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涟水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涟水县第一中学 2022 2023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 分钟 总分:100 分 2023.03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
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题,每题 3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表 1 是有关石器时代的考古信息。这反映了早期中国
表 1
距今约 9000 年的人工栽培稻遗存、猪骨、
河南省舞阳贾湖遗址
酒类和丝类残留物
河南驻马店西平谢老庄遗址 距今约 9000 年的水井和完整汲水器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距今约 4000 多年的天文观象台
A.以农为本的文明特质 B.敬天保民的文化基因
C.重视灌溉的先进观念 D.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2.战国时期的荀子认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韩非认为“故明主之治
国也,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赋以均贫富,厚其爵禄以尽贤能,重其刑罚以禁奸邪”。
据此可知,二者都
A.遵循传统礼乐制度 B.旨在提倡民本思想
C.反对贵族徇私枉法 D.主张明君治理国家
3.西汉初朔,社会活跃的冶铁商人资金雄厚,规模庞大,拥有数千的可供役使的劳动力,但在
西汉中期之后,这些商人转而把资金投入到农业,以扩大地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西汉
A. 北方战乱,经济凋敝 B. 加强了经济控制能力
C. 商路贸易发展停滞不前 D. 以法为教的治国方略
4.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社会阶级从贵族急速沦落为镇户、
府户,身份低下。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
盾,积聚的不满在 25 年后被引爆为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
A. 汉化政策不利于民族交融 B. 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
C. 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 D. 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
5.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使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6.五代十国时期,947 年,后晋被契丹灭亡,禁军统领刘知远建立后汉。952 年,后汉灭,
禁军统领郭威经澶州兵变而黄袍加身,建立后周。960 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建立宋朝,
史称北宋。为防止禁军统帅夺权,宋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有
第 1 页 共 6 页
①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②以南、北面官因俗而治
③枢密院与“三衙”分权 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权力
A.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
7.1291 年,元政府制定的“市舶法则”二十二条,涵盖“舶物进口抽解和舶税”“有关上船
出海和返航手续”“违禁物品查处”等多方面内容。该法则的制定是基于
A. 厚往薄来,宣扬国威 B. 官方主导,闭关自守
C. 抵御倭寇,实施海禁 D. 规范贸易,保障税收
8.下图是根据史料记载1384年 9月14日至21日八天内,皇帝的总工作量和平均工作量绘制
的统计图。造成这一状况的客观原因是
A. 行省制度的实行 B. 军机处的设置
C. 宰相制度的废除 D. 内阁制度的建立
9.王阳明认为:“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
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
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这表明心学思想
A.提倡追求个性自由 B.反对重农抑商观念
C.激励人们奋发进取 D.鼓励存天理灭人欲
10.中国古代基层政权组织从春秋时“兵农合一”,到秦汉乡里有掌教化的三老、巡揖盗的游
缴、主赋税的啬夫、司治安的亭官,再到宋元明清的里社保甲,都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独
立而全面地掌管着地方的一切事务。据此推知中国古代
A.基层组织具有严密性 B.基层治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C.宗法制度已根深蒂固 D.地方治理践行礼法并施理念
11.到 1928 年底,美、德、挪、比、意、丹、葡、荷、英、法、西等国相继与国民政府签订
新关税条约,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将协定税则改为国定税则,将值百抽五税率改为差等税率,
税率由 5%至 80%共 14 级。这些变化
A.使中国真正实现关税自主权 B. 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扭转了中国贸易的逆差局面 D. 使关税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财政来源
12.对于 1949 年 3 月的报告提出的“必须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
周恩来阐释道,“帝国主义总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想钻进来。有几个国家想同我们谈
判建交。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这表明,当时
A.大力推动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中国坚决捍卫民族独立和主权
C.周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中共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13.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提到: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
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少到最小并
保持最高的效率。“产生的脱节减少到最小”主要是基于
A.公开考试,择优录取 B.政治中立,职务常任
C.工作隐名,分权制衡 D.严格考核,晋升唯功
第 2 页 共 6 页
14.乔尔·科特金在《全球城市史》中说:“(中世纪)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躲在安全的城墙
后面,他们享受到的独立性是东方居民所无法想象的。这里既没有皇帝、哈里发和苏丹限制
私有财产权,也没有商人阶层的行业协会特权。”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是
A.城市自治斗争的结果 B.等级君主制形成的结果
C.封君封臣制度的影响 D.君主立宪制形成的结果
15.1944 年,《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
钩,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3 年,美元贬值 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
钩的固定汇率。美元地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经济危机使货币贬值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国际贸易体系的变化 D.美国经济实力的削弱
16.全球现行医疗模式大致分四种:以税为本的英国模式;以医疗保险法令管理全民保险的
德国模式;以设立安全网保护弱势社群的私营保险的美国模式;以强制性储蓄的新加坡模式。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体现西方人人平等的价值观 B.福利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建成
C.美国干预最强英国干预最弱 D.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相结合
第 3 页 共 6 页
第Ⅱ卷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史书指记载历史的书,史书辨伪是史料辨伪的重要内容之一。(12 分)
材料一 史书编写体例,主要有六种:(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 (2)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
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5)通史:不间
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以上六种
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
材料二
案例 史书辨伪情况
如果一部书被认为是先秦古籍,但不见于《汉书·艺文志》(注:由
班固撰写,是最早的目录书),此书可能是伪书。隋唐之书不见于《崇
案例一
文总目》(一种目录书),元明之书不见于《四库全书》,也有可能
是伪书
如神农《本草》、黄帝《素问》、夏禹《山海经》,书的作者是传说
中的人物,且那个时代还没有文字,不可能留下文字记录,故是伪书;
案例二
如果某书在体裁、风格、词汇等方面与那个时代不符,此书大体是伪

如《商君书》记长平之役,非商君所能见,可知非商君所作;《尚书·禹
贡》的贡物中出现了缪铁,故知非石器时代的作品;《月令》有秦代
案例三
太尉官名,故知非周公所作;《列子》中有佛学思想,不可能是佛学
思想传入中国以前的作品,故知是汉代以后的作品
如《周礼》一书中的一些制度,如封国、官制、土地、赋税等跟先秦
案例四 其他可靠的古书记载不合,故知《周礼》一书是后人伪作,绝非西周
的真实情况
如《孙子兵法》一书,旧题孙武作,后有人怀疑,或谓作者为孙膑。
案例五 1973 年银雀山汉墓中同时出土的竹书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
可以结束这一长期争论
——摘编自安作璋主编《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记》、《汉书》、《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的编写体例。(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史书辨伪的主要方法。(6 分)
第 4 页 共 6 页
18.表 2 呈现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四种解释路径。(12 分)
表 2
路径类型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代表人物厄内斯特·盖尔纳认为,民族主义出现在农业社会向工业
现代化解释路径
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民族国家是工业社会的产物。
代表人物查尔斯·蒂利、迈克尔·赫克特认为,民族主义伴随着现
国家中心解释路径 代国家统治机制因军事竞争的需要,通过利用民族主义将现代领土
国家转变为民族国家。
代表人物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共同体之所以出现的根源
建构主义解释路径 在于人们思考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印刷资本主义的出现使民
族这种想象世界的方式成为可能。
代表人物安德烈·维默尔认为,民族主义的出现、民族国家的形成
权力结构解释路径
与权力结构密切相关。
——摘编自刘永涛《民族主义与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四种解释路径研究》
从表中任选一种路径,指出其观点的局限性,结合 15-19 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相关
史实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9.在中国古代,长途货运贸易历经不同的发展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 秦汉时期,我国便已存在“富商大贾,周流天下”的情况。然而当时进入长途流通领域
的,只有金银珠宝之类体轻价昂的商品,粮食等大宗货物的贸易往往仅限于其产地及附近区
域进行。虽然历代政府也通过漕运调运粮食,但一般商人则不敢问津。因此,长期以来便形成
一条不成文的货物转运原则:“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北宋时期形成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漕运(网)把东京、江淮、关中等经济发达地区紧密联系
起来。伴随这些条件的成熟和形势的变化,商贾们置流行数百年的“千里不贩籴 ”的原则于
不顾,争先恐后地挤上长途贩粮的征途,这是北宋以前几乎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摘编自王兴文《北宋漕运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1)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突破“千里不贩籴”的转运原则的朝代与表现?(4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能够突破“千里不贩籴”的转运原则的原因和
影响?(8分)
第 5 页 共 6 页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法以礼为灵魂,这种以礼为原则的法律体系是被
后人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总结了西周“礼治”经验后于 2500 年前创建的。孔子将法与礼所
能达到的不同社会治理效果作了比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由此看来,以理(礼)服人的“王道’’显然要优于以力(法)制人
的“霸道”。孔子认为依附于“礼治”的法律只有维护忠、孝、节、义,才具有惩恶扬善的
功效,当人情、道德与法律相抵牾时,永恒的人情、道德是不可改变的,可变的只是法律。
孔子追求的是“以礼治国”,有两个显著的标志,一是“胜残去杀”,消除了暴力的统治方
式——法律,社会治理依重教育;二是将社会的和谐而不是公正放在首位,以达到礼让“无
讼”的境地。孔子认为在治国中,“人”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
残去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摘编自马小红《礼治、法治之辩》
材料二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高度注重法制建设,已制定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截至
2010 年)共 237 件、行政法规 690 多件、地方性法规 8 600 多件,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
的基本利益。 ——摘编自赵惜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历程的全景回顾》
材料三 制定和实施宪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后,经过艰辛探索和实践,成功在中华大地上制定和实施具有
鲜明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宪法,在我国宪法发展史乃至世界宪法制度史
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摘编自习近平《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法律体系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的特点。(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现代中国人民宪法发展的历程。(6分)
第 6 页 共 6 页涟水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
历史答案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项 A D B B B C D C C B
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选项 B B B A D D
12分
(1)体例:《史记》:纪传体,通史。(2分)
《汉书》:纪传体,断代史。(2分)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编年体,通史。(2分)
(2)方法:依据古代目录书的记录情况考查该书的真伪;从作者和时代特征来判断该书真伪;从该书的内容本身进行考辨,如书中所载的史实、制度、事物和思想是否与该书作者所在时代相符;将该书与可靠史料进行相互参证,以定其真伪;借助考古史料,以定其真伪。(6分,一点2分,任意三点即可)
18.示例1:
路径一局限性:单纯的从经济的视角研究民族国家的形成(或答路径一研究视角具有片面性也可得1分)。(2分)
路径二局限性:单纯的从现代国家统治机制需要的角度研究民族国家的形成(或答路径二研究视角具有片面性也可得1分)。(2分)
路径三局限性:单纯的从人们思考世界的方式的角度研究民族国家的形成(或答路径三研究视角具有片面性也可得1分)。(2分)
路径四局限性:单纯的从权力结构的视角研究民族国家的形成(或答路径四研究视角具有片面性也可得1分)。(2分)
理由:(10分)
15-19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分)
经济上:中古中后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2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分)
政治原因:各国专制王权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文化原因:英法等国重视民族语言的使用,强化了民族认同;(1分)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1分)
军事原因:英法百年战争、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1分)推动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1分)
19.(12分)
表现:(1)朝代:北宋(2分)
表现:北宋时期商人开始大规模从事长途贩粮的商业活动,打破了之前历史上长途贩运以轻质商品为主的局面。(2分,答出长途贩运以贵重商品或体轻价昂商品为主的局面也可以得分)
(2)原因:唐宋以来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农业生产发展为长途贩粮奠定基础;大运河的开通和宋代全国性漕运体系的形成提供条件保障;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及利润的驱动;造船技术的进步;商人的积极推动。(4分,一点一分)
影响: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产品商品化若能答出农业经济发展或农产品商品化也可);刺激了长途贩运贸易;商品经济发展(若能答出商品经济发展或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也可);加强了全国区域间的经济联系。(4分,一点一分)
20.(16分)
(1)特点:引礼入法;家庭本位、伦理法制;无讼是求;民刑不分;诸法合体;核心是教化感召;最终目的在于建立和谐社会;最佳实施途径是“人治”。(6分,任答6点即可)
(2)特点:政府高度重视;基本形成以宪法为中心的法律体系;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4分,一点一分,三点4分,其他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6分,任答三点即可满分。
1949年9月,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分,宪法名称和时间各得1分)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人民宪法,是新纪元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宪制根基;(2分,宪法名称和意义各得1分)
1982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1982年宪法,即现行宪法,是新时期中华民族富起来的宪法保障;(2分,宪法名称和意义各得1分)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宪法引领。(2分,宪法名称和意义各得1分)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