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2020-2021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评估历史试卷(答案)
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评估试卷
七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
1.假如我们可以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期去体验我国最早人类的生活,那么我们应该最好选择去( )
A.北京 B.云南 C.湖北 D.陕西
2.由于自然条件,气候等的不同,我国南北方原始居民在粮食作物种植,房屋建筑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居住在干栏式建筑的原始居民是( )
A.半坡居民 B.蓝田人 C.河姆渡人 D.贾湖居民
3.《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与材料观点最相近的是( )
A.华夏族与周边四夷应严格区分 B.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不同民族存在个性和差异 D.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4.如果小明想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应该去( )
A.大禹陵 B.黄帝陵 C.秦始皇陵 D.中山陵
5.下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①处和③处时,中国历史分别进入了( )
A.商朝 东周 B.商朝 西周 C.夏朝 东周 D.夏朝 西周
6.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下面有关甲骨文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甲骨文只记载了与祭祀有关的内容 B.具备汉字的构成方法,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C.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 D.是中国已知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7.《国语》中写道“夫祀,国之大节也。”西周对青铜器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这一制度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B.西周王公贵族之间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C.西周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分工细致 D.西周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8.某史学家说:“始皇时代……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秦始皇为“统治方数千里之中国”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推行郡县制 B.实行分封制
C.统一文字 D.统一度量衡
9.“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这句话反映的是( )
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兼爱非攻 D.民贵君轻
10.以下画面勾勒的是( )
A.孔子的生平 B.老子的生平 C.韩非子的生平 D.庄子的生平
11.“当时(春秋时期)的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进步 B.王室衰微
C.周王朝政局动荡 D.诸侯争霸
12.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商鞅变法 B.使用铁器 C.推广牛耕 D.兴修水利
13.反腐倡廉一直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官员管理,强化监察制是防止权力滥用的重要途径。我国最早设立的统领监察机构的官职是( )
A.丞相 B.太尉 C.刺史 D.御史大夫
14.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与“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有关的人物是( )
A.蒙恬 B.陈胜 C.项羽 D.刘邦
15.汉初统治者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
A.严刑峻法 B.休养生息 C.分封诸侯 D.力倡节俭
16.《史记》记载,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2021年发现的陕西江村大墓即汉文帝霸陵,其中大部分文物都是陶器。这表明( )
①考古发现能够佐证文献记载 ②《史记》所有记载都真实可信
③汉文帝提倡节俭 ④汉文帝重视“以德化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决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肩负任务首次出使。张骞首次出使西域主要目的是( )
A.与大月氏和亲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18.关于“丝绸之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从长安出发,经西域、中亚、西亚到达欧洲
②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③除了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
④为了丝绸之路畅通,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
19.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以柔术治天下,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下列措施中属于刘秀时期的是( )
A.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B.实行汉化措施
C.焚书坑儒 D.建立刺史制度
20.“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反映了东汉黑暗的政治环境,其原因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宦官夺得了东汉政权
C.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D.东汉王朝短暂而亡
21.佛教经书中的一些用语,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因果”、“皆大欢喜”、“彼岸”等。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是源自佛教的《维摩诘经》。这说明
A.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B.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C.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 D.佛教和道教都起源于中国本土
22.下图这一套医疗保健体操五禽戏模仿了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它的发明者是( )
A.黄帝 B.扁鹊 C.华佗 D.张仲景
23.汉朝(前202—220年)是中国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它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下列关于汉朝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汉著名中医学家张仲景创立的“五禽戏”到今天仍能让人们强身健体
B.《史记》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C.佛教在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原地区,并逐步在社会上传播
D.东汉名医华佗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24.“……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首词描绘了月夜江上壮美的景色,对古战场进行了凭吊。词作者凭吊的“古战场”是( )
A.官渡 B.赤壁 C.涿鹿 D.巨鹿
25.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罗贯中的著作《三国演义》 B.诸葛亮书写的《出师表》
C.曹操对官渡之战记录的纸稿 D.司马光的著作《资治通鉴》
26.“时间:317年,人物:司马睿,地点:建康(今江苏南京)。”这三要素所描述的是下列哪一王朝的建立( )
A.曹魏 B.孙吴 C.西晋 D.东晋
27.经过自东晋南朝二百余年的发展,长江中下游的经济水平已经赶上北方,并成为了我国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此材料直接说明(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江南地区环境较好 D.北人南迁促进发展
28.《齐民要术 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方。”据此可知作者( )
A.对后世农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B.摒弃了以农为本的传统思想
C.提出了领先世界的农学理论 D.强调农业生产顺应天时地利
29.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下列成语出自漉水之战的是
A.草木皆兵 B.破釜沉舟 C.纸上谈兵 D.三顾茅庐
30.下列古代科技成就中属于南北朝时期的是
①《齐民要术》 ②蔡侯纸 ③祖冲之圆周率 ④《史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综合题
3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已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中国历史》
材料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其言论中指出这位思想家的政治主张和核心思想。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32.构建关系,分析问题。
(1)在上图空白处填入恰当内容。
(2)据上图概括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3)据所学知识回答,除上述政治方面的措施外,秦始皇还在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33.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摘抄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
材料二 高祖曰:“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北齐)魏收:《魏书》卷十一上《献文六王·咸阳王禧传》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民族交融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改革。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改革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三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列举我国古代促进交融的方式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我国民族关系、民族发展的认识。
三、论述题
34.材料:
东晋时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技术,《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加给人足矣。”
(1)东晋的建立者是谁?
(2)根据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参考答案:
1.B
2.C
3.B
4.B
5.D
6.A
7.B
8.B
9.A
10.A
11.A
12.A
13.D
14.B
15.B
16.B
17.D
18.A
19.A
20.A
21.C
22.C
23.B
24.B
25.B
26.D
27.A
28.D
29.A
30.C
31.(1)共同问题: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
(2)核心思想:“仁”;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制度变革,思想学术繁荣。
32.(1)依次为: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郡(守),县(令或长)。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3)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思想文化:统一文字。
33.(1)产生的影响:促进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内容:①迁都洛阳;②推行汉化措施;提倡汉族文化和与汉族通婚、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汉化措施至少答对2点)
(3)民族交融的特点: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促进交融的方式:战争、和亲、改革、人口迁徙等。(答对2种可)
(4)认识: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多民族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言之有理即可。)
34.(1)司马睿
(2)观点: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
论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长期战乱,而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如东晋时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