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考点基础练】第14讲 燃烧与灭火(含解析) 2025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福建专版)
第14讲 燃烧与灭火、能源与资源的利用
【基础作业】
1.下列图标中,应张贴在禁烟场所的是 ( )
A. B.
C. D.
2.下列采取的措施安全的是 ( )
A.进入煤矿的矿井时用火把照明
B.到溶洞里探险时用火把照明
C.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火把试验
D.用点燃木条的方法检查液化石油气罐是否漏气
3.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图① 图②
A.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B.由图①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
C.图①中水的作用是吸收热量,防止溅落的高温熔融物炸裂瓶底
D.图②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这是因为提高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4.兴趣小组做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在有空气的试管内放入白磷,关闭弹簧夹,白磷不燃烧,如图Ⅰ;将图Ⅰ装置放到热水中形成图Ⅱ装置,白磷剧烈燃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图Ⅰ 图Ⅱ
A.小气球的使用既缓冲了压强又减少了污染
B.图Ⅱ实验中装置气密性不好会导致实验失败
C.对比图Ⅰ、图Ⅱ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D.图Ⅱ实验后,试管内还有白磷残留,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白磷会复燃
5.(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用火历史。
(1)火的利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下列有关火的利用不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是 (填字母)。
A.驱赶野兽,开拓家园
B.火攻水淹,夺城掠地
C.取暖照明,改善生活
D.冶炼金属,发展生产
(2)《庄子·杂篇·外物》记载“木与木相摩则然(燃)”,从燃烧条件分析“木与木相摩”的取火原理是 。
(3)《天工开物》记载有关炼铁过程:“凡铁一炉载土二千余斤,……或用煤炭,或用木炭”。该过程中炭的作用是 。
6.电石灯是百年前发明的神奇照明工具,其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打开注水旋钮,水滴入下层容器中,点燃灯头处的气体,产生火苗照明。请和小组同学一起研究。
(1)电石(CaC2)与水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反应,生成可燃性气体乙炔(C2H2)。乙炔燃烧产生黑烟,黑烟是 (填物质名称)。
(2)关闭注水旋钮,电石灯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
7.(2024·泉州模拟)家用燃料的“进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因此,学习小组开展了如下的学习活动。
【调研学习】学习小组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当地家用燃料的使用经历了以下发展历程。
(1)煤、石油和天然气属于 (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约为75%和82.3%,通过该数据分析,用等质量的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作燃料,天然气更环保的理由是 。
【实践操作】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小组了解了蜂窝煤和煤炉的结构,并成功引燃蜂窝煤炉。
(3)将煤块制成蜂窝煤的目的是 。
(4)引燃蜂窝煤炉时,先在炉膛中自下而上依次放置废报纸、小木块和蜂窝煤,然后打开进风口并点燃废报纸。引燃时,先点燃废报纸的依据是 。
【交流讨论】学习小组发现家用燃料正朝着“低碳化”发展,预测未来可能会使用上“零碳”燃料。
(5)请写出一种熟悉的“零碳”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素养作业】
8.(2024·厦门模拟)某同学做了一个有趣的高低蜡烛实验:将烧杯罩在两支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上方,利用气体浓度传感器测量两支蜡烛从点燃前到全部熄灭后,烧杯内a、b处氧气的浓度变化(如下图所示),实验结束后还观察到烧杯内壁附着黑色固体。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烧杯内壁附着的黑色固体可能是炭黑,原因是蜡烛不充分燃烧
B.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所以该实验可观察到低处蜡烛先熄灭,高处蜡烛后熄灭
C.燃烧过程中a处O2浓度低于b处O2浓度,因此,发生火灾时应弯腰或匍匐前进
D.蜡烛熄灭一段时间后,a、b两处氧气的浓度相同,原因是分子在不断运动
9.为了探究课本上“烧不坏的手帕”原理,将滤纸(着火点130 ℃)浸在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中,进行图甲所示实验,并收集实验过程滤纸中心温度,绘制曲线如图乙所示。
(1)曲线①在20 s时温度突然升高,是因为 。
(2)曲线②滤纸 (选填“有”或“没有”,下同)燃烧;曲线③酒精 燃烧。
(3)做“烧不坏的手帕”实验,浸手帕的酒精浓度应选用 。
10.(优秀传统文化)从古至今能源的变革有很多次,其中四种如下:
(1)木柴
柴火灶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柴火灶中的②与④可使空气充分对流,让木柴 。
图1
(2)油
诗人陆游曾记载:“书灯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可省油之半”。夹瓷盏(如图2)是省油灯,用棉绳做灯芯;上层盏盛油,油燃烧时放热,使油温升高,保持油灯持续燃烧;下层盏盛水能省油,原因是 。
图2
(3)化石燃料
石油古称“洧水”。《梦溪笔谈》中记载:“予知洧水之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烟”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 。
(4)新能源
北京2024年冬奥会首次实现场馆100%清洁能源供电。举出一个使用清洁能源供电的例子: 发电。
答案
1.B
2.B 【解析】A.进入煤矿的矿井时用火把照明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瓦斯爆炸),错误;B.到溶洞里探险时用火把照明,既可以照明,又可以检验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偏高,正确;C.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火把试验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沼气爆炸),错误;D.用点燃木条的方法检查液化石油气罐是否漏气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液化气爆炸),错误。
3.D 【解析】A.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正确;B.由图①可知,镁单质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故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正确;C.镁单质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单质,燃烧时剧烈放热,故图a中水的作用是吸收热量,防止溅落的高温熔融物炸裂瓶底,正确;D.图②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火柴头燃烧放出的热,容易使火柴梗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不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错误。
4.B 【解析】A.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有毒,且燃烧放热会使装置内压强增大,小气球的使用既缓冲了压强又减少了污染,正确;B.图Ⅱ实验中装置气密性不好时白磷仍会燃烧,不会导致实验失败,错误;C.在有空气的试管内放入白磷,关闭弹簧夹,白磷不燃烧,将装置放到热水中白磷剧烈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正确;D.图Ⅱ实验后,试管内还有白磷残留,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白磷与空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所以白磷会复燃,正确。
5.(1)B
(2)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3)提供热量和提供还原剂
6.(1)碳
(2)清除可燃物
【解析】(1)乙炔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则黑烟的成分为碳。
(2)一般灭火的原理分三种情况: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题中由于电石与水反应生成可燃物乙炔,故关闭注水旋钮,停止加入水,属于清除可燃物。
7.(1)不可再生
(2)燃烧相同质量的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时,燃烧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更少(合理即可)
(3)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加充分
(4)废报纸的着火点较低,易被点燃,使小木块达到着火点
(5)2H2+O22H2O(合理即可)
【解析】(1)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能源,均是不可再生能源。
(2)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约为75%和82.3%,通过该数据分析,用等质量的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作燃料,天然气更环保的理由是天然气中碳元素的含量低于液化石油气中碳元素的含量,燃烧相同质量的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时,燃烧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更少。
(3)将煤块制成蜂窝煤的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加充分。
(4)先点燃废报纸是因为废报纸的着火点较低,易被点燃,其燃烧产生的热量使温度达到小木块的着火点。
(5)“零碳”是一个旨在减缓气候变化的概念,通过计算温室气体排放,设计方案抵减碳足迹、减少碳排放,直至达到碳的相对零排放。熟悉的“零碳”燃料有很多,比如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
8.B 【解析】A.如果氧气不足,蜡烛会不完全燃烧生成炭黑,故烧杯内壁附着的黑色固体可能是炭黑,不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a处氧气浓度低于b处,应该是蜡烛燃烧放出热量,温度升高,二氧化碳的密度变小,从而导致容器上部二氧化碳浓度高,氧气浓度低,从而导致高处蜡烛先熄灭,低处蜡烛后熄灭,符合题意;C.燃烧过程中a处O2浓度低于b处O2浓度,低处氧气浓度大,故发生火灾时应弯腰或匍匐前进,不符合题意;D.蜡烛熄灭一段时间后,a、b两处氧气的浓度相同,原因是分子在不断运动,氧分子不断扩散,不符合题意。
9.(1)温度达到了滤纸的着火点
(2)没有 没有
(3)50%
【解析】(1)由图可知,曲线①在20 s时温度突然升高,是因为温度达到了滤纸的着火点130 ℃,滤纸燃烧。
(2)曲线②的温度先升高后下降,是因为酒精燃烧完后,温度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曲线③所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因为酒精的浓度太低,没有燃烧。
(3)由图乙分析,“烧不坏的手帕”实验,浸手帕的酒精浓度应选用50%。
10.(1)充分燃烧
(2)水可吸收热量,减少油的挥发
(3)C
(4)太阳能(或风力)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