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联盟2022-2023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 文综历史试题(答案)
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文科综合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考籍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
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擦干净后再填涂其他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
24.夏商周时期,先王们“临事制刑,不豫(预)设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活中
频繁地引用制、常、典、则等多种法律形式,当权者也往往事前“为刑辟”。这一
转变主要是由于
A.士阶层的崛起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学术争鸣影响 D.中央集权的建立
25.秦、汉王朝分设典客和大鸿胪,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为充实边郡,秦汉还将数
以万计的中原军民, “戍以充之”,并通过联姻等方式与其他民族缔结友好关系。
这表明秦汉王朝
A.注重分权制衡 B.加强边疆治理
C.推行守内虚外 D.怀柔少数民族
26. 表2
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竞不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唐]吴兢《贞观政要》
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者,殆将一期。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隋纪二
表2为不同文献关于隋朝开皇十四年饥荒的记载,这说明
A.实证历史须凭靠考古B.历史记载没有客观性
C.历史真实需多重考辨D.历史解释具有多样性
27. 表3 北宋南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
时间(年) 960 - 997 998--- 1020 1021---1063 1064---1085 1086---1100 1101---1127
北方 3 8.42% 18.63% 12.4g% 6.61% 5.17% 2.86%
南方 61.58% 81.51% 87.51% 93.3g% 94.83% 97.14%
表3可以用于佐证
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B.科举制度难以为继
C.地方的自主性增强D.文官政治最终形成
28.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近百年间,中国人口年平均增
长率约为6.8%0,略低于唐宋两代的最高水平。迨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朝
治下人口约为3.1亿,大大突破了此前历代的人口规模。这折射出清康乾时期
A.社会基层治理濒临崩溃 B.赋税变革与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C.地方官僚势力恶性膨胀 D.经济增长模式实现根本性突破
29.有历史学家指出,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晚清士人感觉到
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
代的特色。下列能佐证此观点的思想主张是
A.革命派的“民主共和”B.抵抗派的“师夷长技”
C.维新派的“君主立宪”D.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30. 1861年英国人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外籍税务司逐渐成为各地海关的实际管
理者。1912年以英国为首的债权国家银行决定把海关税收交给汇丰、德华、道胜三
家银行,由税务司按期通知拨付有关各国,关税税款的收支保管权被攫取。这一系
列变化表明
A.近代中国海关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近代半殖民地化趋势深化
C.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影响外交政策 D.近代外贸由顺差变为逆差
31.自1923年中共三大代表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首次合唱《国际歌》后,中国共产
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奏唱《国际歌》成为延续至今的传统。这是因为它的传唱
A.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B.实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
C.体现了民族复兴的追求 D.揭开了反帝斗争的序幕
32. 1936年1月15日,西北办事处颁布了《西北苏维埃选举法》,规定“一切精神劳动
者(如医生、著作家、教员等)都有选举权;雇佣劳动在10人以下,资本在5 000
元以下之工商业主亦有选举权;在苏维埃政府及各革命团体工作积极努力的,无论
其出身如何亦可获得选举权”。这反映了当时
A.国共两党关系有所缓和 B.中共意图组建联合政府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中共积极调整斗争策略
33.新中国成立前后,如何对待现存外资企业是摆在中共面前的重要课题。
表4 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后对待在华外资企业的政策
一方面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包括侨民、外资企业)在旧中国依据不平等条约而享有的一切特权,另一方面则规定保护外国侨民在华的一切合法财产,允许外资企业在遵守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下继续经营。 1949年3月
“帝国主义在华企业”也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人民的企业,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1953年
这些政策
A.以扫除帝国主义势力为奋斗目标 B.促进了新解放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C.体现了中共外交基本政策的转变 D.适应政权建设与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34. 1953年国家出台《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对粮食执行统购
统销政策;1955年8月5日,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
粮票开始全面进入社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 B.配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C.社会主义建设成效突出 D.照抄照搬苏联建设模式
35. 201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科技论文49.4万篇,是1990年的5.5倍;国外三大检索工
具分别收录我国科研论文32.4万篇、22.7万篇和8.6万篇。2017年中国科学论文被
引用次数己超过德国、英国,位居世界第二位。这一结果体现了
A.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B.双百方针重新确立
C.科教兴国成效显著 D.高等教育基本普及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为改变按照条约开放商埠的不平等性,增加财政收入,1898年总理衙门奏请将岳州、三都澳和秦皇岛等开设商埠,当即获旨允准。百日维新期间,清廷颁布谕旨“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号召各省督抚在全国推广。日俄战争后,清政府掀起新一轮自开商埠运动。济南、常德、湘潭、海州、南宁、昆明等地相继宣布或策划自开商埠。据《济南商埠租建章程》规定,外人居住和贸易将被限制在位于城外划定的居住区商埠内,所有进出居住区商品都按运往内地对待。设立中国人控制的工部局和巡警局,虽然领事裁判杈得到承认,但警察可以进入任何住宅搜捕疑犯。所有居住区土地均由政府定价购买后转租,如租金及钱粮一年未交清,将取消租契。租地内建筑三年内建成,否则注销租契,所纳租金及钱粮概不退还。在美国和英、德、日共同抵制下,清政府自开商埠意图没有完全实现。至清末,清政府4比准宣布自开商埠总数达37处。
一摘编自崔志海《清末中美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之争》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35年,是我国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的35年,也是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一跃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35年。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铸辉煌经济发展谱新篇-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的巨大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自开商埠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清末自开商埠相比,新中国1978年以来
对外开放的新变化。 (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对外开放的因素。(5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其著作《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写道,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
表5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目录(部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选取目录中的一处空白处,遵循作者意图,编写该章标题,并予以解释。(要求:补充的标题需符合作者观点,符合历史事实;解释应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二)选考题: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熙宁五年(1072),市易法规定国家针对市场上的滞销货物,按规定向商贾贷款或赊货,并收取息金和牙钱,另收相当于利息10%的“市例钱”用于市易务开支。市易务的行人和牙人在官员约束下担当货物买卖工作, “契书金银抵当”“结保贷请”。客商如愿将货物卖给市易务,由行人、牙人共同公平议价;市上暂不需要的,予“收蓄转变”待时出售;客商愿与市易务中的其他货物折合交换,予以满足。市易务为了实现多赢利,强迫商户“必买于市易”。以北宋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来看,滞销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自身调节而消化。苏辙在《乞放市易欠钱状》中揭露,市易务白天“差人监逐”,夜晚“公行寄禁”,对欠户“得钱即放,无钱即禁,榜笞摔缚,何所不至”,弄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
——摘编自李方道《王安石变法:一次背离儒家核心思想的尝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实施市易法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市易法改革。 (9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略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李斯炽(1892~1979),天资聪颖,受学于名医董稚庵。1929年国民政府通过废止中医的《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引起中医药界强烈反对,他积极投入拯救中医行列。
1932年成都霍乱流行,他与雷敬之等27人组成防疫小分队,活跃于疫区,免费治病救人。
1936年,联合中医同仁创办《医药改进月刊》和四川国医学院,并通过自身捐款、社会募集、义务上课、借贷典当等办法将四川国医学院经营到解放前夕。1956年成都中医学院成立后被任命为院长,并指导全国高等教育中医教材修改工作。行医60年间,他长期坚持医、教、研结合,注重八纲脏腑辩证,参考西医辨病用药,疗效明显,名噪巴蜀。
著有《李斯炽医案》《实用内科选》《金匮要咯新诠》《中医内科杂病》等书。
——刘乔《馆藏档案里的弃理从医名中医——李斯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斯炽的医学贡献。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斯炽作出这些医学贡献的原因。 (7分)
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4~28 BBCAB 29~33 DBCDD 34~35 B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一)必考题:共37分
41. (25分)
(1)(14分)
特点:中央与地方形成共识,主动作为;经济目的显著;开埠辐射地域广阔;国家主权意识突出;学习西方管理方式,近代色彩明显;成效有限。(每点2分,任意4点共8分)
影响: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利益;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推动了近代中国国家主权意识的觉醒及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推动了清末近代化进程。(每点2分,任意2点共4分)但是清政府自开商埠的意图并未完全实现,收效有限。 (2分)
(2)(6分)
新变化:独立自主前提下全方位开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放成效显著,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每点2分,3点6分)
(3)(5分)
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力量;国家重视;政策调整;社会环境;国际环境影响。
(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42. (12分)
示例:
第五章:太平天国的命运(3分)
解释: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激化阶级矛盾。洪秀全将西方基督教与中国儒家大同思想相结合创立拜上帝教,发动群众开展反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农民阶级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其反清思想、土地公有、破除社会陋习的社会改革,为近代民主革命所继承。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洋务运动开展。中国近代社会在逐步“新陈代谢”。 (9分)
(答案组织分标题和解释两部分,围绕“外力引发、激化内在矛盾”“动态”“新陈代谢”来组织内容。)
(二)选考题:共15分
45. (15分)
(1)(6分)
特点:政府主导,设立专门机构管理;运用金融手段管理经济,具有超前性、灵活性;市易法的实质在于敛财,背离儒家民本思想;为专制集权体制服务;政策推行强制性,加重剥削;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相悖。(每点2分,任意3点共6分)
(2)(9分)
评价:限制大商人操纵市场和高利贷盘剥,有利于平抑物价调剂供求;有利于稳定市场秩序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提升国家治理能力(3点6分)。但人为破坏市场规则,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损害人民利益,增加人民负担;一定程度上造成吏治腐败和社会动荡。(1点2分,2点3分)
47. (15分)
(1)(8分)
贡献:积极振兴中医药事业;救治大量病人;培养大量中医人才;兼采中、西医学优势,传承和创新中医药;编写中医著作和教材,丰富和传播中医学。(每点2分,任意4点8分)
(2)(7分)
原因:中医药在中国始终有其存在的必要;新中国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和重视;志同道合者众多;医者仁心,社会责任感强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承与创新,兼采各家所长;聪颖勤奋。(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7分)
解析:
24.B据题干“夏商周时期‘不豫(预)设法’”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权者事前‘为刑辟’”,可以看
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变化,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凸显,故选B。士阶层的崛起与题干无关,故A不选。题干无法体现学术争鸣,故C不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在秦朝,故D不选。
25.B据题干“秦、汉王朝分设典客和大鸿胪,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和“‘戍以充之’,并通过联姻等方式与其他民族缔结友好关系”可知秦汉时期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故选B。题干无法体现分权制衡理念,故A不选。题干无法体现守内虚外,故C不选。怀柔少数民族,只能体现题干“通婚”这一点,故D不选。
26.C据题干不同文献对隋朝开皇十四年饥荒的记载,可看出不同时代对同一历史事件解释不同,故历史真实需要多重考辩,故选C。实证历史须凭靠考古说法错误,故A不选。历史记载没有客观性说法错误,故B不选。历史解释具有多样性与材料无关,故D不选。
27.A据材料北宋南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经济中心逐步南移,教育文化也在逐步南移,故选A。科举制度在宋代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选项B说法错误,故不选。材料无法体现地方自主性增强和文官政治的最终形成,故C、D不选。
28.B据材料康乾年间人口增长,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赋税制度的变革,政府对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故选B。社会基层治理濒临崩溃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不选。地方官僚势力恶性膨胀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不选。中国古代经济增长模式未实现根本性突破,D说法错误,故D不选。
29.D据材料“学术上的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可知洋务派“中体西用”,故选D。革命派“民主共和”、抵抗派“师夷长技”、维新派“君主立宪”均不符合要求,故A、B、C不选。
30.B据材料“外籍税务司逐渐成为各地海关的实际管理者”“关税税款的收支保管权被攫取”可得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趋势在不断深化,故选B。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是在1842年《南京条约》,故A不选。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影响外交政策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不选。近代外贸由顺差变为逆差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不选。
31.C据材料在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奏唱《国际歌》成为延续至今的传统,结合中国近现代的民族复兴主题,可知《国际歌》体现了我们民族复兴的追求,故选C。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不符合当今形势,故A不选。实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与材料无关,故B不选。揭开了反帝斗争的序幕与材料无关,故D不选。
32.D据材料“《西北苏维埃选举法》,规定‘一切精神劳动者(如医生、著作家、教员等)都有选举权;雇佣劳动在10人以下资本在5 000元以下之工商业主亦有选举权;在苏维埃政府及各革命团体工作积极努力的,无论其出身如何亦可获得选举权’”,可知中共在政权建设方面,将选举权扩大至工农阶级之外,积极调整斗争策略以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故选D。国共两党关系有所缓和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故A不选。组建联合政府是在1945年七大提出的,故B不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在1937年9月,
故C不选。
33.D据材料建国前后,中共对不同外资企业采取不同策略,目的在于适应政权建设与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故选D。以扫除帝国主义势力为奋斗目标,与材料不一致,故A不选。促进了新解放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只能反映1949年的中共对外资企业的政策,不能反映全部材料,故B不选。中共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说法错误,故不选。
34.B 1953年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目的是最大限度集中人力财力,保证工业化的需要,配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故选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底,故A不选。社会主义建设成效突出无法在材料中反映,故C不选。新中国建设是借鉴苏联模式,“照抄照搬苏联建设模式”说法错误,故D不选。
35.C据材料2016年以来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的数据以及在世界的排位,可知这一结果体现了1995年国家推行的科教兴国战略,故选C。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不是主要原因,故A不选。双百方针重新确立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已重新确立,故B不选。“高等教育基本普及”说法错误,故D不选。
41. (1)特点:据材料“清廷颁布谕旨”“号召各省督抚在全国推广”“济南、常德、湘潭、海州、南宁、昆明等地相继宣布或策划自开商埠”可得出中央与地方形成共识,主动作为;“济南、常德、湘潭、海州、南宁、昆明等地相继宣布或策划自开商埠”“至清末,清政府批准宣布自开商埠总数达37处”可得出开埠辐射地域广阔;据材料“为改变按照条约开放商埠的不平等性,增加财政收入”目的在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经济目的显著;据材料“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法”“日俄战争后”可得出救亡图存(国家主权主权意识突出、民族意识强烈);据材料“据《济南商埠租建章程》规定”“如租金及钱粮过一年未交清,将取消租契。租地内建筑三年内建成,否则注销租契,所纳租金及钱粮概不退还”可得出学习西方管理方式,近代色彩明显;据材料“在美国和英、德、日共同抵制下,清政府自开商埠意图没有完全实现。至清末,清政府批准宣布自开商埠总数达37处”可得出成效有限。
影响:据材料“为改变按照条约开放商埠的不平等性”“外人居住和贸易将被限制在位于城外划定的居住区商埠内,所有进出居住区商品都按运往内地对待。设立中国人控制的工部局和巡警局,虽然领事裁判权得到承认,但警察可以进入任何住宅搜捕疑犯。所有居住区土地均由政府定价购买后转租,如租金及钱粮过一年未交清,将取消租契。租地内建筑三年内建成,否则注销租契,所纳租金及钱粮概不退还”可得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利益;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据材料“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法”“设立中国人控制的工部局和巡警局,虽然领事裁判权得到承认,但警察可以进入任何住宅搜捕疑犯”可得出推动了近代中国国家主权意识的觉醒及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推动了清末近代化进程;据材料“在美国和英、德、日共同抵制下,清政府自开商埠意图没有完全实现”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可得出清政府自开商埠的意图并未完全实现,收效有限。
(2)据图和“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一跃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可得出中国综合国力大大提升;据材料“是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35年,是我国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的35年”可得出新中国1978年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根据与材料一“在美国和英、德、日共同抵制下,清政府自开商埠意图没有完全实现”对比可知,1978年的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前提下的全方位开放。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清末自开商埠是在半殖半封社会下进行的,受到外国势力的干预,新中国完全实现了主权的独立自主,可得出影响中国对外开放的因素主要是社会环境;清末政府自开商埠未能完全实现意图,效果有限,新中国对外开放后不管市场能力还是进出口额都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增长明显,可得出影响中国对外开放的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力量;国家重视、政策调整。清末自开商埠受到外国势力干预和抵制,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实现独立富强,新中国对外开放是在自我觉醒后主动开放,迎合全球化趋势,可得知影响中国对外开放的因素有国际环境的影响。
42.本题以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目录为情境,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发现问题、提出观点、说明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时空观念。同时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把握。在补充目录过程中,必须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围绕“外力引发、激化内在矛盾”“动态”“新陈代谢”来组织内容,而在说明的时候,必须结合史实,并注意与前后目录的联系。
45. (1)据材料“市易法规定国家针对市场上的滞销货物,按规定向商贾贷款或赊货,并收取息金和牙钱,另收相当于利息10%的‘市例钱’用于市易务开支”“行人和牙人在官员约束下担当货物买卖工作”看得出政府主导和运用金融手段管理经济,具有超前性;据材料“市上暂不需要的,予‘收蓄转变’待时出售;客商愿与市易务中的其他货物折合交换,予以满足”可得出灵活性;据材料“市易务为了实现多赢利,强迫商户‘必买于市’”可得出市易法的实质在于敛财,背离儒家民本思想;为专制集权体制服务,具有强制性;据“以北宋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来看,滞销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自身调节而消化”可得出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据材料“民怨沸腾,民不聊生”可得出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相悖。
(2)据材料“国家针对市场上的滞销货物,按规定向商贾贷款或赊货”“客商如愿将货物卖给市易务,由行人、牙人共同公平议价;市上暂不需要的,予‘收蓄转变’待时出售;客商愿与市易务中的其他货物折合交换,予以满足”可得出限制大商人操纵市场和高利贷盘剥,有利于平抑物价调剂供求;有利于稳定市场秩序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据材料“市易务的行人和牙人在官员约束下担当货物买卖工作,‘契书金银抵当’ ‘结保贷请’ ‘公平议价’”可得出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据材料“收取息金和牙钱”可得出市易法推行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据材料“以北宋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来看,滞销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自身调节而消化”可得出市易法人为破坏市场规则,“市易务白天‘差人监逐’,夜晚‘公行寄禁’,对欠户‘得钱即放,无钱即禁,榜笞摔缚,何所不至’,弄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可得出市易法损害人民利益,增加人民负担,一定程度上造成吏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47. (1)据材料“活跃于疫区,免费治病救人”可得出救治大量病人;据材料“他积极投入拯救中医行列”“联合中医同仁创办《医药改进月刊》和四川国医学院”等可得出积极振兴中医药事业,培养大量中医人才;据材料“长期坚持医、教、研结合,注重八纲脏腑辩证,参考西医辨病用药,疗效明显,名噪巴蜀”可得出兼采中、西医学优势,传承和创新中医药;据材料“著有《李斯炽医案》《实用内科选》《金匮要略新诠》《中医内科杂病》等书”可得出编写中医著作和教材,丰富和传播中医学。
(2)据材料“1929年国民政府通过废止中医的《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引起全国中医药界强烈反对”可得出中医药在中国始终有其存在的必要;据材料“成都中医学院成立后被任命为院长”“并通过自身捐款、社会募集、义务上课、借贷典当等办法将四川国医学院经营到解放前夕”可得出建国后新中国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和重视;据材料“他与雷敬之等27人组成防疫小分队”“联合中医同仁创办《医药改进月刊》和四川国医学院”可得出志同道合者众多;据材料“天资聪颖,受学于名医董稚庵”可得出天资聪颖,良好的教育经历;据“1932年成都霍乱流行,他与雷敬之等27人组成防疫小分队,活跃于疫区,免费治病救人”可得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医者仁心;据材料“行医60年间,他长期坚持医、教、研结合,注重八纲脏腑辩证,参考西医辨病用药,疗效明显,名噪巴蜀。著有《李斯炽医案》《实用内科选》《金匮要略新诠》《中医内科杂病》等书”等可得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承与创新,兼采各家所长。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