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课后练习(含解析)--2022-202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课后练习
一、单选题
1.公元前5到公元前4世纪的罗马经历了贵族和平民争权夺利的阶段。和贵族一样,平民也参加公民大会,在战时要服兵役。经过长期的斗争,平民在法律上取得了罗马公民在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全部权利。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 )
A.消除了贵族阶层的特权 B.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使平民获得了相同权利 D.一定程度维护了平民利益
2.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认为:“一切权利都是从人民来的。皇帝的命令何以有法律效力呢?因为皇帝的地位是人民给他的。官吏为什么有权力呢?因为官吏是人民选举出来的。”这表明( )
A.罗马公民热衷于参加政治活动 B.自然法精神在政治上得以突显
C.主权在民成为罗马的政治原则 D.罗马公民法赋予公民政治权利
3.在诚信的基础上,古罗马产生了一种新的诉讼形式,即“程式诉讼”或“诚信诉讼”,这类诉讼“指在程式书中,大法官于原告请求一项后批注‘依诚信’字样的诉讼”。由此可见,古罗马法律实践( )
A.要求民众诚实守信 B.根据人品定刑罚
C.要求法官以情入法 D.有道德规范要求
4.《法理概要》对市民法和万民法的定义为:……每一个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市民法,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而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万民法,从市民法到万民法的主要原因是( )
A.罗马帝国的疆域广阔 B.罗马共和国的扩张
C.俄罗斯帝国的形成 D.东罗马帝国的征服战争
5.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上雕有来自中国、犹太和古希腊的智者,其中孔子代表中国,摩西代表犹太,梭伦代表古希腊(如下图)。这些雕塑的设计者旨在说明美国美国最高法院门楣上的孔子、摩西和梭伦
美国最高法院门楣上的孔子、摩西和梭伦( )
A.追求多元、开放和包容 B.汲取全人类的法律成果
C.引领世界法律文明发展 D.集人类文明大成而强国
6.公元前1世纪,由于外事大法官在审理涉外案件之时,既不能援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诉讼程序,又无其它明文规定的诉讼程序可供依循,只能通过行使“自由心证”的裁量权,自行创制诉讼程序。一种新的诉讼程序——程式诉讼应运而生。这表明( )
A.公民与非公民差别已消失 B.国家治理实践丰富了罗马法
C.程式诉讼取代了法律诉讼 D.司法程序保证了法律公正性
7.哈德良是最早从事法律汇编工作的罗马元首,而最有影响的则要数查士丁尼。查士丁尼在位期间(526一565年),曾委托大臣特里波里安主持法典编纂工作,共编出3部法律汇编,它们分别是《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和《查士丁尼学说汇编》。这反映了罗马法( )
A.法律程序的完备 B.是皇帝法令的汇编
C.逐渐走向体系化 D.奠定民主政治基础
8.1797年1月6日,马萨诸塞州的约翰·纳佐罗从海盐和海带店中提取矿物碱并制钾盐的改良方法获得了专利批准(右图),该文件有乔治·华盛顿总统、国务卿和司法部长的共同签名。它反映了当时美国( )
A.联邦政府对专利保护的重视
B.化学工业兴起推动制盐技术进步
C.马萨诸塞州拥有较大自治权
D.行政权与司法权分立并彼此牵制
9.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
A.注重证据 B.纵容犯罪 C.主张重罪轻罚 D.维护贵族利益
10.1689—1820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公法与私法数目
时间 公法数目 私法数目 每次会议通过的法令数
1689—1702年 343 466 57
1702—1714年 338 605 78
1714—1727年 377 381 58
1727—1760年 1447 1244 81
1760—1820年 9980 5257 254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
A.上院立法职能的继续强化 B.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动
C.国王在议会中发挥了作用 D.议会斗争的趋于彻底缓和
11.1764年7月,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这说明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 )
①注重无罪推定原则②强调保护个人权利
③体现社会契约思想④坚持法律地位人人平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近代欧洲存在着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大陆法系以罗马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普通法系以英国法律为代表,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据此可推知( )
A.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延续 B.地理环境决定了法律体系的特点
C.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 D.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
13.11世纪的英国已形成以王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王派出法官在全国巡回审判。这一做法有利于( )
A.民法系的形成 B.封君封臣制的确立
C.内阁制的确立 D.普通法系的形成
14.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即位后,“开始收复所失去的帝国领土,并且复兴帝国最伟大的智力成就……使之永载史册”。其完成的“智力成就”是( )
A.以成文法取代习惯法 B.颁布自然法
C.以万民法取代公民法 D.编撰《罗马民法大全》
15.罗马外事裁判官在审理涉外民商事案件时,首先从罗马法与外国法中寻找共同规则,当没有这种共同规则时,则尽可能地从各种不同的规范和制度中提取比较简单的内容,去掉各民族特有的成分。这体现出罗马法( )
A.维护民族平等 B.追求程序正义
C.保障平民权利 D.注重法律协调
16.《查士丁尼法典》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表明( )
A.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社会矛盾 B.罗马法是制定政策的唯一依据
C.法律是治国的重要的手段之一 D.罗马法对欧洲和世界影响深远
17.罗马人存在这样的观念,一个民族无论去何处,总要携带自己的法律……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认为这部法律对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皆可适用。对该法律体系表述正确的是( )
①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 ②标志着罗马法的发展进入到较完备阶段
③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 ④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罗马公法和私法的划分始于法学家乌尔披亚努斯。他的划分标准是:规定国家公务的为公法,如有关政府的组织、公共财产的管理、和官吏选任等;规定个人利益的为私法,如调整家庭、婚姻、物权、和继承关系等。这一分类( )
A.有利于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 B.旨在维护皇帝的专制权力
C.反映出罗马统治疆域的扩大 D.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9.中古西欧的教会学校教授数学、天文、音乐、文学等,时刻不忘告诫人们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杀人等。这表明该类学校( )
A.推动自然科学发展 B.强化思想文化控制
C.促进理性思维形成 D.重视伦理教化
20.1804年,法国颁布了《民法典》。这部法典肯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确认了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和农民占有贵族和教会土地财产的合法性,保证不受封建势力的侵犯,从而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典范。由此可知,法国《民法典》 ( )
A.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 B.摆脱了封建势力的束缚
C.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D.成为了普通法系的源头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士大夫对民众的劝诫,大多结合相关社会教化活动来进行。宋仁宗时期,“文治浸盛,学校大修,远郡僻邑莫不建学”,“州郡不置学者鲜矣”,宋仁宗还对江淮以南地区的民间非法宗教“皆严禁绝”,大力推行儒学。两宋时期的士大夫、官员常常对所辖地区的名宦名士、孝子贤孙、贞节烈女进行统计上报,对受到朝廷褒奖者给予减赋或旌表门闾的奖励,“广厚风俗”。赵朴任职越州时,就上报神宗对上虞县刘承诏加以旌表;朱熹任职南康军时,通过查阅方志、走访各地,对东晋陶侃、北宋刘涣等前代忠臣孝子、义夫节妇,或建祠,或拜谒,以此来教育民众。
——摘编自张淑生《宋代俗训与社会教化》
材料二 明代初期,朱元璋就十分注重用儒家思想来教育基层百姓,以纲常礼教为总原则,继承了以儒为宗的统治思想,通过“每年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举行“乡饮酒礼”来落实。此外,明政府还将闾阎百姓作为教化的主要对象,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制定州县官员条例,要求县官亲自下乡督查乡约讲授情况,以重其事;明代闾里还建有申明亭和旌善亭,“凡民间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皆书其实行,揭于其中,劝善也”。明代统治者认为“致治之道在于善俗”,洪武五年(1372年)规定“有司今后考课,必书农桑、学校之绩”,并亲作“农桑学校诏”,督促执行,以导善行。
——摘编自许燕婵《试论明代教化》
材料三 宗教改革以来,英国在不断创立对穷人进行扫盲并传播宗教的慈善学校的同时,季审小法庭也发展成为民间基层较为繁忙的司法机构,处理案件并普及司法常识。17世纪,乡绅和富商捐助建立了大批提供通识教育和宗教教育的学校,并将子弟送到欧洲大陆游学。英国基层社会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英国政府主动为乡村社会的转型提供制度和经费保障的举措,使更多的英国乡村民众获益。
——摘编自付有强《城市化背景下的近代英国乡村教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时期社会教化的共性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国与近代英国在社会教化方面产生不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社会教化的积极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有“民法教科书”的美誉。1777年,法学家西罗塞尔最早提出在德国编纂一部统一的民法典的倡议,随后,德国学界围绕民法典的制定,陆续展开了研究与争鸣。1814年,法学家蒂堡认为“只有所有的德意志政府团结一政,努力完成排除单个政府的恣意而适用全德意志的法典的编纂,德意志人在市民关系上才有幸福可言”。德国民法典借鉴了《民法大全》中关于体系、方法、技巧、术语的智慧。法典第903条规定“物的所有人,在不违反法律和第三人权利范围内,得自由处分其物”,第145条规定“向他方要约成立契约者,因要约而受约束”,非经当事人同意,要约不得修改或废除,第823条规定,“因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生命、身体……,对他们负因此所生损害的义务”。
——据哈斯巴根《中国民法典民族性的型塑》等整理
材料二 清末以降,“师夷变法”已成为清廷之必需。1911年,修订法律馆编成《大清民律草案》。“修订法律馆所需的一切,主要是从日本借来的……当时日本已经以德国法律为主要样本,写成了自己的民法和商法”。……在亲属篇中,规定“家政统一家长”,“对于家长即生服从之义务”。在婚姻方面,基本接引《大清律例》的规定。如规定“同宗者不得结婚”,“婚姻须由父母允许”,妻子“不属于日常家事之行为须经夫允许”。
——摘编自费孔会《晚清民法近代化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民法典》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颁行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清民律草案》与《德国民法典》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认为:“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绝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
材料二 法律始终把它的作者的世界图景包含在抽象的形式中,而每一历史的世界图景都包含一种政治、经济的倾向,这种倾向依据的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所想的事物,却依据的是事实上掌握政权并因之掌握立法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每一种法律都是由一个阶级以大多数的名义建立起来的。
——摘编自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齐世荣等译《西方的没落》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塞罗对法律的基本认识。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论述。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期间制宪会议颁布的资产阶级民主和人权的相关法律。
内容 出处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和反抗压迫;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1789年)
年满25岁的男子为公民,年缴纳直接税达3个工作日工资者享有选举权,称“积极公民”;不纳税者或纳税低于这一数额者无选举权,称“消极公民” 《1791年宪法》
材料二 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放宽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增加城乡选民人数,全国选民约增加30万,由1831年的51万增加到81万,约占全国成年人口的8%,工商业资产阶级的代表进入了议会,从土地贵族手里争到了部分政治统治权。——摘编自王觉非《近代英国史》
材料三 杰克逊总统实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印第安人在迁徙中约减少了1/3的人口。美国的大陆扩张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的。
——摘编自杨生茂、陆镜生《美国史新编》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评析资产阶级的人权和民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经过长期的斗争,平民在法律上取得了罗马公民在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全部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平民经过与贵族的长期斗争,推动了成文法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D项正确;消除了贵族阶层的特权,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排除B项;平民获得了相同权利与材料中“平民在法律上取得了罗马公民在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全部权利”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根据所学,自然法主张天赋人权,人平等,公正至上。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利。根据材料可知,盖尤斯认为皇帝乃至政府的权力来源于民众授予,这主要反映了自然法原则在政治上的反映,即人民拥有权利,天赋人权,法律制定由人民决定,皇帝的权力由人民赋予,B项正确;A项,材料并没有展示罗马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情况,材料主要体现人民主权,这是自然法的体现,排除A项;C项,罗马帝国是君主制,权力集中于奴隶主阶级手中,主权在民原则没有在罗马帝国的政治原则之中,排除C项;D项,罗马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时期,题干展示的是罗马帝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诚信诉讼”“大法官于原告请求一项后批注‘依诚信’字样的诉讼”等信息,可见古罗马法律实践有道德规范要求,强调诚信的重要性,D项正确;“大法官于原告请求一项后批注‘依诚信’字样的诉讼”并不代表古代罗马法要求民众诚实守信,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一种诉讼形势,没有体现具体怎样定刑罚,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维护的是公平、正义,所以法官必须依照法律进行判决,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据材料可知,每一个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市民法,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而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万民法。结合所学可知,罗马由市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主要原因是罗马对外扩张,版图扩大,原有的市民法不适应辽阔疆域下的各族人民,因此市民法发展到万民法,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罗马共和国的扩张”,版图扩大,原有的市民法不适应辽阔疆域下的各族人民,因此市民法发展到万民法,B项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中《法理概要》是反映的罗马,而不是俄罗斯,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395年罗马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而此时万民法早已形成,D项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摩西和梭伦来自不同地区的文明,但可以出现在美国最高法院门楣上,说明其追求多元、开放和包容,A项正确;孔子、摩西和梭伦属于历史人物,与法律成果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到美国的法律文明成就,无法说明其引领世界法律文明发展,排除C项;集人类文明大成而强国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外事大法官在审理涉外案件时自行创制诉讼程序。结合所学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种新的矛盾日益凸显,原有的市民法无论是适用范围还是诉讼程序都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出现了程式诉讼,其打破了罗马诉讼法形式主义藩篱,从而丰富了罗马法,B项正确;公元3世纪,罗马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排除A项;程式诉讼诞生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法律诉讼程序与程式诉讼程序并行不悖,排除C项;司法程序不可能保证了法律的公正性,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的发展逐渐进入了汇编阶段,形成比较完备、系统的法律体系,C项正确;材料强调罗马法的构成,没有涉及法律程序,排除A项;材料仅仅介绍了这些法律是在查士丁尼等皇帝在位期间汇编的,并没有介绍皇帝法令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所列的人物对应的是罗马帝国时期,当时并不是民主制,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后不久,就制定了专利法,总统、国务卿和司法部长亲自参与专利的审查和批准活动,反映了当时美国联邦政府对专利保护的重视,A项正确;直到19世纪后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才兴起化学工业,排除B项;马萨诸塞州拥有较大自治权与“文件有乔治·华盛顿总统、国务卿和司法部长的共同签名”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联邦政府对专利的重视,并非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彼此牵制,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据题干材料可知,主要说明了罗马法规定,定罪“不得基于怀疑”,且“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即要建立在实实在在的证据上,任何人不能因没有违法依据而受到惩罚,反映了罗马法重证据,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重视证据的作用,并非体现纵容犯罪,排除B项;根据材料“……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可知,罗马法重视证据的作用,并不是主张重罪轻罚,排除C项;D项表述是正确的,但是材料未体现,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重视证据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根据表格所列的公法和私法的数量可知,数据整体都在增加,从时间来看,是工业革命接近完成的时间,因此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动,B项正确;英国的立法权已经在下院,因此不存在“继续强化”,排除A项;自《权利法案》签署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排除C项;“彻底缓和”是不存在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法官判决某个嫌疑人有罪前,社会和个人不能将其当作罪犯处理,体现了未经审判证明有罪前,推定被控告者无罪即无罪推定原则,同时也体现了程序公正原则;根据材料“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可知,这段话体现了社会契约和保护个人权利。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保护个人权利以及社会契约思想,但未涉及“坚持法律地位人人平等”的相关内容,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普通法系以英国法律为代表,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欧洲存在着两大法律体系,其中大陆法系源于罗马法,英美法系并非源于罗马法,所以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C项正确;在近代欧洲两大法律体系中,大陆法系源于罗马法,英美法系并非源于罗马法,因此“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延续”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特点与地理环境关系不大,而且“决定了”的说法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11世纪的英国已形成以王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王派出法官在全国巡回审判。”并结合所学可知,11世纪,王室法院的巡回审判活动,推动了普通法的发展和实践,有利于普通法系的形成,D项正确;英国的法系是普通法系,不是民法系,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在11世纪前就已经存在,排除B项;内阁制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形成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根据所学,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制定《罗马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这属于他的“智力成就”,D项正确;成文法颁布是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A项;自然法是西塞罗的,排除B项;万民法取代公民法是在罗马帝国时期,而不是分裂后的东罗马帝国,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根据“首先从罗马法与外国法中寻找共同规则,当没有这种共同规则时,则尽可能地从各种不同的规范和制度中提取比较简单的内容,去掉各民族特有的成分”可得出罗马法律在涉及涉外纠纷时,更注重调节不同民族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间的平等,只是强调去除民族间的特有成分,能够更好地协调矛盾纠纷,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的调节作用,而不是程序是否正义,排除B项;材料没有针对平民,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可知,法律在罗马的重要作用,体现了罗马法是巩固帝国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C项正确;“消除罗马社会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唯一依据”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7.D
【详解】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可知该法律体系为万民法,万民法适用于罗马人与非罗马人,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①正确,万民法吸收了被征服民族的法律,③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万民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注重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④正确,①③④正确,D项正确;标志着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是在查士丁尼统治时期,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A
【详解】据材料“罗马公法和私法的划分始于法学家乌尔披亚努斯。他的划分标准是:规定国家公务的为公法,如有关政府的组织、公共财产的管理、和官吏选任等;规定个人利益的为私法,如调整家庭、婚姻、物权、和继承关系等”可知,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标准是规定国家公务的为公法,规定个人利益的为私法,这说明两者侧重点不同,这一分类有利于协调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A项正确;罗马法通过法律形式规范政治和经济关系,未体现出对皇帝专制权力的维护,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罗马疆域的扩大,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未涉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
1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西欧教会学校特别注重宣扬孝敬父母、不偷盗不杀人等社会道德,表明该类学校重视伦理教化,D项正确;推动自然科学发展与材料中强调的教会学校注重伦理教化不符,排除A项;教会学校告诫人们遵守社会和家庭伦理,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并非其强化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排除B项;促进理性思维形成与教会学校以传教为主的办学宗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0.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法国《民法典》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宣扬平等、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对欧美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这些思想符合启蒙思想的主张,说明其收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A项正确;拿破仑《民法典》保护封建势力,说明其并未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属于主权在民的原则,排除C项;普通法系是指英国从11世纪起主要以源于日耳曼习惯法的普通法为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21.(1)共性特点:推行儒家思想;突出学校功能以基层政府为主导;有士大夫、乡绅阶层参与;教人向善,旌表名人;服务于专制集权体制。
(2)原因:明代中国,专制集权体制强化;小农经济占据主导;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近代英国,宪政体制逐步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解放运动发展。
(3)积极影响:传播了启蒙思想;提高了民众的司法意识;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众的利益;有利于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
【详解】(1)共性特点:依据材料“朱元璋就十分注重用儒家思想来教育基层百姓”,得出推行儒家思想;依据材料“有司今后考课,必书农桑、学校之绩”,得出突出学校功能以基层政府为主导;依据材料“两宋时期的士大夫、官员常常对所辖地区的名宦名士、孝子贤孙、贞节烈女进行统计上报”,得出有士大夫、乡绅阶层参与;依据材料“赵朴任职越州时,就上报神从宗对上虞县刘承诏加以旌表”,得出教人向善,旌表名人;从两者的目的分析,得出服务于专制集权体制。
(2)原因:明代中国,依据材料“明政府还将闾阎百姓作为教化的主要对象,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制定州县官员条例,要求县官亲自下乡督查乡约讲授情况,以重其事”,得出专制集权体制强化;依据材料“必书农桑”,结合所学得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依据材料“朱元璋就十分注重用儒家思想来教育基层百姓,以纲常礼教为总原则,继承了以儒为宗的统治思想”,得出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近代英国,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角度分析,得出宪政体制逐步确立;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依据材料“英国基层社会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得出思想解放运动发展。
(3)积极影响:依据材料“英国基层社会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得出传播了启蒙思想;依据材料“季审小法庭也发展成为民间基层较为繁忙的司法机构,处理案件并普及司法常识”,得出提高了民众的司法意识;依据材料“英国政府主动为乡村社会的转型提供制度和经费保障的举措,使更多的英国乡村民众获益”,得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众的利益;有利于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
22.(1)内容:保护私有财产;承认契约的地位;强调故意或过失的责任。
条件:德国的统一;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发展;罗马法与法国民法典的影响;法学家的努力。
(2)不同点:强调家长的权威;男女地位不平等;缺乏婚姻自由。
原因:《大清律例》的影响(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立法传统的影响);儒家思想、宗法制的影响;清政府维护统治的需要。
【详解】(1)内容:依据材料“物的所有人,在不违反法律和第三人权利范围内,得自由处分其物”,得出保护私有财产;依据材料“向他方要约成立契约者,因要约而受约束”,得出承认契约的地位;依据材料“因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生命、身体……,对他们负因此所生损害的义务”,得出强调故意或过失的责任。
条件:依据材料“只有所有的德意志政府团结一政”,得出德国的统一;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分析,得出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依据材料“德国民法典借鉴了《民法大全》中关于体系、方法、技巧、术语的智慧”,得出罗马法与法国民法典的影响;依据材料“1814年,法学家蒂堡认为……”,得出法学家的努力。
(2)不同点:依据材料“家政统一家长”,得出强调家长的权威;依据材料“不属于日常家事之行为须经夫允许”,得出男女地位不平等;依据材料“婚姻须由父母允许”,得出缺乏婚姻自由。
原因:依据材料“在婚姻方面,基本接引《大清律例》的规定”,得出《大清律例》的影响(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立法传统的影响);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分析,得出儒家思想、宗法制的影响;从维护统治的角度分析,得出清政府维护统治的需要。
23.(1)认识:法律具有广泛性;法律是理性的表现(法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法律独立于宗教和政治之外。
(2)任何一种法律都是一定政治、经济基础的反映。罗马共和国建立后,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激化,产生了第一部成义法《十二铜表法》。罗马帝国建立后,统治的区域空前扩大,商品经济发展,为了适应新的政治、经济需要,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11世纪,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王权逐渐强大,大学的兴起,教会法和日耳曼法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学者对罗马法的注释、研究和实践,罗马法出现了复兴。综上所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作为上层建筑,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论述法律为统治阶级服务也可以)
【详解】(1)认识:根据材料一“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可得出法律具有广泛性,法律是理性的表现,法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据材料一“宗教绝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可得出法律独立于宗教和政治之外。
(2)首先根据材料二总结观点,再进行论述。根据材料二“包含一种政治、经济的倾向”“每一种法律都是由一个阶级以大多数的名义建立起来的”可得出观点为任何一种法律都是一定政治、经济基础的反映。进行论述时,要答出法律产生及发展的政治、经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罗马共和国建立后,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激化,产生了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罗马帝国建立后,统治的区域空前扩大,商品经济发展,为了适应新的政治、经济需要,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11世纪,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王权逐渐强大,大学的兴起,教会法和日耳曼法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学者对罗马法的注释、研究和实践,罗马法出现了复兴。最后进行总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作为上层建筑,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24.积极:近代欧美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宣称人生而平等,反抗压迫是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平等,都推动了政治近代化的进程;近代一系列有关选举的改革,扩大了选民的范围,使更多人能够享有选举权。
局限:选举人资格的限制,让许多人难以享有相应的民主权力;对选举人的诸多限制,违背了法律面前公民平等的理念;美国的西进政策,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是对人权的践踏.暴露了资产阶级人权的虚伪性。
总之,应辩证地看待西方国家的民主和人权,既要看到其进步性,更要看到其阶级局限性。(示例仅作为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学生若答其他且符合题意也可)
【详解】评析:积极,依据材料“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和反抗压迫;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得出近代欧美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宣称人生而平等,反抗压迫是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平等,都推动了政治近代化的进程;依据材料“ 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放宽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从土地贵族手里争到了部分政治统治权。”,得出近代一系列有关选举的改革,扩大了选民的范围,使更多人能够享有选举权;依据材料“增加城乡选民人数,全国选民约增加30万,由1831年的51万增加到81万,约占全国成年人口的8%”,得出选举人资格的限制,让许多人难以享有相应的民主权力。
局限,从对选举人的诸多限制分析,得出对选举人的诸多限制,违背了法律面前公民平等的理念;依据材料“美国的大陆扩张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的。”,得出美国的西进政策,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是对人权的践踏.暴露了资产阶级人权的虚伪性。
最后总结,要辩证看待资产阶级的人权和民主。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