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模拟测试历史试题(答案)
高考适应性模拟测试
历史试题
2023.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指出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的主张。这一局面
A.表明宗法礼乐制度已瓦解 B.反映贵族丧失了世袭特权
C.体现了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D.折射出传统秩序遭到破坏
2.秦征服南郡后,南郡居民仍保留楚地风俗,包括热衷商贾、崇奢靡等,秦律在南郡始终未能推行和落实。对此,公元前227年,南郡守腾发布《语书》,要求各县、道啬夫“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南郡守腾这一做法
A.引导了民间舆论方向 B.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C.有利于建构国家认同 D.反映了国家统一推动法律落实
3.中唐以后,寺院时常被借用为文艺表演的场所。到了宋代,勾栏、茶肆等成为固定的演出场所,场所张挂写有演员名单与献演剧目的纸粉、账额,戏班也有自成规模的行头与道具。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城镇经济的繁荣
C.市民价值取向的质变 D.社会流动的加速
4.雍正设立军机处,找到了“最便于独揽朝纲的权力配置格局”。他也曾在朱批中明确指出,他的很多批示“不过据一时之见”,教诲性质居多,因此要求各地督抚“奉到朱批之后,若欲见诸施行,自应另行具本,或咨部定夺”。雍正上述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皇权并保障行政合理性 B.缓和满汉之间矛盾以巩固统治
C.完善权力配置提高行政效率 D.减少决策失误加强对地方控制
5.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大部分人在连续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情况下,仍然拒绝做出任何不符合传统观念的改革。他们认为,中国的声明文物、典章制度都是古圣先王定下的垂之万世而不可更改的东西,谁若对此稍有怀疑,就是大逆不道。由此可以推知,洋务派鼓吹“中体西用”
A.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B.是对传统文化的合理扬弃
C.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大门 D.减小了洋务运动的阻力
6.1905年,江南船坞为改变经营状况,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独立出来,改为民营。1905—1911年间,共造船舰136艘,相当于此前近40年总产量的9倍。1911年所造“江华”轮,质量超过同期英商祥生船厂的轮船。该船厂经营变化主要得益于
A.国家重视军舰的建造 B.清政府财力的支持
C.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 D.实业救国思潮推动
7.下图是1924—1937年中国农民革命心态的演变示意图。农民革命心态的变化主要是基于
A.革命形势的变化 B.国共合作的开展
C.土地革命的进行 D.全面抗战的开始
8.据统计,1953-1957年间上海市在人力资源方面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输送技术人员2970人,输送技术工人86043人、内部抽调124288人及社会劳动输送397801人,合计637922人,可谓是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上海市这一做法
A.促进了人力资源合理流动 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C.适应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D.保障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
9.20世纪80年代,外交部发文规定:参加外事活动中,"男士除穿中山装外,也可着西服",在国外"如东道国规定着礼服或民族服装,中方男士可穿中山装,女士最好穿旗袍或长裙”。此后,公务性外交场合外交官基本穿着西装,中山装逐渐被赋予礼服地位。外交部的这一规定
反映了中国对国际规范的探索与适应
彰显了中国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
是对“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的深刻实践
体现了中国外交的灵活性与务实性
10.据历史文献记载,波斯帝国建立了以波斯波利斯——苏萨之间的主干道为核心、覆盖帝国全境的御道网络。其中,呼罗珊大道成为波斯帝国与中亚、南亚交通的主干道,它与穿越上美索不达米亚前往叙利亚的传统亚述商路联结,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西段的主干道。这表明波斯帝国的道路建设
A.继承了亚历山大帝国的遗产 B.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
C.服务于对外军事征服的需要 D.开辟了亚非之间的新商路
11.意大利的安布罗焦,洛伦采蒂绘于1338年至1340年的壁画《好政府与坏政府的讽喻》,传达出了反君主制思想,对公平、公正、其和与善治的强烈渴盼。人们看到,尽管受到教廷与神圣罗马帝国的牵制,这些城市共和国依旧不懈地追求着自由的理念。这反映了当时
A.人们开始怀疑宗教神学的权威 B.市民阶层对新秩序的追求
C.产生新的政治和社会组织形态 D.意大利地区出现文化繁荣
12.19世纪中期以后,欧美国家比较富有的男子的典型服装是西装外套、马甲,黑色、灰色或深蓝色的裤子,系深色领带或领结,穿浅色衬衣。而当时工人或农民多穿着结实又不妨碍工作的服装,如牛仔裤等。到了20世纪,西装逐渐成为工人、农民的日常服装,同时,牛仔裤等也成为不同阶层的人们都喜欢穿着的服装。这一变化表明欧美国家
A.工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贫富分化问题逐渐缓和
C.休闲实用成为服饰潮流 D.社会政治经济得到发展
13.1926—1927年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工人和农民纷纷响应;1920年,朝鲜劳动共济会作为第一个革命的工会组织在汉城成立;20世纪二三十年代,阿根廷工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上述民族革命运动反映了
A.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B.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C.国际工人运动的联合 D.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4.1947年,苏联不少地区缩小集体农庄基本劳动组织的规模,成立劳动组,并实行包产到组的制度。负责全国农业领导工作的安德烈也夫在《真理报》撰文指出:“集体农庄劳动基本形式越个体化……对发展粮食和畜牧业越有成效”。这些探索
改变了苏联农业的社会主义性质
冲破了斯大林模式对农业的束缚
C.拉开了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序幕
D.反映了苏联社会摆脱困境的愿望
15.1961年—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共邀请26位非洲总统和总理访问白宫,美国驻非洲的大使馆从1959年的6个增加到了1965年的34个。同非洲国家签订的条约和协定由1955年的20个增加到1965年100个。这说明
A.美苏冷战重点转向非洲 B.经济危机影响对外政策
C.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D.非洲开始进入国际社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5分。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驿传(指邮驿)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日行五百余里。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
所谓宰辅宣召、侍从论思、经筵留身、翰苑夜对、二史直前、群臣召归、百官转对轮对、监司帅守见辞、三馆封章、小臣特引、臣民扣匦、太学生伏阙、外臣附驿、京局发马递铺,盖无一日而不可对,无一人而不可言。 ——南宋·魏了翁《应诏封事》
材料三
从整体上着,宋代交通重心先是东移,继而南移,并形成以京城为中心、连接边防重地的物资运输网络,以及偏重海上的对外交通形势,是国际政治格局与宋朝内部诸因素联动的结果。其中,受募兵制及军事驻防形势制约的财政需求,又导致征商(商税)规模的扩大,从而促进内外商业交通的发展,而这一需求,又正与欧亚国际局势,特别是十字军东征事件相因应,使宋朝出现空前的海上交通与贸易发达的局面。与此同时,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又导致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信息沟通需求和信息增量。
——曹家齐《宋代的交通形努与制度》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皇帝所掌握信息渠道的特点,并说明其发挥的作用。(6分)
(2)据以上材料,分析宋代信息传递取得进步的原因。(4分)
(3)据材料三,简要评析作者的历史研究方法。(4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外刊笔下的红军长征
时期 报刊 报道内容
长征初期 《泰晤士报》 1934年10月当红军主力踏上长征之路时,当月的英国报刊并没有报道这一事件。 直到11月3日才用短短数语予以报道:“在过去两周的激烈抵抗后,共产党损失惨重。国民党政府军已占领汀州府或长汀......共产党已经从瑞金撤离,准备向西南撤退。”
长征中期 《每日先驱报》 1935年初,红军西渡赤水后,2月2日报道:“共产党军队约3万人正从贵州北部进入富裕的四川......似乎共产党在有利的条件下,比之前他们所谓的失败更加强大了。”后有质疑。 3月13日该报进一步提出了质疑:“中国中部到底发生了什么 共产党是真的被推翻了还是只是撤退 ......政府军经过多年没有结果的努力......但蒋介石似乎并没捕获共产党的主要军队。”
长征后期 《每日先驱报》 1936年 12月特约记者艾德加斯诺以“红色中国的‘真相’”为题连续发表了多篇文章。
《泰晤士报》 2月5日登载了传教士海曼自述的长征经历; 4月3日登载了甘肃传教士撤离的自述,传教士告诉英国记者当红军到达甘肃时受到了当地百姓和军阀的热烈欢迎。
——整理自王川、智凌燕《英国报刊1934-1936年间红军长征报道研究》
(注:长征伊始,国民党对外实行严密的新闻封锁,对内进行污名化报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报刊对红军长征不同时期报道内容的特点并进行论述。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主要包括;
一是经济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二是社会形态转型,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三是社会结构转型,包括社会阶层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家庭结构、就业或分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等均较改革开放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摘自孙凤《70年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四个向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转型”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9.(15分)阅读读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这就是历史解释的意义,日本学者川北稔的著作《砂糖的世界史》,这是一本以原产印度的砂糖为独特视角,对世界历史进行解释的书籍。
下面是该书部分目录:
第一章 欧洲的砂糖从何而来
伊斯兰教徒将砂糖引入地中海
十字军与砂糖
哥伦布大交换
第二章 加勒比海与砂糖
什么是种植园
三角贸易-欧洲、非洲和加勒比海
第三章 当砂糖遇到茶叶
茶和砂糖相遇
红茶成为全民饮料的过程
英国的“商业革命”
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条或几条信息确定一个主题,谈谈你对“砂糖的世界史”的理解。(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解释合理,条理清晰)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B A D C A C A B B D A D C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5分。共55分。
16.(14分)
(1)特点:渠道多样;有专门信息传递系统,迅捷高效;根据事务轻重缓急有不同渠道;君主有专属信息渠道;能获取不司层次不同类型官民的信息;多种信息渠道能相互质证;制度设计上言论畅通等。 (3分)
作用:多方面收集信息加强了皇权,维护了统治;维护了边疆安全;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军事指挥效率等。 (3分)
(2)原因:社会信息增量急剧扩大,对信息传递的需求增长交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京城为中心的交通网;边疆不稳定对长途信息传递需求增加;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兴盛,提高了信息传递需求;统治者为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建立较完善的信息传递系统;君主为加强皇权,建立多样化信息渠道等。 (任达四点,一点一分)
(3)评析:该学者运用全球史(或整体史)研究方法,关注世界各区域之间的联系,将宋代交通与信息发展置于欧亚国际局势的大背景下加以理解和解释;注重将国际与国内复杂的形势综合研究;注重从空间关系观察和理解历史;从信息增量的角度研究和解释宋代交通发展,具有创新性等。(4分)
17.(14分)
特点:
英国报刊在长征初期报道不符合实际,具有失真性;长征中期质疑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长征后期报道不断客观。(3分)
论述:
英国报刊对红军长征不同时期的报道是受中国国内形势和英国主观立场影响之下的结果。(1分)
长征初期,国民党对外实行严密的新闻封锁,对内进行种种污名化报道,不断攻击共产党和红军。中国共产党在新闻传播方面受阻,长征的真实状况得不到客观报道。英国报刊报道红军长征是在对事实真相近乎无知的情况下,依据传闻、国民党的不实宣传等为新闻素材进行报道的,因此具有失真性。(3分)长征中期,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自我建设,扩大红军队伍,影响力慢慢提高;而国民党的对外宣布的有关共产党的消息自相矛盾,无法让人信服。所以在这一阶段英国报刊质疑之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3分)长征后期,共产党人想方设法地想打破新闻封锁,一批仁人志士对长征进行记录。此时英国报刊对红军长征报的信息渠道多样化,报道逐渐客观。(2分)
英国报刊对红军长征的记载,是从国共两党的角度之外的外国新闻媒体视角去研究红军长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对国际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2分)
18.(12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整个中国社会都处于变革之中。(2分)
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逐渐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目标,有特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民主制度不断完善,不断推进依法治国,进入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时期。现代化的社会结构逐渐建立起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知识分子的崛起,加速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教育的逐渐普及,是社会流动性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贫富差距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缩小。家庭结构、分工和收入分配等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这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基础。(8分)
综上所述,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经历了一场社会转型,这些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2分)
19.(15分)
示例:
主题:砂糖贸易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全球化进程。(2分)
解释:
砂糖的传播促进了技术、文化的交流。印度是甘蔗的原产地,伴随宗教的传播、战争、新航路开辟,砂糖种植和制作技术逐渐传入欧洲,加强了欧洲与亚洲之间的贸易联系。(3分)
甘蔗种植伴随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客观上加速世界体系形成。欧洲殖民者将甘蔗种植引入美洲,开辟种植园,大量种植甘蔗并生产砂糖。由于殖民掠夺,大量印第安人遭到屠杀,从而开始罪恶的黑奴贸易,加强了欧洲、非洲与美洲之间的贸易联系。(4分)
砂糖改变了欧洲人的社会生活。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砂糖大量运往欧洲,砂糖与从东方传入的茶叶结合,创造了英国的红茶文化,并成为全民饮品,丰富和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4分)
综上,砂糖的传播及其伴随的商业贸易活动,成为联通世界各地的媒介,也是全球化进程的写照。(2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