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西南大学附高2022-2023高三下学期拔尖强基定时2月质检历史试题(答案)
西南大学附高
2023届高三拔尖强基定时2月质检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 “准考证号、姓名” 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贵族逐渐平民化 B.宗法制逐渐瓦解
C.姓氏逐渐普及化 D.社会逐渐平等化
2.商代和西周的文字是统一的。春秋以降,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俗体流行。到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与传统写法大相径庭,只有周王室和秦国文字是在传统的正体写法基础上稳健发展。这反映出( )
A.秦国对传承华夏文化有所贡献 B.经济发展道路差异导致文字分化
C.秦国对西周制度与文化的坚守 D.正体俗体之别是华夷之辨的表征
3.秦汉两代朝廷非常重视道路的建设。秦兼并六国之后,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西汉武帝时,在秦成果的基础上,开辟了通向西南、西域、夜郎等地的交通道路;东汉的都城洛阳则是“处于中土,平夷洞达,万方幅凑”的交通枢钮。这些成就的取得( )
A.保证了秦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B.说明交通是秦汉地方治理的核心
C.得益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D.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权
4.一般来说,汉代监察官只拥有监察权而没有处置权。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各级官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以随时上书弹劾监察官。这表明汉代( )
A.监察体制具有独立性 B.形成了对地方有效管理
C.监察体系具有多层次性 D.建立了对监察的反向机制
5.晚明苏州地方官黄希宪说:“吴中五方杂处,日食甚繁……吴所产米原不足供本地之用”。江南所需的粮食的一半是从湖广、江西及皖南运来。雍正帝在朱批中道“朕知江浙粮米历来仰给于湖广。”这主要是由于江南地区
A.商品经济发展 B.农业发展迟滞
C.生产技术落后 D.奢侈习俗风靡
6.1858年京师“官兵所领止有实米二成,其余按折色定价”,同时清政府鼓励民间商人补给京仓,并将漕运由河运改为海运。这主要是由于
A.海上运输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达
C.国内局势的变化 D.列强侵略的加深
7.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朝设立台湾省,强化对台湾的管辖。这一变化
A.源自于外交思想的转变 B.迎合了列强的侵华要求
C.表明清朝海防意识增强 D.清廷地方行政体系完善
8.图1是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的革命形势发展示意图。这一时期
A.清政府统治摇摇欲坠 B.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进展
C.工农武装割据成燎原之势 D.解放区不断发展壮大
9.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决议提出,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苏维埃愿意给予以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富农的财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削之部分外,不问自耕的与雇人耕的,均不没收。”在此,中共主张
A.促成国共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进行土地革命,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C.联合不同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D.加强民主建设,巩固抗日根据地
10.据统计,仅在1951年,农民对工业品特别是对轻工业日用品的购买力,就比1950年提高了25%左右。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B.农业机械化的推进
C.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D.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11.法国科学家笛卡儿(1596—1650)曾指着他即将解剖的一筐兔子,告诉一位访问者说:“这里便是我的书籍”。他认为科学研究应该
A.依据书籍 B.事实观察 C.理论探究 D.遵循权威
12.下图最适合用来说明
A.普法两国对欧洲霸权争夺激烈 B.社会主义已经由理想变为现实
C.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的政权 D.巴黎人民对生存空间的争取
13.1918年11月,扎格鲁尔要求英军撤出埃及,成立立宪的独立埃及政府,并发起了全国性的签名运动。这
A.反映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B.迫使英国承认埃及完全独立
C.是对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回击 D.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4.1928年,美国总统在竞选演说中宣称,“只要让我们继续执行过去8年的政策,我们借上帝之助,很快将看到贫穷从这个国家消失的日子”。这反映当时美国
A.经济发展正常有序 B.两党竞争异常激烈
C.对社会发展缺乏理性判断 D.国家干预推动了经济发展
15.二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的飞机制造业、军火业、造船业等军需企业予以彻底摧毁、拆除。1952年,美国却将战后没收的850家军需企业归还给日本政府。这基于
A.日本民主化改革失败 B.日本军部法西斯抬头
C.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 D.远东国际格局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1分)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等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5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是一个庞大的制度系统,往往寓“协商”于决策之中。秦朝凡是重大事件如议帝号、封建、封禅等都与大臣商议。汉代承袭此制,协商的议题更为广泛,如立嗣、立法、人事任免、教育、盐铁专卖、边事、出战、迁都等重大问题都要协商。集议一般由丞相、御史大夫主持,如果议题特别重要皇帝也会参加或主持。参加集议的人数根据议题牵涉面而定,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几百人。汉代设置了针对国家某项重大政策的“专题协商”会:如有关经济民生领域的盐铁专卖会议等。隋唐建立起一套“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施行”三省六部制的“决策—执行”机制。在明清两代,一些重大问题决策、重要人事选任、重大案件审理通常都要进行不同方式的协商。
——摘编自齐惠《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协商”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协商”的基本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协商”的作用,并谈谈你对政治协商的认识。(12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长城
材料:
在鸦片战争前,长城在中国主要是作为一种苍桑、悲凉的象征物为人们所认识,并且具有浓厚的保守和令人畏惧的负面色彩。
鸦片战争后,一些文人志士开始通过长城表达忧国忧民、保家卫国的思想,如林则徐就曾在遣戍伊犁途经凉州时写下“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的诗,长城在这一时期初现国家象征意义的端倪。
1933年开始,在中国先后出现了“血肉长城”“钢铁长城”等词语,特别是之后最流行的救亡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号召国民“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起到凝聚人心、动员全民的作用,此后以长城为题材的歌曲、照片绘画、诗歌等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万里长城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国家象征的观念为广大民众普遍认同。
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其中的“不到长城非好又,屈指行程二万”一句展现了强烈的鼓舞力量与乐观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明确指代国家及政权的元素上开始大量使用“长城”符号或形象,如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历套人民币上几乎都有长城的形界,在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中长城元素也大量使用。长城的象征意义也发生了微妙变化。
——摘编自王雁《论长城国家象征意义的形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以来长城国家象征意义的形成进行评述。(12 分)
西南大学附高2023届高三拔尖强基定时质检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选择题:BACDA CCACA BDACD
非选择题:
16.(21分)
(1)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确立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设置机构、派遣官员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6分)
(2)变化:治边思想由“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治边方针由“因俗而治”到促进边疆的内地化;治边措施由政治为主到多方面综合治理。(6分)
评价: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清朝以来的边疆政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这种民族平等难以实现。(4分)
(3)意义:有利于团结各民族人民积极抗战;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4分)
16.(22分)
(1)基本特点:协商议题广泛;协商规格较高;形式多样,历史悠久;围绕上层统治阶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0分)
(2)作用: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适应了统治阶级的利益需求。(6分)认识:政治协商是国家治理的有效途径,体现了一定的政治智慧。(6分,)
18. (12分)
形成历程:从初步萌生到民间认同再到官方确定(或:从民众到国家); (2分)意涵发展:最初主要作为中国古老文明的象征,鸦片战争尤其是抗战以来侧重于指代中国人民的悲壮与不屈、团结与抗争及对家园与和平的捍卫,新中国成立后则侧重于指代中国的壮丽山河、昂扬精神及对和平的期许。(每阶段1分,共3分)(若学生能概述“内涵随时代的发展而丰富发展”可得2分)(概述长城国家象征意义的形成历程与意涵发展,能从两个层面作答)
长城自身古老、坚固的特点,雄伟、壮丽的形象以及其抵御外敌、维护和平的基本功能;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国侵略、探索救亡图存之路,实现民族复兴的政治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展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现实选择。(分析长城国家象征意义形成发展的原因,5分) (能从以上三个角度论述,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长城国家象征意义的形成与发展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奋进历程的直接反映,对于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力量取得民主革命胜利、实现民族独,立,对于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民族复兴起到极其宝贵的精神激励作用。(阐述长城国家象征意义形成发展的认识评价,2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