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2-2023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2-2023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2-2023 学年度第 2 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第 Ⅰ卷(选择题 共 48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春秋以后,官书已经散入民间。在这以前, 由于王室垄断,书籍的阅读范围受到严格控制, 到了春秋末,士阶层也已能够读到王室图书。据《史记) 载,孔子“西观周室(的书籍) , 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这一变化( )
A.表明周王室通过礼贤下士来挽救统治 B.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说明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影响广泛 D.反映礼崩乐坏现象日益普遍
2.下表是西汉、西晋时期,全国所设郡数的对比。该表呈现的是( )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B.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
C.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3.乞留是宋代朝廷听取民众舆论、考察和选拔地方官员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胡瑗在地方有德 政,离开时百姓遮道乞留,胡瑗严辞拒绝,理由是作为地方长官不能违背君主之命。胡瑗的 做法( )
A.反映了民本思想 B.质疑了乞留功效
C.维护了中央权威 D.强化了地方治理
4 .1866 年被派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徐寿, 曾向曾国藩建议:要想办好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就要做好四件事,一为翻译西书、二为采煤炼铁、三为自造枪炮、四为操练水师。曾国藩对 徐寿说:“其轮船以外之事,勿遽推广言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B.中国传统社会转型艰难
C.洋务运动时期思想复杂 D.洋务企业运转举步维艰
5 .1937 年 10 月, 日军向忻口进攻,国民党军 8 万人在卫立煌指挥下与日军激战。毛泽东致电 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命令八路军“截断敌人后方交通,打击来援之敌”。此战日军遭受重 创。由此可见,忻口会战( )
A.体现了国共两党的合作 B.扭转了抗日战争的局势
C.促成抗日统一战线建成 D.使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6 .1973 年,毛泽东在会见基辛格时提出“一条线”的外交战略,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 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1974 年,毛泽东在会见日本外务大臣太平正芳时 又提出“一大片”的外交构想,即团结“一条线”周围的国家。这两种外交战略的提出意在( )
A.改善与美日两国的关系 B.弥补不结盟政策的不足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遏制苏联对中国的威胁
7 .古代埃及人将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两河流域 的苏美尔人也是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过程中留下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经由古代希 伯来人和希腊人的传承,一直影响至今。材料说明( )
A. 自然环境塑造文化特色 B.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初具雏形
C.地域交流推动文化发展 D.世界农耕文明区域不断地扩大
8.在《权利法案》颁布前,英国下议院曾起草《请愿条款》, 明确要求议会“专制”,但威廉 亲王拒绝对其王权施加任何限制,最终《权利法案》删去了“议会所议事项未能议决,议会 不得被宣布解散”等内容。这表明《权利法案》( )
A.是利益妥协的产物 B.削弱了议会的权力
C.扩大了国王行政权 D.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9 .1919 年 3 月,印度因抗议“罗拉特法”而举行总罢工;5 月,中国发生五四运动;6 月,埃及 的开罗、亚历山大等地发生了反英暴动;7 月,土耳其的凯末尔提出民族自决。这些事件的 共同意义在于( )
A.终结欧美列强的侵略 B.标志亚非民族意识的觉醒
C.动摇殖民体系的秩序 D.导致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
10 .1970 年之前,以埃克森、美孚等为首的跨国石油公司控制着国际石油市场税率及原油标价 权。1971 年,包括伊拉克、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在内的石油输出国组织与跨国石 油公司签订协议,开始获得了原油标价权, 旧的国际石油机制逐渐瓦解。这表明( )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B.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C.区域经济集团化有所加强 D.亚非拉国家独立运动兴起
11.汉代出现了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所有权的确认文书“契”,这 些文契具有确认所有权的法律效力,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确认物。这说明汉代( )
A.法律体系已经完备 B.土地兼并日益盛行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政府倡导礼法结合
12 .有学者认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由许多大小不一的国家相互之间横的关系所构成的。 在那里并没有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的一个强大的中心,构成国际秩序的基本准则至少是在 法律上平等的各国间的并列关系。”这说明该体系( )
A.深受近代契约精神影响 B.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C.确立了主权与独立原则 D.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
13 .《管子·海王》记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 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材料旨在 说明( )
A.铁制工具对生产活动的重要性 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C.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得到改进 D.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细化
14.他“因族人大量死于伤寒,立志从医,博采众方,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 。“进则救世,退 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是他行医的信条。“他”的代表作( )
A.是重要的中医临床学著作 B.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C.建立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 D.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15 .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 政是以和。”韩非子说:“今轻刑罚,民必易之。犯而不诛,是驱国而弃之也;犯而诛之, 是为民设陷也……则可谓伤民矣!”这表明两者( )
A.重视民众的治理 B.轻罪重刑的策略
C.外儒内法的思想 D. 以刑辅德的理念
16 .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把他们周边不甚开化的民族,统称为“野蛮人”和“蛮族” 。早在公元 前 2 世纪,罗马人就与蛮族直接交往。公元前 1 世纪起,罗马社会开始有了吸收蛮族的迹 象。4 世纪,罗马帝国的边境地带根本分不出纯粹的罗马人住区或纯粹的蛮族住区。上述材
料表明( )
A.民族交融曾发生在古代欧洲社会 B.罗马帝国建立起一套吸收蛮族的制度
C.希腊人最终被蛮族一网打尽 D.东西文明的交流早在公元前就开始了
第 1 页 共 2 页
第 Ⅱ卷 (非选择题 共 52 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 (16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 年 7 月,《申报月刊》 出版创刊周年纪念特大号,刊载“中国现代化问题特 辑” ,编者指出,“国民经济程度,低落到大部分人罹于半饥饿的惨状,对外防卫的实力,微 弱到失地四省、莫展一筹的地步;而大家对此宿题,却都好像淡焉若忘,不加深究” 。“特辑” 明确规定讨论的重点问题: (一) 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保障是什么?要促进中国现代化,需要 哪些先决条件? (二) 中国现代化当采取哪种方式,个人主义的或社会主义的?外国资本所促 成的现代化,或国民资本所自发的现代化?实现步骤怎样?
在讨论文章中,杨幸之等人认为,社会主义能够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要实现现代化,需 要效仿苏联的社会主义。也有人主张采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现代化,张素 民提出发展受节制的资本主义,在大规模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对私人企业进行节制。“中国现 代化问题特辑”引发了社会对现代化的持续关注。《东方杂志》《独立评论》等刊物也刊发了 相关文章,其中不乏对苏联社会主义和“一五计划”的介绍。
——摘编自耿凡《八十九年前有关“中国现代化”的一次讨论》
材料二 1954 年,我们党首次提出了以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为主要内容的四个 现代化奋斗目标。1964 年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现代农业、现代工业、 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四个现代化的内容明确下来。1979 年,邓小平首次把四个现代 化表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我们制定了到21 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 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摘编自牛先锋《从四个维度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讨论的国际背景并简要评价。 (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如何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大讨论提出的先 决条件和方式问题,并进一步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现代化探索的特点。 (8 分)
18. (12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 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与同样带有军 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
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上)
材料二 对许多人来说, 中世纪就是“黑暗时代” 。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 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 500 年。无论如何, 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 满变化的时代。 ——【美】朱迪斯 ·M · 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 (4 分) (2)概括材料二作者对欧洲中世纪所持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说明。 (8 分) (要 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 (14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记载,哥伦布在结束第一次的航海返回西班牙时,玉米被不经意间带回了欧洲, 但当时美洲的玉米饮食文化却没有相应地传入欧洲。由于玉米的种收比是小麦的 5 至 20 倍, 所以 16 世纪中期,人们开始在威尼斯平原规模种植玉米当作粮食,而不再是观赏作物。到 16 世纪末人们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玉米从西班牙和意大利两 个较早的发源地出发,以扇形阵势向巴尔干地区扩展。从 17 世纪早期,玉米被引种到俄国和 周围地区。玉米传开后,欧洲多种作物的轮种开始推行,渐渐取代了传统的冬季休耕的农作制 度。18 世纪欧洲的小麦价格约等于玉米的两倍,故有学者称,“在十七世纪,尤其是在十八世 纪,由于玉米充当农民的主食,小麦就能提供大宗的商品粮” 。由于稻米在欧洲栽培很少,故 玉米在欧洲慢慢发展为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这一点不同于亚洲。它与从美洲传入的 其他粮食饲料多用途作物马铃薯、甘薯一起,支撑起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欧洲人口的 快速增长。
——摘编自张箭《美洲玉米初传欧洲论略》等 (1)结合材料绘制一个有关玉米在欧洲传播的时间轴 (要求:用黑色中性笔作图,包含时空等信 息) 。 (8 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玉米传播对欧洲的影响。 (6 分)
20. (10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陆地之间”的海而著称的地中海被冠以多种称呼: “伟大的海”“堕落的海”“智 慧之海”“贸易之海”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地中海历史的不同理解。
从材料中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围绕历史上的地中海世界,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 予以论述。例如,选择“堕落的海” ,可结合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中世纪的相关历史史实 (如罗 马的衰落、封君封臣制等主要史实) 进行论述。 (要求: 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 表述清晰。)
2022-2023学年度第2学期期中考试答案
高三历史试题
1.【答案】B
【必备知识】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难度】中等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书籍散入民间,士阶层成为书籍的主要读者群,私人藏书也日益普遍,这有利于“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局面的转变,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奠定了文化基础,B项正确;春秋以来各诸侯国君通过礼贤下士来强化诸侯国统治,排除A项;“有教无类”思想是孔子的教育思想,而材料提到春秋以来官书散入民间所引起的变化,排除C项;礼崩乐坏是指西周礼乐制度被破坏,而材料没有提到礼乐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C
【必备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难度】简单
【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数据,不同时期北方和南方郡数统计,由西汉时期的74:29到西晋时期的86:76,说明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南方人口增加,西晋在南方设置郡数增加,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西晋时期我国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的疆域与西晋差不多,材料也无法反映出西汉与西晋疆域大小,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史实,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实现是在南宋以后,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C
【必备知识】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难度】中等
【解析】胡瑗遵从君主和中央政府之命,拒绝百姓遮道乞留,维护了中央权威,C项正确;拒绝百姓乞留某种程度上是违背民本思想,排除A项;胡瑗严辞拒绝理由是作为地方长官不能违背君主之命,并非质疑乞留功效,排除B项;胡瑗调离地方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地方治理,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必备知识】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难度】中等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曾国藩认为“其轮船以外之事,勿遽推广言之”,拒绝了开办洋务企业以外的其他建议,中国近代化虽已起步,但是进程艰难,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无从体现,排除A项;“思想复杂”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洋务企业发展状况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必备知识】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难度】简单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国民党与日军展开激战时,八路军截断敌人后方交通,打击来援之敌,由此可知忻口会战体现了国共两党的合作,A项正确;扭转了抗日战争的局势是湘西会战,排除B项;此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此时正面战场还是主战场,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D
【必备知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难度】中等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一条线、一大片”战略指导下,20世纪70年代中国联美反苏,有效地遏制了苏联对中国的严重威胁,并摆脱在国际上所处的孤立地位,D项正确;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毛泽东从国家利益出发,提出的外交构想,与不结盟运动无关,排除B项;两种外交战略的提出主要是为了遏制苏联,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并不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A
【必备知识】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难度】简单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影响了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经常泛滥的洪水影响了苏美尔文明,体现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不同地区文明的联系,不能得出“一体”,排除B项;材料介绍了古代埃及和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各自的特点,未提及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论述自然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而非论述农耕文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A
【必备知识】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难度】简单
【解析】依据材料“但威廉亲王拒绝对其王权施加任何限制……删去了议会所议事项未能议决,议会不得被宣布解散”,表明英国的政体存在议会和专制王权之间的妥协,A项正确;《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增强了议会的权力,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妥协,但同样对王权有了一定的制约,排除C项;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不是民主共和制,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C
【必备知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难度】简单
【解析】这些亚非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处于起步时段,动摇了殖民体系秩序,C项正确;A项史实有误,欧美列强的侵略没有终结,排除A项;亚洲觉醒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以辛亥革命为代表,排除B项;亚非民族国家大规模独立才是体系崩溃,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是在二战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A
【必备知识】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难度】中等
【解析】根据材料“1970年之前……跨国石油公司控制着国际石油市场税率及原油标价权”、“1971年……石油输出国组织与跨国石油公司签订协议,开始获得了原油标价权,旧的国际石油机制逐渐瓦解”,结合所学可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逐渐发展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的重要力量,冲击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表明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A项正确;目前仍是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B项;石油输出国组织不是区域经济集团,是亚、非、拉石油生产国为协调成员国石油政策、反对西方石油垄断资本的剥削和控制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排除C项;19世纪,亚非拉国家独立运动兴起,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B
【必备知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难度】拔高
【解析】根据材料“汉代出现了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的所有权确认文书“契””可知,汉代针对土地所有权的转移,颁布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契”适应当时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繁需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土地转换方面法律,无法得出体系化法律体系,排除A项;汉武帝以后,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政策松动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法律手段,没有体现礼,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C
【必备知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难度】中等
【解析】根据材料“在那里并没有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的一个强大的中心,构成国际秩序的基本准则至少是在法律上平等的各国间的并列关系”可知,材料强调国家独立和主权意识,C项正确;契约精神强调的是双方都有遵守规定,双方都有权力和义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B项表述错误,奠定国际法基础的是《战争与和平》,排除B项;D项不符史实,建立近代外交制度主要表现为:17世纪,欧洲国家君主们派遣驻外使节和外交使团,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A
【必备知识】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难度】简单
【解析】根据“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可得出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专业的工具,从材料可得出这些工具都有铁制的,说明铁制工具对生产活动的重要性,A项正确;《管子·海王》是春秋时期管仲的文章,而重农抑商是战国商鞅提出的,排除B项;材料除了有手工业,还有农业,因此CD项都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D项。故选A项。
14.【答案】A
【必备知识】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难度】简
【解析】根据材料“因族人大量死于伤寒,立志从医,博采众方,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他”指的是东汉的医学家张仲景。张仲景博采众方,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A项正确;《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排除B项;针灸建立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排除C项;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A
【必备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难度】中等
【解析】根据材料“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今轻刑罚,民必易之。犯而不诛,是驱国而弃之也;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陷也……则可谓伤民矣!”可知,孔子认为,政策宽人民就会忽视,而政策严人民就会受到伤害,所以对人民的政策要宽严相济;韩非子认为,轻刑不罚,民众愈加放纵违法,等犯了大罪,再加以惩治,这是给民众挖坑,是伤民的行为;综上可以看出,孔子和韩非子都在对民众的治理进行表达观点,即重视民众的治理,A项正确;材料中描述孔子与韩非子在治民方面的观点,而轻罪重刑的策略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无法全面概括二人观点,排除B项;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与材料中描述的重视民众治理思想不符,排除C项;孔子认为政策应宽严相济,韩非子认为要重法,而非以刑辅德,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A
【必备知识】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难度】简单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人同周边不甚开化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使得罗马帝国边境地带的罗马人住区和蛮族住区差别不大,表明民族交融曾发生在古代欧洲社会,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罗马帝国建立了一套吸收蛮族的制度,排除B项;希腊人最终被蛮族一网打尽的说法绝对,并且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东西文明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1)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加深;美国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苏联“一五计划”成就显著,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影响。(4分)(任答2点即可)
评价:在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际,知识者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观点,体现了近代以来知识分子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努力和尝试。但是并未形成完善的现代化理论,也没有付诸于实践。(4分)(任答2点即可)
(2)解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计划地推动国家工业化建设。(4分)
特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对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入,内涵不断丰富;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并逐步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为目标。(4分)(任答2点即可)
【必备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难度】中等
【解析】(1)背景:据材料“1933年7月,《申报月刊》出版创刊周年纪念特大号,刊载‘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编者指出,“国民经济程度,低落到大部分人罹于半饥饿的惨状,对外防卫的实力,微弱到失地四省、莫展一筹的地步”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据材料“ 1933年7月”并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为转嫁经济危机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加深;据材料“ 1933年7月”并结合所学可知,针对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而苏联“一五计划”成就显著,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影响。(任答3点即可)
评价:据材料“‘特辑’明确规定讨论的重点问题:(一)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保障是什么?要促进中国现代化,需要哪些先决条件?”并结合所学可知,针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冲击、以及1931年九一八事变,在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际,知识者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观点,体现了近代以来知识分子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努力和尝试;据材料“中国现代化当采取哪种方式,个人主义的或社会主义的?外国资本所促成的现代化,或国民资本所自发的现代化?实现步骤怎样?”并结合所学可知,但是并未形成完善的现代化理论,也没有付诸于实践。
(2)解决:据材料“ 1954年,我们党首次提出了以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为主要内容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据材料 1954年,我们党首次提出了以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为主要内容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并结合所学可知,通过1953—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计划地推动国家工业化建设。
特点:据材料“1979年,邓小平首次把四个现代化表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据材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并结合所学可知,对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入,内涵不断丰富;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并逐步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据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结合所学可知,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为目标。
18.【答案】(1)特征:政治:实行封君封臣制度(贵族等级);经济:盛行庄园经济与农奴制度;思想文化:基督教会占有重要地位。(4分)(任答2点即可)
(2)观点:欧洲的中世纪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说明:中世纪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自治权的萌发,逐渐冲破庄园经济和农奴制度;社会结构方面,市民阶级壮大;专制王权逐渐强大;思想文化方面,随着大学的发展,开始冲破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笼罩;由此可见,中世纪后期,欧洲开始产生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的因素,所以它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8分)
【必备知识】中古时期的欧洲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难度】中等
【解析】(1)特征:根据材料“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可知政治:实行封君封臣制度(贵族等级);根据材料“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可知经济:盛行庄园经济与农奴制度;思想文化:基督教会占有重要地位。
(2)观点:根据材料“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可孩子欧洲的中世纪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说明:根据所学中世纪所蕴含的近代因素,如城市自治、市民阶层、王权、大学等,分别展开分析可知中世纪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自治权的萌发,逐渐冲破庄园经济和农奴制度;社会结构方面,市民阶级壮大;专制王权逐渐强大;思想文化方面,随着大学的发展,开始冲破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笼罩;由此可见,中世纪后期,欧洲开始产生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的因素,所以它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19.
【答案】(1)(8分)
(2)影响:提高了欧洲的粮食产量,使欧洲人口激增;改变了欧洲人们的饮食习惯;丰富了欧洲的粮食种类(或者改变了欧洲的食物结构),促进了欧洲农业的进步(或者推动轮种的推行);推动了欧洲农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6分)(任答3点即可)
【必备知识】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难度】简单
【解析】(1)时间轴:根据材料“哥伦布在结束第一次的航海返回西班牙时,玉米被不经意间带回了欧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末,随着新航路开辟传入西班牙。根据材料“所以16世纪中期,人们开始在威尼斯平原规模种植玉米当作粮食,而不再是观赏作物。”可知16世纪中期,玉米作为粮食作物在意大利种植。根据材料“到16世纪末人们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玉米从西班牙和意大利两个较早的发源地出发,以扇形阵势向巴尔干地区扩展。”可知16世纪末,玉米的传播路径开始向巴尔干地区扩展。根据材料“从17世纪早期,玉米被引种到俄国和周围地区。玉米传开后,欧洲多种作物的轮种开始推行,渐渐取代了传统的冬季休耕的农作制度。”可知17世纪早期,玉米传播至东欧等地区。
(2)影响:根据材料“由于玉米的种收比是小麦的5至20倍,所以16世纪中期,人们开始在威尼斯平原规模种植玉米当作粮食,而不再是观赏作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高了欧洲的粮食产量,使欧洲人口激增。根据材料“到16世纪末人们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可知改变了欧洲人们的饮食习惯。根据材料“玉米传开后,欧洲多种作物的轮种开始推行,渐渐取代了传统的冬季休耕的农作制度。”“玉米在欧洲慢慢发展为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可知丰富了欧洲的粮食种类(或者改变了欧洲的食物结构),促进了欧洲农业的进步(或者推动轮种的推行)。根据材料“它与从美洲传入的其他粮食饲料多用途作物马铃薯、甘薯一起,支撑起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欧洲人口的快速增长。”可知推动了欧洲农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20.【答案】(10分)选择:“智慧之海”
论述:地中海在古代出现了辉煌的古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古希腊创造了民主政体,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摇篮,雅典出现了克里斯提尼、伯里克利等伟大的改革家,促进了民主政体的发展。古希腊还发展了灿烂的文化,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艺术、文学、哲学;出现了普罗泰格拉为代表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古希腊哲学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是人文精神的起源。古罗马的法律是近代欧美国家法律制度的渊源。在近代,地中海的意大利还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提倡人文主义,促进了西方的思想解放,一大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艺术家创造了丰富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总之地中海地区从古代到近代,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地中海被称为智慧之海。
【必备知识】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欧洲文化的形成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难度】拔高
【解析】论述:①选择“伟大的海”,可结合名言:伟大的罗马展开论述,具体为,罗马的扩张以及罗马帝国的建立与发展,以及伴随的罗马法从十二铜表法发展到民法大全的历程等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最后小结即可;②选择“堕落的海”,可结合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中世纪的相关历史史实进行论述,主要史实有罗马的衰落、封君封臣制、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赎罪券等。③选择“智慧之海",主要以人文主义这一线索展开,以普罗泰格拉为代表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此后是文艺复兴:文学三杰、艺术三杰等,以及宗教改革以及近代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④选择“贸易之海",可结合古希腊的对外贸易、罗马帝国的扩展促进贸易的发展以及连接中国丝绸之路的旧航路等相关史实进行论述,以及新航路开辟也可展开论述,比如,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是地中海地区的意大利人。史论结合,最后小结即可。
第 2 页 共 2 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