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第十五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福州市第十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4分)
1.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贮藏在粮仓和牲圈了,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人类的能量一旦解放出来并且投入到许多新的工作中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发展。因而,像诸如基本机械原理的发现,纺织、犁耕、轮作制陶以及冶金术的许多发明的迅速出现,就绝非偶然。作者重在说明(  )
A.农业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B.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C.农业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重要标志
D.农业的出现导致了社会生产关系重大变化
2.1300—1500年左右,欧洲人口只有八千万,1700年达到了一亿两千万。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B.物种的全球大交流
C.殖民地人民大量涌入 D.生育观念有所变化
3.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曾提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一命题。我们的回答是“中国人用自己创造的高科技养活自己”。中国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还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中国能有这样的贡献主要在于(  )
A.运用科技手段在世界范围内首创研制杂交水稻
B.有效解决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的问题
C.袁隆平杂交水稻为缓解粮食短缺贡献中国方案
D.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和法规
4.图2为1960年创作的宣传画,画中一位妇女驾驶着拖拉机,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该作品旨在(  )
图2
A.说明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 B.倡导乐观奋斗的社会风尚
C.表明妇女成为工业建设主力军 D.展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5.20世纪30年代,美国成立了著名的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 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当时,美国政府兴办这一工程的直接目的在于(  )
A.发展农业以摆脱经济危机 B.拉动就业以稳定社会秩序
C.兴修水利以刺激农业生产 D.保护环境以促进经济发展
6.管子曰:“今铁官之数(办法)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大锄),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车)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材料所述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B.铁器使用比较广泛
C.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D.政府大力推广铁器
7.《水经注》记载,新野有个“樊氏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亭陂。陂东有樊氏故宅,樊氏既灭,庾氏取其陂”。樊宏是东汉光武帝的舅父,像樊氏这样的豪族大地主的田庄都不能长久地保有,其他地主的田庄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一现象的出现(  )
A.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弱化 B.表明土地集中现象得到抑制
C.源于土地私有可以买卖 D.反映出当时政治局势的动荡
8.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请根据下表信息,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时间 事件
1771年 阿克莱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
1807年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1871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1892年 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厂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工业革命推动近代化进程
C.资本主义制度逐渐扩展 D.工业革命推动政治民主化
9.有学者认为,体系化创新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产业崛起的核心机制。下列各项关于创新与影响的对应,正确的是(  )
创新 影响
A 资源的全球配置 解决资本难题
B 信贷金融创新 保障原料供应和销售市场
C 工厂制度创新 实现规模化生产
D 技术创新 促进生产诸要素间协同与整合
10.据统计,2019年我国网络购物交易规模达10.63万亿元,同比增长16.5%;通过海关跨境电子商务管理平台零售进出口商品总额达1862.1亿元,增长了38.3%。这能够表明(  )
A.中国网络购物领先于世界 B.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迅速
C.数字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 D.网络支付成为主要方式
11.传统上,世界被划分为人的世界和物理世界,人的一切活动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信息技术出现后,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发展,使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三元世界观”,即在人的世界和物理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数字世界”。这说明信息技术的发展(  )
A.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B.拓展了人们的认知方式
C.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D.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础
12.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对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联邦德国,国内则主要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一重大调整(  )
A.加速了全球科技重心的转移 B.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主要得益于国际形势的缓和 D.直接诱导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
13.汉代出现了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的所有权确认文书“契”,这些文契具有确认所有权的法律效力,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确认物。这说明汉代(  )
A.法律体系已经完备 B.土地兼并日益盛行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政府倡导礼法结合
14.宋代按照房屋、地产课税及经营资本多少把市民阶层划分十等,但重视节日之风与节日消费行为却不分贫富。富者极尽奢华,贫者“积累假借,更易新衣”。这表明(  )
A.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B.城市发展刺激消费观更新
C.土地买卖频繁进行 D.市场需求刺激纺织业发展
15.古巴比伦因借贷而发生商业活动十分常见。借贷契约一般写在泥板上,借贷契据的订立一般需有5到8个证人,需要加盖证人的印章。借贷契约必须载明以何种财产作为抵押,抵押物通常是房屋、土地或奴隶。在欠款还清后,按惯例必须把泥板砸碎。据此可知古巴比伦(  )
A.对外扩张获得充足动力 B.颁布民法典保护债务人利益
C.制订规则保护商业活动 D.借贷纠纷导致社会矛盾突出
16.下图是19世纪5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趋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征”。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
A.晚清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晚清经济呈现半殖民地的特征
C.清政府强化对关税控制 D.商品经济发展和通商口岸增加
17.广州地区有饭后食用槟榔以消食的传统,其流通模式如下图。19世纪40年代以后广州食用槟榔的习俗逐渐消失,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图1
A.农产品商品化导致饮食习俗的变迁 B.鸦片大量涌入取代槟榔成瘾品地位
C.外贸格局的剧变带来槟榔价格上涨 D.太平天国兴起导致槟榔运输的阻隔
18.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针对某个体系指出:美元要想和黄金价格固定,必须美元数量固定,不通货膨胀,保持顺差;而其他国家兑换美元又使美元外流,不断出现逆差,美元又不得不大量膨胀。据此可知,该体系(  )
A.美国借助这个体系成为世界霸主 B.以美元为中心排除英国
C.美国主导该体系并控制世界经济 D.存在内在难以调和的矛盾性
19.阅读下列材料
年份 发达国家间贸易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 发展中国家间贸易
1965 59.0% 32.5% 3.8%
1970 62.1% 30.6% 3.3%
1975 46.5% 38.4% 7.2%
1980 44.8% 39.0% 9.0%
1985 50.8% 35.3% 9.0%
1990 55.3% 33.4% 9.6%
1995 47.0% 37.7% 14.1%
——摘编自(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41页。
注:百分比合计不到100%是因为统计与经互会的贸易时,国家未被区分,故有误差。
下列各项中对上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稳步增长
B.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迅速
C.制成品和服务贸易长期主导世界贸易
D.发达国家长期主导二战后的世界贸易
20.某一国际金融机构,主要帮助会员国解决国际收支暂时不平衡的短期所需的资金,期限一般为3—5年,利率由4%到6%。2010年,我国成为该组织第三大成员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这一国际金融机构是(  )
21.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欧发生“福利国家危机”,美国出现“福利困境”,日本惊呼21世纪年金制度将要“崩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出了“福利国家在危机中”的警告。与上述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B.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推动
C.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22.历史学家根据敦煌文书考证出唐代敦煌县城内建有儒风坊、永宁坊 、修文坊 、定难坊、政教坊、钦贤坊 、怀安坊 、释教坊等,由此可知唐代(  )
A.长安城的坊市规划最早超源于敦煌地区
B.除长安城外,也有其他地方实行坊市制
C.所有城市依照坊市制进行规划和管理
D.长安城的坊市制对各地城市的规划影响巨大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计56分)
23.(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期 饮食特色
先秦时期 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
秦汉时期 外来食物黄瓜、菠菜、胡萝、茴香、芹菜、扁豆、大葱、大蒜登上国人餐桌,炸油饼、芝麻糊、烧饼等受到热捧。
隋唐时期 士人任官或升迁举办“烧尾宴”招待亲朋同僚,意指“鲤鱼跃龙门,烧鱼尾高升”。唐诗中还大量提到西域胡家酒店和胡姬。
两宋时期 “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饼、饺子、包子、刀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镇,通宵达旦沿街叫卖。
——摘编自王学奏《中国饮食文化史》
材料二
史料内容 史料来源
“五谷皆种,以玉黍(即玉米)、荞麦为最,稻获次之。” 道光年间 陕西《留坝厅志》
“洋芋(即马铃薯),此种不知所自来。山多种之,山民藉以济饥者甚众。” 道光九年(1829 ) 《宁陕厅志》
“包谷、洋芋、红薯三种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然犹有高低土宜之异。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 光绪十九年(1893 ) 四川《奉节县志》
“外来之人租得荒山,即芟尽草根,兴种番薯、包芦(玉米)、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 同治十三年(1874 ) 《湖州府志》
番薯“扑地传生,一茎蔓延至数十百茎,节节生根,一亩种数十石,胜于种谷二十倍”。 (明)王象晋 《群芳谱》
番薯所需“未半于农功,丰登自倍于百谷”。 (清)陈世元 《金薯传习录》卷上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古代饮食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10分)
(2)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为我们研究我国农业发展及社会生活提供了哪些视角。(6分)
24.(14分)劳动工具的进步促进农业大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造价低廉,并且便于就地取材、就地制造、就地修理,也就更能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同样一把锄头,可用来翻地、开沟、起垄、中耕、收获,同样一把镰刀可以用来收割各种作物,南方的耕犁既可下水田,也可以上山耕梯田。由于通用性广,一个地区的农具种类虽然为数不多,却可以完成各种作物的多种作业。
——摘编自陈文华《试论我国传统农业工具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动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朝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 “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农具的特点,并列举两种古代的灌溉工具。(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的传入对明清时期中国的影响。(6 分)
25.(14分)美国学者大卫·克里斯蒂安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视角出发,将历史的发展分为了8道门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11章 跨越第8道门槛(公元1700~1900年),目录如下:
材料二
为什么是英国和西欧?全球背景
视角1 推动英国开启工业化的重要因素,就是正在变化的全球气候。大约1250年到1900年间,即通常所说的小冰期,世界许多地区温度下降。原因似乎是普遍的火山喷发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含量的减少。为了取暖,世界各地的人们只得烧掉更多木材,英国人耗尽了小岛上的森林,被迫想办法更加有效地开采煤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国学者大卫·克里斯蒂安《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该书“第11章”重新拟写一个主题,并从“11.2~11.6”中任选两节目录进行阐述。(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视角1与英国迈向工业化的关系,并从其他视角再举一例说明英国开启工业化的原因。(6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30~60年代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大事简表
1931年9月 英国放弃金本位制,英镑随后大幅度贬值
1933年4月 美国宣布脱离金本位制
1936年9月 英美法终于达成一项“三国货币协议”,三国同意减少汇率的波动,共同合作以保持货币关系的稳定
30年代后期 随着欧洲政局越来越不稳定,大部分的资本和大量黄金流向美国三国货币协定中有管理的汇率原则被冲垮
1943年4月 美国政府发表了“怀特计划”,主张建立一个权力很大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非经组织同意,会员国不得任意改变汇率
英国政府发表了“凯恩斯计划”,反对以黄金作为主要储备,还强调顺差国和逆差国共同负担调节的责任
1944年7月 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召开,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协定》,实行“双挂钩”原则和固定汇率制
20世纪50—60年代 美国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国际汇率保持相对稳定;资本主义世界商品、劳务和资本的流通得以正常进行
——摘编自李春放《全球国际体系的演进》等
从表中提取信息,结合20世纪国际政治、经济变动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历史3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B B C C B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B B C D C D D D
题号 21 22
答案 C B
23.【答案】(21分)
(1)先秦时期,中国饮食注重社会等级观念。折射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政治特征。秦汉时期,西域外来食物和烹饪技术丰富中华饮食结构,反映了丝绸之路促进了汉朝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时代特征。隋唐时期,饮食反映社会阶层的流动,体现实行科举制及经济交流频繁的时代特色。两宋时期,传统饮食结构的变化,反映了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特色。明清时期,外来作物成为主食,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物种交流的时代特色。(每个时期2分,5个时期10分)
(2)视角:农作物品种结构;耕地面积;劳动力;粮食产量;饮食。(任3点6分)
24.【答案】
(1)特点:造价低廉,就地取材;通用性广;适用性强。(任写两点得4分)
灌溉工具:翻车、筒车等。(4分)
(2) 影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任写3 点得6分)
25.(1)示例:通向现代化的突破。(2分)选取11.4、11.6两节目录。
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历程,也推动了政治上的变革。法国大革命后,逐渐走上了民主共和道路。英国通过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日益参与到国家政权,现代化的民族国家日益成熟。(3分)
工业革命也推动了社会变革。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初等教育不断推广,文化素质逐渐提高;也推动了妇女解放,地位日益提高。(3分)
(2)材料二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了英国大规模开采煤炭的客观因素;(2分)
煤炭的开采为工业化提供了能源,并在客观上推动了机器的发明、推广。(2分)
其他视角:三角贸易,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工业化积累资金;17世纪,通过英荷战争,逐渐控制了海上贸易。(或濒临大西洋,成为大西洋贸易体系的枢纽);争夺世界殖民地,建立“日不落帝国”;中国实行海禁(或闭关锁国),逐渐退出东南亚市场(或印度洋贸易)。(2分)
26.【答案】
论题:世界货币体系的变迁以国家实力为基础,它反映了国家实力的消长。
论证: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形成了以英镑为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两次世界大战,英国经济遭到战争破坏而相对衰落,经济危机的冲击使国际金融领域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迅速膨胀,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成为储备货币,进一步维护了美国霸权,推动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发展。英国、美国先后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不仅反映了国家实力的增长,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体现,与国家的国家地位息息相关。
总之:不同时期世界各国力量的对比深刻地影响着国际货币体系,而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也反映着世界格局的变化。

福建省福州市第十五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