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七年级上1.3认识生物圈同步练习(答案)
北京版七年级上1.3认识生物圈
(共14题)
一、选择题(共10题)
下列现象不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栽种植物,防风固沙 B.森林的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
C.苹果不宜在热带种植 D.蚯蚓增强土壤肥力
宇航服的发明原理来自于
A.蜘蛛结网 B.蝙蝠的回声定位
C.萤火虫发光 D.长颈鹿的血液循环系统
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B.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C.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做生物圈
D.生物圈的范围是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 米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在适应及影响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影响生物
C.生物对环境无影响
D.生物的分布受环境制约
对于农田中的蝗虫来讲,它的生活环境指的是
A.阳光、空气、水、土壤和温度等因素
B.农田中的其他蝗虫
C.农田中的各种其他生物
D.以上三项都是蝗虫的生活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蚯蚓能增加土壤肥力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大树底下好乘凉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C.南橘北枳是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还能影响环境
下列有关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哺乳动物牙齿分化提高了摄取食物的能力
B.野兔神经系统发达,能迅速发现并躲避天敌
C.鲫鱼身体呈梭形,用鳃呼吸,适于在水中生活
D.蜥蜴的肺不发达,用皮肤辅助呼吸,以增强对陆地环境的适应
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实例中,哪一项描述与其他三项不同
A.仙人掌叶特化为刺 B.落叶阔叶树冬季落叶
C.蚯蚓改良土壤 D.竹节虫与竹的枝叶相似
下图是两棵植物,你对比后认为 植物应该分布在什么环境里
A.干旱缺水地区 B.湿润地区 C.寒冷地区 D.温暖地区
在下列各项措施中,不属于生物防治的是
A.用寄生蜂防治美国白蛾 B.用黑光灯诱杀农业害虫
C.用青蛙消灭蝗虫 D.用麻雀控制蝗虫数量
二、综合题(共4题)
下面这段文字节选自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阅读资料后回答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1) 蟋蟀不能离开草丛和土壤生存,说明生物必须依赖 而生存。
(2) 怎样让“百草园”中的小动物们也能来到我们校园?请提出你的合理建议。
阅读下面资料,并回答问题: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守候着 种雀鸟,它们有的生活在树上,有的生活在仙人掌丛,有的生活在地上。食物类型有种子、花蜜、虫子等。尽管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地雀却有共同的祖先——来自南美洲大陆的一种雀鸟。南美雀鸟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它形成如此丰富多样的后代。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好奇。
年,生态学家格兰特夫妇来到该群岛中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本岛的物种几乎不出去,外岛上的物种也很少进来。此时,雨季刚刚过去,植物繁茂,地雀们自由地取食。岛上有三种体型、毛色均相似的地雀。考察队员们测量发现它们喙的长度、宽度与深度有明显差异。根据它们喙的特点分别命名为大地雀、中地雀和小地雀。除了收集鸟喙的数据外,他们还测量作为食物的种子的大小以及嗑开种子所用的力度。最小、最容易嗑开的是马齿苋种子,最难嗑开的是硬壳上有刺的蒺藜种子。
年初岛上降水减少,植物陆续死亡,雀鸟的食物仅剩蒺藜种子。调查显示,大旱前,中地雀喙的平均长度为 毫米,深度为 毫米;大旱后幸存下来的中地雀喙的平均长度为 毫米,深度为 毫米。这 毫米的差异,肉眼难辨,却足以帮助幸存的地雀嗑开蒺藜种子。
干旱持续了三年, 年初,大雨降临,植物竞相生长,许多地雀开始筑巢,幸存雌鸟选择体型较大且喙较大的雄鸟繁育后代,因此后代个体比先辈们的喙长增加许多。
(1) 不同种地雀喙的体积有明显不同,取食能力不同,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 现象。
(2) 比较 年 年间的地雀数量变化,发现三种地雀数量明显减少,而且中地雀雄性与雌性个体的性别比 (“增大”或“减少”)。幸存者具有的结构特征是 。
(3) 年开始,降雨量增大。中地雀喙的平均值逐渐 。
(4) 在近三十年的研究中,中地雀喙的形态发生一系列变化与 有关。若要揭示这一现象的发生机制,需要从遗传物质着手进行研究。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下图中的两只狐,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材料二:科学工作者发现,过去 年里,北极冰盖面积减少了 ,平均厚度从 米减至 米; 年北极冰盖面积为 万平方千米, 年 月为 万平方千米,创历史最低点。这些都说明了一个现象:地球在变暖。
(1) 图 所示为北极狐。其推测理由是 。
(2) 由两种狐的头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 相适应。
(3) 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请你预测北极狐的命运将会怎样? 。
(4) 为了不让地球继续“变暖”,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至少答出两项)。
请将下面左右两栏中的相关内容用线连起来。
答案
一、选择题(共10题)
1. 【答案】C
【解析】“苹果不宜在热带种植”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
2. 【答案】D
【解析】宇航服的发明原理来自于长颈鹿的血液循环系统,长颈鹿的身体结构特别,颈很长,所以名叫长颈鹿,长颈鹿之所以能将血液通过长长的颈输送到头部,是由于长颈鹿的血压很高,这与长颈鹿的身体结构是有关系的,长颈鹿的皮肤紧绷,这样它们就可以利用紧绷的皮肤来控制血管压力,科学家受这个原理的启示,研制了飞行服——“抗荷服”,这种服装上有充气装置,随着飞船速度的增高,可以充入一定量的气体从而对血管产生一定的压力,使宇航员的血压保持在正常水平。可见D符合题意。
3. 【答案】C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 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 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 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中各生态系统并不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涉的。
故选C。
4. 【答案】B
【解析】判断属于生物与环境的哪种关系的方法是根据影响结果而定。生物适应环境:一般是生物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或生活方式,如鸟有翅膀,鱼有鳍,青蛙冬眠等。环境影响生物:指由于环境改变使生物受到影响,如南方植物种到北方后,水果味道发生改变。生物影响环境:指由于生物的生活使得环境发生变化,如种树可以产生阴凉环境。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这个事例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故选:B。
5. 【答案】D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两类: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故选D。
6. 【答案】D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生物也会影响环境。
A选项:蚯蚓的活动使得土壤变得肥沃和疏松,是对环境的影响,故A错误;
B选项:大树底下好乘凉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B错误;
C选项:南橘北枳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故C错误;
D选项: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还能影响环境,故D正确。
7. 【答案】D
8. 【答案】C
【解析】A选项,B选项,D选项,仙人掌叶特化为刺、落叶阔叶树冬季落叶、竹节虫与竹的枝叶相似都是生物适应环境,故ABD错误;
C选项,蚯蚓改良土壤是生物影响环境,与其他三项不同,故C正确;
故选C。
9. 【答案】A
【解析】 植物根系发达,叶片小,既能吸收到土壤深处的水分,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适于生活在干旱缺水地区。
10. 【答案】B
【解析】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如用寄生蜂防治美国白蛾、用青蛙消灭蝗虫、用麻雀控制蝗虫的数量,都是引用天敌等另外的一种生物来防治,属于生物防治。而用黑光灯诱杀农业害虫,是利用了黑光,黑光不是生物,不属于生物防治。
故选择B选项。
二、综合题(共4题)
11. 【答案】
(1) 环境
(2) 保持校园优美的绿化环境(答案合理即可)
12. 【答案】
(1) 变异
(2) 增大;喙长增加许多
(3) 减小
(4) 环境
【解析】
(1) 不同中地雀喙的体积有明显不同,取食能力不同,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被称为变异。
(2) 比较 年 年间的地雀数量变化,中地雀雄性与雌性个体的性别比增大,幸存雌鸟选择体型较大且喙较大的雄鸟繁殖后代,因此后代个体比先辈们的喙长增加许多。
(3) 年开始,降雨量增大。中地雀喙的平均值逐渐减小。
(4) 中地雀的喙的形态发生一系列变化与环境有关,环境起了选择作用。
13. 【答案】
(1) B;因为耳朵小、短,热量不易散失
(2) 生存环境
(3) 减少甚至灭绝
(4) 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减少废气排放(或开发绿色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石油或煤等矿物能源,减少工业排放,减少空调与冰箱的使用等)
【解析】
(1) 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北极狐耳朵小、短,(热量不易散失)适应北极寒冷气候;沙漠狐耳朵大、长,适应高温沙漠,故图B是北极狐。
(2) 沙漠狐耳朵较大,嘴巴突出,可以增加热量的散失,降低体温,适应高温的沙漠环境;极地狐耳朵较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北极环境。这主要与它们生活地区的非生物因素温度有关。因此,由两种狐的头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生存环境相适应。
(3) 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北极地带的气温将升高、冰将消失,北极狐将不再适应环境,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4) 为了不让地球继续“变暖”,必须降低产生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减少废气排放(或开发绿色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石油或煤等矿物能源,减少工业排放,减少空调与冰箱的使用)。
14. 【答案】① ;② ;③ ;④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