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历史质检试卷(一)(含解析)

2023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历史质检试卷(一)(含解析)

2023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历史质检试卷(一)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8小题,共56.0分)
1. 古埃及人根据太阳和天狼星在地平线上同时升起时尼罗河就涨水的经验,制定了太阳历;由于需要测量尼罗河的水位,丈量洪水退去后的两岸土地,加上建筑等方面的计算需要,古埃及人发展了数学。这表明古埃及文明(  )
A. 凝聚了顺应自然的智慧 B. 以农耕经济为本
C. 受益于文明的交流互鉴 D. 因尼罗河而兴亡
2.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货币)。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之刑。”这表明法典(  )
A. 刑罚极其严酷 B. 阶级歧视明显 C. 全民民主平等 D. 以牙还牙政策
3. 如图图画反映了雅典的民主政治状况,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 抽签保证雅典居民公平参政的机会 B. 体现城邦小国寡民、轮番而治特点
C. 有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误用和滥用 D. 公民大会是雅典城邦最高权力机构
4. 如图1~图3的内容体现了古代(  )
A. 大河文明特点 B. 欧亚文明交流 C. 世界文化多元 D. 建筑技术高超
5. 13世纪以来,欧洲最初的工场手工业主人很多是包买主,他们把原料交给手工业作坊加工制造,或自己成立作坊,让手工业者到作坊里为他做工。这说明当时社会生产中(  )
A. 封君封臣关系确立 B. 自然经济得到发展 C. 雇佣关系已经产生 D. 失业现象极为严重
6. 14、15世纪,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关心生产,注意改进科学技术。他们还希望出现新的文学、艺术作品为其制造典论、提供欣赏和享乐,主张建立和发展世俗性质的资产阶级新文化。据此可知,意大利(  )
A. 拥有新文化兴起的社会环境 B. 文学艺术受古希腊罗马影响
C. 工业革命推动文艺复兴产生 D. 社会风气推动科技文化发展
7. 如图是1991年巴哈马发行的邮票小型张。据此推知,发行该邮票的直接目的是(  )
A. 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B. 庆祝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C. 推广世界现代帆船运动
D. 扩大该国的世界影响力
8. 18世纪初,俄国彼得一世派遣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提倡人们学习西欧的礼节与生活方式。这体现的改革举措是(  )
A. 学习西方 B. 加强专制 C. 扩军备战 D. 发展经济
9. 如图1~图2旗帜内容的变化,表达了美国人民(  )
A. 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 B. 建设民主政治的意愿
C. 打碎封建枷锁的勇气 D. 推翻殖民统治的决心
10. 如表所示内容体现出(  )
国别 确立时间 政治体制
英国 1689年 君主立宪
美国 1787年 总统共和
法国 1875年 议会共和
A. 美洲是世界政治文明发源地 B. 国家权力都在议会
C. 各国基于国情选择政治体制 D. 国家元首都是国王
11. 18世纪中叶,法国服饰流行夸张华丽的风格。18世纪末,服饰趋向朴素、简洁,男士爱好军装式样的服装,不少上流女性以穿“农妇装”为时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工业革命推动服饰风尚变化 B. 人文主义对衣着服饰的影响
C. 政治运动对社会观念的冲击 D. 启蒙运动对时尚观念的改造
12. 1687年,牛顿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牛顿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了一大步。1859年,《物种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上述材料说明了(  )
A.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突出成就 B. 自然科学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 文学巨匠在社会发展中的成就和作用 D. 革命领袖在历史转折关头的重大作用
13. “19世纪欧洲这种运输设施的开展,使先前未曾开发地区卷入世界经济活动内,更因其克服运输量、畜力、季节及移动速度等限制,工业革命成果得以扩大”。“运输设施”最有可能是(  )
A. 马车 B. 帆船 C. 铁路 D. 飞机
14. 19世纪初,德国建立从初等到高等的教育体系。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1870年以后,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其目的共同之处是(  )
A. 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B. 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
C. 适应城市人口增长需要 D. 提升大众的文化水平
15. (工业革命前)时间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以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材料反映出工业革命(  )
A.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 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
C. 加速了城市化发展进程 D. 增强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16. 马克思:“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他在创作《资本论》的过程中,多次因现实问题的变化暂缓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反映了马克思(  )
A. 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 B. 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特质
C. 坚持人类社会演进的客观规律 D. 形成完整严谨的思想体系
17. 如表所示内容反映了殖民地人民抗争的(  )
时间 概况 结果
1816~1826年 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 获胜
1858年 章西女王带领军民同英国军队展开英勇斗争 失败
A. 正义性和艰巨性 B. 正义性和妥协性 C. 全球性和曲折性 D. 彻底性和革命性
18. 1821年,美国纽约州规定本州黑人公民必须拥有价值250美元的“自由支配地产”或财产才能享有投票权。这一规定违反的原则是(  )
A. 三权分立 B. 天赋人权 C. 地方自治 D. 民主科学
19. “南北战争有利于全国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确立了所有美国公民首先是美国的国家公民,其次才是各州公民的原则。松散的联邦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统一的国家,战争考验了联邦政府非常时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主体制的能力。”材料表明南北战争(  )
A. 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威和影响 B. 标志美国联邦制度最后形成
C. 增加了州政府与联邦政府对立 D. 消除了美国南北经济的差异
20. 如图所示油画再现了明治维新后日本(  )
A. 工业革命完成 B. 军国主义兴起 C. 国家政策变化 D. 生活方式西化
21. 如图所示德国制造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比例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政府的大力提倡 B. 工厂制度的推广 C. 思想文化的进步 D. 科学技术的突破
22. 第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遗物和遗迹等。若运用第一手史料研究巴黎和会,应选择(  )
A. 文本《凡尔赛和约》 B. 漫画《大国的博弈》
C. 地图《一战后的欧洲》 D. 电影《我的1919》
23.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各国工人纷纷支持本国政府参加大战,甚至加班加点生产军需品。但是到了1917年,大规模工人罢工运动却在欧洲爆发,纷纷反对战争。这表明(  )
A. 战争使欧洲各国生产力下降 B. 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C. 战争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D. 资本家对工人剥削加剧
24. 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1882年,由德意奥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B. 1914年6月28日,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
C. 1914年爆发的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D.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一战以同盟国失败而结束
25. “红色十月”是前苏联辉煌时代的标志,以“红色”和“十月”命名的商品不胜枚举。这体现的历史事件是(  )
A. 俄国农奴制改革 B. 巴黎公社革命 C. 俄国二月革命 D. 俄国十月革命
26. 从图1到图2所示的历史现象反映出(  )
A. 一战的结束 B. 欧洲的分裂 C. 分赃的场所 D. 战争的积怨
27. 如表1928~1937年苏联民众的消费情况(图中数据为相对的消费指数)
项目 1928年 1937年
市场上购买的消费 87.1 126
自产自销的消费 35.6 25
服务方面的消费 11.1 19.9
据表所示推知,当时苏联(  )
A. 新经济政策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B. 人口增长抵消了工业化成就
C. 经济体制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D. 斯大林模式以重工业为中心
28. 某同学搜集了有关“甘地”“墨西哥宪法”“华夫脱运动”等资料,拟制作一个复习专栏。下列可作为其最恰当主题的是(  )
A. 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B. 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C. 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 D. 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4.0分)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分期以什么为依据呢?第一种是着眼于政治,即以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发展情况作为划分历史时期的依据。世界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第二种是以有世界意义的重大经济形态变化为主要依据。世界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摘编自许永峰、于兆兴《世界近代史断限问题新探》
(1) 根据材料,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写出世界近代史两个分期开始的时间。
(2) 你同意材料中历史分期的第一种依据,还是第二种依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乔叟(14世纪英国文艺复兴初期的卓越诗人)提到糖的文章不多,它们主要强调了糖的稀有和珍贵。到莎士比亚(1564-1616年)时期,提到糖的文献便多了起来,这些文献所呈现的变化可以看出,就内在意义而言,蔗糖变得普遍而寻常,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连最贫困和处于权力最底端的英国居民都开始食用糖,蔗糖提供的廉价丰富的卡路里,是工业革命时代的另一种燃料;就重要性而言,对于帝国,对于国王,对于那些靠英国国内不断增长的生产力以及海外企业带来财富,同时靠它们保证自己财富的社会阶层来说,蔗糖是关键所在。
--摘编自〔美〕西敏司《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如图所示
--摘自【日】川北稔《蔗糖的世界史》
(1) 根据材料一,简述蔗糖地位的变化,概括蔗糖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概述1700-1760年英国与加制比海地区蔗糖贸易的趋势。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英国与加制比海地区蔗糖贸易数量变化的因素。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恩格斯说:“我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和普通工人交往……这样一来我就有机会对这个受压迫遭诽谤的阶级给以公正的评价。”在与底层工人相处中,恩格斯调查工人阶级悲惨的生活、生产状况,研究造成这一状况的深层原因,分析在种种不堪的环境中生存的工人阶级的阶级属性,认为工人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是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结、代表着生产力发展要求并推动人类实现解放的阶级。
--摘编自高峰《恩格斯工人阶级先进性思想论析》
材料二:
(1) 根据材料一,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恩格斯的活动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关系。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任选并写出图1、图2中的一幅图片序号,说明所选图片描绘的历史情境。
(3) 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主题。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近现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640年 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765年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1776年 《独立宣言》发表
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年 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825年 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禁令,工业革命在欧美广泛开展起来
19世纪三四十年代 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大规模工人运动
1831年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19世纪中后期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爆发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88年 《国际歌》发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
--据〔英〕威尔斯《世界简史》等编制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1487-1917年世界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材料和所学1487-1917年世界历史至少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温馨提示:
[历史事件、观点示例]
历史事件1: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历史事件2: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观点:资本主义终将取代封建主义的历史趋势不可阻挡。
(注:以上示例仅供考生参考,考生作答不得选用示例中的历史事件1、2和观点)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古埃及人根据太阳和天狼星在地平线上同时升起时尼罗河就涨水的经验,制定了太阳历”“由于需要测量尼罗河的水位,丈量洪水退去后的两岸土地,加上建筑等方面的计算需要,古埃及人发展了数学。”由此可知古代埃及太阳历的制定和数学的发展,依据了自然社会自然变化,凝聚了顺应自然的智慧,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古埃及文明与经济体制的关系,B排除;材料指出古埃及文明的发展是根据自然界的自然变化,未体现文化交流,C排除;古埃及文明的兴亡受历史条件,社会等影响。D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古埃及文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掌握非洲尼罗河流域孕育古埃及文明。
2.【答案】B
【解析】据题干“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之刑”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阶级歧视明显。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对不同阶级的处罚轻重不同,故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C
【解析】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图片内容反映的是抓阄选官和陶片放逐法,这种民主的方式有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误用和滥用,C项解读正确;不是所有的雅典居民都能参政,A项错误,排除;材料中体现不出小国寡民的特点,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公民大会的内容,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
4.【答案】C
【解析】A.《掷铁饼者》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代表,属于海洋文明,排除A项。
B.题干三幅图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且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没有体现欧亚文明的交流,排除B项。
C.根据《古埃及墓穴壁画》、《印度贵族出行图》、《掷铁饼者》三幅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古希腊艺术来自古埃及艺术,古埃及艺术对古希腊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古典时期,雕塑变得更为柔和细腻,去掉了僵硬和模式化,出现了一系列精美的雕塑作品,《掷铁饼者》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因此三幅图片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但共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且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故C项正确。
D.“印度贵族出行图”不是建筑技术,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古希腊雕塑艺术。
考查学生识图、提炼总结能力,知道世界文化的多元的特点。
5.【答案】C
【解析】13世纪以来,欧洲最初的工场手工业主人很多是包买主,他们把原料交给手工业作坊加工制造,或自己成立作坊,让手工业者到作坊里为他做工。这说明当时社会生产中雇佣关系已经产生,包买主雇佣手工业作坊或手工业者进行手工业生产。故C符合题意。ABC与题干现象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资产阶级的萌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资产阶级的萌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大利新兴资产阶级关心生产,注意改进科学技术。他们还希望出现新的文学、艺术作品为其制造舆论、提供欣赏和享乐,主张建立和发展世俗性质的资产阶级新文化。”表明意大利拥有新文化兴起的社会环境,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古希腊罗马文化,排除B项;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排除C项;材料“主张建立和发展世俗性质的资产阶级新文化”是思想文化方面的,改进科学技术只是新文化的背景,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
7.【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邮票中的“New World”指的是新大陆或新世界的意思;因此发行该邮票的直接目的是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2年8月,受西班牙王室资助,哥伦布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发现了“美洲大陆”。故A项正确;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与新大陆的发现并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
发行邮票与推广世界现代帆船运动,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
发行该邮票并不能直接扩大该国的世界影响力,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新航路开辟以及重要航线。
8.【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俄国彼得一世派遣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提倡人们学习西欧的礼节与生活方式”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初,彼得大帝即位后,为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故A正确。
B.加强专制是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排除B项。
C.扩军备战是军事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D.发展经济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A。
考查彼得大帝改革的内容。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掌握彼得大帝改革的相关知识。
9.【答案】D
【解析】1777年6月1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制作“合众国”国旗法案,法案规定把星条旗作为美国的国旗,去除了英国国旗的图案,这表达了美国人民推翻殖民统治的决心。故D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1~图2旗帜内容的变化,表达了美国人民推翻殖民统治的决心。
1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光荣革命后,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美国1787年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为美国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总统向议会负责。由此可知,英、美、法各国都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政治体制,C项正确;
英国、法国都不是美洲国家,A项表述有误,排除A项;
英国、法国的权力在议会,但美国的权力并非都在议会,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是互相制衡的,B项说法有误,排除B项;
英国的国家元首是国王,但美国、法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英法美资产阶级政体,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的史实。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中叶,法国服饰流行夸张华丽的风格,彰显封建宫廷的奢华之风;18世纪后半期,法国爆发大革命,受大革命的影响,服饰趋向朴素、简洁,且男士爱好军装式样的服装。这说明法国服饰的变化反映了政治运动对社会观念的冲击,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工业革命推动服饰风尚变化”,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说明人文主义对衣着服饰的影响,故B项错误;启蒙运动对服饰风尚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变化,分析材料的主旨,结合法国大革命对服饰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牛顿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了一大步,而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则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由此可见,牛顿和达尔文的发现反映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B项正确;牛顿、达尔文的成就属于近代自然科学,并非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排除A项;牛顿、达尔文属于近代科学家,并非文学巨匠或革命领袖,排除C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近代科学家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近代科学家的相关知识。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从“更因其克服运输量、畜力、季节及移动速度等限制,工业革命成果得以扩大”及所学可知,题干所提到的“运输设施“最有可能是铁路。1825年,由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故C正确。马车、帆船都是较为落后的交通工具,并无法“克服运输量、畜力、季节及移动速度等限制”,排除AB项;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由此可知,飞机出现的时间是在20世纪初,而不是在19世纪,且飞机最早出现于美洲,而不是欧洲,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识记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铁路时代”的相关内容。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答案】A
【解析】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1870年以后,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故A符合题意;欧洲国家推广大众化教育不能增加劳动力,不能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排除B;欧洲国家推广大众化教育的目的是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不是适应城市人口增长需要,排除C;提升大众的文化水平是手段,其目的是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故选:A。
本题考查19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的目的。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
15.【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可以看出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业革命是生产领域的一次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过渡到机器大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
准确理解识记工业革命的影响。
16.【答案】B
【解析】“马克思:‘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他在创作《资本论》的过程中,多次因现实问题的变化暂缓发表自己的观点”说明马克思能够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马克思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特质,不能说明马克思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坚持人类社会演进的客观规律、形成完整严谨的思想体系,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马克思的革命活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马克思的革命活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马克思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特质。
17.【答案】A
【解析】1816年以后的十年间,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由北向南,横扫南美大陆上的西班牙军队,取得胜利。1858年,印度的章西女王拿起武器,率领军民同英国军队展开了英勇斗争,章西女王牺牲,起义失败。这两个历史事件都属于民族解放运动,图表信息中玻利瓦尔和印度民族大起义一胜和一败,反映了殖民地人民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A符合题意;选项B妥协性错误,排除;选项C全球性错误,排除;选项D彻底性错误,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玻利瓦尔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相关史实。玻利瓦尔和印度民族大起义反映了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具有正义性和艰巨性。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玻利瓦尔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相关史实。
1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赋人权意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题干中美国纽约州对本州黑人公民享有投票权的条件进行限制,很明显是违反了天赋人权的原则,B项正确;对黑人公民享有投票条件的限制,与三权分立的原则并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相关内容能表明这一规定违反了地方自治的原则,且这一规定只针对黑人公民,而不是全体公民,排除C项;题干中的这一规定与民主科学并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独立宣言》。结合《独立宣言》的内容理解。
本题主要考查《独立宣言》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19.【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南北战争使美国公民确立了首先是美国国家公民的理念,由此可知南北战争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增强了国家信念,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威和影响,故选A项;美国联邦制在1787年完法颁布后就形成了,故排除B;南北战争增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威,而非增加了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对立,故排除C;消除差异的说法过于夸张,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南北战争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本题主要通过美国南北战争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0.【答案】C
【解析】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是闭关锁国、封建落后的国家,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1853年,美国首先打开日本紧闭的大门。在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加深,国家面临着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危险,1868年,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在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据题干油画中的文字“1871年日本岩仓使团离开日本赴欧洲考察”可知,油画再现了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家政策变化,由闭关锁国到主动学习。C符合题意;明治维新日本才开始工业革命,排除A;油画再现了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家政策变化,与军国主义兴起无关,排除B;油画再现了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家政策变化,与生活方式西化无关,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油画再现了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家政策变化。
21.【答案】D
【解析】图片反映从1860年到1900年,美国、德国制造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比例上升最快,原因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德国科技进步,发展最快。故D符合题意;从图片在看不出政府提倡、工厂制度的推广、思想文化的进步,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德国科技进步,发展最快。
22.【答案】A
【解析】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这就是巴黎和会,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故A符合题意;BCD都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巴黎和会,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巴黎和会,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的区别。
2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各国工人纷纷支持本国政府参加大战,甚至加班加点生产军需品。但是到了1917年,大规模的工人罢工运动却在欧洲爆发了,纷纷反对战争”可知,材料表明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由于大战给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促使人们对战争进行了深刻反省,由战争的支持者变为反对者,C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各国工人由支持战争到反对战争,无法表明战争使欧洲各国生产力下降,排除A项;到1917年,一战还没有结束,“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资本家对工人剥削加剧与工人出现反战的情绪和政治倾向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影响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4.【答案】C
【解析】历史史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1914年爆发的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属于历史观点,C符合题意;ABC都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客观说明,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B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是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注意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的相关内容。学会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是初中历史学习的要求之一。
25.【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的历史事件是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故D符合题意;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排除A;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排除B;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体现的历史事件是俄国十月革命。
26.【答案】D
【解析】普法战争期间,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凡尔赛宫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1919年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召开,故D符合题意;图1与一战结束无关,排除A;图1与欧洲的分裂无关,排除B;普法战争发生在普鲁士与法国之间,没涉及分赃,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普法战争、巴黎和会,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普法战争、巴黎和会,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反映的是战争的积怨。
27.【答案】C
【解析】表格内容说明,从1928年到1937年,市场上购买的消费、服务方面的消费都有明显增长,这说明经济体制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故C符合题意;斯大林上台以后,新经济政策基本被废除,排除A;题干表格没涉及人口增长,排除B;题干表格反映的是消费增长,不能说明斯大林模式以重工业为中心,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苏联两个五年计划、苏联模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苏联两个五年计划、苏联模式,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表格说明经济体制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2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内容包括: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群众斗争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1922 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停止运动。1910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这部宪法并未得到有效实施,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1934年,卡德纳斯当选为墨西哥总统。为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实施,他推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战结束后,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遭拒绝。1919年3月,以开罗学生的反英示威为起点,出现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风潮。后来,和平示威又转变为自发性的武装起义,最终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故D符合题意;“墨西哥宪法”与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无关,排除A;“华夫脱运动”是非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排除B;“甘地”“墨西哥宪法”“华夫脱运动”等反映的是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不是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最恰当主题的是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
29.【答案】【小题1】时间:17世纪40年代;16世纪初。
【小题2】同意第一种依据;理由: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标志着世界历史从中世纪里走出来,进入世界近代史;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由此持续进行,世界现代史由此开始。以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为历史分期依据,具有明显界限。
同意第二种依据;理由: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带动欧洲工商业繁荣,在促进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世界从分散、孤立不断走向统一整体,逐步确立起世界的观念;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帝国主义国家疯狂地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解析】本题以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公元纪年与世纪和年代的换算、对世界近代史开始的看法以及依据等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公元纪年与世纪和年代的换算、对世界近代史开始认识。
30.【答案】【小题1】变化:从稀有(珍责)到普遍(平常)。影响:价格便宜的蔗糖大量销往英国,促成工业化的英国大量消费蔗糖。糖成为工人阶级卡路里的廉价来源(或提高英国人的生活品质。改变饮食习惯或结构)降低了劳动成本。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蔗糖为英国皇室和资本家提供了数量庞大的财富(或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小题2】趋势:显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或波动上升。或曲折上升。或总体上升。但有波折。或不断增长。或总体呈上升趋势)。
【小题3】因素:新航路的开辟;三角贸易。尤其是蔗糖、黑奴贸易的发展(或英国殖民扩张,海外市场需求增大;或殖民地种植园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的需求(或英国人口大幅增长);加糖红茶的消费嗜好从贵族阶层下移,成了很多中间阶层民众的消费习惯(或英国政府政策推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解析】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蔗糖地位的变化以及蔗糖对英国社会的影响、1700-1760年英国与加制比海地区蔗糖贸易的趋势、影响英国与加制比海地区蔗糖贸易数量变化的因素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蔗糖地位的变化以及蔗糖对英国社会的影响、1700-1760年英国与加制比海地区蔗糖贸易的趋势、影响英国与加制比海地区蔗糖贸易数量变化的因素等知识。
31.【答案】【小题1】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关系:恩格斯的活动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实践基础,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能够正确地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现实的阶级斗争的需要。
【小题2】序号:图1。历史情境: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序号:图2。历史情境: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人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使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变成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
【小题3】主题: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或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实践;或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实践;或共产主义运动理论与实践;或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等。)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要求学生结合工人阶级的影响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诞生,要求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来分析。
(3)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等相关知识。
32.【答案】本题是小论文题。写小论文,史实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楚。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阅读以上材料,选择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确定观点为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1687年,牛顿对万有引力和三大定律进行了阐述,这些发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改变了人类的思考方式,由此衍生出的无数学科以及基于这个定律的各种发明创造,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早期发明的蒸汽机用于抽干矿井中的积水,很不完善。将蒸汽机变为主要动力来源的发明家是瓦特。18世纪中期,瓦特对蒸汽机作了一系列改进。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后来,人们根据这一现象发明了早期的发电机。到19世纪70年代,经过不断完善的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他还在纽约建成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发电站为电灯提供了能源,促进了电灯的广泛使用。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发电机、电动机、电焊机、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纷纷问世。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因而说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故答案为:
观点: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论述:1687年,牛顿对万有引力和三大定律进行了阐述,这些发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改变了人类的思考方式,由此衍生出的无数学科以及基于这个定律的各种发明创造,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早期发明的蒸汽机用于抽干矿井中的积水,很不完善。将蒸汽机变为主要动力来源的发明家是瓦特。18世纪中期,瓦特对蒸汽机作了一系列改进。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后来,人们根据这一现象发明了早期的发电机。到19世纪70年代,经过不断完善的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他还在纽约建成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发电站为电灯提供了能源,促进了电灯的广泛使用。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发电机、电动机、电焊机、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纷纷问世。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因而说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世界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等相关史实。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