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来县第一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高二级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16×3﹦48分)
1 2 3 4 5 6 7 8
A D B A A A C C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B C D C D D A
非选择题(共52分)
17.【答案】(14分)
(1)价值:材料一是对阿拉伯古典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的简介,可用于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等问题;材料二是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和对外传播的表现;材料三是现代美国人对古代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领域贡献的评价,可用于研究阿拉伯文化的地位和影响。(6分)
(2)影响:对世界古代文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融合了不同文明;传承和传播了古代希腊、罗马、波斯等文化;对亚洲、欧洲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6分,答出三点即可)
(3)补充:阿拉伯帝国官修史书、旅行家游历阿拉伯的笔记、伊斯兰教的传世文献。(2分,答出两点即可)
18.【答案】(12分)
(1)内涵:春秋贵族精神——崇尚礼乐规制,重视自身教育,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3分,每点1分)古希腊公民精神——维护公共政治,崇尚民主自由,重视集体主义。(3分,每点1分)
(2)启示:公民应遵守公共秩序;应提升受教育水平;应塑造强烈的家国担当意识;应发挥自身在社会进步中的价值作用。(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得6分)
19.【答案】(14分)
(1)变化:个人健康的理论基础从道家的养生方转向现代化学(或科学知识);从个人健康转为国家健康,即保护个人健康不仅是个人职责也是国家政府的义务;卫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得4分)
背景: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帝国主义入侵带来的强势话语权;疾病和瘟疫的传播;部分国人对西方现代化的反思。(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得4分)
(2)措施: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全国统筹协调;积极动员群众,开展卫生运动;注重法律法规建设等;防疫、医疗、预防、保健并重(公共卫生机构体系);建立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得6分)
20.【参考答案】(12分)
观点:明清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是一次相互的启蒙。
论述: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将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与传教士合译《泰西水法》等西方科技书籍,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西学东渐还为中国人打开了观察西方的窗户,冲击了某些传统观念,对中国人认识世界以及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的早期民主思想具有启蒙的作用。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儒学介绍到欧洲。儒学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武器,他们借儒家的理性、道德来抨击欧洲封建制度,宣传启蒙思想。如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利用儒家的道德观和政治理想批判欧洲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和君主专制;法国的《人权宣言》也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还影响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可见中学西传对西方思想解放潮流和制度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的近代化。总之,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共同促进了东西方文明进步和思想解放。惠来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
历史 试题
一、选择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据考古发掘,洛阳东周王城,东西长约2890米,南北长约3200米;曲阜鲁国故都城址,东西长约3500米,南北长约2500米;新郑郑韩故都城址,东西最长5000米,南北最长4500米,河北易县燕下都城址,东西长约8000米,南北宽约4000米。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宗法礼制遭到僭越 B.专制王权遭到冲击
C.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D.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2.愚公移山故事起源于《列子·汤问》,宋明时期,愚公形象逐渐定型为精诚精神,成为训谕后人的典型形象;而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笔下的愚公则是中国人民抗战决心的写照。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 )
A.多样性 B.包容性 C.独特性 D.凝聚性
3.汉唐中国遵循古代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叠合的理想形态,在中国与四邻的关系中,形成一个多重同心圆网络,中国居于中央,编织列国于四周。这一网络的形成根源于(   )
A.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B.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册封朝贡制度形成
4.“药王”孙思邈在谈及行医准则时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这反映出孙思邈的行医准则( )
A.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 B.彰显了民本主义的色彩
C.蕴含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D.体现出阴阳辨证的哲学
5.宋人笔下涌现出很多“好孩子”形象,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好孩子”形象确立的主要原因是( )
A.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B.科举制的完善与成熟
C.礼仪教育受到重视 D.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
6.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藩属国朝鲜发生了一次政权更替。以下为相关记载:
朝鲜国王李珲为其侄李倧所篡,乃借称彼国王太妃顺臣民之心,以废昏立明。 《明熹宗实录》天启三年四月条
李珲原以前王李昖次子得立,素称仁柔。李倧其亲侄也……在李珲左右用事……入春,因见李珲有疾,遂令心腹陪臣建议将平山节度使李贵教练兵马五百人调赴王京防御,又密约继祖母王大妃于三月初九日于宫中举火为号,李倧……领兵入宫,绑缚李珲投烈焰中,……李倧遂即王位。 (明)毕自严《石隐园藏稿》
(天启)三年四月,国人废珲而立其侄绫阳君(倧)。 (清)《明史》
对以上史料的认识,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明熹宗实录》《明史》作为史料,应注意时代变迁
B.《石隐园藏稿》细节描写较多,还原了历史真相
C.《明熹宗实录》成书较早,所以可信度相对较高
D.清《明史》作为官方正史,其解读更具有权威性
7.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并曾编绘世界地图。图1是与利玛窦世界地图有接触的明朝皇族和官员的示意图。这反映出当时西方近代地理知识( )
图1
A.并未引起明朝民间社会的关注 B.受到明朝各级官员的高度重视
C.在明朝上层社会有较广泛影响 D.对封建正统思想造成一定冲击
8.广州地区有饭后食用槟榔以消食的传统,其流通模式如下图。19世纪40年代以后广州食用槟榔的习俗逐渐消失,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图2
A.农产品商品化导致饮食习俗的变迁
B.鸦片大量涌入取代槟榔成瘾品地位
C.外贸格局的剧变带来槟榔价格上涨
D.太平天国兴起导致槟榔运输的阻隔
9.1879年,郭嵩焘从驻英公使任上,“乘小轮返湘,湘人见而大哗,谓郭沾染洋人习气,大集明伦堂,声讨致罪,并焚其轮”。1912年,龙骧汽车公司在长潭公路上试车时,观者云集,欢声雷动,时来宾既多”。当时有歌谣描写时髦女性曰:“戴了钻石戴珠花,不从马车坐汽车。”这表明,当时湖南地区( )
A.社会舆论环境有所改善 B.中体西用观念已深入人心
C.中西文化隔阂逐步消解 D.交通事业完成近代化转型
10.1930年中国境内外国船舶吨位数占全国的82.8%;1931年,外国控制下的机械采煤产量占全国的69.1%,生铁产量占97.2%,铁路里程数占84.3%。这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
A.列强完全掌握了中国经济命脉 B.中国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改变
C.列强进一步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停滞
11.下列关于古代文明成就与文明区域对应正确的是( )
A.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洪水和神话、60进制——两河流域文明
B.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莎草纸、发明了0——古代埃及文明
C.佛教、种姓制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1到9的数字——古印度文明
D.方舟传说、悲剧和喜剧、首创“历史”一词、修昔底德——古希腊文明
12.《十二铜表法》颁布后,罗马又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律。公元前445年,坎努利斯法案废除了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限制;公元前367年,李锡尼—塞克斯图法案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公元前326年,彼特留法案废除了债务奴隶制。这些法律条文(   )
A.巩固了罗马帝国的有效统治 B.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促使了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D.调整了罗马公民内部的关系
13.欧洲世俗君主一般倾向是建立一种极权政治体制,兼掌俗权与教权。当然这种企图在中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是君主们不敢奢求的。这正如教皇想实现纯粹的神权政治,在当时的欧洲也只能是奢望。这说明中世纪的欧洲(   )
A.出现了政教合一趋势 B.民族国家日益发展
C.存在着二元政治格局 D.分权制衡制度确立
14.有印度学者认为,“印度生活在多层面中,不同世纪并存在我们的土地上,印度有些地区和世界其它发达国家一样,有些地方还固守着传统”“印度社会民主制度与宗教传统、寺庙圣所与科学基地、理性与迷茫都是那么对立地、难以理解地交织在一起,这是印度文化奇异的景观”。这反映印度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 )
A.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 B.本土性与世界性结合
C.宗教性与科学性结合 D.多样性与包容性结合
15.9世纪开始,日本形成的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17世纪开始兴起的浮世绘则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B.文明开化的社会变迁
C.唐朝文化的深远影响 D.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16.表1是1600—1801年英国人口结构变动趋势情况表。据此可知( )
表1 1600—1801年英国人口结构变动趋势情况表
年份 总人口 (万) 城市人口 (万) 乡村人口 (万) 农业人口占乡村总人口比例(%) 乡村农业人口(万) 乡村非农业人口(万)
1600 411 34 377 76 287 90
1700 506 85 421 66 278 143
1801 866 238 628 50 314 314
——据成德宁《英国前工业化时期的农业革命及其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A.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向乡村拓展 B.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受阻
C.世界市场形成促进英国人口增长 D.乡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一部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故事来源现已无从考查,一般认为是在波斯语的《一千个故事》的基础上逐渐吸收埃及、伊拉克和印度等国的故事而形成的。这些故事从8世纪起不断得到丰富和提炼,于16世纪定型,流传于世界各国。很多音乐、绘画、电影和文学作品都取材于这些故事,其中多数故事是各国人民喜爱的优秀古典作品,有些故事甚至家喻户晓.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日常话题。
——摘编自《天方夜谭(译者序)》(中文版)
材料二
据考古发现,元上都宫城工号建筑基址有一件石建筑构件,弧面阴刻有古阿拉伯文,内容与《古兰经》的部分章节中对穆罕默德的颂扬有关;现在在中国南方的泉州、扬州、杭州等地,仍有许多元代所建的伊斯兰教教徒的“圣墓”。
——摘编自张倩《试论蒙元时期的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三
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们把知识的边界往前开拓的时候,他们之所以眼光能看得更远,是因为他们站在穆斯林世界巨人们的肩膀上。
——摘编自【美】尼克松《抓住时机——美国在只有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上面临的挑战》(1992年)
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阿拉伯文化的价值。(6分)
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古代阿拉伯文化的影响。(6分)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春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也是一个矛盾的社会。春秋时期,礼乐文化是贵族阶级的象征,是维系贵族社会的纽带,是贵族所必须掌握的文化。遵守礼乐制度作为一种修养,早已浸透在贵族的血液中,且表现在具体行动上。先秦时期的官学教育是当时贵族社会最主要的教育方式,贵族子弟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接受教育,“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春秋时期的贵族,把国家社稷看得如同自己的性命一样重要,认为苟活于世则为人所不齿,“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大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春秋时期的贵族有着高贵的身份,蕴涵着高贵的气质,勤于政务,淡泊名利,坚持以“礼”为行事准则,他们外表文雅、讲究礼乐、重视教育,成为人们笔下的君子典范。
——摘编自张文燕《从<礼记〉中看春秋的贵族精神》
材料二
古希腊的公民精神影响了社会历史的进程,促进了西方民主社会的建立和发展。在古希腊,公民意味着参与公共生活的权利,政治共同体(城邦)是公民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希腊人崇尚民主,认为人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众人之见比一人之见要好,由于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公民们认为自己是自由的,他们不臣服于任何外在的权威,只服从他们为自己制定的法律。在古希腊城邦共同体中,公民本位的自身价值表现为公民在社会共同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的确立,他们在尊重城邦的前提下共享自由、平等与公正。城邦意味着一种共同的公共的生活,它不只是一个生活的公共体,同时也是实现超越自我的道德的共同体。
——摘编自赵映诚《古希腊公民社会与公民精神》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的贵族精神与古希腊的公民精神的内涵。(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的贵族精神与古希腊的公民精神对提升当前公民素养的启示。(6分)
1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卫生”一词最早出自于《庄子》,意为保卫生命,与饮食、静思、秘制方剂等养生方相连。到了近代,有外国传教士向中国人宣传化学才是保持个人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基础。1872年,日本医生长与专斋关注到欧美国家都致力于建立一个将工业化、教育和实验室与个人的健康相联结的网络(sanitary),形成国家的健康,于是选取中文“卫生”来翻译sanitary。这一具有全新含义的词语“卫生”在20世纪初伴随帝国主义的入侵传入中国,被很多知识分子所接受并加以传播。他们希望通过提升“卫生”观念来把中国塑造成一个强健的现代国家。同时,卫生成为了衡量一个地区或民族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据(美)罗芙芸《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健康与疾病的意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医疗资源贫乏,鼠疫、霍乱等传染病威胁人民生命健康。1949年11月,国家设立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传染病、交通检疫、环境、食品、学校与劳动卫生和卫生监督等工作。1952年,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掀起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血吸虫病、黑热病、鼠疫、麻风病等得到有效治理。之后,逐步组建了包括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体系。1955年,卫生部发布《传染病管理办法》。60年代中期,城市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所)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农村形成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均集预防、医疗、保健于一体。
——据李玉荣《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经验》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以来“卫生”含义的变化并分析其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新中国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措施。(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瑞典首都的中国宫始建于1753年,是瑞典国王为王后庆生而建。整个建筑呈弓形,宫顶有雕龙装饰。宫门宫窗两侧边框刻有中国式图案,官内陈设为中国传统样式,四壁挂有中国字画。距中国宫一里之遥,有一片由十几座木房组成的“广州村”,当时还开辟了桑园从事养蚕和缫丝。 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因反映了印第安阿兹特克文化、西班牙殖民文化和墨西哥现代文化三种文化而得名。广场中心原来是阿兹特克的祭坛。广场东侧是1524年殖民者修建的教堂,是典型的西班牙殖民时期建筑风格。旁边是一座20多层的现代化建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阐明观点,并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广东省惠来县第一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