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重庆市沙坪坝区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历史综合试卷(含解析)
重庆市沙坪坝区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综合卷
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的生活化特征突出,风格活泼愉快;青铜时代,以饕餮纹为代表的青铜纹饰凶猛庄严,凸显出神秘和威严。这从侧面反映了( )
A.纹饰的用途发生根本转变 B.统治权威的加强成为需求
C.民众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D.古代手工业技术不断提高
2.据统计,在湖南省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 )
A.赋税负担沉重 B.法律制度严酷 C.强化地方管理 D.行政效率提高
3.《黄帝内经》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名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并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黄帝内经》中的这一思想( )
A.彰显了实践经验体系的建构 B.坚持了道家无为而治理论
C.强调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 D.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4.下图所示为山东嘉祥洪山村东汉画像石(局部)图中左侧男子跪地执斧砍制木料,面前有一辆即将制成的推车;其背后妇人,背负小儿,手拿一段辋(车轮外周);下侧一人呈操作状,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东汉( )
A.家庭手工业的进步 B.地主庄园的生产模式
C.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D.浪漫主义的绘画潮流
5.魏晋南北朝时期,后赵石勒设“君子营”,礼遇“衣冠华族”,重用汉儒张宾等,“朝会常以天子礼乐飨其群下,威仪冠冕从容可观矣”。北魏拓跋理吸收汉族士人,制定典章制度,按照周秦以来中原王朝的规模,建立北魏朝延。这些做法( )
A.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B.实现了国家大一统
C.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内迁 D.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6.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鸦片输入中国的数量激增。1907年,英国政府与清政府达成协议,同意从次年起逐年递减英国鸦片输入中国数量,10年内全部停止。这一政策转变反映了英国( )
A.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B.认为鸦片贸易无利可图
C.反思鸦片贸易的罪恶 D.对华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7.1904年10月,重庆各商帮集会成立了重庆总商会,订立了《重庆商会章程》,会馆门口挂出楹联:“登高一呼,直唤四百兆同胞同兴商战;纵目环顾,好凭数千年创局力挽权利。”这反映了当时( )
A.商人政治地位的极大提高 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重庆是西南地区商业中心 D.实业救国观念的流行
8.毛泽东在总结民主革命的经验时指出:“有先生有好处,也有坏处。不要先生,自己读书,自己写字,自己想问题。这也是一条真理。我们过去就是由先生抓着手学写字。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5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这一认识旨在( )
A.肯定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B.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重视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D.借鉴苏俄革命的成功经验
9.下图为1952—1957年中国经济发展数据图,从图中信息可知该时期(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基本实现 B.农业生产呈现下降趋势
C.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体现 D.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10.浙江义乌“鸡毛换糖”源于清代乾隆年间,每年农闲季节,农民肩挑糖担走村串巷,用自己熬制的红糖上门换取禽兽毛骨、废铜烂铁,博取微利。1980年义乌县政府颁发了7000余份《小百货敲糖换取鸡毛临时许可证》,允许农民从事该活动。这一做法反映了当时( )
A.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 B.市场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C.农村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D.国家对商业活动的严格限制
11.公元前18年奥古斯都颁布《尤里乌斯法》。法令规定:“罗马男子如果有三个孩子则可以免除公民劳役;禁止独身者接受遗产和遗赠,无子嗣者只能继承留给他们的遗产和遗赠的一半。”这说明罗马法( )
A.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B.限制了公民的权利
C.强调国家利益至上 D.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12.11—13世纪,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以契约的方式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有证明人共同签署生效。这种契约关系( )
A.影响了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B.削弱了教会特权
C.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D.强化了专制王权
13.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发展
B.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加重
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14.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同时,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这说明《非战公约》( )
A.维护和平实际作用有限 B.有效制止了军备竞赛
C.确立了民族自决的原则 D.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
15.下图为1980—2008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全球贸易规模对比情况。据此可知( )
A.发展中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 B.全球贸易规模持续扩张
C.旧的世界经济秩序受到了冲击 D.发达国家逐步走向衰落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3小题,共55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3分)
材料一 1271年元朝建立,定都大都(今北京)。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旧有河道迂回曲折,水路转运诸多不便。世祖忽必烈采纳韩仲恽、郭守敬等人的建议,截弯取直,重新规划运河线路。将旧运河的中段东移到今山东境内,再修通京、津地区的河道,直达大都。1293年,南起杭州、北抵大都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1700余公里。由于运河各段地势高下不一,元朝改善坝闸技术,利用更加省时、省力的复式船闸来调节水量提高运输能为,还专设都水监及下级机构掌管河道运营,严格控制来往船只,保障河道畅通。大运河凿通后,“江淮、湖广、四川、海上一部外诸番土贡粮运、商旅懋迁,毕达京师”,在沟通南北交通方面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苏伊士地峡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早在古代,埃及法老就曾试图领导人民开凿苏伊士运河,但没有成功。新航运开辟以后,伴随着世界市场的拓展,西欧国家企图控制关键性航路枢纽,法国觊觎苏伊士地峡由来已入。1854年埃及与法国签署开凿合同,法国人负责策划,历时十多年,运河终于竣工通航。但十几万埃及劳工因此食生,埃及政府也能入严重的债务危机。此后英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购买运河股票、甚至驻军侵害埃及。完全控制了苏伊士运河。直到1956年,埃及政府才通过艰难斗争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主权。
——摘编自吕桂霞《苏伊士运河与大英帝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在运河开凿和管理上的主要举措,并分析其意义。(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苏伊士运河开凿。(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运河发展的认识。(3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技术如同一道地平线,每增高一分,人类文明的图景就被改变一分。人类历史的滚滚洪流自有其衍变的规律,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重大的技术进步会把这种进程突然提速加快,让文明的进程以一种跃迁式的方式大踏步前进。技术无数次影响着全球历史发展的方向,影响着文明的走向。当然,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不断证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很难依靠单一技术甚至技术本身,其必然是政治、经济与技术的共同合力。当人们肯定技术对历史作用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发明技术、利用技术、推动技术改变社会的始终是人。
——摘编自张笑宇《技术与文明:我们的时代和未来》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技术与文明”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英国文学作品在15世纪到17世纪的创作中,中国人物形象是正面的。1599年,理查德发表了《航海全书》,对中国的税收、政府机构、农业经济等进行了介绍,还对科举制度进行全面阐述研究。1657年,威廉·坦普尔创作《论英雄的美德》,重点介绍了孔子及其思想,将孔子的哲人形象在西方进行宣传,使孔子在西方成为大众人物。17世纪后,中国的茶叶和丝绸、瓷器等传入英国,英国兴起了中国风,英国的普通建筑也采用中国园林建筑的样式进行构建。到了18世纪,依然有格尔斯密的《世界公民》表述了对中国文明的赞扬,称赞中国有非常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
——摘编自王爽《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
材料二 1795年,斯当东出版了《英使谒见乾隆记》。他以马嘎尔尼使团在华经历为“根据”,向欧洲展示了一个“几百年或上千年都没有进步”的“泥足巨人”的形象。中国“商人欺骗,农民偷盗,官吏敲诈勒索他人钱财”,“他们禁闭妇女、残杀婴儿、残酷、胆怯、肮脏,对技术与科学一窍不通”。
1873年,沙俄政客巴枯宁首次提到“黄祸论”,他相信反基督势力必将从亚洲出现,宣称中国是“来自东方的巨大危险”。189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开始在公开场合提出“黄祸”说法,认为“一旦千百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在“黄祸”声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排华浪潮。
——整理自马建标《冷观近代西方“黄祸论”》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欧洲“中国热”出现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在西方形象演变的认识。(4分)
历史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1.
【答案】B
【解析】据材料“陶器纹饰的生活化特征突出,风格活泼愉快……以饕餮纹为代表的青铜纹饰凶猛庄严,凸显出神秘和威严”可知,器物的纹饰从生活化、活泼愉快到凸显神秘与威严,根据所学可知,商周时期是我国的青铜时期,奴隶制国家建立,为突出君主统治权威,青铜纹饰更加凶猛庄严,故选B项;纹饰的用途主要是用作装饰,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A项;青铜器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的需要,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故无法推测民众审美变化,排除C项;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我国手工业技术不断提高,而材料旨在说明纹饰变化体现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
2.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可知,秦朝对地方的政令中包含了户籍赋税、仓储、军事、教育、医药、祭祀、道路运输等方面,说明秦朝对地方管理的强化,故选C项;虽然材料中有田租赋税、劳役徭役的政令,但没有赋役征收的具体规定,故A项无法判断,排除A项;秦律的特点是轻罪重型,法律只是秦简中政令的一个方面,不能概括整体,排除B项;秦朝时期推行文书制度,在文书中规定了上报的时限要求,提高了行政效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3.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可知,《黄帝内经》中强调人与天地的适应,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故选C项;材料中体现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实践经验侧重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思想体现了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无为而治侧重政治思想,排除B项;朴素的唯物论指的把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作为世界本源,材料中讨论的是天与人的关系,故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4.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画像石描绘了制作推车的场景,在制作中有一人佩刀而立,监督生产,根据所学可知,东汉庄园的手工业生产中存在强制性劳动的状况,故选B项;上述画像石是庄园手工业的生产状况,排除A项;画像石仅描绘了推车的生产,未对推车的销售进行描绘,故无法推测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排除C项;该画像石展现了东汉时期手工业生产的场景,具有一定的写实性,排除D项。
5.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后赵和北魏的少数民族首领学习汉族先进的典章制度,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故选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的历史大分裂时期,北魏统一北方,没有实现国家大一统,排除B项;北方地区寒冷的气候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内迁,与材料中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无关,排除C项;上述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排除D项。
6.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英国逐渐减少对华的鸦片贸易量说明资本输出逐渐占据主导后,英国越来越重视中国作为商品市场的地位,资本输出成为了英国对华贸易的主要方式,故选D项;英国只是转变了对华侵略的方式,并未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排除A项;鸦片贸易始终能够产生比较丰厚的利润,减少鸦片贸易只是英国转变对华侵略方式的表现,排除B项;英国停止鸦片贸易是为了服务于新的对华经济侵略方式,并非来自于对鸦片贸易的反思,排除C项。
7.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直唤四百兆同胞同兴商战”“好凭数千年创局力挽权利”,可知重庆总商会号召爱国同胞与列强通过发展实业竞争来挽救国家利权,体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想,故选D项;晚清时期抑商观念对普通百姓的影响依然存在,商人的社会地位只是出现了相对性的提高,排除A项;甲午战后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逐渐转变为奖励工商,排除B项;晚清时期我国的商业中心依然在沿江沿海地区的通商口岸,排除C项。
8.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不要先生,自己读书,自己写字,自己想问题”,可知毛泽东强调民主革命应该坚持将革命斗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切实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选B项;“我们过去就是由先生抓着手学写字……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说明毛泽东主要强调革命斗争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并未对具体的革命斗争方式进行说明,排除A项;1927年后统一战线已经破裂,排除C项;材料中毛泽东正是强调革命斗争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排除D项。
9.
【答案】C
【解析】据表格信息,1956—1957年我国的工农业总产值指数相比1952—1955年均出现大幅上升,这说明三大改造的完成解放了生产力,为我国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故选C项;表格对当时工农业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整体呈现,不单指工业化建设成就,排除A项;1952—1957年我国的农业总产值指数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只是上涨的幅度相比工业比较缓慢,排除B项;表格并未对农轻重的具体比例进行对比说明,无法体现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结论,排除D项。
10.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义乌县政府颁发了7000余份《小百货敲糖换取鸡毛临时许可证》,允许农民从事该活动”,可知政府允许“鸡毛换糖”的经济活动实际上表达了政府对个体私营经济的认可,体现了当时政府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尝试性突破,故选A项;我国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时间是1992年,排除B项;“鸡毛换糖”的做法只是乡村个体经济的表现,不属于乡镇企业的范畴,排除C项;政府对“鸡毛换糖”的活动采取支持态度说明国家对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减弱,排除D项。
11.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罗马男子如果有三个孩子则可以免除公民劳役;禁止独身者接受遗产和遗赠,无子嗣者只能继承留给他们的遗产和遗赠的一半”,可知罗马法免除劳役和遗产继承方面倾向于多子家庭,说明罗马鼓励生育,有利于社会发展,体现了国家利益至上,故选C项;材料中针对的是罗马公民,并不存在对贵族特权限制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内容是罗马法对免除劳役和继承财产相关规定,不属于对公民权利限制的条款,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罗马的国家利益,保护私有财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12.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1—13世纪,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以契约的方式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有证明人共同签署生效”,可知中世纪的契约关系规定任何君主或领主无权将个人意志随心所欲地强加于臣民,鼓励人们以权利斗争的方式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影响了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故选A项;宗教改革削弱了教会特权,排除B项;中世纪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C项;中世纪封君、封臣的契约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排除D项。
13.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可知工业革命开始后,工人劳动时间增加,说明资本家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故选B项;19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如火如荼进行,并未受到物价上涨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业时代工人劳动时间增加,而生活境遇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强调工人劳动延长,而工业结构变革强调轻重工业比重的变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14.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可知《非战公约》虽然提到放弃战争,但美国强调战争主动权掌握在主权国家手中,说明维护和平实际作用有限,故选A项;《非战公约》约束力有限,并未有效制止军备竞赛,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1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确立了民族自决的原则,排除C项;《非战公约》只是强调了战争方面的规定,不足以说明尊重各国独立主权,排除D项。
15.
【答案】C
【解析】据上图可知,1980—2008年发达国家全球贸易规模占比下降,发展中国家全球贸易规模占比上升,说明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在上升,冲击了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故选C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仍然以发达国家为主导,排除A项;材料只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全球贸易规模对比情况,没有提供全球贸易规模的具体数据,无法说明全球贸易规模的变化,排除B项;发达国家只是受到发展中国家的冲击,并未衰落,排除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16.(23分)
【答案】
(1)举措:截弯取直,重新疏凿运河;改进技术,提高运输能力;设置机构,严格管理。(6分)
意义:便利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保障漕粮运输,满足政治中心的物资需求:带动运河沿岸城市的繁荣和经济发展;为后世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任答3点,6分)
(2)评价:苏伊士运河的开凿是西方国家在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拓展的背景下进行的;(2分)运河的开凿缩短了欧洲通往亚非的航程;(2分)密切了欧亚非之间的贸易联系,加速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世界航运业的发展;客观上提升了埃及的国际战略地位。(任答1点,2分)但是也激化了西方国家对埃及的殖民掠夺,给埃及人带来巨大苦难。(2分)
(3)认识:远河承担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物质生产的丰富、技术的进步促进运河的开凿;运河的畅通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世界的整体化进程:政治变动影响运河发展。(任答2点,3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一“世祖忽必烈采纳韩仲恽、郭守敬等人的建议,截弯取直,重新规划运河线路”可知截弯取直,重新疏凿运河;据材料一“由于运河各段地势高下不一,元朝改善坝闸技术,利用更加省时、省力的复式船闸来调节水量提高运输能力”可知改进技术,提高运输能力;据材料一“专设都水监及下级机构掌管河道运营,严格控制来往船只,保障河道畅通”可知设置机构,严格管理。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一“江淮、湖广、四川、海外诸番土贡粮运、商旅懋迁,毕达京师”可知便利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保障漕粮运输,满足政治中心的物资需求;结合大运河的政治影响可知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结合大运河对沿岸城市的影响可知带动运河沿岸城市的繁荣和经济发展;结合大运河的历史影响可知为后世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2)据材料二“新航路开辟以后,伴随着世界市场的拓展,西欧国家企图控制关键性航路枢纽,法国觊觎苏伊士地峡由来已久”可知苏伊士运河的开凿是西方国家在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拓展的背景下进行的;结合苏伊士运河对世界联系的影响可知运河的开凿缩短了欧洲通往亚非的航程;密切了欧亚非之间的贸易联系,加速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世界航运业的发展;客观上提升了埃及的国际战略地位;据材料二“此后英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购买运河股票、甚至驻军侵害埃及。完全控制了苏伊士运河”可知激化了西方国家对埃及的殖民掠夺,给埃及人带来巨大苦难。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运河功能、开凿原因、交通作用和政治等方面分析可知运河承担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物质生产的丰富、技术的进步促进运河的开凿;运河的畅通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世界的整体化进程;政治变动影响运河发展。
17.(12分)
【答案】
示例:
论题:技术创新推动文明进步。
中国人发明的火药传播到欧洲之后,欧洲人大规模装备于武器,冲击了欧洲封建贵族的统治地位,改变了欧洲持续了数百年的政治关系。欧洲人还把火药用于殖民扩张和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人类向近代过渡。
工业革命时期,改良蒸汽机的出现,使得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进一步削弱,增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能力。此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社会信息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促进了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注:“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学生若答其他且符合要求亦可)
【解析】
据材料“技术如同一道地平线,每增高一分,人类文明的图景就被改变一分”,可知作者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会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改变人类发展的面貌,例如:四大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的近代化、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促进了城市化、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迎来了信息化时代,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据材料“技术无数次影响着全球历史发展的方向,影响着文明的走向”,可知作者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人类的发展,还会影响全球历史发展的方向;据材料“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很难依靠单一技术甚至技术本身,其必然是政治、经济与技术的共同合力”,可知作者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既需要科技创新,还需要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配合,所以,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因素具有多重性的特点;据材料“也不要忘记,发明技术、利用技术、推动技术改变社会的始终是人”,可知作者认为人自身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主导性力量,所以国家和社会需要高度重视类自我价值的开发和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18.(20分)
【答案】
(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传教士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制度介绍给西方,中国的文化和物质对西方有强大吸引力;欧洲思想家借助中国文化制度批判封建制度和思想。(每点2分,共8分)
(2)变化:中国由西方学习倾慕的对象变成了落后、愚昧的代表,是对西方文明的威胁。(2分)
原因:西方经过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专制强化,闭关自守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停滞,落后于西方;西方种族主义思想流行;为西方对华的殖民侵略扩张提供依据。(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3)认识:中国形象的演变与中国社会发展,国家实力相关;中国形象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影响。(每点2分,共4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对中国的税收、政府机构、农业经济等进行了介绍,还对科举制度进行全面阐述研究”,可知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西方传教士也乐于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介绍到西方;据材料一“将孔子的哲人形象在西方进行宣传”“中国的茶叶和丝绸、瓷器等传入英国”,可知当时中国发达的手工业技艺和哲学思想深得欧洲人的喜爱;据材料一“称赞中国有非常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可知当时欧洲正处于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人对中国政治体系的研究和赞美,有利于批判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二“表述了对中国文明的赞扬,称赞中国有非常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展示了一个‘几百年或上千年都没有进步’的‘泥足巨人’的形象”“宣称中国是‘来自东方的巨大危险’”,可知15—18世纪的欧洲对中国的形象以赞美为主,但是19世纪的欧洲对中国的形象逐渐转变为愚昧、落后的代表,甚至认为中国对西方文化存在威胁。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他们禁闭妇女、残杀婴儿、残酷、胆怯、肮脏,对技术与科学一窍不通”,可知他们对中国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发展面貌,传统的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封建专制统治高度强化,长期的闭关锁国和儒家思想使中国社会逐渐走向停滞,所以西方学者往往以愚昧、落后的形象来形容中国;与中国的发展停滞相对应的是,同时期的西方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出现了质的飞跃,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的洗礼,使欧洲人文主义思想逐渐发展成熟,科学理性成为人们的精神信仰,同时一部分欧洲国家还通过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中西方之间的发展差距日益明显;据材料二“沙俄政客巴枯宁首次提到‘黄祸论’”,可知种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使部分西方学者发展成为了针对其他民族的狭隘的种族主义理论;据材料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排华浪潮”,可知部分西方学者塑造中国威胁论,为他们掀起反华浪潮、进行大规模殖民扩张提供依据。
(3)据材料一“称赞中国有非常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可知当时中国的社会文明发展程度领先于西方,所以西方学者以正面的形象赞扬中国;据材料二“‘几百年或上千年都没有进步’的‘泥足巨人’”,可知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对中国的形象明显转向批判,这说明中国形象的演变深受中西方国家实力发展变化的影响;其次,16—18世纪的西方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期,所以亟需借助通过树立中国形象来进行反封建斗争,而19世纪后的西方主要热衷于殖民扩张和拓展世界市场,所以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也会影响到中国形象的变化。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