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2022-2023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答案)

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学业质量监测考试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及评阅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48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C C B C C D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C B C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均为必做题,共 52 分。
17.(14 分)
(1)举措:(8分)
①皇帝罪己;
②通过赈济减轻疫情带来的民众负担;
③设置医疗救助机构,建立完善的医疗制度;
④实行疫情上报制度;
⑤保护水源和改善城市卫生;
⑥与官员政绩挂钩。
(注:以上每点 2 分,答出四点即可得 8 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
情赋分,但总分不得超过 8 分。)
(2)特点:(6分)
①带有迷信色彩;
②政府主导,政府与社会共同防疫;
③具有继承性特征;
④受儒家思想影响;
⑤医学发展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注:以上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得 6 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
情赋分,但总分不得超过 6 分。)
18.(14 分)
(1)(8 分)
背景:①农村落后; ②西方文化冲击; ③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注:以上每点 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 4 分。)
特点: ①民间自发组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2 分)
②以改良为主要手段。(2 分)
高三历史答案 第 1页 共 3页
(2)意义:(6分)
①促进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②促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
③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缩小城乡差距;
④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⑤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⑥提升农村人民的生活品质。
(注:以上每点 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 6 分。)
19.(12 分)
阅卷标准:
不论学生从哪个方面进行探讨,只要言之合理并符合题意要求即可得分。
观点:2 分,如果只有观点没有论述不得分。
论证:史论结合、论证充分、结构严谨得 7-10 分;史实与结论不能充分结合、论证不
完整得 3-6 分;只有结论没有史实作为论据得 0-2 分。
答案提示:以下示例仅作参考,不必完全拘泥于答案。
示例一:赞同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
古中国:夏商周时期都有政治中心,即都城形成王宫建筑群;形成分封制、宗法制、
礼乐制;井田制;比较成熟的汉字:甲骨文
古埃及:公元前 3100 年左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金字塔的建造;丰富多彩
的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
古印度:公元前 6 世纪,形成一系列国家;种姓制度;佛教、史诗、创造了 1 到 9 的
数字,发明了“0”。
古巴比伦:约公元前 18 世纪,汉谟拉比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原有城市成为向宫廷纳
贡的地方行政单位;《汉谟拉比法典》
以上史实可以证明,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都形成了符合文明象征的相
关内容,可以称之为四大文明古国。
示例二:“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需要修改。
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产生文明的时间并不相同,如果以此作为判断文
明古国的依据,那么古希腊以及美洲的玛雅、印加帝国都可以作为文明古国。
古希腊:公元前 2 千世纪,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公元前 8—6世纪,城邦制
度逐渐发展起来;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典型;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和喜剧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玛雅文明:玛雅人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城市建筑精美;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
成统治阶级;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采用 20 进制,知道“零”的概念。
印加帝国:马丘比丘城;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
高三历史答案 第 2页 共 3页
综上所述,由于文明的起源地不止四个,而是更多个,各地区进入文明的时间也有很
大差别,因此,“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从“古”的标准、从“大”的标准来看都是不确
定的,所以“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并不准确,应改为多个文明古国。
示例三:“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是错误的。
虽然“四大文明古国”都符合“文明”的大部分特征,但它的产生并不是学术界认可
的研究成果。
“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
的入侵,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不断加深,戊戌维新失败后,中国
传统文化遭到严峻挑战,民族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认
为开启民智、维护传统文化以提振民族信心是当务之急,在其宣传下,“四大文明古国”的
说法广泛传播。
“四大文明古国”的称呼是不确切的。因为对于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伦
这四个国家的判断标准不确定;指代的地域不准确;与新的考古成就不切合。因此它并不是
学术界认可的考古学或历史学研究成果。
所以,“四大文明古国”只是近代时期出现的带有特殊目的的说法,不具有史学价值。
20.(12 分)
(1)(8 分)
变化:①地方政府职能专业化;②地方政府民主化;③民生服务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
(注:以上每点 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 4 分。)
原因:①工业革命的开展; ②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③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影响; ④启蒙思想及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
(注:以上每点 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 4 分。)
(2)特点:(4分)
①逐渐把福利制度作为政府的义务;
②以立法形式推动福利制度建设,最初的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
③有针对性的选择救济对象等。
(注:以上每点 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 4 分。)
高三历史答案 第 3页 共 3页葫芦岛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历史
注意事项:
1.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贴在相应位置。
3.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尊为天子,设官“抚万民,度四方”。帝尧之时,“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虞舜设官分职,“播时百谷”以解除饥馑,“敬敷五教”以教化民众。《尧典》、《舜典》、《大禹谟》等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些文献
A.论证了皇权专制合理性       B.突出了农业的邦本地位
C.说明教化百姓的重要性       D.强调以民为本的合理性
2.根据《汉书》记载,汉初惠帝和高后时代,公卿皆武力功臣,文士如秦代一样不被笔墨供养,而文帝时却下诏要求各诸侯王、公卿、郡守为朝廷“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这一变化反映了此时汉政权
A.社会建设成为社会主旋律      B.统治者追求“有为”治国
C.治国政策已转向重文轻武     D.内忧外患得到有效解决
3.据载:唐太宗平突厥后,“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但贞观十四年,唐政权平定高昌之后,设“都护之职,掌抚尉诸蕃,辑宁外寇,觇候(chān hòu侦察)奸谲,征讨携贰”。这次调整说明唐王朝
A.综合实力超越了突厥      B.放弃了羁縻府州政策
C.强化对西北的统治权        D.旨在防止各部族叛乱
4.《熙宗孝成皇帝四》记载:迁居中原的普通女真百姓以改汉姓易汉服为时尚,致使朝廷多次下诏“敕女真人不得改为汉姓及学南人装束”。这一诏令从侧面反映出
A.金政权注重本民族文化传承     B.政府反对学习中原文化
C.内地文化对金朝的异质作用    D.女真文化优于汉族文化
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食粮折输变卖,无不以银,后遂以为常,盖番舶之来多矣。”在此,顾炎武旨在强调
A.税制改革缘于白银内流     B.白银内流加速其货币化
C.白银已经成为主要货币      D.远途贩运业因此而发展
6.清收复台湾后,“内地无业之民,视台地为乐土,冒险而趋,络绎不绝,请照以往者有之,私行偷渡者有之。”这种现象
A.改变了台湾人口性别结构      B.加剧了当地的土地兼并
C.促进了两岸文化同源发展      D.巩固了清政府在台地位
7.光绪二十四年颁布的《明定国是诏》中宣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A.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 B.劝导人们放弃天朝观念
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法阻力 D.鼓励人们学习西方制度
8.图1是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为五四运动
爆发印发的“号外”,表明当时
A.学生运动的中心在上海
B.民主主义成为主流
(
图1
)C.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变化
D.学生运动声势浩大
9.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
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
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
A. 打击封建地主阶级的力量
B. 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需要
C. 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D. 壮大反抗国民党政府力量
10.图2是翁逸之于1955年 创作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A. 宣传党开展农业合作社的方针政策
B. 倡导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
向劳模学习· 向劳模看齐
图2
)C. 宣传中国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D. 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高三历史 第1页 共6页 高三历史 第2页 共6页
11.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A.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B.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
12.玄奘对印度的种姓制度曾做如下描述:“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二曰刹帝利,王种也,奕世君临,仁恕为志。三曰吠奢,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曰戍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在玄奘看来,7世纪的印度
A.种姓歧视走向崩溃 B.社会阶层无法流动
C.农民社会地位下降 D.职业选定唯种姓论
13.中东北非是多民族聚居区,阿拉伯帝国的征服运动是以伊斯兰教为旗帜的,因而帝国的民族政策大多是通过宗教原则而体现出来的,下列关于阿拉伯帝国统治政策说法正确的是
A.按人口多少设置政区下各级官员 B.对犹太教等异教徒实行歧视政策
C.对先进民族文化高度重视的政策 D.苏丹任命穆斯林来担任行省总督
14.对图3所示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25
20
15
10
5
0
0.1
2.9
4.9
7.2
13.2
23.6
美国
德国
1750年
1860年
1900年
)
美、德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总产量的份额(单位:%)
图3
A.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B.工业革命推动了美、德工业经济迅速发展
C.美、德两国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
D.欧美国家开始从“蒸汽时代”迈入“电气时代”
15.1945年美苏两国在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接受日军投降,这就是“三八线”的来历。1961年为阻止民主德国的居民逃往西柏林修筑了柏林墙,除留下过境站的出口外,其他地方一律封住。这一线一墙的产生
A.两者都是军事斗争的结果 B.都是美苏“冷战”的必然产物
C.都预示世界局势趋向紧张 D.都断绝了两边居民贸易往来
16.2022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G20)国家领导人再次相聚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在“共同复苏、强劲复苏”的主题下,借助今后几年发展中国家连续轮值G20峰会的有利条件,协同“金砖+”合作机制,加快合作成果转化。将极大地促进G20全球治理机制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根据材料回答全球治理机制变化的背景
①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②二十国集团积极致力于构筑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共同问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立应对这些挑战
④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促进多极化趋势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疫灾是人类灾害链网中的顶级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中国古代先民对疫病防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伤寒杂病论》《温疫论》等中国古代疫病防治的集大成之作对于古人战胜疫病起到了积极的技术支撑。统治阶级对疫病会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皇帝们一方面下诏罪己,另一方面采取措施:汉元帝“……募徙贫民,县次给食。”宋徽宗设置“安济坊”(也就是中国古代的医院),“宜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统治者重视疫情信息的上报与处理,还采取保护水源,改善城市卫生的必要措施从根本上加强对疫灾的治理,甚至于官员的政绩考核奖惩都与疫病防治挂钩。……明代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医疗制度……有清一代在明代疫病治理方略的基础上,又有改进。
——摘编自《中国古代防疫措施探析》《中国古代防疫思想变迁》等
(1)依据材料,概括古代政府防治疫情的主要举措。(8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疫情防治的特点。(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平民教育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金陵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为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教”,到农村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他们认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农民“愚”“穷”“弱”“私”,是西方近代文化的输入引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或崩溃。因此,只需要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进行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
——摘编自郑大华《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1983年中央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确立了“乡政村治”二元基层治理体制新模式,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 逐步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进入21世纪,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制度,开创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先河,2006年,中国农村结束了2600多年“皇粮国税”的历史,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向着统筹城乡的方向发展,“全民低保”进入攻坚阶段。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背景和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改革的意义。
(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的性质时,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第3章:最初的欧亚大陆文明
材料二
初为据乱次小康,四土先达爰滥觞。支那印度邈以隔,埃及安息(侯官严氏考定小亚细亚即汉之安息,今从之。)邻相望。(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及印度、埃及、小亚西亚是也。)
——摘自梁启超《二十世纪太平洋歌》,1901年
根据材料一中关于文明的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 “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这一说法进行解释、修改或否定,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1835年,英国颁布法律,规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
——摘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一般有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补助。在这些“福利国家”的措施,英国是当时西方国家拥有社会保障立法最为完备的国家。
——摘自黄安年《西欧和北欧国家的福利保障政策》
英国的社区活动 美国的社区图书馆
图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30年代英国地方自治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福利制度的特点。(4分)

辽宁省葫芦岛市2022-2023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