽在钱币中”,宋王朝当时正在逐渐兴起一场经济变革,而四川经济很好地适应了这场变革,更深远地是,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一场货币革命,此后金属货币逐渐被取代。这一场“经济变革”指的是( )
A. 江浙地区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B.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C. 山西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D. 在地方设立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答案】B
【解析】
【详解】提取材料中关键信息“宋王朝”“四川经济很好地适应了这场变革”“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一场货币革命,此后金属货币逐渐被取代”,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可见,材料所述“经济变革”指的是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B项正确;材料突出反映了纸币取代金属货币适应了经济领域变革,与并未提及手工业工场的出现,排除A项;山西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发生在清朝前期,北宋并未出现,排除C项;在地方设立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是北宋政府加强对地方财政有效管理的措施,与货币变革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历史兴趣小组编排有关成吉思汗的课本剧,设置了以下场景,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 完成契丹各部的统一 B. 完成女真族各部的统一
C. 完成蒙古族各部的统一 D. 建立元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木真在13世纪统一蒙古各部,被尊为“成吉思汗”,C项正确;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建立了辽,排除A项;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在会宁称帝建国,国号大金,排除B项;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 隋炀帝派人三赴琉球 B. 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地区
C. 宋辽在边境设有榷场 D. 元朝统一全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史实是纯粹对于历史事件的表述,而观点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论,“元朝统一全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是对元朝统一中国阐述的观点,D项正确;“隋炀帝派人三赴琉球”是历史史实的陈述,排除A项;“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地区”是历史史实的陈述,排除B项;“宋辽在边境设有榷场”是历史史实的陈述,排除C项。故选D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6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国力的兴盛都离不开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材料一: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通过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为中国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
材料二: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
材料三:《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元朝的版图在我国历史上是最大的。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也为中国此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1)隋朝是一个极具开创性的朝代,这一时期开创了什么选官制度?它正式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2)北宋是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重要时期。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宋朝设置了什么官职?
(3)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元朝疆域十分辽阔,在行政制度上有着新的建树与发展。这一时期,为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理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
(4)你从上述改革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1)制度:科举制;标志: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创立。
(2)政策:重文轻武政策,即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官职:转运使。
(3)制度:行省制;机构:西藏——宣政院,琉球——澎湖巡检司。
(4)启示: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改革是时代的主题,同时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才能国泰民安。(言之有理皆可)
【解析】
【详解】(1)制度、标志:根据所学知识,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2)政策:根据所学知识,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官职: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制度:根据元朝的疆域“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元朝的版图在我国历史上是最大的。”“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可知,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此即元朝的行省制度。机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4)启示: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改革是时代的主题,同时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才能国泰民安。(言之有理皆可)
三、材料解析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17.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非常反对历史上某些“贵中华,贱夷狄”的陈腐观念,他开明地认为:“夷狄亦人,其情与中夏不殊。”他把“抚九夷以仁”当作“君之体”,宣称“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
——《从唐代边塞诗看唐代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 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宋与辽的边界开设“榷场”,宋辽互市……终宋仁宗、宋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
——《宋王朝边疆民族政策的创新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三 历代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其中的一种关系是:历代王朝设立行政机构对周边民族进行直接管理,并将少数民族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国家各级管理机构中来。
——《怎样看待历代王朝和周边民族的关系》
材料四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采取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史实对该政策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辽开放“榷场”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元朝的史实说明历代王朝设立行政机构对周边民族进行直接管理。
(4)根据材料四,当今应树立怎样的民族观念。
【答案】(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史实说明:唐蕃和亲,促进吐蕃经济社会发展和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王朝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关系密切;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朝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2)作用: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促进宋辽经济的交流。(任答一点)
(3)史实说明: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4)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任答一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他开明地认为:’夷狄亦人,其情与中夏不殊。’他把‘抚九夷以仁’当作‘君之体’,宣称‘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采取的民族政策的史实有: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吐蕃经济社会发展和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唐玄宗时期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王朝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关系密切;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朝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等。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宋与辽的边界开设‘榷场’,宋辽互市……终宋仁宗、宋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可知,宋辽开放“榷场”有利于边境地区的安宁,促进宋辽经济的交流发展。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小问4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8.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尚书省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六部指的是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礼部。
——摘编自《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一方面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另一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的财政权收归中央,除各州留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摘编自七下历史教材
材料三: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职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的什么行政制度?据材料分析该制度的权力分配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在地方的管理措施,并分析其目的。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行政制度?据材料指出行省权力要受到哪两个中央机构限制?
(4)据材料二、三概括我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
【答案】(1)三省六部制;权力相互制约。
(2)频繁调动州县长官(或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设通判分知州之权;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权(或把地方财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行省制度;中书省、枢密院。
(4)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尚书省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和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古代的三省六部制;根据材料一“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可知,三省六部制的权力分配特点是权力相互制约。
【小问2详解】
第一问,根据材料二“一方面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另一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的财政权收归中央,除各州留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可知管理措施是: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设通判分知州之权;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权。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可知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小问3详解】
第一问,根据材料三“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和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行省制度。第二问,根据材料三信息“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职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知,行省权力要受到中书省、枢密院的限制。
【小问4详解】
据材料二、三信息,直接分析概括出我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即可: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22分)
19. 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国家制度逐步完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制度,在下有科举制,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两种制度中“在上”指的是什么制度 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宋史 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日:“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2)根据材料二,简述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3)材料二中《退将诗》和谚语反映了宋朝的哪一政策 简要评价这一政策。
材料三 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4)根据材料三,简述元朝行省的主要职能及其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
材料四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讲话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制度创新的看法。
【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影响: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通判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是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行为实行监督。
(3)政策:重文轻武
评价:积极: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4)职能: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
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边疆的管辖,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行省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5)看法:制度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制度创新是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唐朝的两种制度中“在上”指的是三省六部制度。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唐太宗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设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三省六部制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始置请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遒签书施行”可知,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判的作用是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行为实行监督。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二“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可知,材料二中《退将诗》和谚语反映了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 了统军的指挥权。
【小问4详解】
根据材料三“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可知,元朝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边疆的管辖,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行省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小问5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制度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制度创新是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等。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