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林业学校2021-2022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林业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
A.遗址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
B.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
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
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存在的大量稻谷的遗存
2、西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说明,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 )
A.形成“天下共主”格局 B.形成家天下的政治局面
C.对地方直接行使管理权 D.实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
3、良渚遗址包括约30万平方米的宫城、300万平方米的内城、630万平方米的外城,以及十数座高、低水坝等,规模之宏大前所未见。此外,制作大量珍贵玉、漆、象牙、陶器等所需的专业人工数量也很庞大。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B.先进的手工业技术
C.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D.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4、如表是一些古籍中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描述。这些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内容 出处
百里奚,秦国之饭牛者,穆公举而相之,遂霸诸侯。 《管子》
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贱,与之政也。 《庄子》
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 《战国策》
百里奚乞食于道路,缪公(穆公)委之以政。 《新序》
A.诸子百家思想异彩纷呈 B.牛耕技术的广泛传播
C.血缘政治逐渐被打破 D.秦国成为战国霸主
5、班固在《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这表明商鞅变法( )
A.没得到作者认可 B.未建立正常秩序 C.提升了秦国国力 D.引发了诸侯争霸
6、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当时的自由讲学( )
A.均主张社会变型 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
C.否定了传统观念 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7、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C.战国后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8、“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 )
A.重农抑商 B.君主专制 C.中央集权 D.削弱相权
9、秦始皇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规定:只有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这些规定的原因是:( )
A.便于发布命令 B.体现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C.便于控制兵权 D.否定周王的权威
10、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对这两大“政治”,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11、《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戍边,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两人揭竿而起。但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秦简,按照竹简记载的法律规定,陈胜、吴广的戍边任务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导致二人被斩首。由此可见( )
A.《史记》的记载都须经过考古证实 B.哪个表述更接近史实需补充史证
C.《史记》中陈涉故意曲解秦律 D.《史记》和秦律的相关记载完全错误
12、西汉时期司法审判时,是以儒家思想为断狱的指导思想,要求司法官吏在审判案件的时候,用儒家经典,特别是《春秋》作为分析案情、认定犯罪的根据。又称“引经断狱”。由此可见( )
A.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 B.西汉时期的司法程序已经相当完善
C.《春秋》是司法审判唯一依据 D.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司法审判领域
13、东汉初期,许多农民成为豪强地主的部曲、佃客,以致国家的户口册在姓名、年龄与数量等方面都不真实。为此光武帝命各郡县实施“案比”“聚人田中”,根据实际情况检核户口。光武帝此举( )
A.瓦解了豪强地主的势力 B.提高了均田授田的准确性
C.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利于国家对劳动力的控制
14、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
A.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B.历史结论和史料实证
C.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 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15、寻找历史地图中的关键词是阅读历史地图重要方法。所谓“关键词”就是能够识别地图的关键信息点。某同学在查阅地图时找出了“匈奴”“北海郡”“胶东国”等关键词。他查阅的地图应该是( )
A.秦朝时期 B.西汉初期 C.北朝初期 D.蒙元帝国
16、东晋时期,司马皇族与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建立起“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关系,“共”天下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争”天下只是个别的特殊现象,且为整个门阀集团所不容。强大的门阀势力,成为支撑这个政权的重要柱石。这表明当时( )
A.门阀政治削弱了中央集权 B.皇权与族权实现了相互制衡
C.选官制度影响着政治的发展 D.门阀政治的建立具有合理性
17、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18、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北魏实现北方统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19、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 B.先进的耕作方式主要分布在南方
C.北方小农经济发展滞缓 D.地方割据不利于农业技术的交流
20、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
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统治者的革新魄力
C.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D.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21、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初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唐高祖)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联(唐太宗)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做不安席,食不甘味。” 《旧唐书·李靖传》
“高祖昵裴寂之邪,受其宫女而不辞,又称臣于突厥,倚以为助,何以示后世矣。” 范祖禹《唐鉴》
“盖高祖起事之时,依仗突厥,屈礼称臣,乃其实也。” 王鸣盛《十七史商植》
A.唐高祖为百姓考虑而称臣突厥 B.唐高祖曾经称臣于突厥
C.唐高祖倚仗突厥支持夺取政权 D.唐高祖起事为后世诟病
22、下表是关于五代时期各王朝政权状况的部分信息,表中信息反映出五代时期( )
朝代 建立者 王位继承情况 存在时间
后梁 朱温 次子杀父继承 17年
后唐 李存勖 养子杀父继承 14年
后晋 石敬瑭 死后传位侄子 14年
后汉 刘知远 病逝传位幼子 4年
后周 郭威 病逝传位养子 10年
A.王位大都是非法继承 B.开国君主皆死于非命
C.儒家伦理道德已尽失 D.战争多发且政治混乱
23、三国时期,曹魏吏部尚书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选拔“德充才盛”“贤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儒雅并进”,吏治澄清。由此可知,该制度在当时( )
A.按门第选拔人才,得到士族的拥护 B.不拘一格选人才,扩大统治的基础
C.重新评价人才,适应了乱世的环境 D.使学而优则仕,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24、对于古代中国的某一制度创新,美国人史皮尔曾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与这一制度直接相关的历史现象是( )
A.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D.“科举未为暮年计,穷途不忍向人言”
2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各拟意见,称为“五花判事”。再由中书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经门下省,由其属官给事中一番覆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诏书才算合法。这反映出唐代( )
A.相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 B.皇权与相权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C.三省互相牵制避免了丞相专权 D.皇帝对军国大事拥有最终决策权
26、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27、曹魏以《周礼》中的“八辟”为原型确立了“八议”制度;晋代将表现宗法制度的服制纳入律典以处理宗族内部犯罪;陈朝公然允许不同级别的官职抵免相应不同的刑罚;北齐在修定律典时把严重危害政权和礼教的犯罪总结为“重罪十条”。这些现象共同反映出魏晋南北朝( )
A.社会统治秩序日益稳定 B.律令是维护专制的工具
C.儒家思想影响法律制定 D.宗法血缘成为审判依据
28、约成书于公元1世纪中叶的《九章算术》内容为:第一章“方出”、第二章“粟米”、第三章“哀分”(按等级分配物资或摊派税收的比例问题)第四章“商功”(各种形状体积的计算方法)第六章“均输”(以各种标准计算各地的赋税和分派工役等)等。这反映出《九章算术》( )
A.系统总结魏晋时期的数学成就 B.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
C.形成中国完整的数学理论体系 D.体现了统治阶层的实际需要
29、据《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 )
A.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
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
30、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
A.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B.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始皇廿六年嵌铜诏版铁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让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文字:“迁陵洞庭郡”
材料三: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四: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汉武帝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自《宋书》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
(2)据材料一、二,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江南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
3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摘自《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唐摭言》记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三: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材料一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2)综合材料一、二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C.两项明显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排除;D.不能反映材料中“满天星斗”的特点,排除;B.多处遗址发现人工栽培水稻,能够说明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符合题意,故B正确。故选:B。
2、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根据材料“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开发,形成了“天下共主”的格局,A项正确。“家天下”的政治局面早在庭朝时就已经形成,B项错误。分封制是中央间接行使对地方的管理权,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3、答案:C
解析:良渚遗址包括约30万平方米的宫城、300万平方米的内城、630万平方米的外城,以及十数座高、低水坝等,规模之宏大前所未见。此外,制作大量珍贵玉、漆、象牙、陶器等所需的专业人工数量也很庞大,体现了当时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
4、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百里奚身份卑微,但秦穆公任用为相,说明血缘政治已开始被打破,C项正确;材料是不同学派的著作都记载同一事件,不能体现诸子百家思想异彩纷呈,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牛耕技术,排除B项;材料中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的霸主,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可知,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重农的措施;依据材料“倾邻国而雄诸侯”可以看出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对商鞅变法作用的肯定,故ABD项错误。故选:C。
6、答案:D
解析:D.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使得政府组织稷下学宫供各派学者议论,说明自由讲学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故D项正确;A.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自由讲学的内容,因此无法得出其主张,故A项错误;B.题干材料只是体现了齐国国君的支持,并不能说明自由讲学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故B项错误;C.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自由讲学对传统观念的否定,故C项错误。故选:D。
7、答案:C
解析:
8、答案:C
解析:材料“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意思是建立国家,根本强大,末梢弱小,国家才能巩固,治理天下,要像身体使用手臂,手臂使用手指,这样就会大小适当,不违背常理,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因此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没有涉及到农业、商业的相关内容,排除A;君主专制强调的是君权至高无上,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没有涉及到削弱相权的问题,排除D。
9、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皇帝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皇帝制度包括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题干中“朕”、“诏”等表现的是皇帝独尊,故B项正确;CA项是皇权至上的表现;D项和题干没有关系。
10、答案:B
解析:A.秦以前的分封制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以血缘为纽带的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B正确;C.郡县制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也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错误;D.“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并非维护封建统治,故D错误。故选:B。
11、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史记》中的记载与秦律的规定不符,所以需要经过更多史料的论证才能证明那个表述更准确,故选B;《史记》中的记载并不是全部要经过考古证实,排除A;C项说法没有依据,排除;D项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故选:B。
12、答案:D
解析:A.根据材料“要求司法官吏在审判案件的时候,用儒家经典”,把儒家思想引入司法审判,故A项错误;B.材料涉及司法审判的依据问题,与司法程序无关,故B项错误;C.根据材料“以儒家思想为断狱的指导思想,特别是《春秋》作为分析案情,认定犯罪的根据”,儒家思想只是司法审判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故C项错误;D.根据材料“司法审判时,是以儒家思想为断狱的指导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司法审判的重要依据,渗透到了司法领域,故D项正确。故选D。
13、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光武帝命郡县实施‘案比’‘聚人田中’根据实际情况检核户口”可以看出,光武帝刘秀实行案比制度,主要是因为国家掌握农民减少,实行案比制度就是要加强国家对农民的控制,故D正确;瓦解了豪强地主势力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A;均田制开始出现于北魏时期,排除B;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出农民负担的增加或减轻,C叙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故选:D。
14、答案:D
解析:D.“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属于西汉实行盐铁官营措施的描述,属于历史叙述,“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收人的迫切需要”属于汉代实行盐铁官营的影响,属于历史解释,故D项正确;A.历史现象是历史发生的一种现象,历史观点是对于历史描述后形成的观点,故A项错误;B.历史结论是对历史观点经过论证后形成结论,故B项错误;C.历史事实是历史现象的客观史实,故C项错误。故选:D。
15、答案:B
解析:根据“匈奴”“北海郡”“胶东国”,结合所学,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并且受到匈奴的威胁,在地图上可以同时出现这种信息,故B正确;秦朝废除了分封制,不可能出现“胶东国”,排除A;北朝初期没有实行郡国并行,排除C;蒙元帝国时期,实行行省制,不可能出现“胶东国”,排除D。故选:B。
16、答案:D
解析:从材料看,东晋时期门阀政治“共”天下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争’天下只是个别的特殊现象,且为整个门阀集团所不容”,这表明门阀政治有利于实现东晋政局的相对稳定,并维系着东晋政权,故D项正确,而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皇权与族权的制衡关系,B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选官制度,相反当时维护门阀势力的选官制度是这一政治的结果,C项错误。故选:D。
17、答案:C
解析:C.根据材料“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改进,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故C项正确;A.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南方的农业发展,而不是南方的商业,故B项错误;D.材料中没有涉及租佃关系,故D项错误。故选:C。
18、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和民族交融,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因此取得成功,故D正确;A项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排除;BC两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D。
19、答案:C
解析:国家分裂时期,为保证战争需要,需要重视耕战,故A项错误。由于分裂,北魏贾思勰不能对南方农业有深入了解,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说明南北朝时期农业没有多少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技术的地域间交流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C。
20、答案:C
解析:C.根据题干可知,唐太宗在位时期,作用贤才,排除仇敌偏见与民族歧视,摒弃贵贱等级,体现了统治集团治国策略的开放性,故C项正确;A.题干与宗法制的影响无关,排除;B.题干未体现统治革新魄力,排除;D.题干与科举制的发展无关,排除。故选:C。
21、答案:B
解析:
22、答案:D
解析:根据图表“王位继承情况”可知,存在子弑父、以及继承者年龄、血统等问题;根据图表“存在时间”可知,政权存在时间普遍较短的现象,表明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故选D项。除后梁、后唐为非法继承外,其他均属正常继位,排除A项。“非命”,指遭遇祸害而死亡,仅涉及后梁、后唐开国君主,排除B项。“已尽失”,表述绝对,排除C项。故选:D。
23、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三国时期,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一时儒雅并进,吏治澄清,说明九品中正制重新评价人才,适应了乱世的环境,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士族对这一制度的拥护,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要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的标准选拔人才,B项与题意不符;学而优则仕是科举制的特点,D项错误。故选:C。
24、答案:D
解析:A.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的这一制度体现了公开化原则,也体现了公平的特征,这应该是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选项反映的是世袭官职。B.选项反映的是汉朝的察举制。C.选项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D.选项反映的是科举制与材料内容相符合。故选:D。
25、答案:B
解析:题干体现了宰相集体议事,三省相互制约,避免个别宰相(权臣)专权,相权较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再由中书省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说明皇权对相权的制约,故B项正确。AC项说法不全面,排除;D项题干没有体现。点睛:本题涉及到皇权的问题。在秦朝至明朝以前,皇权不是高度专制,而是受到其他官制的制约,如谏议机构等,明清以后,专门的谏议机构没有了,皇权得到了高度加强。
26、答案:B
解析:A.材料体现了由于严重的土地兼并而导致赋税的改革,而不是赋税改革缓解土地兼并,故排除A项;B.根据“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可知土地制度的变化影响了赋税制度的变化,故B正确;C.题意中没有体现政府增收的途径,故排除C项;D.是由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而不是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故排除D项。故选:B。
2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对法制的影响,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八辟”“将表现宗法制度的服制纳入律典”“不同级别的官职抵免相应不同的刑罚”。C.材料中“八辟”“将表现宗法制度的服制纳入律典”“不同级别的官职抵免相应不同的刑罚”等信息,体现出儒家的“礼”“等级秩序”等内容纳入法律,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影响了法律的制定,故答案为C项;A.材料不能表明当时社会统治秩序日益稳定,而且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排除A项;B.表述虽然正确,但是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不能反映全面材料信息,排除。故选:C。
28、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按等级分配物资或摊派税收的比例问题”“各种形状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各种标准计算各地的赋税和分派工役等”等信息可以看出,《九章算术》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故B正确。《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早于魏晋,不会总结魏晋时期的数学成就,故A错误。C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材料中体现的是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而不是统治阶层的实际需要,故排除D。故选:B。
29、答案:B
解析:
30、答案:A
解析:
31、答案:(1)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
(2)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
(3)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意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解析:(1)类型:根据材料一的来源“《史记·秦始皇本纪》”可知,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始皇廿六年嵌铜诏版铁权”“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可知,材料二是实物史料。
(2)变化:根据材料“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可归纳出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根据材料“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向秦朝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可归纳出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融合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
(3)措施:根据材料“汉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可归纳出政治上实行推恩令;根据材料“汉武帝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可分析出并设刺史监察地方;根据材料“汉武帝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使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可归纳出在中央设立中朝;根据材料“中央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可归纳出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意义:根据材料“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等角度分析。
32、答案:(1)情形:①北方少数民族移迁到中原地区;②中原汉族南迁到南方地区。
原因:①北方地区寒冷出现得更早;②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
(2)原因: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兵役和徭役负担较轻;人口增加;社会安定。
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解析:(1)根据材料“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概括出一种是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原因是北方地区寒冷。材料“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概括出另一种是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原因是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内容可知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根据材料二中“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可知,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兵役和徭役负担较轻,人口增加,社会安定。第二小问,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33、答案:(1)制度:九品中正制。
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看重家世)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2)变化:由以门第(家世)为主要标准到以考试成绩(才能)选官。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
解析:(1)依据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可知是九品中正制制。依据材料“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等结合所学知识弊端归纳如下: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压制人才,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2)依据材料“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等结合所学知识变化归纳如下:有重视门第到注重才学。影响:选官权力收归中央,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选官趋向公平,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由于巩固统治。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