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东市重点重点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重点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邵东一中2023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试卷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
1. 据记载,商的祖先名契,其母一次与同伴在水边洗浴,偶然见到一只燕子蛋,便取来吃掉,由此怀学生契;周的祖先名弃,在其母在野外偶然踩踏他人的足迹,因而怀孕生弃。但两人之父均不详,不见史册。这种传说反映了( )
A. 部落经过母系氏族阶段 B. 封建帝王自我神话王权
C. 宗法制以母系血缘定亲疏 D. 图腾崇拜始于商周时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商的祖先名契,周的祖先弃,均知其母不知其父,这种传说反映出其处于母系社会阶段,A项正确;材料中所体现的是神话祖先,没有神话王权,排除B项;宗法制以父系血缘定亲疏,排除C项;图腾崇拜始于商周时期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2. 《礼记》记载了先秦时期天子到大臣家的礼仪。登堂时,主人虽然该走东阶,但因天子来访,则不敢以主人自居而须从西阶上堂。这主要反映出( )
A. 权力与社会秩序的联结 B. 宾主礼仪的一般要求
C. 民俗与宗法观念的交融 D. 皇权至上的社会体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登堂时,主人虽然该走东阶,但因天子来访,则不敢以主人自居而须从西阶上堂”可知,天子到大臣家,主人要让出东阶,让天子上堂,反映了权力与社会秩序的联结,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权力与社会秩序的联结,B项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俗与宗法观念的交融,排除C项;秦朝创立皇帝制度,此时还未有皇权,排除D项。故选A项。
3. 汉武帝初期,十三部刺史为丞相属吏,由"司直(丞相下属官员)督刺史",而到汉武帝晚期,刺史则改由御史大夫统领,由御史中丞“督部刺史”。这一变化( )
A. 提高了刺史的政治地位 B. 折射出中枢权力的调整
C. 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力度 D. 旨在规范监察部门职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代刺史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刺史由丞相统领改为由御史大夫统领,说明丞相失去了监察职权,反映了中枢权力的调整,B项正确;材料中刺史隶属关系的变化,无法说明其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刺史对地方监察力度的加强,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监察部门职权的变化,无法说明是规范职权,排除D项。故选B项。
4. 据研究,北朝《地令》的实施是双轨制:在鲜卑拓跋族为主体的聚居区,实行的是普遍授田制,有实际的授田与土地还受;而在以汉人为主体的地区,各户的原有土地未被触动,也未见实际授田与土地还受,只是实行限田制和户籍登记。由此可见( )
A. 均田制缺乏实施的社会基础 B. 土地所有权的变更频繁
C. 土地私有观念影响制度实践 D.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均田制在鲜卑族聚居区和汉人聚居区实行双轨制,在以汉人为主体的地区,各户的原有土地未被触动,也未见实际授田与土地还受,只是实行限田制和户籍登记,可见土地私有观念影响土地制度的实践,C项正确;均田制在鲜卑族聚居区实行普遍授田制,排除A项;依据题干可知在汉人为主体的地区并没有触动土地所有权,排除B项;材料中未体现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排除D项。故选C项。
5. 胡旋舞,是隋唐时期最为盛行的一种民族舞蹈、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融会了中亚等乐舞而形成的。下图为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唐代《胡旋舞》(现代摹本局部),该图( )
A. 印证了各民族间互相交融趋势 B. 体现出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之美
C. 彰显了大唐壮阔欢腾盛世景象 D. 反映出隋唐石窟文化领先于世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胡旋舞糅合了中亚等地的乐舞元素,《胡旋舞》壁画中的形象壮美欢腾,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其彰显了大唐壮阔欢腾的盛世景象,C项正确;因为中亚地区有一些是外国,不完全是国内民族,并且“各民族”范围太大,排除A项;西北、西亚的音乐舞蹈不等同于西方文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将隋唐石窟文化和世界其它地区的石窟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隋唐石窟文化领先于世界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6. 与唐代相比,两宋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港口大大增多、遍布沿海广大区域,且不再是零星点状分布而是主次分明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贸易范围也远超唐代,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材料说明( )
A. 宋代贸易发展与经济重心转移相适应 B. 宋代政府较唐代更加重视海外贸易
C. 宋代海外贸易在国家经济中居于主导 D. 海外贸易税是宋朝政府的主要财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题中主要涉及两宋的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地理分布格局和贸易范围,再结合所学知识,这些都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即将完毕相适应,A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排除B项;海外贸易在国家经济中占主导不符合史实,两宋时期国家经济中占主导的还是小农经济,排除C项;材料中不涉及贸易税的相关情况,更看不出在政府财税中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7. 我国传统封建伦常秩序最重视孝行:“人之行莫大于孝”。但晚明时竟有儿孙焚祖坟,焚祖尸,“鬻其他,利其藏中之物”,而人们对此竟“视为故然”、“未有以为不义而众诛之者”。据材料可推知( )
A. 江南地区经济结构已呈现近代曙光 B. 晚明时期政治黑暗社会风气败坏
C. 传统家庭组织和伦理道德发生裂变 D.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拜金主义盛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封建伦理纲常中备受重视的孝行在晚明时期发生变化,出现挖掘焚烧祖坟、变卖陪葬物以求利的现象,而当时的人们对此种现象视为正常,并不责备,这说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逐利风气浓厚、拜金主义盛行,导致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败坏,D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题干所述现象发生在江南地区,且材料不涉及经济结构,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推知是政治黑暗导致社会风气败坏,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传统家庭组织的裂变,排除C项。故选D项。
8. 红军公田是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分给家在白区的外籍红军的田地。外籍红军在苏区内分得公田,由当地政府派人代耕,收获的稻谷由外籍红军自处,有的寄回家用,有的留作退伍后的耕种基金,也有的自发贡献给苏区。该措施( )
A. 为持久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B. 维护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团结
C. 践行了耕者有其田的纲领 D. 凸显苏维埃政权的政治属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红军公田是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分给家在白区的外籍红军的田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公田的推行,调动了根据地之外的群众和白军士兵参加红军的热情,对瓦解敌军,壮大红军并推动土地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凸显了依靠红军和农民的政治属性,D项正确;这一时期是土地革命时期,并不是抗战时期,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革命时期,排除B项;践行耕者有其田的是土地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9. 民国初期,时装人物瓷绘是粉彩瓷器的一种。在瓷绘中,女性除了传统的育儿女红,家务劳作外,还出现了奏琴游园等社交活动,而且一些遛鸟钓鱼等男性专属活动中,也出现了女性的身影。活动场所大多是 学校、公家花园、洋行等公共场所。这反映( )
A. 审美观念变化影响绘画技法的创新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使市民阶层壮大
C. 艺术与政治相结合迎合了市场需求 D. 社会性质转变推动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中人物瓷绘可以看出,民国初期的女性出现在了公共空间领域,这说明当时社会风气逐渐开放,也反映了艺术与政治迎合了市场需要,C项正确;绘画技法的变化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女性群体,并不等于市民阶层,排除B项;民国初年我国的社会性质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968年12月,《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推出《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查报告,推介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做法和经验。由此,全国掀起兴办农村合作医疗的高潮。到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农村人口这表明我国( )
A.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推进 B. 新农合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C. 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初步建立 D. 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最初在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搞试点到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农村人口反映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推进,A项正确;新农合从2009年开始推广,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建立,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医疗机构服务职能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古埃及神话中,玛阿特神是唯一的主神,地位至高无上,所有人的一生都被玛阿特神控制:古希腊神话中诸神各有专长,具有人的七情六欲,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种差异反映了( )
A. 两大文明间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B. 感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结合
C. 人文精神根植于原始宗教信仰 D. 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玛阿特神是唯一的主神,地位至高无上,所有人的一生都被玛阿特神控制......古希腊神话中诸神各有专长,具有人的七情六欲”可知,神话中的神的形象与人间普通人的形象相似性高,说明神是以人为标准,创造出来的,证明了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统一性,D项正确;两大文明间缺乏经济文化交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感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结合,在材料中的信息不足,排除B项;人文精神根植于原始文化之中,而非原始宗教信仰,排除C项。故选D项。
12. 有学者指出,古代雅典喜剧清晰地反映出公民气质上变异:旧的喜剧彻底地属于政治性,它在舞台上批评并讽刺城邦国家的生活;但新的喜剧则在私人和家庭生活里寻找资料,它表现在烹调、鱼价格、悍妻和庸医这些材料上。该学者旨在说明
A. 雅典喜剧具有讽刺批判的精神 B. 新喜剧更加具有人文精神
C. 雅典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D. 雅典城邦的衰落并非偶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雅典喜剧的关注对象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关注城邦政治生活到关注民众的琐碎生活,因此材料强调的是雅典城邦的衰落并非偶然,D项正确;A项说法符合雅典旧的喜剧风格,排除;材料与人文精神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雅典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力说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 古代印度记述宗教祭祀的主要文献《吹陀》被认为是圣典,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婆罗门教。公元4世纪,婆罗门教大量吸收其他宗教及印度民间的思想,对自身进行了改造,不断完善传统婆罗门教的基础学说。这体现出婆罗门教
A. 社会基础牢固 B. 具有一定的包容性
C 社会等级分明 D.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婆罗门教大量吸收其他宗教…不断完善传统婆罗门教的基础学说”可知,婆罗门教具有一定的包容性,B项正确;A、C、D三项属于婆罗门教的特点,但材料未涉及,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4. 如表为古代美洲玛雅人的婚姻习俗。这些习俗( )
“婚役” 婚前,男子要在女方家里居住六七年之久,帮岳父打“长工",如果表现不好,岳父可将男子赶走,男子就会成为众人的笑柄
“聘礼” 男方必须要准备比较贵重的聘礼,常常给男方再婚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A. 助长了玛雅社会的奢侈之风 B. 维护了贵族等级制度
C. 有利于增强玛雅社会的稳定 D. 提高了女性社会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为了结婚,玛雅男子要付出多年体力支出和金钱支出,如果在婚姻关系中表现不好,要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故这些习俗使得玛雅家庭注重婚姻关系,增强了玛雅社会的稳定性,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奢侈”,排除A项;这些习俗对所有人都适用的,并非贵族,排除B项;这些付出和聘礼,并不是给女子的,无关女性社会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5. 19世纪中期以前,建筑物非常讲究艺术效果,建筑工程也多由艺术家来承担,此后建筑虽仍具有艺术和美学价值,但不再为艺术家所垄断,而逐步成为由工程师承担的工程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变化( )
A. 表明工程学已经取代艺术学 B. 标志着建筑与艺术实现分离
C. 符合工业化城市建设的要求 D. 说明了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工程师打破了艺术家对建筑艺术和美学价值的垄断,这一变化符合工业化城市建设的要求,C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艺术学依然存在,没有被工程学取代,排除A项;根据材料“建筑虽仍具有艺术和美学价值,但不再为艺术家所垄断,而逐步成为由工程师承担的工程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可知,建筑与艺术没有分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6. 在诸多新独立国家的支持下,联合国大会于1964年建立了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并且构思和实施了普及特惠税制度,在该制度下,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等商品在进入发达国家时,可以享受免税或者降低关税。这表明发展中国家( )
A. 利用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 B. 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C. 积极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 D. 规范了国际经济秩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在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支持下联合国大会构思和实施了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经济制度,可知国际法的发展过程中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保障,并非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排除A项;题干是联合国的经济制度,并非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排除C项;发展中国家推动了联合国发展经济制度,并非发展中国家规范了国际经济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
二、材料分析题(总分52分,其中17小题15分,18小题15分,19小题12分,20小题10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黄河夺淮南侵。自明中期以后,下游淤高,河成悬河,黄、淮、运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明廷开始设立“总理河道”一职,全权负责黄淮事宜,各地文武官员均受其节制,紧急情况下可调动军队参与治河。明代河防所需费用主要是政府负担,但后期随着河工日繁,也自地方民间摊派筹措,河工民夫多出自徭役,按地亩征发民夫。明代总河由朝廷直接委任,视其治河成效决定升迁去留。总河离任前,可以推荐一批熟悉河务、勤勉能干的官员,使之受到封赏或优先补缺升迁。最迟在明末就有了具体的河防失职官员处罚条例,崇祯年间的总河周鼎被流放,依据的就是“故决河条例”。
——摘编自《明清时期黄淮河防管理体系研究》等
材料二 治理淮河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水利工程。1950年夏季淮河遭到全流域水灾,党和政府直接领导淮河治理,开始启动淮河根本治理工作。同年,政务院发布《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两项重要原则:一方面尽量利用山谷及洼地拦蓄洪水,一方面在照顾中下游的原则下,进行适当的防洪与疏浚。到1957年冬,国家共投入资金13.3亿元。在苏联专家帮助下,中国广大技术人员制定出主动地控制和利用洪水的治淮计划草案。水利部副部长张含英指出,不但要使淮河流域2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永绝水患,同时还要发展5000万亩的农田灌溉,改善2000公里的航道系统,并建造若干水力发电工程。
——摘编自王瑞芳等《蓄水还是排水:新中国治水思想的新突破——以淮河治理为例》
(1)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为构建黄淮河防管理体系而采取的举措。
(2)对比材料一,指出材料二中新中国治淮手段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治淮成功的时代价值。
【答案】(1)措施:设立专职官员;军队参与治理;多方筹措治河经费;按赋役制度征调入力;建立考核奖惩机制。
(2)不同之处:苏联援助;科技支撑;国家投入;体制优势;拦蓄与疏浚并重;控制与利用。
时代价值: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能力;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探索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解析】
【小问1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明廷开始设立‘总理河道’一职,全权负责黄淮事宜”可知设立专职官员;根据材料“紧急情况下可调动军队参与治河”可知军队参与治理;根据材料“明代河防所需费用主要是政府负担,但后期随着河工日繁,也自地方民间摊派筹措,河工民夫多出自徭役”可知多方筹措治河经费;按赋役制度征调入力;根据材料“明代总河由朝廷直接委任,视其治河成效决定升迁去留”可知建立考核奖惩机制。
【小问2详解】
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在苏联专家帮助下,中国广大技术人员制定出主动地控制和利用洪水的治淮计划草案”可知苏联援助;科技支撑;根据材料“党和政府直接领导淮河治理,开始启动淮河根本治理工作”可知国家投入;体制优势;根据材料“不但要使淮河流域2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永绝水患,同时还要发展5000万亩的农田灌溉,改善2000公里的航道系统,并建造若干水力发电工程”可知拦蓄与疏浚并重;控制与利用。
时代价值:结合治理淮河的力度、优势和影响可知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能力;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探索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路德指出,学校的学科设置要与儿童未来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要进行书写、阅读、唱歌等活动,还要授以职业或家政的实习教导。为此,他呼吁各邦诸侯及市政管理者大力兴办学校,承担教育组织者的职责。学校要关注职业教育,培养“长于治国的男子和善于理财的女子”。只有这样,统治当局才能获得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臣民,以确保整个国家机器的顺利运转。英国哲学家培根也坚信新发明将会改变整个人类生活,要求改进职业教育方法,以追求学问领域的扩大。宗教改革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科学取向,适应了社会需求。
——摘编自贺国庆、马立武《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想》
材料二 从16世纪中叶以来,英国职业教育开始得到有序发展。1567年,英国制定《工匠徒弟法》,对学徒年限、学徒数量以及师傅资格等作了统一规定,落实了国家有效监督学徒制度。据统计,工业革命期间的不少发明家和企业家,都接受过学徒制职业教育的培养。1601年,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明确规定贫困儿童必须做学徒,并强调教区负责人和保护人有义务负责监督该法令的执行。这促进了带有济贫性质的职业教育机构的诞生,如慈善学校、劳作学校和产业学校等。这些机构开设的课程如基本读写、家庭服务及工业操作等,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为其后继教育与发展打下基础。总之,工业革命前的职业教育为英国培养了几代技术精湛的工人。
——摘编自谢勇旗《工业革命前后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宗教改革时期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英国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及意义。
【答案】(1)主要内容:学科设置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义务教育与劳动锻炼相结合;政府应当督促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融入国民素质培养中;要求改进职业教育方法;拓宽职业教育范围。(答出三点即可)
(2)基本特点:有法律保障;国家大力支持;培养形式多样;教学内容兼顾基础性和专业性。(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为工业革命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加速了英国的社会转型。(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主要内容:据材料“ 路德指出,学校的学科设置要与儿童未来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要进行书写、阅读、唱歌等活动,还要授以职业或家政的实习教导”并结合所学可知,学科设置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义务教育与劳动锻炼相结合;据材料“为此,他呼吁各邦诸侯及市政管理者大力兴办学校,承担教育组织者的职责”并结合所学可知,政府应当督促职业教育;据材料“学校要关注职业教育,培养‘长于治国的男子和善于理财的女子’”并结合所学可知,将职业教育融入国民素质培养中;据材料“英国哲学家培根也坚信新发明将会改变整个人类生活,要求改进职业教育方法,以追求学问领域的扩大”并结合所学可知,要求改进职业教育方法;拓宽职业教育范围。(答出三点即可)
【小问2详解】
基本特点:据材料“1567年,英国制定《工匠徒弟法》,对学徒年限、学徒数量以及师傅资格等作了统一规定,落实了国家有效监督学徒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职业教育有法律保障;国家大力支持;据材料“这促进了带有济贫性质的职业教育机构的诞生,如慈善学校、劳作学校和产业学校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培养形式多样;据材料“这些机构开设的课程如基本读写、家庭服务及工业操作等,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为其后继教育与发展打下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教学内容兼顾基础性和专业性。(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据材料“这些机构开设的课程如基本读写、家庭服务及工业操作等,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为其后继教育与发展打下基础”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据材料“之,工业革命前的职业教育为英国培养了几代技术精湛的工人”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工业革命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加速了英国的社会转型。(答出两点即可)
19. 如表呈现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四种解释路径。
路径类型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现代化解释路径 代表人物厄内斯特·盖尔纳认为,民族主义出现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民族国家是工业社会的产物。
国家中心解释路径 代表人物查尔斯·蒂利、迈克尔·赫克特认为,民族主义伴随着现代国家统治机制因军事竞争的需要,通过利用民族主义将现代领土国家转变为民族国家。
建构主义解释路径 代表人物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共同体之所以出现的根源在于人们思考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印刷资本主义的出现使民族这种想象世界的方式成为可能。
权力结构解释路径 代表人物安德烈·维默尔认为,民族主义的出现、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权力结构密切相关。
——摘编自刘永涛《民族主义与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四种解释路径研究》
从表中任选一种路径,指出其观点的局限性,结合15—18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相关史实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路径一局限性:单纯的从经济的视角研究民族国家的形成(或具有片面性)。
经济原因:中古中后期,封建经济发展和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原因:各国专制王权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原因:英法等国重视民族语言的使用,强化了民族认同;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军事原因:英法百年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代表人物厄内斯特·盖尔纳认为,民族主义出现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民族国家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可知,路径一局限性:单纯的从经济的视角研究民族国家的形成(或具有片面性)。关于阐释可从中世纪欧洲的经济、政治、文化及军事等因素对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
20. 玛雅文明是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玛雅人创造了美洲大陆上最古老的文明,……他们独自发展了表意文字,用字母或符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为了计算时间、预言未来和为献祭和主要的丧葬事宜推算吉日,他们还研究了天体的运动。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祭司搜集的天文学知识非常广泛,与当时欧洲的天文学知识不相上下。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也许是整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不利于玛雅农业的骤变,杂草疯长,达到难控制的程度。丛林日益向城市逼近,像沙漠吞噬绿洲一样,毁坏了玛雅人生存的基础,或者是疫病流行,导致人口锐减,损伤了文化的元气,也逼迫幸存者尽快逃离危险的故园。再或者是外部的威胁,如墨西哥中部居民侵犯,致使玛雅人逃难而去,听任自己繁荣的城市中心倾颓,甚至可能直接由入侵者捣毁了玛雅宗教建筑,发生“犁庭扫穴”的大灾变。
——林大雄《玛雅的智慧》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提及的玛雅文明的主要成就。据材料二,分析玛雅文明消失的可能原因。
(2)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玛雅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中有怎样的地位?这反映了世界文明发展的什么特征?
【答案】(1)成就:发明象形文字;推算出月亮等行星的运行周期;推算出日蚀和月蚀的出现时间。
可能原因:气候变化毁坏了生存基础;疫病流行导致人口减少;外族侵略与破坏。
(2)地位:玛雅文明是在与其他地区隔绝情况下独立创造的,是美洲古代居民印第安人独创的文明成果。
特征:多样性与统一性。
【解析】
【详解】(1)结合材料一中的中“表意文字,用字母或符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推算吉日,他们还研究了天文运动”得出发明象形文字;推算出月亮等行星的运行周期;推算出日蚀和月蚀的出现时间。根据“发生了骤变……毁坏了玛雅人生存的基础”、“或者是疫病流行”、“再或者是外部的威胁”等信息可从气候变化、疫病流行和外来侵略等方面概括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
(2)地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玛雅文明是在与其他地区隔绝情况下独立创造的,是美洲古代居民印第安人独创的文明成果。
特征:玛雅文明在与其他地区隔绝的情况下独立创造,体现了世界文明多样性与统一性。邵东一中2023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试卷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
1. 据记载,商的祖先名契,其母一次与同伴在水边洗浴,偶然见到一只燕子蛋,便取来吃掉,由此怀学生契;周的祖先名弃,在其母在野外偶然踩踏他人的足迹,因而怀孕生弃。但两人之父均不详,不见史册。这种传说反映了( )
A. 部落经过母系氏族阶段 B. 封建帝王自我神话王权
C. 宗法制以母系血缘定亲疏 D. 图腾崇拜始于商周时期
2. 《礼记》记载了先秦时期天子到大臣家的礼仪。登堂时,主人虽然该走东阶,但因天子来访,则不敢以主人自居而须从西阶上堂。这主要反映出( )
A. 权力与社会秩序的联结 B. 宾主礼仪的一般要求
C. 民俗与宗法观念的交融 D. 皇权至上的社会体现
3. 汉武帝初期,十三部刺史为丞相属吏,由"司直(丞相下属官员)督刺史",而到汉武帝晚期,刺史则改由御史大夫统领,由御史中丞“督部刺史”。这一变化( )
A. 提高了刺史政治地位 B. 折射出中枢权力的调整
C. 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力度 D. 旨在规范监察部门职权
4. 据研究,北朝《地令》的实施是双轨制:在鲜卑拓跋族为主体的聚居区,实行的是普遍授田制,有实际的授田与土地还受;而在以汉人为主体的地区,各户的原有土地未被触动,也未见实际授田与土地还受,只是实行限田制和户籍登记。由此可见( )
A. 均田制缺乏实施的社会基础 B. 土地所有权的变更频繁
C. 土地私有观念影响制度实践 D.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5. 胡旋舞,是隋唐时期最为盛行一种民族舞蹈、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融会了中亚等乐舞而形成的。下图为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唐代《胡旋舞》(现代摹本局部),该图( )
A. 印证了各民族间互相交融趋势 B. 体现出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之美
C. 彰显了大唐壮阔欢腾盛世景象 D. 反映出隋唐石窟文化领先于世界
6. 与唐代相比,两宋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港口大大增多、遍布沿海广大区域,且不再是零星点状分布而是主次分明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贸易范围也远超唐代,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材料说明( )
A. 宋代贸易发展与经济重心转移相适应 B. 宋代政府较唐代更加重视海外贸易
C. 宋代海外贸易在国家经济中居于主导 D. 海外贸易税是宋朝政府的主要财源
7. 我国传统封建伦常秩序最重视孝行:“人之行莫大于孝”。但晚明时竟有儿孙焚祖坟,焚祖尸,“鬻其他,利其藏中之物”,而人们对此竟“视为故然”、“未有以为不义而众诛之者”。据材料可推知( )
A. 江南地区经济结构已呈现近代曙光 B. 晚明时期政治黑暗社会风气败坏
C 传统家庭组织和伦理道德发生裂变 D.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拜金主义盛行
8. 红军公田是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分给家在白区的外籍红军的田地。外籍红军在苏区内分得公田,由当地政府派人代耕,收获的稻谷由外籍红军自处,有的寄回家用,有的留作退伍后的耕种基金,也有的自发贡献给苏区。该措施( )
A. 为持久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B. 维护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团结
C. 践行了耕者有其田的纲领 D. 凸显苏维埃政权的政治属性
9. 民国初期,时装人物瓷绘是粉彩瓷器的一种。在瓷绘中,女性除了传统的育儿女红,家务劳作外,还出现了奏琴游园等社交活动,而且一些遛鸟钓鱼等男性专属活动中,也出现了女性的身影。活动场所大多是 学校、公家花园、洋行等公共场所。这反映( )
A. 审美观念变化影响绘画技法的创新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使市民阶层壮大
C. 艺术与政治相结合迎合了市场需求 D. 社会性质转变推动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10. 1968年12月,《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推出《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查报告,推介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做法和经验。由此,全国掀起兴办农村合作医疗的高潮。到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农村人口这表明我国( )
A.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推进 B. 新农合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C. 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初步建立 D. 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11. 古埃及神话中,玛阿特神是唯一的主神,地位至高无上,所有人的一生都被玛阿特神控制:古希腊神话中诸神各有专长,具有人的七情六欲,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种差异反映了( )
A. 两大文明间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B. 感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结合
C. 人文精神根植于原始宗教信仰 D. 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统一
12. 有学者指出,古代雅典喜剧清晰地反映出公民气质上的变异:旧的喜剧彻底地属于政治性,它在舞台上批评并讽刺城邦国家的生活;但新的喜剧则在私人和家庭生活里寻找资料,它表现在烹调、鱼价格、悍妻和庸医这些材料上。该学者旨在说明
A. 雅典喜剧具有讽刺批判的精神 B. 新喜剧更加具有人文精神
C. 雅典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D. 雅典城邦的衰落并非偶然
13. 古代印度记述宗教祭祀主要文献《吹陀》被认为是圣典,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婆罗门教。公元4世纪,婆罗门教大量吸收其他宗教及印度民间的思想,对自身进行了改造,不断完善传统婆罗门教的基础学说。这体现出婆罗门教
A. 社会基础牢固 B. 具有一定的包容性
C. 社会等级分明 D.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14. 如表为古代美洲玛雅人的婚姻习俗。这些习俗( )
“婚役” 婚前,男子要在女方家里居住六七年之久,帮岳父打“长工",如果表现不好,岳父可将男子赶走,男子就会成为众人的笑柄
“聘礼” 男方必须要准备比较贵重的聘礼,常常给男方再婚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A. 助长了玛雅社会的奢侈之风 B. 维护了贵族等级制度
C. 有利于增强玛雅社会的稳定 D. 提高了女性社会地位
15. 19世纪中期以前,建筑物非常讲究艺术效果,建筑工程也多由艺术家来承担,此后建筑虽仍具有艺术和美学价值,但不再为艺术家所垄断,而逐步成为由工程师承担的工程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变化( )
A. 表明工程学已经取代艺术学 B. 标志着建筑与艺术实现分离
C. 符合工业化城市建设的要求 D. 说明了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16. 在诸多新独立国家的支持下,联合国大会于1964年建立了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并且构思和实施了普及特惠税制度,在该制度下,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等商品在进入发达国家时,可以享受免税或者降低关税。这表明发展中国家( )
A. 利用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 B. 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C. 积极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 D. 规范了国际经济秩序
二、材料分析题(总分52分,其中17小题15分,18小题15分,19小题12分,20小题10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黄河夺淮南侵。自明中期以后,下游淤高,河成悬河,黄、淮、运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明廷开始设立“总理河道”一职,全权负责黄淮事宜,各地文武官员均受其节制,紧急情况下可调动军队参与治河。明代河防所需费用主要是政府负担,但后期随着河工日繁,也自地方民间摊派筹措,河工民夫多出自徭役,按地亩征发民夫。明代总河由朝廷直接委任,视其治河成效决定升迁去留。总河离任前,可以推荐一批熟悉河务、勤勉能干的官员,使之受到封赏或优先补缺升迁。最迟在明末就有了具体的河防失职官员处罚条例,崇祯年间的总河周鼎被流放,依据的就是“故决河条例”。
——摘编自《明清时期黄淮河防管理体系研究》等
材料二 治理淮河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水利工程。1950年夏季淮河遭到全流域水灾,党和政府直接领导淮河治理,开始启动淮河根本治理工作。同年,政务院发布《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两项重要原则:一方面尽量利用山谷及洼地拦蓄洪水,一方面在照顾中下游的原则下,进行适当的防洪与疏浚。到1957年冬,国家共投入资金13.3亿元。在苏联专家帮助下,中国广大技术人员制定出主动地控制和利用洪水的治淮计划草案。水利部副部长张含英指出,不但要使淮河流域2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永绝水患,同时还要发展5000万亩的农田灌溉,改善2000公里的航道系统,并建造若干水力发电工程。
——摘编自王瑞芳等《蓄水还是排水:新中国治水思想的新突破——以淮河治理为例》
(1)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为构建黄淮河防管理体系而采取的举措。
(2)对比材料一,指出材料二中新中国治淮手段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治淮成功的时代价值。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路德指出,学校的学科设置要与儿童未来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要进行书写、阅读、唱歌等活动,还要授以职业或家政的实习教导。为此,他呼吁各邦诸侯及市政管理者大力兴办学校,承担教育组织者的职责。学校要关注职业教育,培养“长于治国的男子和善于理财的女子”。只有这样,统治当局才能获得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臣民,以确保整个国家机器的顺利运转。英国哲学家培根也坚信新发明将会改变整个人类生活,要求改进职业教育方法,以追求学问领域的扩大。宗教改革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科学取向,适应了社会需求。
——摘编自贺国庆、马立武《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想》
材料二 从16世纪中叶以来,英国职业教育开始得到有序发展。1567年,英国制定《工匠徒弟法》,对学徒年限、学徒数量以及师傅资格等作了统一规定,落实了国家有效监督学徒制度。据统计,工业革命期间的不少发明家和企业家,都接受过学徒制职业教育的培养。1601年,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明确规定贫困儿童必须做学徒,并强调教区负责人和保护人有义务负责监督该法令的执行。这促进了带有济贫性质的职业教育机构的诞生,如慈善学校、劳作学校和产业学校等。这些机构开设的课程如基本读写、家庭服务及工业操作等,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为其后继教育与发展打下基础。总之,工业革命前的职业教育为英国培养了几代技术精湛的工人。
——摘编自谢勇旗《工业革命前后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宗教改革时期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英国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及意义。
19. 如表呈现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四种解释路径。
路径类型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现代化解释路径 代表人物厄内斯特·盖尔纳认为,民族主义出现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民族国家是工业社会的产物。
国家中心解释路径 代表人物查尔斯·蒂利、迈克尔·赫克特认为,民族主义伴随着现代国家统治机制因军事竞争的需要,通过利用民族主义将现代领土国家转变为民族国家。
建构主义解释路径 代表人物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共同体之所以出现的根源在于人们思考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印刷资本主义的出现使民族这种想象世界的方式成为可能。
权力结构解释路径 代表人物安德烈·维默尔认为,民族主义的出现、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权力结构密切相关。
——摘编自刘永涛《民族主义与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四种解释路径研究》
从表中任选一种路径,指出其观点的局限性,结合15—18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相关史实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 玛雅文明是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玛雅人创造了美洲大陆上最古老的文明,……他们独自发展了表意文字,用字母或符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为了计算时间、预言未来和为献祭和主要的丧葬事宜推算吉日,他们还研究了天体的运动。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祭司搜集的天文学知识非常广泛,与当时欧洲的天文学知识不相上下。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也许是整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不利于玛雅农业的骤变,杂草疯长,达到难控制的程度。丛林日益向城市逼近,像沙漠吞噬绿洲一样,毁坏了玛雅人生存的基础,或者是疫病流行,导致人口锐减,损伤了文化的元气,也逼迫幸存者尽快逃离危险的故园。再或者是外部的威胁,如墨西哥中部居民侵犯,致使玛雅人逃难而去,听任自己繁荣的城市中心倾颓,甚至可能直接由入侵者捣毁了玛雅宗教建筑,发生“犁庭扫穴”的大灾变。
——林大雄《玛雅的智慧》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提及的玛雅文明的主要成就。据材料二,分析玛雅文明消失的可能原因。
(2)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玛雅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中有怎样的地位?这反映了世界文明发展的什么特征?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