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同步练习(含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同步练习(含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一、选择题
1.刘秀重建汉朝,天下从乱走向治,从纷争走向统一,江山依旧,境况大变。刘秀以他的胆识才干,遵循“以柔道治之”的方,开创的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西汉鼎盛 C.光武中兴 D.三国鼎立
2.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但是,东汉后期政治腐朽、紊乱,主要表现为
A.皇帝专制独裁 B.农民起义 C.军阀混战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3.下图是东汉后期十位皇帝的即位年龄与寿命情况,这与下列哪一选项密切相关(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分裂割据局面 B.王莽夺取政权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黄巾起义爆发
4.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甲骨文记事——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C.张骞出使西域——加强汉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交流
D.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5.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史称“光武中兴”,其原因不包括
A.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B.减轻农民负担
C.合并州县,裁减冗员 D.外戚宦官交替执政
6.图示叙事法能让人直观、明晰、快速地获取历史信息。下列图示反映了哪一朝代后期状况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7.从秦至清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8.下图反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演进,图中①②对应的历史事件应为
A.灭掉六国、中央集权 B.休养生息、光武中兴
C.揭竿而起、外戚专权 D.设郡置县、黄巾起义
9.下表列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反映出东汉中后期的政局情况是( )
皇帝 和帝 荡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起义不断 B.社会安定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光武中兴
10.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11.汉成帝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九月颁布的诏书中说道:“流民众多,正是因为吏治的黑暗难以改变,‘苛暴深刻之吏未息’。西汉末年,吏治的腐败已经相当严重,对下层民众残酷压榨,‘贪财而慕势’,已经成为‘俗吏之冶’的普遍风气。”由此可见,导致西汉衰亡的因素是
A.流民众多 B.经济落后 C.吏治黑暗 D.民众反抗
12.对下图反应的东汉中期以后朝政情况的准确理解是( )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13.为了巩固统治,东汉统治者采取了许多值得称道的措施。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长城 B.统一语言 C.释放奴婢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4.如图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作为历史文物,它
①表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②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
③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④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公元纪年是世界通用的纪年方法。(结合如图时间轴)计算一下,西汉王朝共存在了多长时间
A.211车 B.193年 C.210年 D.194年
二、综合题
16.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强盛的汉朝”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西汉盛世】
材料一:(汉)文帝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人民所赖以生存的,如果人民不认真从事根本而去流动经商,那么衣食就会缺乏。朕对此十分担忧,所以今天朕亲领群臣进行农耕以进行劝勉。今年免除百姓应纳的田租一半作为奖励。
——摘编自《汉书》译文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帝的治国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和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
【鼎盛时期】
材料二: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专令水衡都尉所属的钟官、辨铜、均输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名为三官钱。……这次禁令很严格,新币质量又高,盗铸无利可图,所以币制得到较长期的稳定。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东汉盛世】
材料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刘秀下诏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合并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省减,十置其一”。
(3)根据材料三,指出刘秀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统治后期出现的局面。
17.太平盛世是每个历史时期人类的共同向往,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少个治世局面。阅读材料。
材料一 (五年)夏五月,共管罢归家。诏日,“民前成相聚保(通难)山泽。不书各数(没有户县)。
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牌者。皆免为庶人,”
——《汉书。卷一。高帝记、第一(下)
材料二:
时间 治世局面 背景 措施
西汉 A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经济恢复发展 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2.减轻赋税田租,三十税一。 3.“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 4.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东汉 B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社会经济凋敝 1.整顿吏治,恐处贫官污吏 2.减轻赋税田租,三十税一,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 3.多次下令释放奴隶;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哪一政策治理国家?到哪一皇帝时期达到鼎盛时期?
(2)阅读材料二,指出A.B处分别应填入哪一治世局面?根据材料,分析两者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3)历史上治世局面的形成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有何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刘秀开创的局面是“光武中兴”。C项符合题意。文景之治,与汉文帝、汉景帝相关,排除A项;西汉鼎盛,与汉武帝相关,排除B项;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后期皇帝大多幼年继位,便由此出现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各谋私利,相互斗争,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故选D;东汉后期皇帝年寿不长,不大容易出现专制独裁局面,排除A;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是政治腐朽引发的后果,而非起因,排除BC。
3.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给出的表格反映了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这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C项正确;题干未显示分裂割据局面,排除A项;王莽在西汉末年篡夺汉朝政权建立新朝,排除B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后爆发了黄巾起义,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是对史实的正确评价,排除。故选B项。
5.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故不是出现“光武中兴”的原因,D项符合题意;光武帝统治时期,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减轻农民负担。还合并州县,裁减冗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排除ABC项。故选D项。
6.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所给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皇帝早逝,继位的皇帝年幼,无法主政,大权有皇帝的目前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侵袭,导致外戚专权,君权旁落。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谋杀了外戚,夺回了君权,形成了宦官专权,把持朝政的局面。D项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排除A项;秦朝由于秦二世的暴政,导致秦朝灭亡,排除B项;西汉时期没有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解析】
【详解】
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异形式,君权至上的后果,C项正确;秦朝建立君主专制,排除A项;.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排除B项;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解析】
【详解】
根据“刘邦建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根据“刘秀称帝”,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东汉建立之初,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B项正确;秦灭六国,建立秦朝,为了巩固统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外戚专权出现在东汉后期,排除C项;黄巾起义出现在东汉末,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皇帝年幼,造成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利用宦官压制外戚,又造成宦官专权,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飞扬跋扈,甚至操纵皇帝的废立,使东汉中后期皇帝的平均即位年龄及寿命相对较小,C项正确;起义不断在题干信息中不能体现,排除A项;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局动荡,排除B项;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初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解析】
【详解】
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C项正确;地方豪强独霸一方,不属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排除A项;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专权的局面,并非朝中大将篡夺皇位,排除B项;农民起义,不属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流民众多,正是因为吏治的黑暗难以改变”“西汉末年,吏治的腐败已经相当严重,对下层民众残酷压榨,‘贪财而慕势’,已经成为‘俗吏之冶’的普遍风气”,概括可知,吏治黑暗是导致西汉衰亡的因素,C项正确;吏治的黑暗导致流民众多,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经济如何落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众反抗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C项正确;汉武帝在位初期,诸侯强大威胁中央统治,排除A项;东汉中后期,社会动荡不安,排除B项;东汉中后期是外戚和宦官专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C项正确;秦始皇修建长城、 统一语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4.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中图片汉代击鼓说唱俑的雕塑像可知,这体现了汉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有助于我们直观地了解说唱艺人和当时的文化生活,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题干信息只提到了说唱一种娱乐方式,因此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④的BCD项。故选A项。
15.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被王莽的新政权取代,历史时间计算方法:一个在公元前,一个在公元后,存在的时间是两数相加再减去1,即:9+202- 1=210 (年),故西汉王朝存在了210年,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1)重视农业,减轻赋税
(2)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3)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光武中兴
【解析】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亲领群臣进行农耕以进行劝勉。今年免除百姓应纳的田租一半”可知,这体现的措施是,重视农业,减轻赋税。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三官钱”可知,这体现的措施是,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合并”可知,这体现的措施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于是,出现了光武中兴。
17.(1)休养生息政策治理国家。到汉武帝时期。
(2)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的治世局面。原因有吸收前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刑罚等。
(3)启示是:统治者要励精图治,勤于政事;整顿吏治,任人唯贤;要重视经济发展;要注重减轻农民负担等,这样才能国泰民安。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五年)夏五月,共管罢归家。诏日,“民前成相聚保(通难)山泽。不书各数(没有户县)。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牌者。皆免为庶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小问: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百姓失去土地,吃不饱,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死亡人数超过一半,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长期战争导致社会十分贫困。为此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第二小问: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2)依据材料二的表格内容可知,第一小问:A.B处分别是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的治世局面;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的统治出现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为西汉鼎盛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的内容可知,两者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吸收前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刑罚等。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统治者要励精图治,勤于政事;整顿吏治,任人唯贤;要重视经济发展;要注重减轻农民负担等,这样才能国泰民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