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同步练习(含解析)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形成以后,经历夏、商、西周三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 B.中国同东南亚等地交往以物质交流为主
C.东南亚等地发展越来越依赖中国 D.中外贸易缩小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
2.利玛窦来华后着儒服行儒礼,他带来的奇器和科学知识吸引了一大批士绅,平均每日来访者多达20余人,他在写给西方教会的信中说“派往中国的传教士应该具有才能,因为我们所要接触的都是智慧高强而学问渊博的人”。这反映了当时
A.西学传播遭到强烈抵制 B.西学东渐推动社会转型
C.东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D.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性
3.17、18世纪,一些西方传教士将儒家经典如《大学》、《礼记》、《中庸》、《论语》、《孟子》、《周易》、《书经》、《孝经》、《诗经》、《春秋》、《礼记》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这些书籍的出版
A.推动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B.促进了儒学在西方的传播
C.使18世纪的欧洲成为“中国之欧洲” D.催生了大批的启蒙思想家
4.新罗真兴王(540—576)曾提出“修己安百姓”的主张;文武王(661—681)也曾提出“民爱”思想并把它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想。这说明当时新罗
A.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B.将朱熹的伦理思想作为治国准则
C.民众完全认同“仁”的思想 D.统治者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5.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和介绍科技知识,而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
A.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 B.受益于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
C.有助于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 D.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
6.辜鸿铭认为,一战后,西方人将在中国找到解决这个文明难题的钥匙,在中国存在一笔无法估量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巨大文明财富。这笔财富,就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拥有欧洲人民战后重建新文明的奥秘。据此可知,辜鸿铭
A.绝对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明 B.认为西方文明已经完全破产
C.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D.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一定适用性
7.中国唐朝著名僧人玄奘从长安到印度求法,曾途经巴米扬。巴米扬石窟是现存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巴米扬大佛是世界上最高的古代佛像(如下图)。据此可知( )
A.巴米扬石窟是玄奘学习佛法重地 B.巴米扬石窟的保存工作做得非常到位
C.巴米扬曾是佛教圣地 D.巴米扬是佛教发源地
8.《日本书纪》巻一四记载,日本应神天皇十六年(285年),日本开始采用中国汉字。4世纪时期的日本古墓出土了许多与中国同样质地、造型、纹饰的铜镜、瓷器、陶器、金饰。这说明
A.隋唐时期中、日经济往来频繁 B.中国对外来文化传播与吸收并举
C.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深刻影响 D.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联系不断加强
9.据下表能够推断出当时明后期的部分科技著作
著作 内容 作者
《同文算指》 引进与中国传统筹算、珠算不同的笔算法 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
《崇祯历书》 引进了地球、经纬度等概念,比传统历法更加进步 徐光启奉命重修,聘用传教士主其事
《泰西水法》 介绍西方水利学知识,部分内容为徐光启《农政全书》所采用 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
《奇器图说》 介绍重心、比重、杠杆、滑轮等概念和原理 瑞士传教士邓玉函与中国教徒王征合著
《远镜说》 介绍光学知识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职方外记》 叙述五大洲风土物产,较全面地介绍了世界地理知识 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
A.士大夫普遍思想开明学术包容 B.最高统治者注重引进实用科技
C.西学东渐涉及的领域比较广阔 D.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已全面落后
10.明清时期,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学中文,换上儒生服装,甚至不惜修改教规,默认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影响中国的士大夫对传教的态度等。西方传教士的这些举动意在
A.便于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 B.有利于官方对传教的支持
C.掩盖其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D.减少其在中国的传教阻力
11.1865年,面对西方列强威胁,薛福成提出“防之之策,有体有用。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植贤才、变旧法、祛积弊、养民练兵、通商惠工,俾中兴之治业,蒸蒸日上,彼自俯首帖耳”;“言其用”,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彼之所长,我皆夺而用之矣”。他旨在强调
A.维新变法 B.师夷长技 C.实业救国 D.中体西用
12.在17-18世纪法国宫廷时尚文化的引导者和代言人,法国宫廷画家弗朗西斯—休伯特·德鲁埃为蓬帕杜尔夫人画的最后一张肖像中,她即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文化在法国上层社会的影响
B.法国艺术家热衷于代言东方商品
C.中国纺织品已大规模进入法国市场
D.学习中国文化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
13.读明末相关著作及内容介绍,这些著作的出现,说明
汤若望译《远镜图说》 介绍望远镜的制法及原理,如光的折射与反射等
邓玉雨、王征合译《远西奇器图说》和王徽《诸器图说》 论述机械的制造方法和机械原理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介绍西方农田水利,讲述水利知识及水利器械的构造与原理
A.传统科技总结性著性出现 B.士人普遍形成开放观念
C.四大发明影响西方近代科学 D.西方科技知识引入中国
14.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15.194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玻尔在接受封爵时,要求在受封的纹章上加上道教太极图案,并刻上铭文“对立互补”;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了中国、印度等传统医者为非洲人民提供的医疗援助。这体现出
A.文化交融的趋势增强 B.东方智慧受到认可
C.宗教推动科技的发展 D.第三世界日益崛起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西方传教士利玛窦送给明万历皇帝的礼物——《坤舆万国全图》(摹本)
材料二1584年,当利玛窦第一次在广东肇庆向中国人展示世界地图时,一些士大夫对于地图不是将中国放在中央而是推到东方一角上,提出愤怒抗议。为迎合中国人的观念,利玛窦“抹去了福岛的第一条子午线,在地图两边各留下一道边,使中国正好出现在中央",以此为基础绘制成《坤舆万国全图》。即使如此,明清时期的典籍大多仍然怀疑利玛窦等人宣传的近代世界观念,视之为“邪说惑众"。当利玛窦、李之藻、徐光启等人过世后,世界地理知识很快被人所遗忘。直至鸦片战争爆发后的1842年,作为最高决策者的道光皇帝还曾向将军奕经询问:英吉利国距内地水程,据称有七万余里,其至内地所经过者几国?克什米尔距该国若干路程,是否有水路可通?该国与英吉利有无往来?
——摘编自王艳娟《论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坤舆万国全图》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坤舆万国全图》在鸦片战争前不受重视的原因,并谈谈你的启示。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6世纪利玛窦用拉丁文翻译朱熹注《四书》后,“中国热”兴起,“中国学”正式成为欧洲显学。到17世纪末叶已有数十种中国经典译本在欧洲流行,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书,及《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五经,还有《乐经》《孝经》《幼学》和朱熹的著作,均被翻译成西方多种文字在西方发行。此外,欧洲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和哲学的著作不断涌现,其影响所至甚至超过中国经典原著本身。
材料二 法国启蒙思想家大多是自然神论者。在他们看来,孔子的学说恰恰也是一种自然神论,他们认为,在儒家经典中经常出现的天、道、礼或理,就是这个造物的上帝它要求人们无论修身、治国,都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即理性。在启蒙思想家看来,中国儒教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在欧洲陷于迷信腐败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实行最有道德的纯粹宗教了”。因而主张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哲学的宗教”来代替启示的宗教。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陈超《明末清初的“东学西渐”和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东学西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热”在欧洲兴起的特点和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隋唐王朝相继屹立的数百年中,万千百姓以坚强的毅力和饱满的热情,辛勤地创造着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繁盛的京都长安,千古绝唱的诗歌,意到笔随的书艺,活力盎然的壁画,流润存真的陶塑,一派祥和的各式佛像。一切一切,是不涸清泉,滋润着后世。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材料二 说起隋唐,外国亦早已熟知,当第一艘遣隋使船于公元607年抵达中国港口,日本文化就与隋唐文化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高僧玄奘和尚以无比的执着和顽强的意志,历尽艰辛,终于打开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大门;满载着奇珍百货的商队,络绎不绝于中国与东罗马帝国之间的丝绸古道上……隋唐帝国,声威远播,成为著名的古代东方帝国。
——以上均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唐文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先秦到唐宋,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A项正确;B项表述中,“以物质交流为主”,单纯从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中国有着特殊的儒家文化,与天主教教义有着天壤之别,来华传教的利玛窦采取适应中国文化的方式,着儒服行儒礼,以弥合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性,达到传播天主教的目的,D项正确;“西学传播遭到强烈抵制”的说法过于夸张,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一度引起了部分上层士大夫的关注、学习,排除A项;当时西学东渐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只是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情况,并未体现“东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由材料可知,17、18世纪,一些西方传教士将儒家经典翻译为西文出版,这些书籍在西方起到传播儒学思想的作用,扩大了中华文化在西方的影响力,B项正确;17、18世纪时,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早已开展,儒家译本的出版没有起到推动欧洲宗教改革的作用,排除A项;使18世纪的欧洲成为“中国之欧洲”,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欧洲启蒙思想家从儒家经典中汲取合理成分,但不能说明儒家译本的出版催生了大批的启蒙思想家,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修己安百姓”和“民爱”都体现了对民的重视,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体现,说明当时新罗深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 时间可知此时是在朱熹之前,排除B项;“完全认同”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本思想,不是道德修养,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在地理大发现和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下,明清之际许多耶稣会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士在传播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将中国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土人情源源不断地传播到西方国家,并产生了的积极的影响,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对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C项正确;明末清初的“中学西渐”是在明清时期保守的对外政策和因循守旧的社会风气下进行的,并没有凸显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排除A项、B项;由所学知识可知,“中学西渐”并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据材料可以看出,辜鸿铭认为中国文明将会是饱受战乱之苦的欧洲人民重建战后新文明的秘诀。由此可见,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适用性,D项正确;材料中辜鸿铭只是指出了中国传统文明在一战后对西方人的价值,而不是对中国传统文明的绝对肯定,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西方文明的评价,排除B项;据材料不能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尤其材料未强调西方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从玄奘西行的路线及巴米扬石窟的地位来看,当时的巴米扬曾是佛教圣地,后受多种因素影响走向衰落,C项正确;玄奘学习佛法主要是在印度,排除A项;材料与巴米扬石窟的保存工作无关,排除B项;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8.C
【详解】材料“日本开始采用中国汉字”“出土了许多与中国同样质地、造型、纹饰的铜镜、瓷器、陶器、金饰”体现的是当时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说明的是当时中日之间的交流频繁,C项正确;隋唐时期从581年到90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排除B项;日本位于东北亚,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9.C
【详解】据材料可知,明后期的部分科技著作中引进西方的学术、科技涉及数学、天文历法、水利技术、物理学以及地理学等领域,这反映了西学东渐涉及的领域比较广阔,C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李之藻、徐光启积极学习西方科技,体现了其思想开明、包容,但不代表所有的士大夫都是如此,实际上当时大部分士大夫思想保守,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最高统治者的信息,而且这些科技不仅包括实用科技,也包括概念、原理等,排除B项;当时中国传统科技仍然走在世界前列,在自然科学领域落后于西方,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据材料可知,西方传教士“通过学中文,换上儒生服装,甚至不惜修改教规,默认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影响中国的士大夫对传教的态度”,其目的是让中国人接受西方的宗教主张,故D项正确;A项不是传教士的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官方的态度,少数士大夫不代表官方,排除B项;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是对其传教的评价,并非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根据“防之之策,有体有用”“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可知,材料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D项正确;甲午战后出现维新变法思想,排除A项;“师夷长技”只反映了学习西方技术,不能体现“有体有用”,排除B项;甲午战后出现实业救国思潮,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2.A
【详解】材料“蓬帕杜尔夫人”“她即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体现的是当时中国文化对法国上层社会服装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代言东方产品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C项错在“大规模”,仅流行于法国上层社会,排除;材料与学习中国文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3.D
【详解】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机械原理以及西方的农田水利相关技术都说明当时西方科技进入中国,D正确;总结性著作在材料中并未出现,排除A ;B错在“普遍”,排除;题干未提及四大发明,排除C。
14.D
【详解】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孙中山提出了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免得再蹈覆辙”,故D正确;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是孙中山的目的,故A错误;“均贫富”不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错误;联合苏俄的政策依据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C错误。
15.B
【详解】材料反映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波尔接受中国道家思想,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中国、印度等传统医者的贡献,这说明了东方传统智慧受到西方的认可,故B符合题意;材料只反映了单方面的西方认可东方文化,不能体现文化交融,故排除A;材料反映了玻尔认可中国道教“对立互补”的思想,但是世界卫生组织对东方医者的肯定与宗教无关,故排除C;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三世界日益崛起,且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第三世界崛起,故排除D。
16.(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联系日益加强;西方传教士传播了西方技术(西学东渐);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传教士出于传教的需要。(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传统观念的保守固化。(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启示:借鉴他国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来认识自己和外部世界。(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详解】(1)背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联系日益加强;西方传教士传播了西方技术(西学东渐);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传教士出于传教的需要等方面回答。(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原因:据材料“一些士大夫对于地图不是将中国放在中央而是推到东方一角上,提出愤怒抗议”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据材料“直至鸦片战争爆发后的1842年,作为最高决策者的道光皇帝还曾向将军奕经询问……”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据材料“……即使如此,明清时期的典籍大多仍然怀疑利玛窦等人宣传的近代世界观念,视之为‘邪说惑众’”并结合所学可知,传统观念的保守固化。(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启示:据所学可从借鉴他国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来认识自己和外部世界等方面回答。(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7.(1)背景:明末清初程朱理学是中国官方主流意识;新航路开辟;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译传;欧洲人文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特点:以传播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过度美化儒家思想;持续时间长。(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神学和王权提供了思想武器。
【详解】(1)背景:根据所学可得出明末清初程朱理学是中国官方主流意识;根据“自16世纪利玛窦”得出新航路开辟;根据“到17世纪末叶已有数十种中国经典译本在欧洲流行”得出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译传;根据“法国启蒙思想家大多是自然神论者。”得出欧洲人文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特点:根据“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书,及《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五经,还有《乐经》《孝经》《幼学》和朱熹的著作”得出以传播儒家伦理道德为主;根据“在启蒙思想家看来,中国儒教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得出过度美化儒家思想;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得出持续时间长。影响:根据“此外,欧洲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和哲学的著作不断涌现,其影响所至甚至超过中国经典原著本身。”得出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欧洲的传播;根据“因而主张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哲学的宗教”来代替启示的宗教。”并结合启蒙运动的内容可得出为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神学和王权提供了思想武器。
18.(1)原因:国家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选官制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统治者推崇和重视;人民群众的积极创造;吸收前代和外来文学艺术精华。
(2)影响:隋唐制度、思想、文字、建筑、雕刻、服饰等文化传人了日本,朝鲜等国,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社会进步与发展;以佛教为纽带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分析】(1)
根据材料一“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得出吸收前代和外来文学艺术精华;根据材料一“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得出人民群众的积极创造;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政治、经济、对外开放、民族融合的角度分析作答。
(2)
关于影响,根据材料二“日本文化就与隋唐文化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制度、思想、文字、建筑、雕刻、服饰等文化传人了日本,朝鲜等国,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社会进步与发展;根据材料二“高僧玄奘和尚以无比的执着和顽强的意志,历尽艰辛,终于打开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大门”得出以佛教为纽带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二“满载着奇珍百货的商队,络绎不绝于中国与东罗马帝国之间的丝绸古道上”得出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