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单元练习(含解析) 八年级化学人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燃料及燃烧的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
A.若室内着火,应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B.氢气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应大力开发
C.燃气泄漏,应迅速关闭气阀,开灯检查
D.燃着的酒精灯翻倒,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
2.下列成语原意与燃烧不相关的是
A.釜底抽薪 B.抱薪救火 C.杯水车薪 D.卧薪尝胆
3.下表是几种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据此判断在空气中最易爆炸的是
气体 CH4 H2 CO C2H2
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5%~15% 4%~75% 12.5%~74% 2.5%-80%
A.CH4 B.H2 C.CO D.C2H2
4.下列关于“可燃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冰”外形像冰,是天然气冷却后得到的固体
B.“可燃冰”燃烧后几乎不产生残渣和废气,被誉为“绿色能源”
C.通常状况下,天然气和水就能结合成“可燃冰”
D.“可燃冰”储量巨大,属于可再生能源
5.下列措施或事故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油库着火用水扑灭
B.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乘坐电梯逃离
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用燃着的蜡烛做“灯火试验”
D.发现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油烟机排气
6.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甲烷在空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至红热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D.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微弱淡蓝色火焰
7.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嘴吹灭蜡烛—隔绝氧气 B.木柴架空—增大了氧气浓度
C.关闭燃气炉具阀门—清除可燃物 D.高压水枪灭火—降低着火点
8.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式,以下推理不正确的是
A.干冰升华可以吸收大量的热,则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煤粉比煤块在空气燃烧更剧烈,则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D.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则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
9.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小明加热烧瓶使水蒸气通过加热的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铜管口b处,此时火柴没燃,迅速移开,火柴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柴在b处没有燃烧的原因是没有足够的氧气
B.a处水沸腾时压强大于常压
C.b处水蒸气作用是给火柴头燃烧提供温度
D.铜管弯成W状是增大接触面积
10.生产、生活和实验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下列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发现家中燃气泄漏,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B.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贴近地面逃离火场
C.酒精洒到桌上着火了,立即用水浇灭
D.在煤炉上放一壶水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11.安全生产离不开化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屋内起火立刻打开门窗通风
B.在夜晚发生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C.煤矿井下停电,要立即点火照明
D.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做灯火实验检查
12.化学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起着重要作用,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B.化石燃料燃烧会造成空气污染,所以禁止使用
C.煤的干馏可以有效的提高其利用率,相当于延长化石燃料的使用寿命
D.使用汽油和柴油的汽车尾气应采用催化净化装置,将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
13.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要达到着火点
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
C.水中白磷通氧气前后的实验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
D.只有图1实验,不能证明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达到着火点和与氧气接触
14.环保、能源、资源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下列有关其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雨水显弱酸性
B.“温室效应”主要是由CO2等气体引起的
C.生活中,人们常用过滤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D.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污染,节约石油资源
二、填空题
15.某化学兴趣小组将下图所示的实验搬上了舞台,震撼了师生,展示了化学的魅力。
A.粉尘爆炸实验B.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C.电解水 D.CO2与NaOH溶液反应
(1)A实验说明可燃物与氧气______,燃烧越剧烈。
(2)B实验可以比较空气与呼出气体中______含量的不同。
(3)C实验中电源负极端的玻璃管中生成的气体是______。
(4)D实验可用于研究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关闭止水夹K,将NaOH溶液全部挤入烧瓶,振荡;然后打开止水夹K。即可观察到水倒吸入烧瓶,变为红色,形成美丽喷泉。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16.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但它却是一把双刃剑。
(1)大火无情,重在防范。在生活中,能有效预防火灾的措施有______(填序号)。
①停电时一定要拔掉电器插头,慎用蜡烛等明火
②电器着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③定期防火检查,更换灭火器药剂
④厨房煤气泄漏,迅速打开排气扇通风
(2)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______。
②写出在图集气瓶中硫燃烧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在点燃的条件下,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请把图中B框中的微观粒子补画齐全______。
17.按要求用符号回答下面问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单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硝酸钾溶液中的阴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8.请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甲中可观察到硫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 。
(2)利用装置乙进行实验。①玻璃管中的现象是黑色的粉末逐渐变为 ______ 色,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 ;②仪器a中的现象是 _________ 。该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是 ____________ 。
(3)丙中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________ 。该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_____ , _____ 。
四、计算题
19.某纯净物X 32g在160g氧气中充分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X + 2O2 CO2 + 2H2O
请完成下列问题:
(1)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2)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____ (写出计算过程)
20.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若要使汽油充分燃烧,可将汽油喷成雾状后点燃,其目的是___________;一定质量的乙醇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后,生成11g二氧化碳和21g一氧化碳,同时生成___________g水。
五、综合应用题
21.为减缓温室效应,我国政府向世界郑重承诺,中国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请完成以下问题:
(1)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就要从源头上减少排放______。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若每个家庭每天平均消耗甲烷320g,计算每个家庭每天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假设甲烷完全燃烧,写出计算过程)
(3)将CO和CO2的混合气体3.6g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充分反应后,再将所得的气体全部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充分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的质量为19.7g。
(已知:①Ba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97;②)
①根据实验数据及碳元素质量守恒,请在坐标图中绘制出化学反应过程中碳元素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并标出相应的坐标数据______。
②原混合气体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填最简比)。
参考答案:
1.B
【详解】A、若室内着火,立即打开门窗通风可能使室内氧气变的充足,使燃烧更剧烈,错误;
B、氢气燃烧值生成水、原料来源广、热值大,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应大力开发,正确;
C、燃气泄漏,应迅速关闭气阀,但不能开灯检测以免电打火引发燃气发生爆炸,错误;
D、燃着的酒精灯翻倒,立即用湿抹布盖灭即可,错误;
故选:B。
2.D
【详解】A、釜底抽薪,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与燃烧相关。
B、抱薪救火是增加可燃物,与燃烧有关。
C、杯水车薪是利用水来灭火,与燃烧有关。
D、卧薪尝胆,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原意与燃烧不相关。
故选:D。
3.D
【分析】根据爆炸极限表示的是该气体在混合气体中所占的气体体积分数的范围,该范围越大表示该气体越容易发生爆炸.
【详解】爆炸极限所表示的范围越大,该气体发生爆炸的可能性越强,在四种气体中C2H2的爆炸范围最大,是最容易发生爆炸的气体.
故选D
【点睛】该题是对爆炸极限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爆炸极限范围的意义,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4.B
【详解】A、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而不是固态的天然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B、可燃冰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几乎不产生残渣和废气,被誉为“绿色能源”,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可燃冰是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缓慢形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可燃冰属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5.C
【详解】A、油的密度比水的小,油会浮于水面,与氧气接触更充分,油库着火不能用水灭火,故选项说法错误;
B、火灾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生,以防断电后被困电梯内,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命,故选项说法错误;
C、久未开启的菜窖中容易积聚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可以用燃着的蜡烛做“灯火试验”以检验二氧化碳含量是否过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D、煤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易发生爆炸,及时用手机拨打火警电话会产生电火花,可能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6.D
【详解】A、甲烷在空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A正确;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放热,故B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C正确;
D、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故D不正确。
故选D。
7.C
【详解】A、用嘴吹灭蜡烛,使温度降低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木柴架空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关闭燃气炉具阀门,清除或隔离了可燃物,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高压水枪灭火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D
【详解】A.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的俗称,干冰升华可以吸收热量,故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正确;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正确;
C.煤粉比煤块在空气燃烧更剧烈,说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其燃烧越剧烈,正确;
D.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但是人类利用的能量不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如风能、太阳能等,不正确;
故选D。
9.B
【详解】A、火柴在b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火柴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氧气,不符合题意;
B、a处水沸腾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气体逸出,气体变稀,故a处水沸腾时压强小于常压,符合题意;
C、b处水蒸气作用是给火柴头燃烧提供温度,使温度达到火柴头的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D、铜管弯成W状,可以增大水蒸气的受热面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B
【详解】A、发现家中燃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故A选项错误;
B、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贴近地面逃离火场,故B选项正确;
C、酒精洒到桌上着火了,不能用水浇灭,水的密度比酒精的大,酒精会浮在水面继续燃烧,应该用湿布或沙土盖灭,故C选项错误;
D、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所以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吸收产生的一氧化碳,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1.D
【详解】A、屋内起火立刻打开门窗通风,室外的新鲜空气进入室内,室内氧气浓度增大,会加大火势,选项错误;
B、在夜晚发生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产生的电火花会引燃煤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引起气体燃烧,甚至是爆炸,选项错误;
C、煤矿井下停电,立即点火照明,会导致明火引燃矿井内的瓦斯,发生爆炸,选项错误;
D、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做灯火实验检查,避免菜窖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导致人缺氧窒息,选项正确;
故选D。
12.B
【详解】A、根据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可以防止水污染解答;
B、根据化石燃料的重要作用来分析;
C、根据有效缓解“白色污染”的方法解答;
D、根据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进行解答。
解:A、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可以防止水污染,故正确;
B、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能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应合理使用,故错误;
C、使用可降解的塑料可以有效缓解“白色污染”,故正确;
D、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所以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可以将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故正确。
13.D
【详解】A、铜片上的白磷、红磷都和氧气接触,温度也相同,然而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要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水中白磷不与氧气接触,温度也相同,因此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水中白磷没通氧气前不燃烧,通氧气后燃烧,通过水中白磷通氧气前后的实验对比,可以说明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AB分析知,只有图1实验,也能证明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达到着火点和与氧气接触,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4.C
【详解】A.pH<5.6的雨水称为酸雨,由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故正常雨水显弱酸性,正确;
B.二氧化碳气体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正确;
C.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过滤不能降低水得硬度,错误;
D.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污染,节约石油资源,因为乙醇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污染相对较小,正确;
故选C。
15.(1)接触越充分(或接触面积越大)
(2)氧气/O2
(3)氢气/H2
(4)
【详解】(1)A实验是粉尘爆炸实验,对干面粉鼓气后,大量面粉颗粒与蜡烛火焰接触,燃烧后放出大量热,从而引发爆炸,是因为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2)B实现现象为左瓶中小木条比右瓶中小木条燃烧时间更长,能够说明空气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前者比后者高,故B实验可以比较空气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的不同。
(3)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故C实验中电源负极端的玻璃管中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4)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16. ①③ 防止灼热的生成物炸裂集气瓶
【详解】(1)①停电时一定要拔掉电器插头,慎用蜡烛等明火,可以有效防止火灾的发生,正确;
②电器着火,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错误;
③定期防火检查,更换灭火器药剂,可以有效防止火灾的发生,正确;
④厨房煤气泄漏,不能打开任何电器开关,所以不能打开排气扇通风,防止发生爆炸,错误。
故选①③。
(2)①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防止灼热的生成物炸裂集气瓶。
②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个数不变,反应后有4个这种原子,这种原子共10个原子,反应前共有这种原子4个,这种原子6个,所以还需要这种原子4个,也就是2个这样的分子,所以方框内需要补充“”。
17. Al N2 CH4
【详解】(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Al。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单质是氮气N2。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
(4)硝酸钾溶液中含有钾离子与硝酸根离子,阴离子即为硝酸根离子。
【点睛】地壳中排名前四的元素分别是:氧、硅、铝、铁,因此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18. S+O2 SO2 红 CO +CuOCu + CO2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提供热量 使水中白磷隔绝氧气
【详解】(1)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O2 SO2;
(2)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乙玻璃管中的现象是黑色的粉末逐渐变为红色,化学方程式为:CO +CuOCu + CO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有毒需要尾气处理,所以该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3)由于白磷着火点低,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没有达到红磷着火点,所以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通过对比可燃物要燃烧除和氧气接触外,还必须得到着火点。该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使水中白磷隔绝氧气。
19.(1)CH4 (2)88g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物质的化学式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首先判断哪种物质过量,然后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
(1)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X+2O2 CO2+2H2O,反应前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0、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4、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物质X的化学式为CH4;
(2)根据化学方程式CH4+ 2O2 CO2 + 2H2O可知,CH4与O2的质量比是16:64,可知反应时氧气过量。
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H4+ 2O2 CO2 + 2H2O
16 44
32g x
x=88g
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g。
20. 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7g
【详解】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甲烷与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若要使汽油充分燃烧,可以增大氧气的含量,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将汽油喷成雾状后点燃就是增大了汽油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一定质量的乙醇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后,生成11g二氧化碳和21g一氧化碳,说明该反应是乙醇的不完全燃烧,11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21g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反应前只有乙醇中有碳元素,碳元素的质量为:3g+9g=12g,乙醇的化学式为C2H5OH,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6×1)=12:3:8,故氢元素的质量为3g,所以生成水的质量为:。
21.(1)二氧化碳/CO2
(2)解:设每个家庭每天消耗甲烷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x
答:每个家庭每天消耗甲烷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0g;
(3) 1:2
【解析】(1)
缓解温室效应,从源头上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
见答案;
(3)
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守恒,故碳元素的质量保持不变,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混合物中的碳元素与碳酸钡中的碳元素质量相等应为,故化学反应过程中碳元素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应为:;
②原混合气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混合气的质量为3.6g,由上一问可知,原混合气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2g,故混合气中氧元素的质量为2.4g,故原混合气体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