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部分学校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5届春季末期高二历史联考
一.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周武王在灭商后,“封功臣谋士"。除了将一些重要的人员封为诸侯外,还对军中的其他人员“各以次受封",有些出身于中下阶层的士兵因而获得了赏赐和晋爵,其社会身份也随之获得提升。周武王的这一做法
A.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基础 B.否定了传统选官制度
C.奠定了宗法分封的基础 D.维护了贵族特权地位
2.酥油茶原是藏族特色饮品,明代汉族地区人民也颇为接受,记录百姓居家必用的类书《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专门记载了酥油茶的制作方法。这表明当时
A.西藏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版图 B.北方茶文化影响到南方人民的生活
C.少数民族习俗丰富汉族饮食生活 D.跨区域间长途贸易日益繁荣
3.杜佑《通典·食货典》记载隋朝: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这一史实能够说明隋朝
A.注重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B.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C.成为古代最富庶的朝代 D.减轻民众的负担以缓和矛盾
4.明初,为了保障“大明宝钞”的顺利流通,明朝廷曾多次颁布“禁银”令。虽然多次下“禁银”令,但民间市场上白银的私下流通一直没有停止,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可见,明代白银私下流通
A.冲破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B.加剧了经济通货膨胀状况
C.加重了百姓的赋役负担 D.适应了社会商品经济发展
5.康熙帝时,“御门听政”成为中枢决策的主要形式,也就是皇帝定期在乾清门听取内阁等各部院衙门官员的奏事,或即时裁决,或留给相关部门进行商定,康熙此举
A.防止了官员贪污腐败 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扩大了军机处的权力 D.避免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6.以下是我国古代关于疫病的认识。这反映出
《吕氏春秋·季春纪》 “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黄帝内经》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向大小,病状相似。”
东汉张仲景 认为气候不正常是疫病传播的原因
隋代巢元方 第一次明确提出“疫”是具有传染性的
明末吴有性(又可) 认识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条途径
A.对瘟疫的认识逐步深化 B.气候变化导致疫病的传播
C.中国古代瘟疫发生较频繁 D.中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7.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是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的农民运动,在民主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C.缺乏科学性理论指导 D.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8.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就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中村粲的叙述意在
A.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辩护 B.为日本发动“华北事变”辩护
C.为日本摆脱经济大危机寻求出路 D.为日本对抗美苏关税壁垒寻求策略
9.1992年中国进行了放开粮食价格的试验;至1992年末,政府定价的农产品只有6种,工业消费品基本放开(涉及国计民生的食盐、药品等除外),政府定价的重工业产品也不足100种,社会消费品总额中的市场调节部分高达90%。这表明中国
A.市场逐渐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B.非公有制经济地位日益凸显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D.大力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10.历史探究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亦有别。下列探究步骤及论证方法相对严谨的是
选项 第一步 第二步
A 甲 观点:“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 证据:伯里克利的言论
B 乙 观点:“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 证据:当时投票用过的陶片残片
C 丙 出示图片:《十二铜表法》模拟图 结论:世界第一部成文法诞生
D 丁 出示史料:比较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异同 结论:罗马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A.A
B.B
C.C
D.D
11.中世纪时,各大学的师生常来自欧洲各个国家,拉丁语是他们通用的语言,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在全欧洲基督教世界得到认可,毕业生具有在欧洲各个大学任教的权利。这表明当时的大学
A.受到基督教的支配 B.推动了欧洲文化发展
C.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D.继承了古希腊的传统
12.1907年,一纸帝国主义瓜分协定将某国城市人口稠密、商业比较发达的北部,划为俄国的势力范围;将“保卫印度具有战略价值的南部”,划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其余的领土为中间地带。上述协定中被分割的国家是
A.菲律宾 B.伊朗 C.阿富汗 D.奥斯曼帝国
13.1952年,在美国国务院支持下,富兰克林图书项目在纽约成立,主要负责中东地区美国图书的翻译、出版与发行。图书类别选择,由美国新闻署主导,出版物须反映美国生活的“平等主义”“家庭稳定”“理想主义”等。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对外交往渗透冷战思维 B.控制西亚油气以应对“滞胀”
C.与苏联竞争的重心转向 D.竭力策动“北约”组织东扩
14.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伊始就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华北人民政府当天发出布告:“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及一切交易,均以新币为本位货币。”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
①以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为前提②推动解放区的经济稳定和发展
③缓解了国统区货币贬值等问题④为新中国的货币体系奠定基础
A.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15.如表为雅典陶片放逐法创立的历史解释。据此能够认定,陶片放逐法
记述 出处
克里斯提尼以争取大众乐从为目的,创建了陶片放逐法。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究竟是克里斯提尼在约公元前507年制定了陶片放逐法,还是一位不知名的政治家在公元前488年发明了它,仍弄不清楚。 (英)N.G.L.哈蒙德《希腊史》
传统一般把陶片放逐法的设立归于克里斯提尼,但直到马拉松战役结束两年后(公元前488年),这种制度才开始付诸实施。 (英)JB.伯里《希腊史》
A.在克里斯提尼当政时创立 B.至迟使用于公元前488年
C.相关论述都缺乏考古依据 D.是为争取大众乐从而设计
16.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1961年柏林危机 B.苏伊士运河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1964年越南战争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古希腊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说法。
材料二 古代中国人开通了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宣扬的是国威与和平,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往。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说:“我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太小了。”成年后的亚历山大将300副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夺取。”
材料三 “平民政体”一词的确解应是自由而贫穷——同时又为多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相似地,“寡头政体”一词的确解应是富有而出身(门望)较高——同时又为少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
——摘编自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
(1)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材料一中涉及的文明可以划分为哪两类?请探讨造成两类文明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2)四大文明古国是农业文明的代表,依据所学知识,其产生的相同自然地理条件有哪些?
(3)材料二提供的资料说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方式有哪些?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一直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中间地带。处于两个大陆和两种文明类型之间,俄罗斯始终努力追赶西方,主动吸收西方文化,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得它无法阻挡来自亚洲的东方文化。欧洲文化与亚洲文化在俄罗斯占据的欧亚地缘空间发生碰撞,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欧亚文化。
——摘编自李英玉《俄罗斯文化的欧亚属性分析》
材料二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大批遗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三 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他们不能从临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俄罗斯文化的特点并分析成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上的变化。
(3)联系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代十国时期,分属南汉、阁、吴越的广州、泉州、福州、明州、杭州成为“前早期经济全球化”时期的代表性港口城市。五城带动中国南方形成了贸易为重、海商为尊的观念,率先成为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港区。广州海外贸易路线最长,延伸到波斯湾和北非东岸等地区;福州、泉州与东南亚、日本及朝鲜半岛来往频繁;杭州、明州与东北地区、朝鲜、韩国、日本等地交往密切。中国出口货物多为瓷器和丝绸,进口品大多为香料和奢侈品。濒海而生的各政权都高度重视商业,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为立国根本,这为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耿元骊《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沿海五城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
材料二 抑制海上自由商贸的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是明清时期经略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方式。朝贡贸易因缺乏贸易激励而无法维系自身发展,自明朝中叶以来,国家力量逐步从海上退缩,业已开拓的远海海权随之被弃置。海禁政策造成政府主动放弃近海经营并将海上民间力量“挤出”,致近海海权渐失。明清海洋经略方式既是导致海上丝绸之路衰落、海权渐失的内在因素,也为西方获取海上丝绸之路的控制权提供了历史机缘。
——摘编自章忠民、胡林梅《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经略与海权渐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代十国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明清时期“海权渐失”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学生分成A、B两组,以“战争与文化的关系”为主题,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了如下学习笔记。
A组:下表
开始时间 指挥者 蒙古进军路线 典型事件描述
1219年 成吉思汗 攻灭花刺子模、经里海、黑海沿岸,攻入克里米亚半岛。 (蒙古军所到之处)一个繁荣的呼罗珊变成一片荒芜,土地变成了不毛之地……。
1235年 拔都等(长子西征) 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巴尔干半岛。 蒙古人开始使用的多种火器的威力,更具破坏性……由于火炮的大力改进,城墙的作用就逐渐从人类历史中消失了。
1252年 旭烈兀 经中亚,攻占巴格达,抵达巴勒斯坦。 1278年蒙古派遣列班·扫马出访拜占庭帝国、罗马教廷和法国。
——参考【法】德阿·托隆著,宝音布格历译《蒙古远征记》编制B组: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持续数十年,这一被称为“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现象,完全打碎了法国的“旧制度”,重新构建了法国的社会结构。同时,把“民族”这一本无多少政治含义的概念与资产阶级民主和国家主权的思想结合在一起,用民族国家取代封建国家,用民族利益取代王朝利益……不仅是法国,整个欧洲的政治文化都得以重构……俄国和俄国占领下的波兰,以及仍然处于分裂状态的德意志都出现了追求民主或独立的革命。
——整理自《文化交流与传播》教师教学用书
请你参加其中一组的学习,根据本组搜集到的相关材料,围绕“战争与文化的关系”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A
材料信息说明周武王在灭商后,不仅将一些重要的人员封为诸侯,还对出身于中下阶层的士兵进行赏赐和晋爵。周武王的这一做法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基础,故A正确;周武王没有否定传统选官制度,故B错误;材料说的是分封对象,不是基础,故C错误;维护了贵族特权地位显然不符合“有些出身于中下阶层的士兵因而获得了赏赐和晋爵”,故D错误。
2.C
根据材料可知,酥油茶原是藏族特色饮品,逐渐为汉族地区人民所接受,体现了少数民族习俗丰富汉族饮食生活,C项正确;西藏在元朝的时候开始纳入了中国版图,排除A项;酥油茶原是藏族特色饮品,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跨区域间长途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3.B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显示隋朝粮仓中保存大量粮食和纺织品,反映了隋朝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粮食是材料的部分信息,A项以偏概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隋朝与其他朝代的比较,故C项无法判断,排除C项;大量粮食和财富被征收,恰恰说明民众负担加深,排除D项。故选B项。
4.D
根据材料“虽然多次下‘禁银’令,但民间市场上白银的私下流通一直没有停止,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可知,明代官方货币宝钞在当时不受社会的认可,在白银禁令之下,白银私下流通越演越烈,这一现象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这一现象冲击了传统的抑商政策但未冲破传统的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明代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排除B项;白银的私下流通并不会加重百姓的赋役负担,排除C项。故选D项。
5.B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御门听政”减少了处理政务的环节,提高了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御门听政”不一定能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排除A项;军机处是雍正时期设立的,排除C项;“避免了”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6.A
从材料中关于疫病的认识来看,古人从认为气候影响到“疫”是具有传染性的再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条途径,这说明古人对瘟疫的认识逐步深化,A项正确;B项仅是材料的一方面,排除;材料无法中国古代瘟疫发生较频繁的结论,排除C项;中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D
据所学知识,太平天国对外国侵略者并没有抱有幻想,而且太平天国运动时西方列强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还没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而义和团运动则带有排外的特点,并没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故D选项符合题意;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A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是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B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缺乏科学性理论指导是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C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8.A
注意材料中的强调的是“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可知这一时期是1929年经济危机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激烈的经济贸易战”。“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根据题干“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日本的目的是把中国东北变成其独占的殖民地,故A正确;“华北事变”发生于1935年,且不是“满蒙”地区,排除;CD不是题干主旨。
9.A
据材料提到,1992年中国进行了放开粮食价格的试验……社会消费品总额中的市场调节部分高达9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中国的市场逐渐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非公有制经济地位日益凸显,故B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故D排除。
10.D
随着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公民法不足以解决帝国疆域内出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罗马法发展为万民法。故答案为D项。雅典民主实际上是少数人的民主,但伯里克利可能认为是所有人的民主而不是“多数人的民主”,排除A项;陶片放逐法不能说明雅典一定实行直接民主,排除B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奴隶制国家的第一部成文法,排除C项。
11.C
依据“各大学的师生常来自欧洲各个国家,拉丁语是他们通用的语言,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在全欧洲基督教世界得到认可,毕业生具有在欧洲各个大学任教的权利”,可知当时的大学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不仅各大学的师生常来自欧洲各个国家,而且为知识分子在欧洲各地的流动提供了可能,C正确;题干没有强调当时的大学受到基督教的支配,而且中世纪大学有一定的自治权,A排除;题干并没有强调当时的大学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而是强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特点,B排除;题干没有体现当时的大学与古希腊传统之间的关系,D排除。故选C。
12.B
根据所学可知,随着英国也从英属印度,像伊朗的侵略,1907年,俄国和英国划分了在伊朗的势力范围,沙俄获得了伊朗北部约79万平方公里的势力范围,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沙俄灭亡。故B正确,排除ACD项。
13.A
根据材料“1952年,在美国国务院支持下,富兰克林图书项目在纽约成立,主要负责中东地区美国图书的翻译、出版与发行……”,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国启动“意识形态图书项目”,向海外散发以反映美国生活的“平等主义”、“家庭稳定”、“理想主义”等内容的图书,美国通过输出宣扬意识形态的书籍对苏联实行遏制,这反映出当时美国对外交往渗透冷战思维,A项正确;“滞胀”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对苏联竞争的一种手段,无法体现美国与苏联竞争的重心转向,排除C项;北约东扩发生在苏联解体后,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根据材料“1948年12月1日”“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及一切交易,均以新币为本位货币”和所学知识可知,解放区的币制改革有利于解放区的经济稳定和发展,为新中国的货币体系奠定基础,②④符合题意;三大改造完成后,计划经济体制确立,①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解放区,非国统区,③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B
材料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克里斯提尼创建了陶片放逐法;哈蒙德认为陶片放逐法的创立时间由公元前507年和公元前488年两种说法;伯里认为公元前488年陶片放逐法才开始付诸实施;由此可推断,陶片放逐法不能确定是否是克里斯提尼创立,但可确定公元前488年已经开始使用,故选B;材料无法推断陶片放逐法是否为克里斯提尼创立,故排除A;“相关论述都缺乏考古依据”说法过于绝对,且后世在古希腊遗址中相关陶片的考古发现,故排除C;亚里士多德认为陶片放逐法是为了争取大众乐从而设计,但不能代表两位英国史学家的观点,故排除D。
16.C
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剑拨弩张,世界面临核战争的危险。注意材料中的“纽约”、“莫斯科”和“哈瓦那”分别是美、苏和古巴的首都。
17.(1)类型:大河文明、海洋文明或东方文明、西方文明。
主要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政治体制的差异等。
(2)处于大河流域;基本处于同一纬度范围内。
(3)方式:和平交往、暴力冲突。
18.(1)特点:主动性;开放性;融汇东西方文化(或写融合欧亚文化也可);尤其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原因:地处欧亚大陆,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曾受蒙古的统治;统治阶层的努力,重视对拜占庭精髓文化的继承。
(2)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节来往。
内容上: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日本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
(3)认识:美洲大陆由于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导致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较为滞缓,后因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因此隔绝、封闭的文化必然导致衰败或毁灭,文化在交流中进步,文明的交流也促进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19.(1)主要特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成为主要引领者;海上航线发达,东西洋兼顾;得到政权的大力支持。
意义:带动南方地区形成了贸易为重、海上为尊的观念;推动了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海内外人员的频繁往来和中外贸易的繁荣;为后来东南沿海的海外贸易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2)原因:
内因:明清海上经略方式的变迁(朝贡贸易的弊端和海禁政策的限制);封建统治的腐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传统思想的禁锢。
外因: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中心转向欧洲;倭寇的袭扰和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
20.论题:蒙古西征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
阐释:蒙古西征对中亚西亚以及中国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蒙古三次大规模西征,建立了庞大帝国,给被征服地区社会、经济、文化造成极大破坏,甚至出现文化断裂,如伊斯兰文明在当时受到战争沉重打击;另一方面: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交融,如火药武器等西传,欧洲传教士出使蒙古,列班˙扫马访问欧洲等;同时,西征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蒙古军队移居至中亚西亚,致使该地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但其后裔逐渐被当地文化和民族所同化;中亚西亚大批移民来华,成为“色目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新的民族回回,改变了中华民族的构成,文化面貌也有所改变;马可˙波罗曾长期留居中国,所著《马可˙波罗行纪》是中西交流史上的重要文献,西方的天文医学等亦传入中国,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
综上:蒙古西征对被征服地区文化发展造成巨大破坏,但也推动了东西方人员往来,文化交流与民族迁徙,不同程度地带来了地域文化的变化,具有双重性。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