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历史试题 (二)(含解析)

2022-2023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历史试题 (二)(含解析)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
历史
(考试时间:60 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下册第1-13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一段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隋的统一是在( )
A.公元 5 世纪初 B.公元 5 世纪末
C.公元 6 世纪初 D.公元 6 世纪末
【答案】D
【解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所以图片中①处581年是隋的统一时间,581年属于公元6世纪末,D符合题意;ABC三项的时间是不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D。
2.归纳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隋唐时期的主题阶段特征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政权并立与民族融合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所以B项符合题意;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秦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项。
3.《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记载:“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唐太宗)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则材料主要说明唐太宗( )
A.注重水利建设 B.认识到人民的巨大力量
C.重视造船航海 D.晚年安于享乐大兴土木
【答案】B
【详解】根据“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得出唐太宗强调民本,认识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B项正确;材料中用舟来做比喻,并没有涉及水利和造船技术,排除AC项;材料没有反映唐太宗晚年安于享乐大兴土木,排除D项。故选B项。
4.“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诗中提到的皇帝历经千年,褒贬不一,与这位皇帝有关的事件是( )
A.戒奢从简 B.虚心纳谏
C.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D.增设殿试和武举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诗句中“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可知,这里的“女杰”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A项戒奢从简唐太宗的统治政策;B项以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著称的唐朝皇帝是唐太宗;C项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D项武则天增设殿试和武举,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故选D。
5.“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诸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与该史料记载相关的生产工具是( )
A.水排 B.翻车 C.筒车 D.曲辕犁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唐朝农民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筒车又叫水转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筒车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6.隋唐时期,对外贸易繁荣。居唐朝物产进口首位的国家是( )
A.日本 B.波斯 C.新罗 D.天竺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 ,唐朝时期,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新罗的许多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7.与“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有关的皇帝是( )
A.陏文帝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宋太祖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大将们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D。
8.“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作针”这一局面的形成是由于宋朝( )
A.藩镇割据 B.武将跋扈 C.政权并立 D.重文轻武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宋朝的治国政策是重文轻武。为防止唐末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D项正确;藩镇割据、武将跋扈、政权并立,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9.为了写论文,刘刚搜集了《契丹的兴起》《西夏王李元昊》《辽、宋、夏的和战》等书籍,据此推测他论文的题目应是( )
A.民族政权并立 B.国家的统一
C.藩镇割据的时代 D.各民族友好往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契丹的兴起》《西夏王李元昊》《辽、宋、夏的和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建立了辽国,党项族建立了西夏,辽、西夏与汉族建立的北宋形成并立关系,因此反映了北宋时期中国处于民族政权并立和对峙的时期,故A符合题意,BD不符合题意。C是在唐朝安史之乱之后,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宋代南方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
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
②宋朝的皇帝实行“戒奢从简”的政策
③自然条件优越
④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自然条件优越,所以宋代南方农业迅速发展。宋朝的皇帝实行“戒奢从简”的政策不合史实,排除②。仔细审查①③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1.两宋时期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引自( )
A.菲律宾 B.南美洲 C.越南 D.印度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两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江南推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作物首位,成为南方最重要的粮食作物。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2.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邓小平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名画应是( )
A.《送子天王图》 B.《步辇图》
C.《清明上河图》 D.《耕获图》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的“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和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创作的作品,该画所描绘的是北宋徽宗时代东京汴梁以及汴河两岸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和自然风光。充分显示了宋朝时期的商品经济的繁荣,题干图片正是《清明上河图》,所以答案选C。
13.下图是某班同学在学完某课后整理的知识清单。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1206年 统一蒙古草原 1227年 西夏灭亡 1234年 金朝灭亡 1271年 元朝建立 1276年 南宋灭亡 1279年 统一全国
A.南宋蒙古与金的对峙 B.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
C.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D.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1227年蒙古灭亡西夏政权。1234年蒙古灭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可知学习的主题是蒙古族的兴起于元朝的建立,D正确;南宋蒙古与金的对峙、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知识清单内容不符,排除ABC。故选D。
14.英国哲学家培根在《新工具》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在航行方面……”“这三种发明”取得突出成就是在(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宋元时期,我国科技突出,印刷术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火药使人类从冷兵器发展到热兵器,指南针在航行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故C符合题意;秦汉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隋唐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请为下图确立研究性学习的主题( )
A.繁华的都市生活 B.高超的手工艺术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丰富的文化内涵
【答案】A
【解析】依据图片“河南开封大相国寺”“宋代蹴鞠铜镜”,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宋朝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北宋开封的大相国寺,寺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各种表演,热闹非凡;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有各种艺人在这里谋生,如:说书的、唱曲的、表演蹴鞠的等,故有蹴鞠的铜镜。A正确;“河南开封大相国寺”不能表现是高超的手工艺术,B排除;唐朝实行开放的社会风气,C排除;图片“河南开封大相国寺”“宋代蹴鞠铜镜”与文化内涵不符,D排除;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
1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唐玄宗被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诗圣”李白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东方老墙》解说词:中国人,特别是蒙古人,至今仍在纪念这位声名炬赫的“一代天骄”。解说词中的“一代天骄”是指忽必烈。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分)“唐玄宗”改为“唐太宗”(1分)
(2)【×】(1分)“李白”改为“杜甫”(1分)
(3)【√】(2分)
(4)【×】(1分)“忽必烈”改为“成吉思汗(铁木真)”(1分)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民族政策,被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故判断错误,将唐玄宗改为唐太宗。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唐玄宗”改为“唐太宗”。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李白”改为“杜甫”。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她的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此前主要是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的作品则充满了血和泪,通过对个人流离不定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故题干表述正确。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的是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06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忽必烈”改为“成吉思汗(铁木真)”。
17.在古代,地方势力的强弱影响着中央政权的稳定。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共4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自高宗永徽(唐高宗年号)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
——《新唐书》卷五十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永徽以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是什么?唐朝地方势力的不断壮大最终导致了什么局面?(2分)
材料二 ……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方镇阙帅,稍命文臣权知。……置转运使、通判,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统治者为解决地方问题所采取的具体措施。(4分)
材料三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意:比不上)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元史·地理志》
(3)据材料三,分析“行中书省十有一”反映了元朝实行的什么制度。据所学知识写出元朝时期中央管辖西藏的机构名称。(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对地方管理的发展趋势。(2分)
【答案】
(1)节度使;藩镇割据(2分)
(2)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各地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的财赋收归中央。(任答两点,4分)
(3)行省制度;宣政院(2分)
(4)对地方管理加强(或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2分)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中的信息,“自高宗永徽(唐高宗年号)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可以提炼出关键词“节度使”,所以唐朝永徽以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是节度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集权力量大大削弱,唐朝由盛转衰。
(2)根据材料二“……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方镇阙帅,稍命文臣权知。……置转运使、通判,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可知方镇(节度使)屯兵自重。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统治者为解决该问题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是“稍命文臣权知”“置转运使、通判”,也就是说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各地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的财赋收归中央。
(3)依据材料三“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意:比不上)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可知“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反映的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4)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唐朝时地方势力壮大导致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宋朝吸取教训,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各地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的财赋收归中央。这些措施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元朝为了管辖辽阔的疆域,实行行省制度。以上这些线索都反映了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8.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3小题,共12分)
材料一 隋大业年间,增设进士科,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子弟通过门第进入仕途的局面。
(1)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这一制度确立之前在选官方面有何弊端?(3分)
材料二 唐因隋制。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为防止一些人通过钱财考入进士,又对科举制进行了完善。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唐代,考中进士即具备做官资格,由于宰相多是进士出身,时以应考进士科最为人崇慕,报考人数最多。科举考试允许普通人报考,为庶族中小地主,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路。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为完善科举制度采取的措施。武则天为减少作弊推出了什么举措?唐朝是诗歌最为鼎盛的时期,这与材料二中什么措施有关?说出科举制的作用有哪些?(7分)
材料三 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3)试举出这一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2分)
【答案】
(1)标志:进士科的创立。(1分)弊端:选官看重门第,不注重才能或大族子弟通过门第进入仕途。(2分)
(2)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1分)武则天:设立殿试;(1分)措施: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1分)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任答两点,4分)
(3)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任答一位即可,2分)
【解析】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隋大业年间,增设进士科,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子弟通过门第进入仕途的局面”可知,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创立。它纠正的弊端是,选官看重门第,不注重才能或大族子弟通过门第进入仕。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唐因隋制。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可知,唐太宗的措施有,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武则天时为防止一些人通过钱财考入进士,又对科举制进行了完善……”可知,武则天的措施有,设立殿试;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可知,这是因为,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的作用有,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可知,著名的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共2小题,共10分)
材料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对他的弟子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处在强固稳定时期,政治上很自信,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 的方针;在文化上也敢于并蓄兼收,群花同放。因此,唐王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再加对外交通发达,周边各国的使臣和商人,纷纷前来中国,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发展到七十多个,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摘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地区先后出现的政权,史称什么? (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8分)
【答案】
(1)五代十国。(2分)
(2)观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朝的科技和文化远播到东西方各国。
示例:观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2分)
论述:鉴真东渡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翻译大量佛经,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遣唐使来华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学、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与新罗关系密切,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科技、政治制度等,新罗的物产、音乐也传入中国。周边各国的使臣和商人,纷纷前来中国,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发展到七十多个。(6分)
【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根据“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可见,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根据"唐王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可见,唐朝对外交往活跃;根据材料“在文化上也敢于并蓄兼收,群花同放。”,可见,唐朝的科技和文化远播到东西方各国。因而可以去一个观点是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结合史实有鉴真东渡。促进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玄奘西游,促进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世界其他国家的遣唐使到唐朝从学习等,具体可以表述为鉴真东渡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翻译大量佛经,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遣唐使来华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学、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与新罗关系密切,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科技、政治制度等,新罗的物产、音乐也传入中国。周边各国的使臣和商人,纷纷前来中国,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发展到七十多个。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
历史
(考试时间:60 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下册第1-13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一段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隋的统一是在( )
A.公元 5 世纪初 B.公元 5 世纪末
C.公元 6 世纪初 D.公元 6 世纪末
2.归纳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隋唐时期的主题阶段特征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政权并立与民族融合
3.《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记载:“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唐太宗)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则材料主要说明唐太宗( )
A.注重水利建设 B.认识到人民的巨大力量
C.重视造船航海 D.晚年安于享乐大兴土木
4.“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诗中提到的皇帝历经千年,褒贬不一,与这位皇帝有关的事件是( )
A.戒奢从简 B.虚心纳谏
C.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D.增设殿试和武举
5.“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诸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与该史料记载相关的生产工具是( )
A.水排 B.翻车 C.筒车 D.曲辕犁
6.隋唐时期,对外贸易繁荣。居唐朝物产进口首位的国家是( )
A.日本 B.波斯 C.新罗 D.天竺
7.与“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有关的皇帝是( )
A.陏文帝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宋太祖
8.“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作针”这一局面的形成是由于宋朝( )
A.藩镇割据 B.武将跋扈 C.政权并立 D.重文轻武
9.为了写论文,刘刚搜集了《契丹的兴起》《西夏王李元昊》《辽、宋、夏的和战》等书籍,据此推测他论文的题目应是( )
A.民族政权并立 B.国家的统一
C.藩镇割据的时代 D.各民族友好往来
10.宋代南方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
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
②宋朝的皇帝实行“戒奢从简”的政策
③自然条件优越
④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两宋时期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引自( )
A.菲律宾 B.南美洲 C.越南 D.印度
12.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邓小平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名画应是( )
A.《送子天王图》 B.《步辇图》
C.《清明上河图》 D.《耕获图》
13.下图是某班同学在学完某课后整理的知识清单。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1206年 统一蒙古草原 1227年 西夏灭亡 1234年 金朝灭亡 1271年 元朝建立 1276年 南宋灭亡 1279年 统一全国
A.南宋蒙古与金的对峙 B.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
C.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D.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4.英国哲学家培根在《新工具》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在航行方面……”“这三种发明”取得突出成就是在(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15.请为下图确立研究性学习的主题( )
A.繁华的都市生活 B.高超的手工艺术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
1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唐玄宗被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诗圣”李白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东方老墙》解说词:中国人,特别是蒙古人,至今仍在纪念这位声名炬赫的“一代天骄”。解说词中的“一代天骄”是指忽必烈。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古代,地方势力的强弱影响着中央政权的稳定。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共4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自高宗永徽(唐高宗年号)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
——《新唐书》卷五十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永徽以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是什么?唐朝地方势力的不断壮大最终导致了什么局面?(2分)
材料二 ……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方镇阙帅,稍命文臣权知。……置转运使、通判,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统治者为解决地方问题所采取的具体措施。(4分)
材料三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意:比不上)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元史·地理志》
(3)据材料三,分析“行中书省十有一”反映了元朝实行的什么制度。据所学知识写出元朝时期中央管辖西藏的机构名称。(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对地方管理的发展趋势。(2分)
18.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3小题,共12分)
材料一 隋大业年间,增设进士科,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子弟通过门第进入仕途的局面。
(1)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这一制度确立之前在选官方面有何弊端?(3分)
材料二 唐因隋制。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为防止一些人通过钱财考入进士,又对科举制进行了完善。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唐代,考中进士即具备做官资格,由于宰相多是进士出身,时以应考进士科最为人崇慕,报考人数最多。科举考试允许普通人报考,为庶族中小地主,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路。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为完善科举制度采取的措施。武则天为减少作弊推出了什么举措?唐朝是诗歌最为鼎盛的时期,这与材料二中什么措施有关?说出科举制的作用有哪些?(7分)
材料三 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3)试举出这一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共2小题,共10分)
材料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对他的弟子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处在强固稳定时期,政治上很自信,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 的方针;在文化上也敢于并蓄兼收,群花同放。因此,唐王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再加对外交通发达,周边各国的使臣和商人,纷纷前来中国,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发展到七十多个,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摘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地区先后出现的政权,史称什么? (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8分)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