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云南省中考化学模拟练习卷(答案)
2025年云南省中考化学模拟练习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的序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涂黑)
1.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场景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必需元素摄入不足或过量都不利于人体健康。下列元素缺乏会引起贫血的是
A.钙 B.铁 C.锌 D.硒
3.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A.稀有气体制霓虹灯
B.焦炭用于净水
C.石灰浆用于粉刷墙壁
D.钛合金制人造骨
4.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A.洁净的空气 B.澄清石灰水 C.稀盐酸 D.蒸馏水
5.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列做法中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A.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B.城市道路喷洒水降尘,净化空气
C.积极参加义务植树,增加绿地面积
D.为了便捷,提倡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餐具
6.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溶液。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少量泥土与水混合能形成溶液
C.氢氧化的溶液的导电性比水强 D.洗洁精洗油渍是溶解
7.下列有关化学规律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氧气具有可燃性,可以用作燃料
B.复分解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一定是酸
D.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8.“采摘节”上同学们收获了大豆、花生等作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大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B.劳动出汗后应适当补充无机盐
C.花生可用来获取油脂
D.劳动时人体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维生素
9.稀土元素有“工业的维生素”的美誉。铕是一种稀土元素,铕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某些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铕原子的质量为 152.0
B.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25
C.Eu2+的核外电子数是65
D.在元素周期表中铕位于第二周期
10.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氮气沸点低,可用作保护气
B.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用于火箭助燃剂
C.石墨质地柔软,可用于电极
D.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可用作化肥
11.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量取液体
B.测溶液的酸碱度
C.过滤液体
D.称量固体
12.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
①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②尽量贴近地面逃离,寻找安全出口
③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
④跳楼
⑤打湿床单,披在身上
⑥携带贵重物品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13.1994年,我国为了防治碘缺乏病,规定在食盐中加碘,其中的碘以KIO3的形式存在。下列有关K I O3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阴离子的符号为 B.I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
C.相对分子质量为214克 D.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是I
14.分类是一种化学观念。下列各组物质按照单质、氧化物顺序分类的是
A.金刚石、水 B.石墨、氧气 C.红磷、酒精 D.生铁、石油
15.2024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同比增长31.8%,整车出口同比增长23.8%,国产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快车道。某品牌新能源汽车电池使用LFP(化学式:LiFePO4)作为正极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LFP属于氧化物
B.LFP中共含有6个原子
C.LFP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LFP锂、铁、磷、氧四个元素组成
16.冬奥会火种灯的燃料为丙烷(化学式为),下图是其燃烧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分子数目增加
B.该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C.一个丙烷分子由3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构成
D.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5
17.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
B.t1℃时,等质量的a、b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
C.b中混有少量a,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b
D.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所得a、b两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18.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黄铜和黄金 观察颜色
B. 除去CaO中的少量CaCO3 充分煅烧
C. 检验蜡烛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D. 比较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CO2的含量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两瓶气体中
A.A B.B C.C D.D
19.向盛有4.0g MgO烧杯中加入200g稀硫酸,固体消失。然后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体积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的溶质是MgSO4和H2SO4 B.V2=5V1
C.m=33.76 D.参加反应的H2SO4为10.78g
20.下列有关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
A.正确的操作步骤为①⑤②③④⑥
B.蒸发时刚有固体析出时立即停止加热
C.该实验三处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相同
D.所得精盐潮湿会使产率偏高
二、填空与简答(本大题共4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27分)
21.“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请用化学知识回答以下生活中的问题:
(1)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生活中通过 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2)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干得快,其原因是 ;
(3)生活垃圾提倡分类处理。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下图所示标志属于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的是______。
A. B. C. D.
22.名画《千里江山图》是一匹整绢创作的青绿山水画长卷,画中的颜料选用各色天然矿石加工而成。一些矿石的主要成分及颜色如表:
矿石 孔雀石 朱砂 雌黄 赭石
主要成分 Cu2(OH)2CO3 HgS As2S3 Fe2O3
颜色 绿色 红色 黄色 红色
(1)上述各矿石所含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 (填化学式)。
(2)雌黄中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其相对原子质量为 ,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3)As2S3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二价,标出As2S3中砷元素的化合价 。
23.化学兴趣小组学习了中和反应后,从不同方面对反应进行图像描述。图1是室温时将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变化图像,图2是反应前后微观粒子结合过程的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
(1)图1中b点溶液中溶质是 (填化学式)。
(2)取少量a点溶液,滴加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写出图2中方框内乙粒子的符号 。
(4)利用中和反应原理可测定某盐酸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向盐酸样品中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的氢氧化钠溶液,所得溶液温度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回答:
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该盐酸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24.金属材料的使用见证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从多角度了解。
(1)随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青铜硬度比纯铜硬度 (填“大”或“小”)。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已开始使用,赭石(主要成分为 Fe2O3)是一种铁矿石,写出用 一氧化碳与赭石炼铁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活动一: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某学习小组用相同的光亮铁钉探究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的实验如图所示。
一周后观察,试管①和③中的铁钉无明显变化,试管②中的铁钉明显生锈。探究发现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 直接接触。②中铁钉的A、B、C三处中 处锈蚀最严重。
(4)试管①中加入的蒸馏水要事先煮沸,其目的是 。蒸馏水的上面加入一层植物油的作用是 。
(5)【能力发展】
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 (写一条)。
(6)活动二 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
如图所示为化学小组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所做的四个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溶液变蓝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由上述实验能得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7)该化学小组进一步对含有Fe(NO3)3、X(NO3)3的混合溶液进行探究,流程如下 (X、Y各表示一种金属):
根据实验探究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①金属Fe、X、Y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②固体A中所含成分可能有 种情况。
③浅绿色滤液中 定含有的阳离子是 。
三、实验与探究(本大题共2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8分)
25. 如图是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及性质探究。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利用装置A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其中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是 。
(3)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不纯的原因可能是 (写一点即可);
(4)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备和收集二氧化碳,应该选 装置组合(填序号)。
(5)在实验F中观察到溶液颜色的变化是____(填序号)。
A.紫色→红色→紫色 B.紫色→红色→蓝色 C.红色→紫色→无色
26.实验室有两瓶试剂,分别为待测液A、待测液B,已知一瓶是稀盐酸或稀硫酸,另一瓶是NaOH溶液或Ca(OH)2溶液。同学们对待测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1)小芳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A滴于pH试纸上,测出待测液A的pH约为3,则待测液A是________溶液(填“酸”或“碱”)。
(2)为进一步确定溶液中溶质成分,小芳又做了四组实验。请你帮助她完善表格并分析:
实验序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所加试剂 锌粒 BaCl2溶液 紫色石蕊溶液 Na2CO3溶液
现象 待测液A ________ 产生白色沉淀 变红 产生气泡
待测液B 无明显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变蓝 无明显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测出待测液A是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以上四组实验中,只根据其中一组的实验现象即可证明待测液B为NaOH溶液的是________(填实验序号)。
【质疑讨论】
(4)小强对实验二中待测液B产生白色沉淀的现象提出质疑,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待测液B已变质,写出待测液B变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NaOH溶液变质后,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
(5)猜想一:NaOH、Na2CO3;猜想二:________。
【设计实验】
(6)小强设计了如表实验,请你帮助他完善表格,得出正确结论。
实验方案及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取少量变质后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 ________ 猜想一成立
步骤二:取少量步骤一中的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________。 溶液变红
【反思拓展】
(7)表中步骤一中加入过量氯化钡的作用是________。
(8)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上表步骤二还可以用下列______(填字母代号)方案代替,产生其他的现象后,也能得到相同的结论。
A. 滴加CuCl2溶液 B. 滴加MgSO4溶液 C. 加入锌粒 D. 滴加稀盐酸
四、分析与计算(本大题共1个小题,共5分)
27.在实验室可以通过加热高锰酸钾(KMnO4)来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某兴趣小组对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并称量不同时刻剩余固体质量,记录数据如表:
时间 0 t1 t2 t3 t4
质量(g) 31.6 31.3 30.8 30.1 29.2
(1)已知高锰酸钾和锰酸钾(K2MnO4)都易溶于水,实验结束后回收二氧化锰固体的方法为: 。
(2)若加热至t4时刻就停止实验,理论上可以回收到多少二氧化锰 (写出详细计算过程)参考答案
1.D
2.B
3.B
4.D
5.D
6.C
7.B
8.D
9.B
10.B
11.A
12.D
13.C
14.A
15.C
16.B
17.D
18.B
19.C
20.D
21.(1)煮沸
(2)夏天气温高,水分子受热能量增大,运动(挥发)速率加快
(3)B
22.(1)Fe2O3
(2)74.92;非金属
(3)
23.(1)
(2)
(3)
(4)放出;
24.(1)大
(2)
(3)水、氧气;B
(4)排出水中溶解的氧气;隔绝水与氧气接触,防止空气中氧气溶解于水
(5)寻找金属的代用品(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6);Zn> C u>Ag 或 Fe>Cu>Ag
(7)Y>Fe>X;两;Fe2+
25.(1)长颈漏斗
(2);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3)集气瓶中未装满水或未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就开始收集
(4)BD
(5)A
26.(1) 酸
(2) 产生大量气泡
(3) H2SO4 实验四
(4)
(5) 碳酸钠
(6) 产生白色沉淀 无色酚酞试液
(7) 检验且将碳酸钠除尽
(8) A
27.(1)将剩余固体转移至烧杯中,加足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固体充分溶解。然后过滤,将滤渣洗涤2~3次,干燥。
(2)设理论上可以回收到的二氧化锰的质量为x。
加热至t4时刻,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31.6g-29.2g=2.4g
x=6.525g
答:理论上可以回收到6.525g二氧化锰。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