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模拟试题
浙江省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模拟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 如图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会人数分布(部分)。该图可以用来直接佐证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中国共产党:18人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8人
中国民主同盟:18人
南北解放区:17人
内蒙古自治区:7人
全国工商界:17人
A. 确立中共的领导地位 B. 具有广泛性和民主性
C. 开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D. 代行了全国人大的职能
2. 新中国成立初时,周恩来对民主人士黄炎培说:它是由全国各党派一起千斟万酌制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被周恩来称为“剧本”的是(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其“新”主要体现在( )
A.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B.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D. 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
4. 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这一事件标志着( )
A. 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B. 土地改革已经完成C.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5.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此话表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 )
A. 促进朝鲜统一 B. 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C. 为了保家卫国 D. 防止朝鲜战争的爆发
6. 抗美援朝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最可爱的人”,黄继光、邱少云等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代表。他们身上共同体现了( )
A. 开天辟地、立党为公的红船精神 B. 忧国忧民、敢于斗争的五四精神
C. 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上甘岭精神 D.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铁人”精神
7. 实现好、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列标志着我党已实现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制度,真正解放农民这一目标的事件是( )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8.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农村发生的变化是( )
A. 全体农民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B. 农民的土地都属于人民公社所有
C. 农村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农民获得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9. “上联:千载冤仇泥入海。下联:世间今日炸惊雷。横批:田归故土。”这是1953年春节农民李顺家所贴的对联。这副对联反映了哪一事件给农民带来的喜悦()
A. 西藏和平解放 B. 新中国成立 C. 土地改革 D.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10. 在土地改革中,我国广大农民对获得的土地拥有的最重要的权利是( )
A. 所有权 B. 使用权 C. 经营权 D. 管理权
11. 1953~1957年,中国工业增长率为18%,其中钢产量增长率为31.7%.这期间,中国工业及钢产量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A. 抗美援朝的胜利 B. 一五计划的实施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人民公社的成立
12. 1957年,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车轮追风,‘屋脊’建新路!……”该诗表达了( )
A.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的喜悦 B. 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的欢乐
C.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后的欣喜 D. “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后的热情
13. 《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A. 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中共七大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4. 莫言在小说《生死疲劳》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住在东厢房里的另一户人家,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个狂风暴雨日,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婴。这两个女孩,长名互助,幼名合作。”小说情节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 土地改革 B. 三大改造 C. 艰辛探索 D. 改革开放
15. 《中国的蘑菇云》一书中这样写道:“从开始起,1956年就是一个极度活跃之年。”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中共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工业生产得到恢复
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③中共八大召开,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④工业和交通喜报频传“一五计划”火热进行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6. 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核技术、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等尖端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这是广大干部群众抵制错误艰辛努力的结果
B. “文化大革命”极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C. “文化大革命”没有影响到科学技术的发展
D. 没有“文化大革命”就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
17. 人民日报社论《伟大的丰碑辉煌的岁月》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这里”是指( )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四大
C.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九大
18.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这次会议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 “两个凡是”
C. 四项基本原则 D. “三个代表”
19.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 )
A. 彻底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 B. 有利于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C. 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D. 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2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
A. 改变了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B. 分配上克服了平均主义
C. 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D. 从根本上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21. 邓小平说:“在经济政策上……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下列举措体现了这一理念的是( )
①设立经济特区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③实行“包产到户”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22.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 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B. 经济活动要遵循价值规律
C. 运用市场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 D. 发挥计划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23. 1980年,我国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开放内陆部分省会城市和沿江沿边城市;2001年,加入WTO;2013年,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 )
A. 扩大开放融入世界 B. 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C. 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D. 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
24. 习近平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关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海南岛经济特区是1988年设立的。
B. 中国打开封闭的国门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是边境城市的开放。
C. 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
D. 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2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 )
A. 两步走战略,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用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B.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C. 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D. 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26.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的战略布局。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全面深化改革 ③全面依法治国 ④全面从严治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7. 回归梦、入世梦、奥运梦、飞天梦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圆了一个又一个梦,我们能够梦想成真的原因是( )
A. 中国教育发展 B.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C. 中国科技进步 D. 中国外交成果显著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6.0分)
2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材料二: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材料三: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2分)
(2) 材料二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事件?并根据材料概述“激战”的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3) 运用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三所示历史事件的意义。(2分)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人民的这些斗争在当时所起的共同作用。(2分)
26.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奏响“共同富裕”新乐章。
【蝶变之路】
温州 H村,原是无资源、无产业、无发展环境的“三无村”。近年来,在村党支部领导下,通过“村企合作”改革,走出了一条乡村蝶变之路,成为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典型案例。
(1) 根据材料,概括H村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就。(2分)
【振兴之举】
H村以田园综合体建设为抓手,推进产业发展。倡导绿色生产,推广铁皮石斛高标准种植;打造四季飘香的百果园。充分利用科技,引进人才,重点延伸铁皮石斛产业链,研发冲剂、日化品等深加工产品。建设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石斛展览馆、文创园,打造高品质的乡村文旅项目。
(2)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H村发展举措的合理性。(4分)
【领路之人】
走共同富裕路,就是百姓的“中国梦”。圆梦,离不开领路人。
身为共产党员,他致富不忘乡亲,投入数亿资金建设美丽乡村,通过“村企合作”带动乡村发展。
身为党支部书记,他为了 H村的发展,带领40余名党员奋战在工作一线,紧盯施工现场、频繁走访村民、组织工作夜谈会、举办石斛观赏节、解决闲余劳动力就业……
乡村振兴路上,这样的领路人还有很多。
(3) 以“中国梦”为主题写一段话,向领路人致敬。(4分)
27. 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我们有成功也有失败之处。请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2年,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占35.5%。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史》材料二: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部编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材料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部编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材料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后,面对充满期待又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在探索中也有过曲折和失误。
——部编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1) 材料一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什么状况?(2分)
针对材料一的状况,材料二中,我国采取了什么措施?(1分)
“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取得成就是什么?(2分)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改造中,我国对农业、手工业改造的方式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分别是什么?(3分)
(3)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罗列这一时期科技领域取得的一项成就,并指出这一时期中共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大失误分别是什么?(3分)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时间 会议 内容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982年 中共十三大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 中共十三大 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 ① 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992年 中共十四大 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1997年 ②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材料二 三次重要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材料三 中国梦,富强梦;中国梦,振兴梦;中国梦,幸福梦……睡狮猛醒巨龙飞腾,中国道路坎坷踏平,万里长城巍巍昆仑,中国精神如日东升。
材料四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说:“要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解决发展问题、改善民生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材料五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发出“全面从严治党”动员令,对于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双轮驱动、两翼齐飞,而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
(1)请将材料一表格①②处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并简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3分)
(2)材料二中的三次会议上确立了哪些党的指导思想?(3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3分)
(4)根据材料四,我国如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写出两个方面即可)(2分)
(5)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义。(2分)
(6)试归纳上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成果的共同点。(2分)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A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A
8.【答案】D
9.【答案】C
10.【答案】A
11.【答案】B
12.【答案】C
13.【答案】C
14.【答案】B
15.【答案】D
16.【答案】A
17.【答案】A
18.【答案】A
19.【答案】D
20.【答案】D
21.【答案】A
22.【答案】D
23.【答案】A
24.【答案】B
25.【答案】D
26.【答案】D
27.【答案】B
28.【答案】【小题1】国内:经济凋散(经济濒于崩溃);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小题2】事件:抗美援朝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小题3】意义: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小题4】共同作用:巩固新政权,为经济恢复与建设铺平道路。
29.【答案】【小题1】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条件改善,就业岗位增加。
【小题2】H村倡导绿色生产,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在提升乡村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坚持创新引领发展,通过科技研发深加工产品,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扩大了经济收益;坚定文化自信,通过建设地方文化特色浓郁的石斛展览馆、文创园,交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小题3】在共同富裕的奋斗路上,你们不忘初心,示范引领,凝聚发展共识,为推进乡村振兴按下“加速健”。在民族复兴的逐梦路上,你们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传递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凝聚实干兴邦的中国力量。(言之有理即可)
30.【答案】【小题1】状况: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两组数据都反映出工业基础差)。措施:实行“一五”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重工业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
【小题2】方式: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
【小题3】科技领域成就:我国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首次培育成功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经济领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政治领域:文化大革命。
31.【答案】(1)①经济建设;②中共十五大。历史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思想。
(2)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十八大:科学发展观;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4)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6)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都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都是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的理论成果。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