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湖北省仙桃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18-2019学年湖北省仙桃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隋朝修建的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的交流。大运河的中心位于( )
A. 涿郡 B. 长安 C. 余杭 D. 洛阳
2. 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描述:唐太宗贞观八年、九年时,粮食年年丰收,一斗米价值四五钱。到了贞观十五年时期,一斗米只值二钱。这段材料反映了( )
A. 当时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状况 B. 唐朝商业繁盛的景象
C. 开元盛世的经济繁荣的局面 D. 粮食价格低农民生活困苦
3. 唐朝时期农业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生产工具,其中筒车的发明起到了( )
A. 提高耕作效率和质量的作用 B. 促进冶铁业发展的作用
C. 节省人力提高效率的作用 D. 提高农田播种效率的作用
4. 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被誉为“诗仙”,这位诗人是( )
A. 王维 B. 贾岛 C. 李白 D. 孟浩然
5.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在地方采取的措施是( )
A.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B. 发展科举制
C. 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 D. 与辽议和
6. 统一女真族,建立本民族政权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是( )
A. 耶律阿保机 B. 元昊 C. 阿骨打 D. 成吉思汗
7.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太大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是( )
A. 造纸术 B. 指南针 C. 活字印刷术 D. 火药
8.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元朝时直接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 )
A. 宣政院 B. 北庭都元帅府 C. 乌思藏都司 D. 驻藏大臣
9. 如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艺术种类?( )
A. 淮戏 B. 杂剧 C. 昆曲 D. 京剧
10. 明朝朱元璋为加强统治,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是( )
A. 废除中书省 B. 设立锦衣卫
C. 八股取士 D. 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11. 如果时光倒转穿越到明朝的科举考场,要想金榜题名你只能采取( )
A. 以诗赋文体作答充分体现个人才能
B. 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随意发挥
C. 运用史书《资治通鉴》的相关内容进行发挥
D. 利用科学技术知识来论证考题
12. 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中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
A. 沈括的《梦溪笔谈》 B.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C.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D.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3.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梨和叛乱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对外抗击外敌入侵”的是( )
A. 康熙亲征噶尔丹 B. 雅克萨之战 C.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 土尔扈特部回归
14. 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在商业活动中出现的新现象是( )
A. 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B.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
C.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 形成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15. 以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揭示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小说是( )
A. 《三国演义》 B. 《水浒传》 C. 《红楼梦》 D. 《西游记》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0分)
16.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今天的“一带一路”与古代“丝绸之路”有一定的关联。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15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明成祖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船队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我们期待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及其他合作框架与倡议重振古丝绸之路精神。
--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峰会联合公报》
(1) 丝绸之路以A为起点,写出A的名称。谁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贡献?写出图中B区域的名称。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以及最远到达的地点。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的外贸管理机构名称叫什么?
(3) 根据材料三,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对外交往的形式(或特点)。
(4) 请你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丝绸之路”体现了什么精神?
17. 调整机构维护统治是封建君主常用的手段。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请分别指出图中两种制度最早实行于什么朝代?对比图1、图2,指出封建社会中央机构发展变化的趋势。
材料二:(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
--《元史 地理志》
(2) 针对材料二出现的情况,元朝为加强统治实行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句话意思是说军机大臣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
--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3) 军机处的设立者是谁?军机处的设立起到了什么作用?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清朝为了有效地管辖西藏地区,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材料二: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l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2) 根据材料二,指出1661-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前期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按由北到南的顺序);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
故选:D。
本题以“隋朝修建的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的交流。”为切入点,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
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答案】A
【解析】由材料“唐太宗贞观八年、九年时,粮食年年丰收,一斗米价值四五钱。到了贞观十五年时期,一斗米只值二钱”可知,这反映的是唐太宗在位时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社会状况。
故选:A。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C
【解析】唐朝农民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便于灌溉,起到了节省人力提高效率的作用。
故选:C。
本题以唐朝时期农业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生产工具为切入点,考查盛唐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盛唐社会气象的相关史实。
4.【答案】C
【解析】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被誉为“诗仙”,代表作《早发白帝城》等。
故选:C。
本题以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被誉为“诗仙”为依托,考查李白。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5.【答案】C
【解析】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在地方采取的措施是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实行三年一换制,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故宋朝在地方采取的措施是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
故选:C。
本题考查宋代的重文轻武,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宋代的重文轻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11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建立金,定都会宁,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以统一女真族为切入点,考查的是金灭辽及北宋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金灭辽及北宋的有关内容。
7.【答案】B
【解析】南宋时指南针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地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指南针本身有磁性,放入地磁场中,受到地磁场的作用,总是指南北。所以用磁体制作的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曾为世界航海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故选:B。
本题以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重大发明为切入点,考查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准确识记指南针发明的意义。
8.【答案】A
【解析】元朝时管辖今天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故选:A。
本题以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为依托,考查元朝时管辖今天西藏地区的机构。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宣政院的相关史实。
9.【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一系列图片是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有吹口哨、吹笛、击节板、舞蹈俑。元朝时,由于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元曲不断发展,它由杂剧和散曲组成,元曲的特点是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元朝剧作家人才辈出,最优秀的是关汉卿;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剧本,代表作有悲剧《窦娥冤》。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以四幅出土的陶俑图片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元朝的杂剧相关知识。
考查了元朝的杂剧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加强君权: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①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②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丞相制度开始于秦朝,废除于明朝;六部:工、户、礼、兵、刑、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以“明朝朱元璋为加强统治,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是”为切入点,考查了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考查了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答案】B
【解析】如果时光倒转穿越到明朝的科举考场,要想金榜题名你只能采取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随意发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本,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以“如果时光倒转穿越到明朝的科举考场,要想金榜题名你只能采取”为切入点,考查了明朝的八股取士相关知识。
考查了明朝的八股取士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2.【答案】C
【解析】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
13.【答案】B
【解析】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1685和1686年,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退俄国的进攻,最终迫使沙皇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条约明确规定:以格尔必齐河,石大兴安岭(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两国的分界线。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是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签订的,是平等的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选项ABC属于处理民族关系,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对外抗击外敌入侵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对外抗击外敌入侵的相关史实。
14.【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在商业活动中出现的新现象是形成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明清时期,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与晋商匹敌的是江南徽州商人组成的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徽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晋商、徽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晋商、徽商的相关史实。
15.【答案】C
【解析】以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揭示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小说是《红楼梦》。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它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故选:C。
本题考查了《红楼梦》。它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红楼梦》的内容与地位。
16.【答案】【小题1】长安。张骞。河西走廊。
【小题2】商港:广州、泉州;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市舶司。
【小题3】原因:由于15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形式(或特点):公平、平等的,和平交往、友好往来。
【小题4】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平等互惠、联系交流、和平与发展。
【解析】1.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地图信息。根据地图和所学可知,西汉武帝时期,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通西域,促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绸和丝织品,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更远的欧洲。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因此丝绸之路的起点,即图中A所在的地理位置是长安。图中B区域为河西走廊。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贡献的人物是张骞。
2. 本题考查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根据材料二图片路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宋朝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广州、泉州。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 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15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是由于15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根据材料“明成祖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船队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并结合所学可知,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因此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的形式(或特点)是公平、平等的,和平交往、友好往来。
4. 本题考查“古丝绸之路”体现的精神,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我们期待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及其他合作框架与倡议重振古丝绸之路精神”并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可以概括,“古丝绸之路”体现的精神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平等互惠、联系交流、和平与发展。
17.【答案】【小题1】(1)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这一制度建立在隋朝,完善在唐朝。三省六部制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能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丞相在秦朝秦始皇时期设立,在隋唐时期通过设立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三省削弱了相权;在明太祖朱元璋时被废除,这说明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发展变化趋势是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2)元朝时,为了对空前广阔的疆土进行有效管辖,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附近地区;其它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由中央派官吏管理。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行省制度是秦汉以来郡县制度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制度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
(3)军机处是雍正帝时期设立的机构,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故答案为:
(1)隋朝;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2)行省制度。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对明清以及后来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一直保留至今天。行省制度也使中央集权运行得到加强,有利于巩固统治。
(3)雍正帝;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以调整机构维护统治是封建君主常用的手段为切入点,考查三省六部制、元明清加强君权措施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省六部制、元明清加强君权措施的相关史实。
18.【答案】【小题1】(1)据材料一“达赖金印”“班禅金印”“金奔巴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为了有效地管辖西藏地区,所采取的措施是册封达赖、册封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和金瓶掣签制度。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顺治皇帝接见五世达赖,授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接见五世班禅,授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确立了历代达赖和班禅都要经过中央册封的制度。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清朝对西藏地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乾隆皇帝还制定“金瓶掣签”制度,规定喇嘛教活佛转世人选必须由中央颁发的金奔巴瓶抽签决定。这些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2)据材料二可知,1661-1766年耕地面积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清朝前期统治者等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清朝统一全国,社会安定;人口的快速增长需要扩大耕地等。
(3)据材料三的“广州十三行”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制海外贸易。清初40年实行严厉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口通商,并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英国多次入侵后,清政府只允许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了近二百年,使清朝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故答案为:
(1)册封达赖、册封班禅、设置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制度。
(2)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清朝前期统治者等重视农业;清朝统一全国,社会安定;人口的快速增长需要扩大耕地。
(3)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使清朝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时期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前期耕地面积的扩大及原因、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清朝时期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前期耕地面积的扩大及原因、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史实。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