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大冲学校2024-2025九年级下学期二月调研(一模)化学试题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大冲学校2024-2025九年级下学期二月调研(一模)化学试题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大冲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二月调研(一模)化学试题
1.(2025·南山模拟)“建设绿美深圳,低碳深圳,山水深圳”。下列行为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A.过量施用农药治理植物虫害 B.在景区设置垃圾分类箱
C.植树种草,增加绿地面积 D.鼓励使用共享单车出行
【答案】A
【知识点】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农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是过量施用农药会污染土壤和水源,破坏生态平衡,故A符合题意;
B、垃圾分类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故B不符合题意;
C、 植树种草,增加绿地面积,可以净化空气,改善环境,故C不符合题意;
D、鼓励共享单车出行,可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从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减少污染,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过量施用农药会污染土壤和水源,破坏生态平衡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垃圾分类能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减少污染 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 植树种可以可以净化空气,改善环境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 使用共享单车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减少污染进行分析解答。
2.(2025·南山模拟)在教材“用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中,不需要标记的图标是
A.护目镜 B.热烫
C.明火 D.用电
【答案】D
【知识点】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解析】【解答】A、做木炭还原氧化铜 ,需要佩戴护目镜,保护眼睛,故A不符合题意;
B、木炭还原氧化铜,需要高温的条件,要用到酒精灯加热,需要“热烫”标志,故C不符合题意;
C、木炭还原氧化铜,需要高温的条件,要用到酒精灯加热,需要“明火”标志,故D不符合题意;
D、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不需要“用电”标志,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需要佩戴护目镜,保护眼睛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需要加热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需要用酒精灯加热,用到明火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不需要通电进行分析解答。
3.(2025·南山模拟)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A.3个铁离子:3Fe2+ B.硫酸钠的化学式:Na2SO4
C.60个碳原子:C60 D.2个氮分子:2N
【答案】B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3个铁离子为,而 3Fe2+ 表示3个亚铁离子,故A错误;
B、硫酸钠由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所以硫酸钠的化学式为,故B正确;
C、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所以60个碳原子为60C,故C错误;
D、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2个氢分子表示为,2N表示2个氮原子,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3个铁离子为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硫酸钠的化学式为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进行分析解答。
4.(2025·南山模拟)图1是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图2是硫在氧气中燃烧的装置。由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g B.硫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D.燃烧产生无色无味的SO2
【答案】C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解答】A、元素周期表一个单元格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所以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故A错误;
B、元素名称带有“石、气、氵”偏旁部首的是非金属元素,所以硫属于非金属元素,故B错误;
C、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C正确;
D、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该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所以燃烧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元素周期表一个单元格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元素名称的偏旁部首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进行分析解答。
5.(2025·南山模拟)北京大学团队研发了一种催化剂,可实现在光照条件下高效合成H2O2,涉及的物质种类变化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中的最小粒子是分子
B.H2O2分子中含有O2分子
C.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1
D.该方法具有原料易得的优点
【答案】D
【知识点】保护水资源;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A、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反应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不是分子,故A错误。
B、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所以H2O2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一个H2O2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组成,故B错误。
C、根据图示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O22H2O2,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参加反应的H2O与O2分子个数比为2:1,故C错误。
D、该反应的原料是水(H2O)和氧气(O2),氧气在空气中约占体积的21%,水越占地球表面积的71%,该方法具有原料易得的优点,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分子中含有原子,一个分子中含有多少个原子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该方法原料是水和氧气,水和氧气在自然界中含量丰富进行分析解答。
6.(2025·南山模拟)《神农本草经》记载,柳树皮是一种天然消炎药,其有效成分为水杨酸(C7H6O3)。下列有关水杨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氧化物 B.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含有16个原子 D.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4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由水杨酸的化学式 C7H6O3 可知水杨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
B、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各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所以元素质量比越大,其元素的质量分数也越大,水杨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7):(1×6):(16×3)=14:1:8,所以水杨酸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B错误;
C、化学式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以及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由水杨酸的化学式为 C7H6O3 可知1个水杨酸分子中含有7+6+3=16个原子,故C错误;
D、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水杨酸中碳、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7):(16×3)=7:4,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各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所以元素质量比越大,其元素的质量分数也越大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化学式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以及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7.(2025·南山模拟)下列生活应用或生产活动中,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没有关联的是
选项 生活应用或生产活动 化学知识
A 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B 将氧气压缩到氧气罐中 分子之间有间隔
C 炒菜时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清除可燃物能达到灭火目的
D 用扇子扇炉火使其烧得更旺 提供充足空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碳素墨水用石墨做成,石墨是碳的单质,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能使档案保存较长时间不褪色,故A不符合题意;
B、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液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 将氧气压缩到氧气罐中,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气体体积减小,物质由气体变成液态,便于储存和运输,该选项生活应用与化学知识有关联,故B正确;
C.炒菜时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从而达到灭火目的,而不是清除可燃物,该选项生活应用与所给化学知识没有关联,故C错误;
D.用扇子扇炉火,能使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空气使燃料充分燃烧,从而使炉火燃烧得更旺,该选项生活应用与化学知识有关联,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分子之前的间隔变小,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和灭火原理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扇子扇炉火,带来更多的氧气,使反应更充分进行分析解答;
8.(2025·南山模拟)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处的反应为
B.乙处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
C.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
D.丁既可吸收CO2,也可收集CO
【答案】B
【知识点】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一氧化碳的毒性
【解析】【解答】A、甲处是二氧化碳和木炭粉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物是碳和二氧化碳,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A正确;
B、乙处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铜,氧化铜是黑色,铜粉是红色,所以该反应的实验现象是黑色固体变成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丙装置的特点可知,丙处空试管的作用为防止氢氧化钠溶液倒流到热的玻璃管处,使玻璃棒炸裂,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丁装置装满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既可检验并吸收CO2,也可收集CO,故D正确。
故氮为:B。
【分析】A、根据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铜是红色,氧化铜是黑色,故B不退,
C、根据丙装置的特点可知,丙处空试管的作用为防止氢氧化钠溶液倒流到热的玻璃管处,使玻璃棒炸裂;
D、根据丁装置装满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既可检验并吸收CO2,也可收集CO进行分析解答。
9.(2025·南山模拟)下列实验方法或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或操作目的 实验方法或操作
A 增加鱼池含氧量 打开鱼池水泵,将水喷向空中
B 除去CO2中的 CO 点燃混合气体
C 鉴别N2和CO2 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D 实验室制取O2 KMnO4和MnO2室温混合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A、为增加鱼池中的氧气含量,应打开鱼池水泵,将水喷向空中,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A正确;
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用点燃的方法,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一氧化碳量少根本点不燃,故B错误;
C、要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将带火星的木条天分别伸入瓶中,木条均熄灭,无法区分氮气和二氧化碳,故D不符合题;
D、实验室制取的氧气,用KMnO4固体制取氧气时需要加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打开鱼池水泵,将水喷向空中可以增加鱼池含氧量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二氧化碳量多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无法用点燃的方法区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故A正确;
C、根据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能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实验室可以用加热高柠檬酸钾制取氧气进行分析解答。
10.(2025·南山模拟)利用图1装置探究不同浓度的H2O2溶液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所得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的反应为
B.图2中的a点对应的操作是推注射器活塞
C.对比b点和c点可以验证反应速率与H2O2的浓度有关
D.该实验也能证明MnO2对H2O2的分解起催化作用
【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
【解析】【解答】A、化学方程式需要进行配平,所以图1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A错误;
B、从图示可知a点开始,氧气的体积分数开始逐渐增大,说明故对应的操作其操作是推注射器活塞,过氧化氢溶液进入锥形瓶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故B正确;
C、 验证反应速率与H2O2的浓度有关,需要做对比实验,且控制单一变量,即其他条件相同,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不同,而b点和c点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相同,无法验证反应速率与过氧化氢的浓度有关,故C错误;
D、要 证明MnO2对H2O2的分解起催化作用,需要做对比实验,且控制单一变量,即其他条件相同,变量是有无二氧化锰,而图示该实验的变量是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两组实验均有二氧化锰,故该实验不能证明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分解起催化作用,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需要配平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图示信息推进注射器活塞,过氧化氢溶液进入锥形瓶,与二氧化锰混合迅速分解产生氧气和氢气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对比实验,需要控制单一变量,即其他条件相同,过氧化氢溶液浓度是变量,而图中b点和c点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相同,不能 验证反应速率与H2O2的浓度有关 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对比实验,需要控制单一变量,其他条件相同,有无二氧化锰是变量,而图示该实验的变量是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两组实验均有二氧化锰,故该实验不能证明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分解起催化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11.(2025·南山模拟)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碳元素是人类接触和利用最早的元素之一。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可分为无定形碳、过渡态碳和晶形碳三大类,如图1。其中,石墨与金刚石虽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异,但石墨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为金刚石。
从石墨中分离出单层的石墨片,被称为石墨烯。石墨烯可将来自远红外线的热量传送给人体,将石墨烯加入纺织面料中可起到保暖效果。将石墨烯向内卷起,又得到了一种管状结构的碳原子簇——碳纳米管。研究发现,碳纳米管是所有材料中“比强度”最高的。比强度越高,表明达到相应强度所用的材料质量越轻。
表1 几种不同物质的比强度
材料 混凝土 橡胶 尼龙 不锈钢 碳纳米管
比强度 5.22 16.3 69.0 254 46268
碳纳米管具有优良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能。研究人员用碳纳米管修饰的石比强度墨作为电极材料,通过电解法去除溶液中的硝酸根离子(),比较了在酸性、中性和碱性三种条件下硝酸钠溶液中的去除效果,其结果如图2。
(1)生活中或实验室活性炭可用于(写1种即可)。由图1可知活性炭属于______(填序号)。
A.无定形碳 B.过渡态碳 C.晶形碳
(2)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成金刚石,此过程为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由表1推测,达到相同强度所用材料质量最轻的是   。
(4)由图2可知,在   条件时,硝酸钠溶液中去除率最高。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可在纺织面料中添加石墨烯,达到防寒保暖的效果。   
②碳纳米管由碳原子构成。   
【答案】(1)A
(2)化学
(3)碳纳米管
(4)酸性
(5)对;对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1)由图1可知活性炭属于无定形碳,故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金刚石,石墨和金刚石为不同物质,故该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由表1可知,碳纳米管是所有材料中“比强度”最高的。比强度越高,表明达到相应强度所用的材料质量越轻。达到相同强度所用材料质量最轻的是碳纳米管;
(4)由图2可知,在酸性条件时,硝酸钠溶液中去除率最高;
(5)①由题文信息知,石墨烯可将来自远红外线的热量传送给人体,将石墨烯加入纺织面料中可起到保暖效果,故说法正确;
②由题文信息知,将石墨烯向内卷起,又得到了一种管状结构的碳原子簇——碳纳米管,故碳纳米管由碳原子构成,故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1)A; (2)化学;(3) 碳纳米管 ;(4) 酸性 ;(5)对;对。
【分析】(1)根据图1可知活性炭属于无定形碳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进行分析解答;
(3)隔绝表1数据可知 由表1推测,达到相同强度所用材料质量碳纳米管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 在酸性条件时,硝酸钠溶液中去除率最高 记性呢分析解答;
(5) ① 根据题干信息 石墨烯可将来自远红外线的热量传送给人体,将石墨烯加入纺织面料中可起到保暖效果进行分析解答;
② 根据题干信息 将石墨烯向内卷起,又得到了一种管状结构的碳原子簇——碳纳米进行分析解答。
(1)由图1可知活性炭属于无定形碳,故选A;
(2)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金刚石,石墨和金刚石为不同物质,故该过程为化学变化;
(3)由表1可知,碳纳米管是所有材料中“比强度”最高的。比强度越高,表明达到相应强度所用的材料质量越轻。达到相同强度所用材料质量最轻的是碳纳米管;
(4)由图2可知,在酸性条件时,硝酸钠溶液中去除率最高;
(5)①由题文信息知,石墨烯可将来自远红外线的热量传送给人体,将石墨烯加入纺织面料中可起到保暖效果,故说法正确;
②由题文信息知,将石墨烯向内卷起,又得到了一种管状结构的碳原子簇——碳纳米管,故碳纳米管由碳原子构成,故说法正确。
12.(2025·南山模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彰显大国担当。某项目小组对CO2的吸收进行了相关探究。
(1)实验探究1:运用已有知识设计实验吸收CO2
实验序号 实验1 实验2
设计依据    (写两点) CO2能与澄清石灰石反应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塑料瓶变瘪 塑料瓶变瘪程度更大,澄清石灰水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实验   (填实验序号)吸收CO2的效果更好。
(2)实验探究2:海洋封存是实现“碳中和”的途径之一,其原理是利用CO2在水等溶剂中的溶解性来吸收CO2,某小组开展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CO2被水和食盐水(模拟海水)吸收的情况如何?
【作出猜想】猜想I:水吸收的CO2更多;猜想II:食盐水吸收的CO2更多
【进行实验】分别将收集有100mL CO2的量筒倒扣在等体积的水和食盐水中(如图1所示),每隔一定时间观察并记录量筒内CO2的体积,所测数据如表。
时间/h 0 0.5 6 12 24 48
烧杯A量筒中CO2体积/mL 100 98.5 85.5 77 66 59
烧杯B量筒中CO2体积/mL 100 99 93 90.5 89 88
【解释与结论】
①由上表数据分析,当其它条件相同时,吸收CO2更多的是   (填“水”或“食盐水”)。
②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海水占全球储水量的96.5%,采取海洋吸收CO2,可有效减碳,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拓展交流】用两个量筒分别收集100mL CO2倒置于水槽中,向1个量筒内注入少量的植物油,使CO2与水被植物油隔开(CO2与植物油不反应),测得量筒内CO体积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③比较图2,说明植物油能   (填“增大”或“减少”)CO2溶于水。
si事实上实验室也可以用排水法收集CO2,请根据以上表格的实验数据分析理由是   。
【答案】(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变浑浊;2
(2)水;;减少;收集有100mL的量筒倒扣在水中,还能收集约60mL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
【解析】【解答】(1)实验1将110mL蒸馏水倒入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观察到塑料瓶变瘪,则其设计依据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则实验2将110mL澄清石灰水倒入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程度更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说明实验2吸收的效果更好;
(2)①由表格数据可知,烧杯A中二氧化碳减少更多,说明当其它条件相同时,吸收更多的是水;
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
③由图2可知,相同时间内,有植物油的实验中二氧化碳体积更大,说明植物油能减少溶于水;
由表格数据可知,收集有100mL的量筒倒扣在水中,还能收集约60mL,说明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变浑浊;2;
(2)①水; ② ; ③ 减少; 收集有100mL的量筒倒扣在水中,还能收集约60mL 。
【分析】(1)根据对比实验现象,装有澄清石灰水的塑料瓶变浑浊,且比装有蒸馏水的塑料瓶更瘪,说明澄清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效果更好进行分析解答;
(2)①根据表格数据,烧杯A中二氧化碳减少更多,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吸收二氧化碳更多的水分析解答;
② 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进行分析解答;
③ 根据图2信息,相同时间内,有植物油的实验中二氧化碳体积更大,说明植物油能减少溶于水;由表格数据可知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 收集有100mL的量筒倒扣在水中,还能收集约60mL 进行分析解答。
(1)实验1将110mL蒸馏水倒入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观察到塑料瓶变瘪,则其设计依据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则实验2将110mL澄清石灰水倒入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程度更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说明实验2吸收的效果更好;
(2)①由表格数据可知,烧杯A中二氧化碳减少更多,说明当其它条件相同时,吸收更多的是水;
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

由图2可知,相同时间内,有植物油的实验中二氧化碳体积更大,说明植物油能减少溶于水;
由表格数据可知,收集有100mL的量筒倒扣在水中,还能收集约60mL,说明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13.(2025·南山模拟)H的发现、生产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1)制氢过程:目前制氢的方法主要有化石能源制氢、电解水制氢和乙醇裂解制氢等。乙醇裂解制氢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图为我国科研人员研究反应温度对催化裂解乙醇产氢率的影响。由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
(2)储氢和释氢过程
①储氢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②方法I,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有   。
③方法II,产生H2的质量   (填“<”“=”或“>”)参加反应的MgH2中氢元素的质量。
④与方法I相比,方法II的优点是   (答1条即可)。
(3)氢能利用:氢能源被认为是最理想清洁能源,其中一个原因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1)500℃下,催化裂解乙醇产氢率最高
(2);化合反应;Mg、H;<;节能(合理即可)
(3)
【知识点】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500℃反应温度下,催化裂解乙醇产氢率最高;
(2)①储氢过程中,镁和氢气一定条件下生成固体氢化镁,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②方法I为氢化镁在加热或加压的条件下生成镁和氢气,氢元素由-1价变成0价,镁元素由+2价变成0价;
③方法II为氢化镁遇水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镁,方法I氢化镁中的氢元素转化为氢气,方法II氢化镁中的氢元素转化为氢气和氢氧化镁,此方法产生的氢气小于方法I;
④方法II条件比方法I简单。
(3)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1) 500℃下,催化裂解乙醇产氢率最高 ;(2) ① ;化合反应;②Mg、H;③<;④ 节能(合理即可) ;
(3节能、反应方便(合理即可).
【分析】(1)根据图表信息可知500℃下,催化裂解乙醇产氢率最高进行分析解答;
(2)①根据镁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氢化镁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合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进行分析解答;
②根据化合物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镁元素化合价为+2,氢气单质元素化合价为0,氢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镁单质元素化合价为0进行分析解答,
③根据方法I氢化镁中的氢元素转化为氢气,方法II氢化镁中的氢元素转化为氢气和氢氧化镁,此方法产生的氢气小于方法I;进行分析解答;
④ 根据方法不需要加热反应条件比方法I简单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进行分析解答。
(1)由图可知,500℃反应温度下,催化裂解乙醇产氢率最高。故答案为:500℃下,催化裂解乙醇产氢率最高。
(2)①储氢过程中,镁和氢气一定条件下生成固体氢化镁,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②方法I为氢化镁在加热或加压的条件下生成镁和氢气,氢元素由-1价变成0价,镁元素由+2价变成0价,故答案为:Mg、H。
③方法II为氢化镁遇水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镁,方法I氢化镁中的氢元素转化为氢气,方法II氢化镁中的氢元素转化为氢气和氢氧化镁,此方法产生的氢气小于方法I,故填:<。
④方法II条件比方法I简单,故填:节能、反应方便(合理即可)。
(3)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
14.(2025·南山模拟)中国空间站实现氧气资源100%再生。化学小组的同学们对空间站里空气成分和氧气再生原理进行了学习实践。
(1)了解空间站内氧气来源
利用水电解系统产生的氧气补充空气中被宇航员呼吸消耗的氧气,使空间站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大致保持在   %。
(2)模拟空间站制取氧气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在电解器玻璃管中加满水,接通直流电源 a、b管内均有   产生
一段时间后,切断电源,用燃着的木条在a管尖嘴口检验电解反应中产生的气体。 a管尖嘴口的现象是   
(3)计算:已知1名航天员每天所需O2约0.8kg,则理论上3名航天员每天至少需要电解的水的质量为多少?(写根据该化学方程式计算并写出计算程)
【答案】(1)21
(2)气泡;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
(3)理论上3名航天员所需氧气的质量为:
解:设理论上3名航天员每天至少需要电解的水的质量为x
x=2.7kg
答:理论上3名航天员每天至少需要电解的水的质量为2.7kg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电解水实验;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在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利用水电解系统产生的氧气补充空气中被宇航员呼吸消耗的氧气,使空间站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保持在21%左右;
故答案为:21;
(2)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故a、b管内均有气泡产生;
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a管与正极相连,产生的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故a管尖嘴口的现象是: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
故答案为:气泡;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
【分析】(1)根据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a、b管内都有气泡产生;电解水正极产生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每名航缇娜元每天需要氧气0.8kg,则3名航天员所需氧气质量为0.8kg×3=2.4kg,再设未知数,正确写出水通电分解的反应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的质量比,已知量是氧气的质量,未知量是水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求出水的质量,最后简明写出答案。
(1)在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利用水电解系统产生的氧气补充空气中被宇航员呼吸消耗的氧气,使空间站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保持在21%左右;
(2)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故a、b管内均有气泡产生;
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a管与正极相连,产生的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故a管尖嘴口的现象是: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
(3)见答案。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大冲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二月调研(一模)化学试题
1.(2025·南山模拟)“建设绿美深圳,低碳深圳,山水深圳”。下列行为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A.过量施用农药治理植物虫害 B.在景区设置垃圾分类箱
C.植树种草,增加绿地面积 D.鼓励使用共享单车出行
2.(2025·南山模拟)在教材“用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中,不需要标记的图标是
A.护目镜 B.热烫
C.明火 D.用电
3.(2025·南山模拟)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A.3个铁离子:3Fe2+ B.硫酸钠的化学式:Na2SO4
C.60个碳原子:C60 D.2个氮分子:2N
4.(2025·南山模拟)图1是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图2是硫在氧气中燃烧的装置。由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g B.硫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D.燃烧产生无色无味的SO2
5.(2025·南山模拟)北京大学团队研发了一种催化剂,可实现在光照条件下高效合成H2O2,涉及的物质种类变化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中的最小粒子是分子
B.H2O2分子中含有O2分子
C.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1
D.该方法具有原料易得的优点
6.(2025·南山模拟)《神农本草经》记载,柳树皮是一种天然消炎药,其有效成分为水杨酸(C7H6O3)。下列有关水杨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氧化物 B.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含有16个原子 D.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4
7.(2025·南山模拟)下列生活应用或生产活动中,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没有关联的是
选项 生活应用或生产活动 化学知识
A 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B 将氧气压缩到氧气罐中 分子之间有间隔
C 炒菜时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清除可燃物能达到灭火目的
D 用扇子扇炉火使其烧得更旺 提供充足空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A.A B.B C.C D.D
8.(2025·南山模拟)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处的反应为
B.乙处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
C.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
D.丁既可吸收CO2,也可收集CO
9.(2025·南山模拟)下列实验方法或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或操作目的 实验方法或操作
A 增加鱼池含氧量 打开鱼池水泵,将水喷向空中
B 除去CO2中的 CO 点燃混合气体
C 鉴别N2和CO2 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D 实验室制取O2 KMnO4和MnO2室温混合
A.A B.B C.C D.D
10.(2025·南山模拟)利用图1装置探究不同浓度的H2O2溶液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所得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的反应为
B.图2中的a点对应的操作是推注射器活塞
C.对比b点和c点可以验证反应速率与H2O2的浓度有关
D.该实验也能证明MnO2对H2O2的分解起催化作用
11.(2025·南山模拟)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碳元素是人类接触和利用最早的元素之一。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可分为无定形碳、过渡态碳和晶形碳三大类,如图1。其中,石墨与金刚石虽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异,但石墨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为金刚石。
从石墨中分离出单层的石墨片,被称为石墨烯。石墨烯可将来自远红外线的热量传送给人体,将石墨烯加入纺织面料中可起到保暖效果。将石墨烯向内卷起,又得到了一种管状结构的碳原子簇——碳纳米管。研究发现,碳纳米管是所有材料中“比强度”最高的。比强度越高,表明达到相应强度所用的材料质量越轻。
表1 几种不同物质的比强度
材料 混凝土 橡胶 尼龙 不锈钢 碳纳米管
比强度 5.22 16.3 69.0 254 46268
碳纳米管具有优良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能。研究人员用碳纳米管修饰的石比强度墨作为电极材料,通过电解法去除溶液中的硝酸根离子(),比较了在酸性、中性和碱性三种条件下硝酸钠溶液中的去除效果,其结果如图2。
(1)生活中或实验室活性炭可用于(写1种即可)。由图1可知活性炭属于______(填序号)。
A.无定形碳 B.过渡态碳 C.晶形碳
(2)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成金刚石,此过程为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由表1推测,达到相同强度所用材料质量最轻的是   。
(4)由图2可知,在   条件时,硝酸钠溶液中去除率最高。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可在纺织面料中添加石墨烯,达到防寒保暖的效果。   
②碳纳米管由碳原子构成。   
12.(2025·南山模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彰显大国担当。某项目小组对CO2的吸收进行了相关探究。
(1)实验探究1:运用已有知识设计实验吸收CO2
实验序号 实验1 实验2
设计依据    (写两点) CO2能与澄清石灰石反应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塑料瓶变瘪 塑料瓶变瘪程度更大,澄清石灰水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实验   (填实验序号)吸收CO2的效果更好。
(2)实验探究2:海洋封存是实现“碳中和”的途径之一,其原理是利用CO2在水等溶剂中的溶解性来吸收CO2,某小组开展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CO2被水和食盐水(模拟海水)吸收的情况如何?
【作出猜想】猜想I:水吸收的CO2更多;猜想II:食盐水吸收的CO2更多
【进行实验】分别将收集有100mL CO2的量筒倒扣在等体积的水和食盐水中(如图1所示),每隔一定时间观察并记录量筒内CO2的体积,所测数据如表。
时间/h 0 0.5 6 12 24 48
烧杯A量筒中CO2体积/mL 100 98.5 85.5 77 66 59
烧杯B量筒中CO2体积/mL 100 99 93 90.5 89 88
【解释与结论】
①由上表数据分析,当其它条件相同时,吸收CO2更多的是   (填“水”或“食盐水”)。
②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海水占全球储水量的96.5%,采取海洋吸收CO2,可有效减碳,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拓展交流】用两个量筒分别收集100mL CO2倒置于水槽中,向1个量筒内注入少量的植物油,使CO2与水被植物油隔开(CO2与植物油不反应),测得量筒内CO体积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③比较图2,说明植物油能   (填“增大”或“减少”)CO2溶于水。
si事实上实验室也可以用排水法收集CO2,请根据以上表格的实验数据分析理由是   。
13.(2025·南山模拟)H的发现、生产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1)制氢过程:目前制氢的方法主要有化石能源制氢、电解水制氢和乙醇裂解制氢等。乙醇裂解制氢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图为我国科研人员研究反应温度对催化裂解乙醇产氢率的影响。由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
(2)储氢和释氢过程
①储氢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②方法I,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有   。
③方法II,产生H2的质量   (填“<”“=”或“>”)参加反应的MgH2中氢元素的质量。
④与方法I相比,方法II的优点是   (答1条即可)。
(3)氢能利用:氢能源被认为是最理想清洁能源,其中一个原因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4.(2025·南山模拟)中国空间站实现氧气资源100%再生。化学小组的同学们对空间站里空气成分和氧气再生原理进行了学习实践。
(1)了解空间站内氧气来源
利用水电解系统产生的氧气补充空气中被宇航员呼吸消耗的氧气,使空间站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大致保持在   %。
(2)模拟空间站制取氧气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在电解器玻璃管中加满水,接通直流电源 a、b管内均有   产生
一段时间后,切断电源,用燃着的木条在a管尖嘴口检验电解反应中产生的气体。 a管尖嘴口的现象是   
(3)计算:已知1名航天员每天所需O2约0.8kg,则理论上3名航天员每天至少需要电解的水的质量为多少?(写根据该化学方程式计算并写出计算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农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是过量施用农药会污染土壤和水源,破坏生态平衡,故A符合题意;
B、垃圾分类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故B不符合题意;
C、 植树种草,增加绿地面积,可以净化空气,改善环境,故C不符合题意;
D、鼓励共享单车出行,可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从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减少污染,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过量施用农药会污染土壤和水源,破坏生态平衡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垃圾分类能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减少污染 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 植树种可以可以净化空气,改善环境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 使用共享单车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减少污染进行分析解答。
2.【答案】D
【知识点】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解析】【解答】A、做木炭还原氧化铜 ,需要佩戴护目镜,保护眼睛,故A不符合题意;
B、木炭还原氧化铜,需要高温的条件,要用到酒精灯加热,需要“热烫”标志,故C不符合题意;
C、木炭还原氧化铜,需要高温的条件,要用到酒精灯加热,需要“明火”标志,故D不符合题意;
D、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不需要“用电”标志,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需要佩戴护目镜,保护眼睛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需要加热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需要用酒精灯加热,用到明火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不需要通电进行分析解答。
3.【答案】B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3个铁离子为,而 3Fe2+ 表示3个亚铁离子,故A错误;
B、硫酸钠由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所以硫酸钠的化学式为,故B正确;
C、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所以60个碳原子为60C,故C错误;
D、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2个氢分子表示为,2N表示2个氮原子,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3个铁离子为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硫酸钠的化学式为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进行分析解答。
4.【答案】C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解答】A、元素周期表一个单元格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所以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故A错误;
B、元素名称带有“石、气、氵”偏旁部首的是非金属元素,所以硫属于非金属元素,故B错误;
C、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C正确;
D、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该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所以燃烧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元素周期表一个单元格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元素名称的偏旁部首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进行分析解答。
5.【答案】D
【知识点】保护水资源;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A、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反应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不是分子,故A错误。
B、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所以H2O2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一个H2O2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组成,故B错误。
C、根据图示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O22H2O2,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参加反应的H2O与O2分子个数比为2:1,故C错误。
D、该反应的原料是水(H2O)和氧气(O2),氧气在空气中约占体积的21%,水越占地球表面积的71%,该方法具有原料易得的优点,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分子中含有原子,一个分子中含有多少个原子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该方法原料是水和氧气,水和氧气在自然界中含量丰富进行分析解答。
6.【答案】D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由水杨酸的化学式 C7H6O3 可知水杨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
B、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各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所以元素质量比越大,其元素的质量分数也越大,水杨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7):(1×6):(16×3)=14:1:8,所以水杨酸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B错误;
C、化学式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以及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由水杨酸的化学式为 C7H6O3 可知1个水杨酸分子中含有7+6+3=16个原子,故C错误;
D、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水杨酸中碳、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7):(16×3)=7:4,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各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所以元素质量比越大,其元素的质量分数也越大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化学式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以及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7.【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碳素墨水用石墨做成,石墨是碳的单质,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能使档案保存较长时间不褪色,故A不符合题意;
B、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液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 将氧气压缩到氧气罐中,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气体体积减小,物质由气体变成液态,便于储存和运输,该选项生活应用与化学知识有关联,故B正确;
C.炒菜时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从而达到灭火目的,而不是清除可燃物,该选项生活应用与所给化学知识没有关联,故C错误;
D.用扇子扇炉火,能使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空气使燃料充分燃烧,从而使炉火燃烧得更旺,该选项生活应用与化学知识有关联,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分子之前的间隔变小,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和灭火原理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扇子扇炉火,带来更多的氧气,使反应更充分进行分析解答;
8.【答案】B
【知识点】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一氧化碳的毒性
【解析】【解答】A、甲处是二氧化碳和木炭粉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物是碳和二氧化碳,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A正确;
B、乙处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铜,氧化铜是黑色,铜粉是红色,所以该反应的实验现象是黑色固体变成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丙装置的特点可知,丙处空试管的作用为防止氢氧化钠溶液倒流到热的玻璃管处,使玻璃棒炸裂,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丁装置装满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既可检验并吸收CO2,也可收集CO,故D正确。
故氮为:B。
【分析】A、根据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铜是红色,氧化铜是黑色,故B不退,
C、根据丙装置的特点可知,丙处空试管的作用为防止氢氧化钠溶液倒流到热的玻璃管处,使玻璃棒炸裂;
D、根据丁装置装满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既可检验并吸收CO2,也可收集CO进行分析解答。
9.【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A、为增加鱼池中的氧气含量,应打开鱼池水泵,将水喷向空中,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A正确;
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用点燃的方法,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一氧化碳量少根本点不燃,故B错误;
C、要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将带火星的木条天分别伸入瓶中,木条均熄灭,无法区分氮气和二氧化碳,故D不符合题;
D、实验室制取的氧气,用KMnO4固体制取氧气时需要加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打开鱼池水泵,将水喷向空中可以增加鱼池含氧量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二氧化碳量多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无法用点燃的方法区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故A正确;
C、根据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能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实验室可以用加热高柠檬酸钾制取氧气进行分析解答。
10.【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
【解析】【解答】A、化学方程式需要进行配平,所以图1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A错误;
B、从图示可知a点开始,氧气的体积分数开始逐渐增大,说明故对应的操作其操作是推注射器活塞,过氧化氢溶液进入锥形瓶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故B正确;
C、 验证反应速率与H2O2的浓度有关,需要做对比实验,且控制单一变量,即其他条件相同,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不同,而b点和c点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相同,无法验证反应速率与过氧化氢的浓度有关,故C错误;
D、要 证明MnO2对H2O2的分解起催化作用,需要做对比实验,且控制单一变量,即其他条件相同,变量是有无二氧化锰,而图示该实验的变量是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两组实验均有二氧化锰,故该实验不能证明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分解起催化作用,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需要配平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图示信息推进注射器活塞,过氧化氢溶液进入锥形瓶,与二氧化锰混合迅速分解产生氧气和氢气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对比实验,需要控制单一变量,即其他条件相同,过氧化氢溶液浓度是变量,而图中b点和c点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相同,不能 验证反应速率与H2O2的浓度有关 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对比实验,需要控制单一变量,其他条件相同,有无二氧化锰是变量,而图示该实验的变量是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两组实验均有二氧化锰,故该实验不能证明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分解起催化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11.【答案】(1)A
(2)化学
(3)碳纳米管
(4)酸性
(5)对;对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1)由图1可知活性炭属于无定形碳,故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金刚石,石墨和金刚石为不同物质,故该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由表1可知,碳纳米管是所有材料中“比强度”最高的。比强度越高,表明达到相应强度所用的材料质量越轻。达到相同强度所用材料质量最轻的是碳纳米管;
(4)由图2可知,在酸性条件时,硝酸钠溶液中去除率最高;
(5)①由题文信息知,石墨烯可将来自远红外线的热量传送给人体,将石墨烯加入纺织面料中可起到保暖效果,故说法正确;
②由题文信息知,将石墨烯向内卷起,又得到了一种管状结构的碳原子簇——碳纳米管,故碳纳米管由碳原子构成,故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1)A; (2)化学;(3) 碳纳米管 ;(4) 酸性 ;(5)对;对。
【分析】(1)根据图1可知活性炭属于无定形碳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进行分析解答;
(3)隔绝表1数据可知 由表1推测,达到相同强度所用材料质量碳纳米管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 在酸性条件时,硝酸钠溶液中去除率最高 记性呢分析解答;
(5) ① 根据题干信息 石墨烯可将来自远红外线的热量传送给人体,将石墨烯加入纺织面料中可起到保暖效果进行分析解答;
② 根据题干信息 将石墨烯向内卷起,又得到了一种管状结构的碳原子簇——碳纳米进行分析解答。
(1)由图1可知活性炭属于无定形碳,故选A;
(2)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金刚石,石墨和金刚石为不同物质,故该过程为化学变化;
(3)由表1可知,碳纳米管是所有材料中“比强度”最高的。比强度越高,表明达到相应强度所用的材料质量越轻。达到相同强度所用材料质量最轻的是碳纳米管;
(4)由图2可知,在酸性条件时,硝酸钠溶液中去除率最高;
(5)①由题文信息知,石墨烯可将来自远红外线的热量传送给人体,将石墨烯加入纺织面料中可起到保暖效果,故说法正确;
②由题文信息知,将石墨烯向内卷起,又得到了一种管状结构的碳原子簇——碳纳米管,故碳纳米管由碳原子构成,故说法正确。
12.【答案】(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变浑浊;2
(2)水;;减少;收集有100mL的量筒倒扣在水中,还能收集约60mL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
【解析】【解答】(1)实验1将110mL蒸馏水倒入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观察到塑料瓶变瘪,则其设计依据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则实验2将110mL澄清石灰水倒入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程度更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说明实验2吸收的效果更好;
(2)①由表格数据可知,烧杯A中二氧化碳减少更多,说明当其它条件相同时,吸收更多的是水;
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
③由图2可知,相同时间内,有植物油的实验中二氧化碳体积更大,说明植物油能减少溶于水;
由表格数据可知,收集有100mL的量筒倒扣在水中,还能收集约60mL,说明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变浑浊;2;
(2)①水; ② ; ③ 减少; 收集有100mL的量筒倒扣在水中,还能收集约60mL 。
【分析】(1)根据对比实验现象,装有澄清石灰水的塑料瓶变浑浊,且比装有蒸馏水的塑料瓶更瘪,说明澄清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效果更好进行分析解答;
(2)①根据表格数据,烧杯A中二氧化碳减少更多,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吸收二氧化碳更多的水分析解答;
② 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进行分析解答;
③ 根据图2信息,相同时间内,有植物油的实验中二氧化碳体积更大,说明植物油能减少溶于水;由表格数据可知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 收集有100mL的量筒倒扣在水中,还能收集约60mL 进行分析解答。
(1)实验1将110mL蒸馏水倒入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观察到塑料瓶变瘪,则其设计依据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则实验2将110mL澄清石灰水倒入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程度更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说明实验2吸收的效果更好;
(2)①由表格数据可知,烧杯A中二氧化碳减少更多,说明当其它条件相同时,吸收更多的是水;
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

由图2可知,相同时间内,有植物油的实验中二氧化碳体积更大,说明植物油能减少溶于水;
由表格数据可知,收集有100mL的量筒倒扣在水中,还能收集约60mL,说明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13.【答案】(1)500℃下,催化裂解乙醇产氢率最高
(2);化合反应;Mg、H;<;节能(合理即可)
(3)
【知识点】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500℃反应温度下,催化裂解乙醇产氢率最高;
(2)①储氢过程中,镁和氢气一定条件下生成固体氢化镁,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②方法I为氢化镁在加热或加压的条件下生成镁和氢气,氢元素由-1价变成0价,镁元素由+2价变成0价;
③方法II为氢化镁遇水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镁,方法I氢化镁中的氢元素转化为氢气,方法II氢化镁中的氢元素转化为氢气和氢氧化镁,此方法产生的氢气小于方法I;
④方法II条件比方法I简单。
(3)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1) 500℃下,催化裂解乙醇产氢率最高 ;(2) ① ;化合反应;②Mg、H;③<;④ 节能(合理即可) ;
(3节能、反应方便(合理即可).
【分析】(1)根据图表信息可知500℃下,催化裂解乙醇产氢率最高进行分析解答;
(2)①根据镁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氢化镁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合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进行分析解答;
②根据化合物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镁元素化合价为+2,氢气单质元素化合价为0,氢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镁单质元素化合价为0进行分析解答,
③根据方法I氢化镁中的氢元素转化为氢气,方法II氢化镁中的氢元素转化为氢气和氢氧化镁,此方法产生的氢气小于方法I;进行分析解答;
④ 根据方法不需要加热反应条件比方法I简单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进行分析解答。
(1)由图可知,500℃反应温度下,催化裂解乙醇产氢率最高。故答案为:500℃下,催化裂解乙醇产氢率最高。
(2)①储氢过程中,镁和氢气一定条件下生成固体氢化镁,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②方法I为氢化镁在加热或加压的条件下生成镁和氢气,氢元素由-1价变成0价,镁元素由+2价变成0价,故答案为:Mg、H。
③方法II为氢化镁遇水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镁,方法I氢化镁中的氢元素转化为氢气,方法II氢化镁中的氢元素转化为氢气和氢氧化镁,此方法产生的氢气小于方法I,故填:<。
④方法II条件比方法I简单,故填:节能、反应方便(合理即可)。
(3)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
14.【答案】(1)21
(2)气泡;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
(3)理论上3名航天员所需氧气的质量为:
解:设理论上3名航天员每天至少需要电解的水的质量为x
x=2.7kg
答:理论上3名航天员每天至少需要电解的水的质量为2.7kg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电解水实验;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在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利用水电解系统产生的氧气补充空气中被宇航员呼吸消耗的氧气,使空间站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保持在21%左右;
故答案为:21;
(2)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故a、b管内均有气泡产生;
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a管与正极相连,产生的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故a管尖嘴口的现象是: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
故答案为:气泡;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
【分析】(1)根据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a、b管内都有气泡产生;电解水正极产生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每名航缇娜元每天需要氧气0.8kg,则3名航天员所需氧气质量为0.8kg×3=2.4kg,再设未知数,正确写出水通电分解的反应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的质量比,已知量是氧气的质量,未知量是水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求出水的质量,最后简明写出答案。
(1)在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利用水电解系统产生的氧气补充空气中被宇航员呼吸消耗的氧气,使空间站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保持在21%左右;
(2)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故a、b管内均有气泡产生;
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a管与正极相连,产生的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故a管尖嘴口的现象是: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
(3)见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