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第五周周测生物试卷(答案)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周周测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16小题,共40分。其中1-12小题每小题2分,13-16小题每小题4分)
1.“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蛉”,清朝康熙年间被划为“木兰围场”,成为皇家猎苑。清末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经过几代塞罕坝人不懈奋斗,创造了从“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到“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围场到荒原,再从荒原变林海的过程,发生了次生演替
B.“荒原变林海”的过程中,大力植树造林增大了土壤碳汇
C.林海生长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相等,达到收支平衡
D.塞罕坝四季景色不同与阳光、降雨、温度等的季节性变化有关
2.某高山草甸生态系统受气候变暖影响,雪线上升,原本被积雪覆盖的裸岩区逐渐被地衣和苔藓群落占据。10年后,该区域演替为以灌木为主的群落,并出现少量乔木幼苗。研究者发现:
①灌木通过密集根系与草本植物竞争水分和无机盐,导致草本植物减少
②乔木幼苗分布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灌木区
③鸟类多样性在灌木群落阶段达到峰值,乔木入侵后开始下降④土壤微生物分解速率在演替后期加快
基于上述信息,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
A.气候变暖改变了演替的方向,直接导致乔木成为优势种B.灌木通过种内竞争维持自身优势,是演替的主导因素
C.鸟类多样性变化仅由乔木入侵导致的食物资源减少引起
D.土壤有机质积累与微生物活动共同加速了其向乔木群落的演替
3.某小岛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在岛上物种丰富,椰树成荫,景色优美,已发展为旅游胜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椰树苗与椰树在垂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游人与岛上生物存在种间竞争和捕食等种间关系
C.物种丰富度是区别该岛屿群落与其他群落的重要特征D.该岛屿发生初生演替时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种的消亡
4.2020年12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为8848.86米。据科学家对珠峰地区的考察研究,发现珠峰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植被增加趋势越来越明显。下图表示珠峰不同海拔高度地段的植被分布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要调查珠峰北坡生长的一种珍贵的草本药材的种群数量,可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B.珠峰南坡从常绿阔叶林到高山灌木林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珠峰南坡植被类群逐渐发生变化,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有湿度、地形、土壤湿度等
D.珠峰海拔6000m~7000m地段出现了绿色植物的原因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化,为绿色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5.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B.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持续增长需定期投放饵料等
C.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D.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一般呈“S”形,且K值往往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6.某山间洼地植被原由灌木、苔藓和地衣组成,某种阔叶乔木侵入该地并逐渐占据优势,导致苔藓与地衣逐渐减少。该种乔木呈零散分布,被称为“树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树岛”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的能力B.“树岛”中苔藓与地衣最终会全部死亡
C.“树岛”改变了山间洼地原有的水平结构D.阔叶乔木逐渐占据优势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7.如图表示某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随着时间的变化,①表示人为影响下的演替,②表示自然演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显示人类活动可以使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B.若①表示人为种植乔木,则与同时段②相比,①的草本植物种类可能较少
C.该群落演替的起点可能是沙丘,但不可能是火灾后的草原
D.随着时间的延长,①②演替群落的分层结构均越来越复杂
8.某沙化草原实施生态修复时,科研人员种植耐旱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可分泌有机酸促进沙粒黏结成团,枯枝落叶被分解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进而吸引昆虫和小型动物栖息。随着植被恢复,该区域土壤保水能力增强,生态系统逐步趋于稳定。与上述过程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等非生物环境的改善是后续群落演替的基础B.该演替过程就是群落内原有物种逐渐恢复到原有状态
C.昆虫和小型动物等消费者可以加快有机物向分解者的转移
D.调查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时可借助放大镜、体视显微镜等进行观察
9.某湖泊水源断绝、湖水退却后暴露出沙丘(从未被任何生物群落占据过),先是长出草本植物,后形成白杨林,最后出现松树林后不再变化,历时700年。关于此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沙丘到松树林的演替过程为初生演替B.松树比白杨在资源争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
C.演替至松树林就不再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D.松树林烧毁后再形成松树林不需要700年
10.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个生物群落中没有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完全相同
B.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遇到外来物种入侵时,一般容易被淘汰
C.生态位相似但存在地理隔离的种群可能会进化出相似的生理结构
D.随着群落的演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差异可能变大,群落结构更复杂,资源利用更充分
11.群落具有空间异质性特点,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空间异质性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
B.可以根据森林植物的垂直分布情况和各层次枝叶茂盛程度来预测鸟类多样性
C.在土壤和地形变化频繁的地段,群落含有更少的植物种,而平坦同质土壤的群落多样性更高
D.某些种类植物种子落在母株周围形成集群,某些却随风散播很远,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12.资源八角寨有许多裸露的红色岩石,岩石表面生活着地衣、苔藓,随时间推移,形成独具特色的丹霞地貌和原始森林,其中资源冷杉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科研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一般是向群落结构复杂的方向进行,最终都能演替成森林群落
B.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地衣先于苔藓出现,加速了岩石风化形成土壤
C.丹霞地貌中的生物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变化的现象属于次生演替
D.丹霞地貌的原始森林中资源冷杉的分布有高有矮,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13.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有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方式。矿藏开采往往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自然修复比较慢。人工修复能够通过人工制造表土、插种等措施加快矿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使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废弃矿山发生的自然修复过程比较慢,属于初生演替
B.修复过程中动物取食植物减缓了群落演替速度,不利于自然修复
C.修复过程中食物网逐渐趋于复杂,不同物种生态位重叠程度增加
D.人工播种应该优先选用本地乔木,提高群落的垂直结构的复杂程度
14.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内所有种群的集合体。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不平衡的状态B.群落在演替过程中最终都会形成森林群落
C.两种生物能长时间共同存在,说明其不存在生态位重叠
D.描述一个物种的生态位需包括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
15.“相对多度”是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在某退耕农田的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的“相对多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一般会逐渐增多
B.群落内部甲、乙和丙之间的竞争也会对群落演替造成影响
C.第10年至第20年物种甲的种群密度在逐渐减小D.第20年时物种乙不一定是该群落的优势种
16.在探究某退耕农田的自然恢复过程中,科研人员记录了三种主要植物物种甲、乙和丙的种群动态。这些物种的相对多度(即某一物种的个体数量占群落总个体数量的比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一所示,物种乙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二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一中,甲最先出现,丙的数量在60年后一定会大于乙,而成为优势种
B.图二中的cd段对应图一第30年至第50年,因为乙增长速率在下降
C.调查甲、丙种群密度的方法分别是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D.丙种群密度在后期显著增加,可能呈现“S”型增长特征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40分,请考生按要求答题)
17.大兴安岭沿沼泽至森林方向上依次分布有5种典型天然沼泽湿地(如图所示,图中数据为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具有 结构。白桦沼泽群落中区别于其他群落的特征是 。
(2)若大兴安岭的草丛沼泽湿地在自然状态下不断退化,其植被变化顺序是:海三棱草群落→芦苇群落→柽柳群落→旱柳群落,该演替为 演替。
(3)该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在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法,常用的统计群落中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是 和 。
(4)由柽柳群落变成旱柳群落的过程中,柽柳和旱柳的关系为 ,旱柳的数量呈现“ ”形增长,一定时间后,旱柳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该环境所能维持的该种群的数量最大值称为 。
18.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某地区废弃农田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森林主要以高大的乔木为主,同时拥有丰富的其他动植物资源。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植物优势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如下图:
根据图分析,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 ,该群落发展至第3阶段时,甲、乙、丙之间为 关系。
(2)若要调查该地区的物种数量,依据图甲可知选取样方的最佳面积为 。
(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苔藓、油松、松鼠、红隼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 ,其除了明显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之外,还具有 结构。其中油松等植物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而成为该地的 。
(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部分地区人工林纯度较高,容易出现虫灾。图乙所示为林业部门对某害虫生物防治过程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由图可知,该防治依据的原理是 ,导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害虫的 。
19.某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湿地核心区等区域,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光滩区到核心区这几个区域的不同,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区别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这两个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
(2)到了冬季,陆续有大批候鸟飞抵该湿地越冬,次年清明节前后飞回北方,使该湿地生物群落的物种种类发生变化,这体现了群落的 ;影响该地候鸟种群密度的主要种群特征是 。
(3)调查核心区或近水缓冲区的芦苇种群数量最常用的方法是 。描述芦苇种群数量增长时建立的数学模型应该是 。
(4)某实验小组在调查该湿地生物群落时,发现有白鹭和夜鹭两种飞鸟在获取食物资源时发生了生态位的重叠。进一步调查发现,白鹭主要在白天往西南方向活动、觅食,夜鹭主要在夜晚往西北方向活动、觅食。由于两种鸟类在觅食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实现了 ,使二者之间的 关系得以缓和,从而实现了两种生物都能在群落中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5)在湿地的形成过程中,人类的活动对其影响很大。例如人为向湿地栽种一些植被、建造防洪堤、过度排放生物污水等,这说明 。
20.在热带森林上空俯视地面,会观察到大大小小的林冠层空隙,生态学家称之为林窗。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性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林窗的形成对森林更新、结构优化、功能提高等具有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该森林群落由 构成,一般来说,与草丛相比,热带雨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原因可能是 。
(2)与林窗处相比,林下地面生长的植物种类及数量较少,两处出现这种区别的原因主要是 ,该现象体现了群落具有 结构。
(3)部分鸟兽在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对一些鸟兽来说,与林内相比,林窗相对缺少遮蔽物,会 (填“增大”或“减少”)被捕食的危险,这种变化对动物活动的影响 (填“会”或“不会”)影响林窗区域植物的基因库,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
(4)随着时间的推移,林窗处空隙逐渐被填补,这是该处发生 (填“初生”或“次生”)演替的结果,理由是 。
(5)热带雨林群落外貌一年之中不会发生较大的改变,而我国北方森林群落外貌一年之中会发生较大的改变,该特性称为群落的 。两种森林群落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两地 。
21.江苏滨海湿地是西太平洋海岸最大的淤泥质潮滩湿地,是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主体,其中芦苇、碱蓬和互花米草为3种最典型的盐沼植被。生态学家Grime用三角形模型来解释植物的适应性(如图1所示),该模型认为植物往往只有竞争能力强、抗生境严峻能力强、抗生境干扰能力强三种对策中的一种。Grime将生境的严峻度定义为限制植物干重增长的外部强制因素,如光照、水分不足等,将生境干扰定义为破坏植物生物量的外力因素,如火烧、霜冻等,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1中Grime的三角形模型属于 模型;芦苇和互花米草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大,高度都可达到3—4m,地上部分生物量远高于碱蓬,据该模型坐标点推测芦苇和互花米草靠近 (填“A”点或“O”点),据此推测碱蓬的适应性对策为 能力强。
(2)研究者用血细胞计数板(2mm×2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对湿地中某单细胞藻进行计数了解治理效果。图2表示稀释100倍后藻细胞的分布情况,则10mL培养液中该藻细胞总数理论上为 个,检测方法为 。仅考虑某实际情况真实存在,得到的值与实际相比一定 (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3)由于芦苇和互花米草对碱蓬的双向挤压,特别是互花米草入侵改变了本地种间竞争格局,致使碱蓬群落面临消失的危险,据图3分析,最可能代表碱蓬种群的是曲线 (填“甲”或“乙”),它在 年数量最少。
(4)该湿地在生态学上不同于其它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该湿地离岸远近不同的地方,杂草的分布和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该湿地景观结构、功能变化显著,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 。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C B C B A B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C D C D
17.(1) 水平 物种组成(2)次生
(3) 取样器取样 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4) 种间竞争 S 环境容纳量/K值
18.(1)次生演替 竞争(2)S5(3)群落 水平 优势种
(4)降低降低环境容纳量(或 K 值) 害虫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19.(1)水平 群落的物种组成(2) 季节性 迁入率、迁出率
(3) 样方法 S型增长(4) 生态位分化 种间竞争
(5)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0.(1)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该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 热带雨林中植物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垂直结构),能为动物提供复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或热带雨林植物的分层为动物分层创造了条件,合理即可)
(2) 两处的光照强度不同/林下光照较弱,不利于林下植物生长 水平
(3) 增大 会 林窗内动物活动减少,既减少了对林窗种子的摄食和传粉,同时也减少了将其他地方种子输入林窗的机会
(4) 次生 在原有土壤条件保留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合理即可)
(5)季节性 气候不同/阳光、温度和水分随季节的变化不同
21.(1) 数学 0 抗生境严峻(2) 4.8×108 抽样检测法 偏大
(3) 乙 t4(4) 物种组成 水平 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