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十县一中2024-2025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题(答案)
高三年级12月份联考
生物学参考答案
1.B2.D3.C4.C5.B6.D7.A8.B9.A10.D11.D12.C13.B14.BD
15.ACD 16.ABD 17.ACD 18.ABC
19.(1)蓝紫光和红(2分)ATP和NADPH(2分)
(2)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1分)与0mg·L1烯效唑组相比,0.100mg·L1烯
效唑组的叶绿素含量增加,净光合速率提高,对CO2的利用速率加快(3分)》
(3)一定范围内,随烯效唑浓度的不断增加,株高呈降低趋势,茎粗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分)
赤霉素(或低浓度的生长素)(1分》
20.(1)脑干(1分)分级(1分)
(2)切除B的副交感神经(2分)不属于(1分)
(3)神经一体液(2分)体液调节作用缓慢、作用时间比较长(2分)
(4)甲组基本无变化;乙组心率升高;丙组心率下降;丁组心率升高,但变化值小于乙组的(3分)
21.(1)次生(1分)记名计算法(2分)
(2)是否出现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现象(3分)③(2分)
(3)存在(1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分)
22.(1)阳光(和水体中的无机盐)(2分)》
(2)9.6%(2分)155.0(1分)浮游藻类寿命短,且通过与挺水植物的种间竞争和被多种
捕食者摄食,导致其生物量较少(2分)
(3)沉底鱼粪中未消化的藻类由于水底光照不足而自然死亡并被分解、底栖动物的摄食可以
达到控藻的日的(答出1点得2分,4分)
23.(1)隐性(1分)野生型甲与纯合白纹叶突变体乙杂交,F1均为野生型(或F:自交,子代出
现突变型)(2分)
(2)两(1分)F2表型及比例为野生型:突变型=15:1,符合9:3:3:1的变式(2分)
(3)①B基因中有652bp片段移接到了A基因上,使A基因突变为a基因(3分)AAbb(1分)
②野生型:突变型=3:1(2分)
【高三生物学·参考答案第1页(共1页)】高三年级12月份联考
生物学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2,选择性必修1、2。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科学家提出一种假说:十几亿年前,好氧细菌被真核细胞吞噬后,在真核细胞中进化成了线粒体。下列事实不支持该假说的是
A.线粒体中的DNA 呈环状
B.线粒体不能吸收葡萄糖
C.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D.线粒体中的核糖体结构与细菌中的相似
2.去超市买袋装酸奶时,可以看到袋子上标着“若有胀袋,请勿食用”,酸奶中的乳糖可被乳酸菌、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利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胀袋是由乳酸菌呼吸生成的CO 造成的
B.乳酸在酵母菌的线粒体基质中生成
C.人体可以直接吸收酸奶中的乳糖
D.发酵前去除杂菌,能有效提高酸奶的品质
3.鱼肉的鲜味程度与其含有的肌苷酸(IMP)和次黄嘌呤的含量有关,IMP 和次黄嘌呤的形成过程如图所示。已知酸性磷酸酶(ACP)活性降低有助于保持鱼肉的鲜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MP 所含的元素与核酸所含的相同
B.不同的酶催化不同的反应体现了酶的专一性
C.推测次黄嘌呤的含量越高,鱼肉鲜味相对越浓
D.鱼肉中 ATP所储存的能量只占鱼呼吸作用释放的一小部分
4.人对香菜的尝味能力是由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T、t)控制的。对于香菜中独有的某种物质,有人能尝出其特殊味道,有人不能尝出。研究发现,体内不含t基因时,人对香菜中该种物质的尝味能力最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型为TT 和 Tt的人对香菜中该种物质的尝味能力相同
B.父母能尝出特殊味道,孩子也一定能尝出
C.男性中能尝出特殊味道的人的比例与女性中的接近
D. T/t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5.已知T2噬菌体DNA的某一片段与DNA复制有关,该片段含有多个位点,其中任何一个位点发生突变均可影响噬菌体DNA 的复制。已知甲、乙均为上述片段某一个位点发生突变的噬菌体,让甲、乙同时侵染大肠杆菌,有子代噬菌体产生。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甲、乙的突变可能发生在不同位点
B.参与甲、乙DNA 复制的物质和能量均来自大肠杆菌
C.甲、乙的 DNA之间可能发生了片段交换
D.噬菌体 DNA复制一次所需的核苷酸数目与自身核苷酸数目相等
6.某生物基因组成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如图甲所示。该生物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了如图乙所示的几种配子。若只考虑一次变异,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配子一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B.与配子二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配子的基因型为B
C.配子二、三、四发生的变异均可被光学显微镜检测到
D.配子四与正常配子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减数分裂时,不会出现四分体
7.内环境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人体的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皮肤起鸡皮疙瘩
B.初到高原时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肿症状
C.毛绒玩具中的尘螨导致婴幼儿出现鼻塞、流涕等过敏症状
D.血钾过低导致心律失常
8.阈电位是指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用同等强度的阈下刺激分别以单次和连续的方式刺激神经元,测得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与 外流有关
B.单次阈下刺激不能引起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C.连续多个阈下刺激的效果可叠加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
D.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均能影响动作电位的产生
9.人从温暖环境突然进入寒冷环境后,下列对人体生理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A.冷觉感受器活动增强,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
B.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上升,代谢加快,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
C.皮肤蒸发失水减少,尿量增加
D.肾上腺髓质分泌活动加强,肝糖原分解加快
10.狂犬病毒在体内的传播不通过血液,而是沿着神经元的轴突缓慢向中枢神经系统传播,传播速度较慢。狂犬病毒侵入后不同部位病毒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纵坐标为浓度相对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组成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B.49天后,检测到唾液腺中病毒数量大幅增加,说明病毒可能被传递至多个器官
C.注射狂犬疫苗可使机体产生免疫能力
D.可在靠近伤口的部位接种狂犬疫苗,使抗原和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11.了解种群数量特征的变化,有助于合理的物种保护政策的制定,还可预测和评估人类活动对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不宜采用样方法
B.鼠的数量多,和鼠种群的出生率高有关
C.禁止商业性采伐林木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某些濒危物种
D.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12.某地区食物网的部分结构如图所示,已知该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都处于正常的变化范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体现出来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B.图中各种生物之间没有生态位的重叠
C. d和e的数量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一种体现
D.图中生物均只属于一个营养级
13.牡丹江市被称为“中国食用菌之城”,野生食用菌往往生活在森林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野生食用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B.流经森林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草本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C.食用菌中的能量不能全部传递到人体中
D.碳元素在食用菌内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为探究低温对植物细胞液渗透压的影响,某实验小组设计了相关实验,将相同生理状况的细胞分别放入两组等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然后给予不同温度处理,结果如图所示,已知原生质体指的是植物细胞去掉细胞壁后的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可作为该实验的良好材料
B.与常温相比,低温可能使细胞液的渗透压有一定的提高
C. t 时,常温组的细胞液渗透压大于低温组的
D.植物通过提高细胞液渗透压来适应寒冷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5.苦味、甜味和鲜味的产生由不同的味觉细胞的G蛋白偶联受体(一大类膜蛋白受体的统称,如图所示)介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T1R2蛋白基因表达与否影响人体对甜味和鲜味的感受
B.在人体感受苦味的味觉细胞中,也存在T1R3、T1R2 基因
C.图中各种蛋白的功能相互独立,其相关基因的表达不受环境的影响
D.若人体感受不到苦味,则细胞中一定检测不到 T2Rs(35)蛋白基因的 mRNA
16. DNA甲基化是常见的基因组印记方式,基因被甲基化则无法表达。小鼠常染色体上的印记基因A能促进生长,其等位基因a 无此功能。在形成配子时,雌配子中该对等位基因会重建为甲基化,雄配子则重建为去甲基化,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型为AA的小鼠生长正常,基因型为 Aa的小鼠不一定生长正常
B.甲基化的基因可能由于无法与RNA 聚合酶结合而不能正常表达
C.根据配子中印记重建的规律,图中雌鼠的A基因来自其母本
D.若某生长缺陷的雄鼠与雌鼠杂交,子代中生长正常:生长缺陷=1:1,则该雄鼠为杂合子
17.叶片倾角的变化可反映脱落酸(ABA)或油菜素甾醇(BR)等植物激素的作用效果。已知BR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分别用低浓度ABA或BR处理水稻幼苗,一段时间后检测叶片倾角大小,结果如图1所示。为揭示ABA 对水稻幼苗叶片倾角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利用自身无法合成BR 的突变体1(对外源 BR不敏感)和突变体2(对外源 BR 敏感)进行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稻幼苗中合成的ABA 和BR 等激素均可作为信息分子
B.由图1可知,ABA 和BR 二者在调节叶片倾角方面的作用相抗衡
C.图2实验结果说明突变体相关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叶片倾角有所减小
D. ABA 对水稻幼苗叶片倾角的作用可能依赖内源 BR 的合成与信号传导
18.群聚可能会增加种群个体间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但群聚也有保护自身、发现资源等作用,种群密度过大和过小都可能对种群数量增长产生限制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食物属于制约种群数量增长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该种群的K 值
C.种群数量为K/2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D.对某些种群进行易地保护时,需保证有适宜的种群密度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9分。
19.(12分)烟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培育壮苗对烤烟整体质量至关重要。研究表明,烯效唑在植物幼苗生长方面有很强的调节能力。为探究不同浓度烯效唑对烟草幼苗表观特征及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如表所示,其中SPAD值可反应叶绿素含量的多少。回答下列问题:
烯效唑浓度/(mg·L') 株高/ cm 茎粗/ cm 净光合速率 /(μmol·m··s ') 气孔导度 /(mmol·m ·s ) 胞间CO 浓度/(μmol·mol ') SPAD值
0 13.933| 0.387 9.30 0.31 208.93 25.83
0.025 12.867 0.474 10.69 0.35 182.44 27.70
0.050 11.633 0.501 13.14 0.39 158.97 29.97
0.100 9.967 0.545 14.13 0.45 122. 18 32.53
0.200 8.600 0.463 12.28 0.37 126.99 29.70
0.400 7.677 0.427 9.02 0.33 162.51 27.50
(1)叶绿素主要吸收 光,其吸收的光能转化成 中的能量,用于参与暗反应。
(2)烯效唑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的优点是 (答出1点)。与 烯效唑组相比, 烯效唑组的叶片气孔导度增加,而胞间( 浓度反而下降,据表分析原因是 。
(3)表中数据显示,烯效唑对于烟草幼苗表观特征的影响是 。在对株高的作用方面,烯效唑与 (填植物激素名称)的作用表现出相抗衡的关系。
20.(12分)心率是指心脏跳动频率(每分钟心跳次数)。心肌细胞可产生节律性动作电位控制心脏搏动,该过程同时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机制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调节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位于 ,大脑皮层通过此中枢对心脏活动进行调节,这体现了神经系统的 调节。
(2)有研究表明,副交感神经与心肌细胞之间通过某种化学物质传递信号。为验证该结论,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取两个蛙的心脏(A和B,均保持活性)置于成分相同的营养液中,A不做处理,B进行 的处理,刺激A的副交感神经,A跳动减慢。从A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 B的营养液中,B跳动也减慢。刺激副交感神经引起的心脏跳动减慢 (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3)人受到惊吓刺激时,肾上腺分泌活动增强,导致心跳加快,该过程的调节方式是 (填“神经”“体液”或“神经一体液”)调节。受到惊吓后,需较长一段时间后才能慢慢平静下来,其原因是
(4)受体阻断药可结合相应受体,阻止信号的作用。现以生理状况相同且良好的若干只狗为实验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4组并设计如表所示实验。若实验后各组狗的心率变化的检测结果为 ,则证明副交感神经比交感神经对于心率的调节作用更强。
实验组 甲 乙 丙 丁
实验处理 不处理 M3受体阻断药 α和β型受体阻断药 M3受体阻断药及α和β型受体阻断药
21.(12分)弃耕地是人类因原始农耕方式而造成的一类退化土地类型。它的可恢复性强,若不再干扰,则会按照群落演替规律逐步恢复到顶极群落。研究人员对耕作地和三块弃耕地的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弃耕地群落的演替属于 演替。统计群落某样地中各种乔木的相对数目的方法是 。
(2)判断某地区发生了群落演替的依据是 。若图中三块弃耕地演替的起始状况相似且起始时间相同,则其中演替速度最快的是 (填序号)。
(3)弃耕地①的群落 (填“存在”或“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相比于弃耕地,耕作地中大多数为农作物,没有乔木,甚至连草本和灌木的种类数都较少,这主要是人为干预的结果,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 。
22.(11分)为建设美丽河北,该省高度重视淡水湖的水体污染治理。浮游藻类个体小,寿命短,繁殖快,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相关部门通过引种挺水植物,投放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和螺等底栖植食动物对其进行综合治理。经调查,某湖泊部分能量流动数据如表(假设不存在未利用能量,能量单位: 所示。表中部分数据不存在或未知,用“一”表示。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摄入量 粪便量 呼吸量 流向分解者量
三级消费者 57.0 3.0 23.5 24.5
次级消费者 一 一 218.0 158.0
初级消费者 6 057.0 2019.0 2 615.0 993.0
生产者 · 17 844.5 20 180.0
(1)通过栽种挺水植物控制藻类繁殖,主要原因是挺水植物可以与浮游藻类竞争 等,从而对浮游藻类产生抑制作用。
(2)通过所给数据计算可知,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用百分数表示,保留一位小数)。据表可知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不经三级消费者而直接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是 J·m ·a 。综合治理一段时间后,浮游藻类与其捕
食者的生物量金字塔呈上宽下窄的倒金字塔形,原因可能是 。
(3)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可以通过捕食来降低浮游藻类密度,但其粪便中存在大量未消化且仍可继续增殖的藻类,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研究人员提出“鱼粪沉底控藻”技术,通过风力以及底栖鱼类运动使水体浑浊,泥沙增多,鲢、鳙在摄入泥沙后会排泄可沉底的鱼粪,这样做能降低滤食性鱼类粪便的二次污染,原因是 (答出2点)。
23.(12分)对纯合二倍体野生型水稻品系甲进行诱变后,经多种育种方法获得纯合白纹叶突变品系乙以及纯合品系丙(野生型表型)。甲与乙杂交,F 全为野生型,F 自交,F 表型及比例为野生型:突变型=15:1。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杂交实验可判断白纹叶为 性状,依据是 ,
(2)推测乙为双基因突变体,且突变基因位于 (填“一”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 。
(3)为检测突变产生的原因,分别对甲、乙、丙的核基因组 DNA进行PCR扩增,相关产物的凝胶电泳结构如图(bp为碱基对)所示。对相关基因进行测序对比,发现752 bp和100 bp为等位基因A/a的序列,852 bp和200 bp为等位基因B/b的序列。已知不同基因的碱基序列的相同程度较低,但甲的852 bp片段和乙的752 bp片段中有652 bp的序列相同。
①推测乙基因突变产生的具体原因是 。丙的基因型为 。
②突变体乙与品系丙杂交产生 自交产生F ,F 表型及比例为 。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