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历史试题 (一)(含解析)

2022-2023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历史试题 (一)(含解析)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
历 史
(考试时间:60 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下册第1-13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隋唐时期,江都(今扬州)发展较快,经济地位日益重要。江都地位的上升得益于( )
A.其为隋朝都城之一 B.大运河以其为中心
C.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地 D.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江都位于运河与长江的交汇之地,交通运输便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都不是隋朝的都城,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是在南宋。故选C项。
2.下面示意图①处应填入( )
A.皇帝制度 B.察举制度
C.刺史制度 D.科举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隋—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科举制度正式确立,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废除,D项符合题意;皇帝制度是在秦朝建立,A项排除;察举制度是在隋朝之前正式确立,B项排除;刺史制度是在西汉时期诞生,C项排除。故选D项。
3.唐都长安颁政坊有馄饨店,长兴坊有毕罗店(一种抓饭),胜兴坊有推小车卖蒸饼的,辅兴坊有卖胡麻饼的,水昌坊有茶舍,崇仁坊的夜市“尽夜喧呼,灯火不绝”。此现象说明唐朝( )
A.对外开放 B.民族大交融
C.手工业水平高 D.商业繁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描述可知,反映的是唐朝商业的繁荣。故选D项。
4.唐朝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朝代。下列描述最能体现唐朝对外开放特点的是( )
A.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B.政策开明、和同一家
C.恩威并重、怀柔为主 D.昂扬进取、泽被东西
【答案】A
【解析】唐朝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很多外国人到中国贸易、学习、居住。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外交流,丰富了唐朝文化,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地位,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唐朝对外开放表现为双向交流、兼容并蓄。故选A项。
5.下列图片文物(遗址)反映了唐朝的( )
A.中外交往 B.建筑艺术
C.唐蕃友好 D.民族关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唐朝的民族关系。根据课本知识分析图片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碑是汉藏两大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唐渤海三彩带盖熏炉产于唐代渤海国,是我国出土的渤海三彩器中的珍品,这都体现了唐朝民族关系的融洽。故选D项。
6.《新唐书·方镇表序》记载:“唐自中世以后,收功弭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这反映出唐朝的社会弊病是( )
A.藩镇割据 B.重武轻文
C.宰相专权 D.劳役繁重
【答案】A
【解析】“唐自中世以后,收功弭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反映了唐朝藩镇割据的社会弊病。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这就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故选A项。
7.毕仲游《西台集》:“王荆公以兴作之说动先帝,先帝信之而患财之不足也,乃散青苗、置市易、敛役钱、变盐法;凡政之可以得民财者,无不用。”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在于( )
A.分散宰相权力 B.增加财政收入
C.加强军事实力 D.加强皇权专制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的信息“凡政之可以得民财者,无不用”可知,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在于增加财政收入。故选B项。
8.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反映了北宋治国策略的特点是( )
A.藩镇割据 B.民贵君轻
C.休养生息 D.重文轻武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故选D项。
9.岳飞的故事家喻户晓,他是抗金英雄,屡建奇功,最终却被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岳飞之死是由于( )
A.南宋决意和谈 B.阻碍民族交融
C.岳飞拥兵自重 D.秦桧阴险构陷
【答案】A
【解析】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他带领“岳家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郦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决意与金和谈,又害怕抗金力量不断壮大,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就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故选A项。
10.北宋时,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尤其江浙一带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南方( )
A.政局相对稳定 B.自然条件优越
C.经济实力较强 D.对外交往密切
【答案】C
【解析】随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南宋时期,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尤其江浙一带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主要是因为此地经济实力的增强,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兴盛,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明显增多。故选C项。
11.表格中是不同文献对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状况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至于长安宝货药肆, 咸丰衍于南方之物” 唐·高彦休 《阙史》
“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 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 北宋·李靓 《寄上富枢密书》
“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舟车南北,日夜灌输京师者, 居天下十之六七” 北宋·沈括 《扬州重修平山堂记》
A.长安地区物资严重缺乏 B.江淮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扬州成为最富庶的城市 D.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答案】D
【解析】三则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说明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故选D项。
12.“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牲畜而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结束蒙古草原这种混乱局面的人物是( )
A.阿骨打 B.耶律阿保机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答案】C
【解析】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木真经过多次征讨,统一了蒙古族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称为成吉思汗。故选C项。
13.掌握历史时序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图中①所对应的朝代创立了( )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①处的时间段1271年至1368年可__知,这个王朝是元朝。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灭掉南宋,统一全国。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度。故选C项。
14.《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现象说明了宋代(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达官贵人的需要
C.城市商业的繁荣 D.海外贸易的兴盛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出现了瓦子,这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它的出现标志着一场_城市生活、城市景观变革的完成,是城市商业繁荣的_表现。故选C项。
15.据《马可·波罗行纪》记载,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按照市镇的位置,每条大路每隔大约40千米就有一座驿站,在元朝的疆域之内,驿站超过10000所,驿马超过30万匹,各种物资都很齐备,不管来自何地的使臣都能得到供应。马可·波罗正是通过这些驿站在中国各处旅行的。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元朝战争频繁 B.元朝交通便捷
C.元朝商业繁荣 D.元朝农业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每条大路每隔大约40千米就有一座驿站,在元朝的疆域之内,驿站超过10000所,驿马超过30万匹,各种物资都很齐备”等关键信息可知,元朝疆域辽阔,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还建立了大量驿站,材料反映了元朝交通的便捷,故选B项。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辨析改错(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6.唐宋元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空前繁荣。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1)唐朝时,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曲辕犁和筒车等生产工具。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会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南宋的李清照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南宋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分)
(2)【×】(1分)“会子”改为“交子”(1分)
(3)【×】(1分)“李清照”改为“辛弃疾”(1分)
(4)【×】(1分)“南宋”改为“元朝”(1分)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曲辕犁、筒车等重要的生产工具。故本题说法正确。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在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种纸币是交子。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会子”改为“交子”。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辛弃疾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李清照”改为“辛弃疾”。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南宋”改为“元朝”。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前期的治国措施
项目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材料二 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地将其除掉。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不同之处。(4分)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2分)
【答案】
(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2分);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任答一点,2分)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任答一点,2分)
(3)认识: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任答两点,2分)
【解析】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据材料一“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的图表可知,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等是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2)据材料二“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汉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统治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唐玄宗统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本问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18.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学览胜一 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族(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着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檀新林《以诗证史——从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2分)
文学览胜二 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阅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李国锋《宋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4分)
文学览胜三 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梁归智《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一史实说明元朝疆域“过于汉唐”。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4分)
【答案】
(1)经济高度繁荣,文化高度发达,商业十分繁华,中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灿烂辉煌,等等。(任答一点,2分)
(2)盛况: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商业繁盛,人口众多;等等。(任答一点,2分)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等等。(任答一点,2分)
(3)史实: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2分)共同认识:元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2分)
【解析】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社会经济全面繁荣、兼收并蓄。唐都长安城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长安城的布局特点:市坊分开。长安城商业活动的特点:商业区与居民区分开;商业活动有时间限制等。边疆各族和外国商旅云集,店铺林立,繁华异常。
(2)据材料“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称‘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为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是由于南宋改都城为临安以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其人口多达百万,城市布局打破了唐朝的“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的区域,也不受时间限制。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商品琳琅满目,国内外的客商往来不绝。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杭州著名的商业城市;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宋代杭商贸易发达等。
(3)据材料“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和所学知识,元朝疆域“过于汉唐”的史实有为加强对西藏管辖,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标志着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为加强对台湾管辖,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标志着台湾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的共同认识是元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海外贸易发达,盛与汉唐。
四、活动与探究(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19.读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结合所学知识,我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14世纪初,中国的火药和烟火经___________________人传到了欧洲。(4分)
(2)根据以上图片,以“科技推动社会进步”为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分)
【答案】
(1) 北宋末年(2分); 阿拉伯(2分)
(2)主题:科技推动社会进步。
论述: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人类提供了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革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指南针的发明及传播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6分,答出三点即可)
结论:总之,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2分)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人们把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制成了“罗盘”。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元朝还用金属做筒,发明了火统。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2)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历史意义。围绕主题“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即可。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
历 史
(考试时间:60 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下册第1-13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隋唐时期,江都(今扬州)发展较快,经济地位日益重要。江都地位的上升得益于( )
A.其为隋朝都城之一 B.大运河以其为中心
C.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地 D.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2.下面示意图①处应填入( )
A.皇帝制度 B.察举制度
C.刺史制度 D.科举制度
3.唐都长安颁政坊有馄饨店,长兴坊有毕罗店(一种抓饭),胜兴坊有推小车卖蒸饼的,辅兴坊有卖胡麻饼的,水昌坊有茶舍,崇仁坊的夜市“尽夜喧呼,灯火不绝”。此现象说明唐朝( )
A.对外开放 B.民族大交融
C.手工业水平高 D.商业繁荣
4.唐朝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朝代。下列描述最能体现唐朝对外开放特点的是( )
A.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B.政策开明、和同一家
C.恩威并重、怀柔为主 D.昂扬进取、泽被东西
5.下列图片文物(遗址)反映了唐朝的( )
A.中外交往 B.建筑艺术
C.唐蕃友好 D.民族关系
6.《新唐书·方镇表序》记载:“唐自中世以后,收功弭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这反映出唐朝的社会弊病是( )
A.藩镇割据 B.重武轻文
C.宰相专权 D.劳役繁重
7.毕仲游《西台集》:“王荆公以兴作之说动先帝,先帝信之而患财之不足也,乃散青苗、置市易、敛役钱、变盐法;凡政之可以得民财者,无不用。”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在于( )
A.分散宰相权力 B.增加财政收入
C.加强军事实力 D.加强皇权专制
8.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反映了北宋治国策略的特点是( )
A.藩镇割据 B.民贵君轻
C.休养生息 D.重文轻武
9.岳飞的故事家喻户晓,他是抗金英雄,屡建奇功,最终却被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岳飞之死是由于( )
A.南宋决意和谈 B.阻碍民族交融
C.岳飞拥兵自重 D.秦桧阴险构陷
10.北宋时,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尤其江浙一带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南方( )
A.政局相对稳定 B.自然条件优越
C.经济实力较强 D.对外交往密切
11.表格中是不同文献对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状况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至于长安宝货药肆, 咸丰衍于南方之物” 唐·高彦休 《阙史》
“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 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 北宋·李靓 《寄上富枢密书》
“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舟车南北,日夜灌输京师者, 居天下十之六七” 北宋·沈括 《扬州重修平山堂记》
A.长安地区物资严重缺乏 B.江淮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扬州成为最富庶的城市 D.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12.“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牲畜而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结束蒙古草原这种混乱局面的人物是( )
A.阿骨打 B.耶律阿保机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13.掌握历史时序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图中①所对应的朝代创立了( )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14.《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现象说明了宋代(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达官贵人的需要
C.城市商业的繁荣 D.海外贸易的兴盛
15.据《马可·波罗行纪》记载,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按照市镇的位置,每条大路每隔大约40千米就有一座驿站,在元朝的疆域之内,驿站超过10000所,驿马超过30万匹,各种物资都很齐备,不管来自何地的使臣都能得到供应。马可·波罗正是通过这些驿站在中国各处旅行的。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元朝战争频繁 B.元朝交通便捷
C.元朝商业繁荣 D.元朝农业发展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辨析改错(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6.唐宋元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空前繁荣。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1)唐朝时,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曲辕犁和筒车等生产工具。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会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南宋的李清照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南宋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前期的治国措施
项目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材料二 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地将其除掉。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不同之处。(4分)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2分)
18.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学览胜一 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族(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着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檀新林《以诗证史——从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2分)
文学览胜二 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阅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李国锋《宋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4分)
文学览胜三 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梁归智《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一史实说明元朝疆域“过于汉唐”。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4分)
四、活动与探究(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19.读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结合所学知识,我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14世纪初,中国的火药和烟火经___________________人传到了欧洲。(4分)
(2)根据以上图片,以“科技推动社会进步”为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分)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