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后练习(含解析)--2022-202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后练习
一、单选题
1.《汉书》有“《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主张凡是违背了“三纲五常”准则的,一律要按照《春秋》经义予以严惩。汉宣帝时期,桓宽在《盐铁论》中说:“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春秋决狱”( )
A.渗透了外儒内法的理念
B.造成了法律与伦理的冲突
C.呈现出法律儒家化特征
D.蕴含着一定的理性化色彩
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德法共治思想可以追溯到西周的“明德慎刑”,汉武帝以后发展为“德主刑辅”,到唐代最终确立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该学者意在说明( )
A.法家地位逐渐衰微 B.儒学思想与时俱进
C.德法共治由来已久 D.历代治国理念趋同
3.唐代沿用了西周所确立的“六礼”制度(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并成为婚姻关系缔结所必须经过的程序,将不符合法律规定强行娶妻,以及女方在婚约等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辄悔不嫁的行为,都按犯罪行为进行惩罚。这一制度( )
A.确保了家庭生活的和谐有序 B.体现了唐律礼法结合的特点
C.一定程度提升了妇女的地位 D.体现国家对弱势群体的优抚
4.有学者在研究“仁”和“礼”的历史变迁轨迹时发现,从春秋至清朝,“仁”“礼”词频均经历了一次波峰和一次波谷,“仁”的最高点在隋唐,“礼”的最高点在魏晋,两者最低点均在元朝。这一研究可以用于说明( )
A.魏晋时期儒学成为统治思想 B.唐朝“以礼入法”削弱“礼”的地位
C.蒙古是少数民族中最野蛮的 D.门阀世族依靠“礼”维系等级制度
5.宋代注重乡村基层治理,强调通过修礼书、行乡约等教化民众以形成公序良俗。北宋中叶,陕西蓝田吕大钧兄弟开创并推广《吕氏乡约》。南宋时,朱熹编纂了《增损吕氏乡约》,在“德业相劝”一条中加入“畏法令,谨租赋”的内容。宋代制定“乡约”的主要目的是( )
A.建构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 B.将儒家思想推向乡里民间
C.控制基层以维护封建统治 D.通过道德教化来扬善惩恶
6.中国古代的“德法共治”思想可以追溯到西周的“明德慎刑”,汉武帝以后发展为“德主刑辅”,到唐代最终确立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这反映出古代“德法共治”思想( )
A.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B.促进了儒法思想合流
C.植根于传统政治文化 D.推动了治国理念趋同
7.秦朝确立了婚姻的法定条件,实行婚姻登记制度。法律还规定丈夫殴打妻子要承担同等程度的殴伤罪。据此可知,秦朝( )
A.重视社会习俗管理 B.实现了男女关系平等
C.法制建设趋于完善 D.破除了传统婚俗礼仪
8.“杨家将”的故事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演绎加工,影响不断扩大。明代宫廷王府演出所用的“内府本”中台词满是“忠孝节义”等内容。同时塑造了以佘太君、穆桂英为代表的杨门女将群体形象,出现穆桂英以武艺技压杨宗保、私定婚约等情节。这反映当时小说( )
A.只注重传播官方的理学思想 B.创作趋向长篇化、通俗化
C.以贵族家庭兴衰变迁为主线 D.凸显道德教化和市民文化
9.《云梦秦简》规定“凡官吏有舞弊或贪污受贿者,都将受到很重的惩罚”;《唐律疏议》中也出现了惩治官吏违法失职的规定;《大明律》规定了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特别将“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等条款定为死罪。这表明( )
A.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处理官员贪腐问题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得到强化
C.中国封建社会已有了民主的法治体系 D.监察制度的强化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
10.据秦简《法律答问》,父母告子女不孝辄拘捕子女;子女告父母概不受理,且治告者罪。这表明秦代( )
A.奉行严刑峻法 B.伦常秩序受政府重视
C.强化基层治理 D.律令儒家化初具雏形
11.发达的农耕文明孕育了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的独特气质。《唐律 捕亡律》载“邻里有强盗或杀人案发生,见呼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者杖九十”。这反映了《唐律》( )
A.礼法结合,重视道德教化 B.轻罪重罚,建立法律体系
C.改善民生,调节民法关系 D.注重理性,维护人民利益
12.唐律规定,卑幼告期亲尊长,处徒刑两年,“十恶”中的“不孝”,如谩骂和殴打父母、祖父母,会被处以绞刑;如果身体健康,不供养父母,处以徒刑三年;谎称父母死亡、祖父母死亡,处以徒刑两年半;在父母、祖父母的丧期有礼乐行为的都会受到处罚。这些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 B.保证父母在家庭中的绝对权威
C.弘扬封建社会的孝道美德 D.继承与发展传统宗法等级观念
13.清代,民间关帝庙遍及天下,关羽的神职也越发多样,不仅身兼战神、保护神、武财神,还被供奉为降魔除妖神及全能神。正如清代经学家洪亮吉在《天山客话》中所说:“塞外虽二三家,必有关帝庙。”民间对关羽的崇拜( )
A.凸显社会教化作用 B.表明儒佛道思想开始合流
C.彰显功利主义色彩 D.未能代表先进阶级的意愿
14.《明史·烈女传》记载:“乌头绰楔(称乌头大门,是旌表节烈妇女的牌坊建筑),照耀井闾,乃至僻壤下户之女亦能以贞白自砥。······廉耻之分明,故名节重而蹈义勇欤!”该现象表明( )
A.政府法治建设收到显著功效 B.儒家伦理道德的世俗化趋势
C.贞节观内化为女性行为准则 D.社会教化的强制化和法治化
15.宋以前的家训内容主要以修身养性、治国齐家为主;宋代以来,家训中逐渐增添了重文的内容,如家颐的“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植之”“士人家切勤教子弟,勿令诗书味短”等语。这一变化。( )
A.催生了崇文抑武的政策 B.推动了文学家庭的发展
C.改变了家训家规的宗旨 D.促进了社会规范的变化
16.有学者说:“这种法律的作用是积极的,亦即以刑法制裁为手段,达到德礼实践的目的。礼与刑相辅而行,相得而益彰,比起空洞洞的提倡道德,恐怕有效多了。”该法律的撰成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该法律是( )
A.《九章律》 B.《二年律令》 C.《永徽律疏》 D.《大唐开元礼》
17.汉代以后,不管是立法者还是司法者,都经受过严格的儒家思想教育,在日常的司法活动中,当遇到疑难案件或法律没有规定的案情时,他们便会用自己的儒学知识对法律的适用作出解释。这反映( )
A.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B.儒法并用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观念
C.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D.法律执行具有随意性
18.《大明律·户律》“私茶”条规定;凡犯私茶者,要受到杖一百并服三年徒刑的处罚。洪武三十年(1397),驸马欧阳伦私贩茶叶案发,朱元璋为了警示其他皇亲国戚,将欧阳伦处死。这体现了明朝( )
A.立法禁止民间贸易 B.监察法规完善
C.执法遵循礼法结合 D.皇权高于法权
19.南宋时,朱熹对《吕氏乡约》的内容稍加修改,定名为《增损吕氏乡约》。开篇指出:“事亲能孝,事君能忠。夫妇以礼,兄弟以恩,朋友以信。能睦乡邻,能敬官长,能为姻亲。与人恭逊,持身清约,容止庄重,辞气安和。衣冠合度,饮食中节。凡此皆谓之德”。《增损吕氏乡约》的推行( )
A.确立了理学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实现了乡约与法律合流 D.阻碍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20.秦律中有一系列与“孝”相关的内容,其中针对不孝的惩罚很细致,将不孝视为重罪;鼓励父母告发子女不孝;针对不孝施以流放、断足等严厉的刑罚。秦朝的做法( )
A.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B.强调儒家的教化功能
C.确立了外儒内法策略 D.进一步完善法家学说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古代的家训起源甚早,如《尚书》中记载周公对其侄子成王的告诫之辞。孔子看见经过庭院的儿子孔鲤,问他“学诗乎”“学礼乎”,并告诫他“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晚年的《诫子书》倡导“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北齐的颜之推作《颜氏家训》20篇,其训诫以家庭整体为对象,分修身、治家、处世、为学4个部分。家训文本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并不多,至北宋开始大量增加。家规在唐宋时代已经多见,如唐代韩愈说“能守家规”。宋人很重视家规,强调“为子孙者尤当善守家规,翼翼以诚身,兢兢以保业,进修不已”。明清时代,在统治阶级的倡导和推广下,家训家规的普及达到了新的阶段。
古代家训家规的主要内容是强调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严夫妇、训子弟、睦宗族、厚邻里、勉读书、崇勤俭、尚廉洁;以家庭伦理为主体,以勤俭持家为根本,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成德。
——摘编自陈来《从传统家训家规中汲取优良家风滋养》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家训家规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家训家规的作用。
22.央视纪录片《家风》以古代著名家训为切入口,讲述家风形成的历史脉络,以及一个个家族对传统美德的执着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魏晋时期,门阀大滋颇重家风、家训,强调“雅有家风,政事规为”。唐代士人阶层编撰家训的风气日业,如王方庆《王氏训诫》,柳琨《诫子孙》,唐太宗作《帝范》也可视为帝王之家的家训。家训内容多以“忠孝”教育为主,开启中国古代“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宋朝家训除诗歌、铊、短文外,还出现了大量专著,首重忠君报国,次则重修身守礼。贵族文人家庭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孝经》《女论语》应运而生。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空前繁荣,甚至商贾之家都有家训。明太祖颁布“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教民六谕》,成为明朝家训的指导原则。清朝统治者对明太祖的“六谕”稍作修改,要求乡约每月宣讲。明清家训重视贞烈观,以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妇孺皆知。
——摘编自徐少锦《中国家训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训的特点。
(2)分析中国传统家训产生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礼法合治”思想自西汉至清末的两千年间,伴随着秦汉封建专制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逐渐积淀于民族心理之中。所以礼法两种文化的交锋反而促进了两者的发展,形成了“礼法合一,德刑兼治”。自西汉儒学家们发动“引经决狱”将经义凌驾于法律之上,实践于审判活动中;东汉儒臣掀起“引经注律”的热潮,将法以儒家的思想解释于法家之律文;唐律“以经立法”“一准乎礼”的思想铸就了中华法系鼎盛时期,至此“礼法合流”即成,成为了“礼为本,法为用;礼为主,法为从;礼为先,法为随;寓礼于法,明法彰礼”的法律价值体系,可以说当时礼乐教化的儒家思想渗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黄孚劫《礼乐教化对法治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清末法理派在法律实践中力图建立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在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的努力下,无论是对法的一般理论的理解,还是对法律学科的研究,包括对法律人才的培养、对执法者的管理规范、对犯法者的惩治教育,都在努力超越传统法观念,试图用西方近代法律理念来“会通中西”。在对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等部门法,包括司法制度等法律体系的框架构建和具体法律的修订中,更多地倾向于移植西方近代法律体系。通过法理派积极推进变法修律,最终形成了以《大清新刑律》为首的一批成果。
——摘编自桂林《论清末法理派的法律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法治思想的新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至清末法治思想演变的历史启示。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表唐宋家训主要内容归类(涉及篇数)
序号 内容归类 唐 宋
北宋 南宋
1 处己(修身、励志) 5 19 18
2 勉学、治学 3 14 15
3 睦亲(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 3 6 8
4 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 6 14 10
5 处世(包括交友、尊师、尊敬长辈、礼仪) 5 16 10
6 从政 11 11 6
7 治国 2 4 0
8 女诫 5 2 0
9 教子原则 2 4 2
材料二:
注:此处文人指未进入仕途的读书人。
——以上材料均摘自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
提取材料信息,对“唐宋家训文化的繁荣”加以阐释。
参考答案
1.C
【详解】题干所示为汉武帝以来,用儒家经典解释法律相关问题;材料中“违背了‘三纲五常’准则的,一律要按照《春秋》经义予以严惩”“《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等信息,都反映出当时法律呈现出儒家化特征,C项正确;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以《春秋》经义决狱为司法原则,对传统的司法和审判是一种积极的补充,“造成了法律与伦理的冲突”说法绝对,排除B项;除了法律,还用“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的思想来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不具有理性化色彩,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汉唐时期重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说明中国古代德法共治由来已久,C项正确;法家理论直到战国时期才形成,排除A项;汉唐统治者重视德刑结合的做法,体现的并非儒学思想与时俱进,排除B项;历代治国理念受时代等因素影响并不相同,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依据材料“唐代沿用了西周所确立的‘六礼’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律法中继承了西周礼制的内容,体现出礼法结合的特点,B项正确;确保了家庭生活的和谐有序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妇女地位的提升,排除C项;材料中的规定是对所有人,并没有针对弱势群体,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显著特征是门阀政治,世家大族试图通过对“礼”的推崇来维护自身地位,而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并不重视儒家思想,因此“礼”的最高点在魏晋,两者最低点均在元朝,D项正确;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排除A项;唐朝并未削弱礼的地位,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宋代注重乡村基层治理,强调通过修礼书、行乡约等教化民众以形成公序良俗”,可知宋代通过修礼书、行乡约等教化民众以形成公序良俗,朱熹编纂的《增损吕氏乡约》还加入了“畏法令,谨租赋”的内容,这都体现了加强基层治理以维护封建统治的宗旨,C项正确;建构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排除A项;将儒家思想推向乡里民间,同样是为了维护统治,排除B项;乡约的目的不是扬善惩恶,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德法共治”思想可以追溯到西周,在汉唐时期继续发展,也即“德法共治”是历代王朝都秉持的治国理念,植根于传统政治文化,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德法共治”思想的发展过程,未提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排除A项;董仲舒新儒学促进了儒法思想合流,排除B项;不同朝代的治国理念受时代特征的影响,各有特点,而非趋同,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秦朝确立了婚姻的法定条件,实行婚姻登记制度。法律还规定丈夫殴打妻子要承担同等程度的殴伤罪。”可得出秦朝对婚姻习俗进行了规定,并通过法律明确家庭纠纷的责任,体现出秦朝重视社会习俗管理,A项正确;男女没有平等,排除B项;材料除了有法律,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因此并不能说明法制建设的完善,排除C项;“破除”的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明代宫廷王府演出所用的‘内府本’中台词满是‘忠孝节义’等内容。同时塑造了以佘太君、穆桂英为代表的杨门女将群体形象,出现穆桂英以武艺技压杨宗保、私定婚约等情节。”可知,到明代,“杨家将”的故事中台词满是“忠孝节义”,凸显小说及戏曲道德教化的功能,另外,塑造了以佘太君、穆桂英为代表的杨门女将群体形象,出现穆桂英以武艺技压杨宗保、私定婚约等情节,凸显了市民文化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小说的作用,反映了市民文化的需要,而非只注重传播官方的理学思想,排除A项;小说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演绎加工,影响不断扩大,在材料中没有提及关于小说创作的信息,排除B项;“杨家将”的故事可以讲是以贵族家庭兴衰变迁为主线,但是不是所有小说都是以此为主线,如:《西游记》等小说,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凡官吏有舞弊或贪污受贿者,都将受到很重的惩罚”可得出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重视对官员的监察,监察制度的强化就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D项正确;“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等并不属于贪腐的,所以不能说明非常重视处理官员贪腐,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官员的监察,并不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排除B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以人治为主,仅根据对于官员的监察并不足以说明已经有了民主的法治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根据“父母告子女不孝辄拘捕子女;子女告父母概不受理,且治告者罪。”可得出秦律判案有考虑到家庭的伦理关系,说明伦常秩序受政府重视,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严刑峻法,也不是基层治理,而是伦理关系对法律的影响,排除AC项;材料不能证明初具雏形,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见呼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者杖九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统治者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教化民众,唐律规定一准乎礼,将违反道德礼教的行为归入违法的范畴,将道德融入法律之中,材料反映出《唐律》礼法结合,重视道德教化,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唐律》“轻罪重罚”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材料论述的内容与改善民生无关,排除C项;《唐律》是由封建地主阶级颁布的,保护的是封建官吏的利益,不可能维护人民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这些法律的规定,表面是维护父母的权威,实际上是维护三纲五常,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A项正确;弘扬“孝”道,保证父母的权威,发扬宗法等级观念都是表象,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据材料可知,清代关帝庙分布较广,且关羽的神职根据不同需要也越发多样,甚至被奉为全能神,体现了民间对关羽的崇拜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民众根据自身需求,扩大了关羽的神职,而非关羽自身的优良品质在社会上起到教化功能,排除A项;佛儒道思想在魏晋以来就开始合流,排除B项;材料中关羽身兼武财神,在某程度上代表了市民阶层的意愿,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乌头绰楔(称乌头大门,是旌表节烈妇女的牌坊建筑),照耀井闾,乃至僻壤下户之女亦能以贞白自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地方官员每年都要上报地区内的节烈妇女的事迹,特别的赐给立祠庙祭祀,次等的亦树立牌坊表彰,这种旌表节烈妇女的牌坊建筑,反映了贞节观内化为女性行为准则,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妇女贞节观念的颂扬,与法治建设无关,排除A项;儒家伦理的世俗化出现在明朝后期,它体现为儒家伦理的社会化、平民化与生活化过程,而材料只强调了妇女贞节观念,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了政府对于节烈妇女树立牌坊建筑,不能体现出社会教化的强制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家训内容在以“修身养性、治国齐家”为主的基础上,逐渐增添了重文的内容,如家颐的“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植之”、“士人家切勤教子弟,勿令诗书味短”等语。体现了宋代家训特别重视家庭美德和优良家风的建设,非常重视对子女后代的教育,这有利于推动文学家庭的发展,B项正确;催生崇文抑武政策的原因是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造成的弊端,并非宋代家训内容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家训中增添了重文的内容,并未改变家训家规的宗旨,排除C项;宋代家训有利于维护社会规范的稳定,并未促进社会规范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根据“该法律的撰成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时期《永徽律疏》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C项正确;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是《永徽律疏》的撰成,不是《九章律》、《二年律令》和《大唐开元礼》,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C
【详解】汉代儒学独尊,立法者和司法者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因此在具体的司法实践活动中,他们便会用自己的儒学知识对法律的适用作出解释,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C项正确;儒家经典影响法律,不一定能保证司法的公正性,排除A项;儒家思想是主流观念,而非儒法并用,排除B项;随意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8.D
【详解】根据材料“凡犯私茶者,要受到杖一百并服三年徒刑的处罚。洪武三十年(1397),驸马欧阳伦私贩茶叶案发,朱元璋为了警示其他皇亲国戚,将欧阳伦处死。”可知尽管《大明律》规定贩卖走私茶叶受到杖一百并服三年徒刑的处罚,但驸马却最终被朱元璋处死,体现皇权高于法权,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对“私茶”相关法律规定,并不能说明是对整个民间贸易的禁止,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监察法规的内容,无法得出监察法规完善,排除B项;礼法结合,就是把中华民族伦理道德与法律制度相结合,材料未涉及在执法过程中体现礼法结合,排除C项。故选D项。
19.B
【详解】本题考查宋代理学世俗化的影响。儒家思想是宋代的主流意识,朱熹修改的《增损吕氏乡约》内容都是儒家思想内容,所以其推行强化了社会主流价值,B项正确;理学主导地位是在南宋后期确立的,而且是在朱熹之后,排除A项;乡约不等于法律,排除C项;乡约体现了官方意识形态,因此“阻碍”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0.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律针对不孝的惩罚很细致和严厉,律法中融入孝,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从而巩固统治,A项正确;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奉行严刑峻法,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儒学的特点为外儒内法,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不孝实行严刑峻法,并不是为了完善法家的学说,而是为了维护其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21.(1)特点:历史悠久;以家庭为范围进行传播;重视道德养成和价值观引导;作者多为文化名人和有名的官员。
(2)作用:为社会提供了家庭教育范本和楷模,有利于封建国家统治;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并不断地大众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封建礼教等级观念,长期以来禁锢着人的个性要求和发展。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我国古代的家训起源甚早,如《尚书》中记载周公对其侄子成王的告诫之辞。”得出历史悠久;根据材料“孔子看见经过庭院的儿子孔鲤,问他;‘学诗乎’……北齐的颜之推作《颜氏家训》20篇,其训诫以家庭整体为对象,分修身、治家、处世、为学4个部分。”得出以家庭为范围进行传播;根据材料“不学礼无以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得出重视道德养成和价值观引导;根据材料“《诫子书》、《颜氏家训》”可知,作者多为文化名人和有名的官员。
(2)作用:根据材料“明清时代,在统治阶级的倡导和推广下,家训家规的普及达到了新的阶段。”及所学可知,古代家训家规为社会提供了家庭教育范本和楷模,有利于封建国家统治;根据材料“强调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严夫妇、训子弟、睦宗族、厚邻里、勉读书、崇勤俭、尚廉洁;以家庭伦理为主体,以勤俭持家为根本,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成德。”及所学可知,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并不断地大众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封建礼教等级观念,长期以来禁锢着人的个性要求和发展。
22.(1)特点:统治者重视,士大夫积极参与;形式灵活多样;注重诗书传家。
(2)影响:利于儒家思想的普及;利于增加家族凝聚力;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稳定社会秩序。
【详解】(1)依据材料“门阀大滋颇重家风、家训”,可知中国古代的家训统治者重视,士大夫积极参与;根据材料“如王方庆《王氏训诚》,柳琨《诚子孙》,唐太宗作《帝范》也可视为帝王之家的家训。”,可知中国古代家训形式灵活多样;根据材料“家训内容多以‘忠孝’救育为主,开启中国古代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可知中国古代家训注重诗书传家。
(2)影响:根据材料“家训内容多以忠孝救育为主,开启中国古代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可知中国古代家训利于儒家思想的普及;根据材料“宋朝家训除诗歌、铊、短文外,还出现了大量专著,首重忠君报国,次则重修身守礼。”,可知利于增加家族凝聚力;提高个人道德素养;根据材料“明太祖领布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教民六谕》,成为明朝家训的指导原则。”,可知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稳定社会秩序。
23.(1)特点:礼法合治;以礼释法;礼在法上;古代法治为封建皇权服务;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答出四点即可)
(2)变化:完善法律体系;借鉴西法,中西结合;重视近代法理研究;强调法治人才的培养与管理。(答出三点即可)
原因:传统法律制度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国法学人士的努力;清末新政的推动;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西方法律制度的影响等。(答出三点即可)
(3)启示:要汲取并传承古代法治的精华;法治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法治应体现本国特色;借鉴外来经验,取长补短等。(答出两点即可)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礼法合治’思想自西汉至清末的两千年间”可得出礼法合治;根据材料一“东汉儒臣掀起‘引经注律’的热潮,将法以儒家的思想解释于法家之律文”可得出以礼释法;根据材料一“将经义凌驾于法律之上”“礼为本,法为用;礼为主,法为从;礼为先,法为随”可得出礼在法上;根据材料一“伴随着秦汉封建专制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可得出古代法治为封建皇权服务;根据材料一“礼法两种文化的交锋反而促进了两者的发展”可得出在继承中不断发展。
(2)变化:根据材料二“清末法理派在法律实践中力图建立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可得出完善法律体系;根据材料二“试图用西方近代法律理念来‘会通中西’”可得出借鉴西法,中西结合;根据材料一“法理派的努力下,无论是对法的一般理论的理解,还是对法律学科的研究,包括对法律人才的培养、对执法者的管理规范、对犯法者的惩治教育”可得出重视近代法理研究,强调法治人才的培养与管理。
原因:根据材料二“力图建立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可得出传统法律制度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根据材料一“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的努力下”“法理派积极推进变法修律”可得出中国法学人士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的推动,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西方法律制度的影响等。
(3)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汲取并传承古代法治的精华,适应时代的发展,体现本国特色,借鉴外来经验,取长补短等方面作答。
24.材料信息:唐宋家训内容丰富,主要以儒家思想教育为核心:家训作者多元化,从帝王到读书人,其中仕宦(士大夫)家训所占比例最大。
阐释:唐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统治者实行开明宽松的文化政策,为家训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儒学的复兴和理学的形成扩大了儒家伦理观的影响;科举制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进一步加强,使社会形成尚学风气;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文人政治,造就了大批的文化学者。唐宋家训文化体现出儒家传统价值追求和家国同构的责任担当,反映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家训文化繁荣利于推动儒学的社会化,促进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详解】根据材料中唐宋家训主要内容归类和篇数相关信息,可知唐宋家训内容丰富,主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根据唐宋家训作者构成情况,可知家训作者多元化,仕宦家训所占比例最大。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阐述宋代家训文化繁荣的原因,以及儒家思想和士大夫在家训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最后阐述家训文化发展对于推动儒学发展、社会稳定、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