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选择题刷题--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如图是1933年和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分比例情况。这一变化( )
1933年中共党主要成分比例1938年中共党主要成分比例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促使国共两党走向合作 D.表明党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2.1937年11月太原会战结束后,八路军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不以集中力量打仗为主,而是以有利地形为依托”像下围棋一样做出一个个“活眼”作为战略支点。这一举措( )
A.促进了全面抗战的形成 B.旨在保存八路军实力
C.避免了与日军直接作战 D.贯彻了全面抗战路线
3.1942年9月,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了统一抗日根据地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规定中央代表机关及各级党委为各地区的最高领导机关,统一对各地区党政军民工作的领导。这决定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B.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适应根据地不断扩大的新形势 D.集中各方面力量全力对敌斗争
4.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七团率先开进了南泥湾。不久,其他各团及三五九旅旅部也进驻了垦区。昔日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南泥湾的建设( )
A.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 B.显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C.粉碎了日本速胜的狂妄企图 D.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5.下图是某历史资料中的一幅地图。该图可用于研究( )
A.太原会战 B.百团大战 C.徐州会战 D.平型关大捷
6. 1942年陕甘宁边区11个县的乡参议员党派构成统计( )
县别占比 党派 延川、安塞、清涧、吴堡、曲子、华池、新宁、新正、赤水、淳耀、同宜等11个县
共产党员 2456人 占参议员总数的30.34%
国民党员、无党派人士等 5640人 占参议员总数的69.66%
表中这一党派构成体现了( )A.苏维埃政权结构 B.边区县域分治
C.“三三制”原则 D.基层群众自治
7.下图所示为胶东抗日根据地社会各阶层纳税标准的变化趋势(单位:%)。这一变化( )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地主 33.2 33.1 31.8 30.5 30.2 28.9 26.1 24.5
富农 30.9 28.7 30.6 28.7 28.9 22.4 20.3 18.3
中农 20.8 18.9 15.7 12.2 12.1 9.6 8.5 8.4
贫农 16.3 12.7 9.9 7.9 8.7 3.7 3.1 1.9
A.表明各阶层纳税标准的趋同 B.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解决了后方战略物资的需求 D.反映了胶东土地改革的完成
8.1941年,冀中抗日根据地开展“冀中一日”写作运动,收到来自干部、士兵和老百姓共5万多篇稿件(如下图所示)。这一写作运动( )
“冀中一日”写作运动部分来稿内容摘编 ◎站岗的60多岁老大伯坐在树荫底下,鼻孔里断断续续地哼着一首抗日歌曲。 ◎七八岁的孩子挺着胸膛站岗,见到生人,先问识字牌上的字,再检查通行证。 ◎一位八路军战士回家探亲,儿子称其“爹同志”,父亲回称“儿子同志” ◎民众学习“唯物史观、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识字“保卫麦收”“努力春耕”等
A.抓住了抗日战争形势好转的时机 B.广泛传播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C.增强了根据地军民的政权认同感 D.有效提高了根据地文化水准
9.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 )
A.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 B.摆脱了国民党的政治影响
C.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社会关系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0.1942年1月,中国与美、英、苏四国领衔发表了国际反法西斯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性文件——《联合国家宣言》。1945年4月筹建联合国,会议在美、英、苏、中四大国首席代表轮流主持下进行,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拥有一票否决权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表明( )
A.中国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B.世界人民共同推动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
C.中国在联合国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D.抗日战争重新确立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11.下表是某校学生为撰写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研究性学习论文而收集的资料。
抗战时间最长 长达14年
付出代价最大 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
抗击日军最多 歼灭日军150多万人。 抗击日本陆军兵力最高达94%,牵制日军240万人
支援盟国情况 牵制日本北上和南下,支持了苏、美、英盟军的作战: 中国军队两次入缅作战,直接支援盟军在印、缅战场对日作战
据此推知,论文的主题是( )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B.日军的侵华暴行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
C.全民族抗战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D.日本不断扩大战争规模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12.美国《纽约论坛报》评论中国抗战时期的某次会战,认为:“华军之胜利,即为同盟国之胜利,并使民主集团认识此次之胜利,为最合时机,且确信全球抵抗侵略之战争,为一不可分性之整个战争。”该会战发生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3.下表为北岳、太行等五个抗日根据地农村各阶层户数及其所占土地比例调查表(单位:%),表明当时( )
阶层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 其他
户数 抗战前 3.6 7.2 28.4 54.0 5.0 1.8
减租后 2.4 6.7 38.0 47.0 2.5 3.4
土地 抗战前 29.5 21.0 29.5 19.0 0.8 0.2
减租后 13.5 17.5 42.5 22.5 0.6 3.4
A.中华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 B.革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
C.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消亡 D.农村阶级关系趋向缓和
14.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群众通过持续的人、财、物投入,加强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冀西河滩进行治理,使其成为晋察冀边区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这( )
A.直接推动生产运动开展 B.改善解放区人民的生活
C.积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D.保障了新四军粮食的供给
15.1938年,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决定,在村政权建设上实行“议行合一”的原则,在村公所之上设立村民代表会,遵照村民大会决议,计划、决定全村之行政。村公所下设调解、经济、生产、教育委员会,直接对村长、村副负责,各委员会的委员由村民代表会中的代表互选兼任。该决定( )
A.说明苏维埃政权组织扩展到基层 B.体现了人民民主和民主监督的原则
C.反映出联合政府形式被民众认同 D.有利于边区政府政令和指示的贯彻
16.下图为抗战时期山东曹州木版新年画——抗战门神。该年画改变了传统门神的形象,战斗英雄和劳动英雄取代了秦叔宝和尉迟恭。据此可知,抗战时期的新年画创作( )
A.强调了国共合作与持久抗战的重要 B.体现了民间艺术与政治宣传的结合
C.得益于军民合作与战略反攻的实现 D.达到了破除迷信与思想启蒙的目的
17.表:1938年11月前后晋察冀边区解决军粮供应的办法
征收原则 征收方式 交粮途径
1938年11月前 县合理负担并向下摊派 用现金向县购买 村→乡→县
1938年11月后 村合理负担 按财产收入分级征收 分储各村
据表可知,上述变化( )A.提高了县级政府的行政效率 B.增强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
C.适应了游击作战的现实需求 D.践行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18.1941年,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调整财政政策,盐务局制定“以军队生产为主,盐民产盐为辅”的生产计划,计划出口食盐60万驮。1942年,边区开始实行盐业专卖和统销政策,统一产销盐价,收入统归军委。这些政策调整( )
A.缓解了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困难 B.粉碎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C.扩大了苏维埃政权的群众基础 D.实现了盐务管理的近代化
19.1940年中共中央对党内发布指示,进一步明确指出;必须按收入多少规定纳税额,一切有收入的人民,不论工人农民,均须负担国家赋税,不应该将负担完全放在地主资本家身上。该指示的推行( )
A.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改变了阶级斗争为中心的立场
C.促进了土地改革运动顺利开展 D.加快了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
20.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战区设置与调整简表(部分)
战区名称 作战区域 (1937.8) 作战区域(1939—1945年初) 战区名称 作战区域(1939—1945年初)
第一战区 河北、鲁北 河南、皖北 第八战区 绥远、宁夏、甘肃等
第四战区 福建、广东 广东、广西 第九战区 湖南、江西、鄂南
第五战区 山东、苏北 安徽、鄂北、豫南 第十战区 陕西
第六战区 津浦路北段(天津—山东韩庄) 战区撤销 鲁苏游击战区 山东、苏北
第七战区 苏南、皖南、浙北 战区撤销 冀察游击战区 河北、察哈尔
据表可知,国民政府当时( )A.为持久抗战进行战略布局 B.意识到游击战争的重要性
C.坚持抗战的态度摇摆不定 D.借鉴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1933年和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分比例情况”表中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933年到1938年,中国共产党的成分中增加了地主阶级和中小商人,这是应对抗战的需要,积极吸收社会各界抗战人士加入到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来,这一做法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项正确;土地革命的主要内容是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革命的要求,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分比例变化情况,未涉及国共两党合作问题,排除C项;从党员成分的变化不能得出党的工作重心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活眼”指八路军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这有力地牵制了侵华日军,贯彻了全面抗战路线,D项正确;全民抗战局面形成于七七事变之后,太原会战前已经形成,排除A项;虽然此举措有利于保存八路军实力,但目的是打击日本侵略者,排除B项;敌后抗战仍然是与日军直接作战,只是与正面战场作战的形式不同,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1942年9月,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了统一抗日根据地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统一领导是为了集中力量对敌斗争,D项正确;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符合1942年的形势特征,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战略相持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材料中的决定并非为了适应根据地扩大的形势,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41年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为了克服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党中央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八路军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使昔日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南泥湾的建设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A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的是联合一切抗日力量抗日,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1937年的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速胜的狂妄企图,排除C项;南泥湾的建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不能得出“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历史资料中的一幅地图......18集团军总部......我军功课敌据点和破坏地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被称为“百团大战”,B项正确;太原会战是以山西太原为中心的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战役,排除A项;徐州会战是以徐州为中心的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战役,排除C项;平型关大捷是在太原平型关八路军领导的一次小规模战役,与材料中描述的战争态势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1942年陕甘宁边区”“共产党员占参议员总数的30.34%,国民党员、无党派人士等占参议员总数的69.66%”,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3月6日起抗日民主政权中实行了“三三制”原则,即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共产党员代表工人和农民,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所以材料表中这一党派构成体现了“三三制”原则,C项正确;苏维埃政权是列宁提出的在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斗争中组织劳动群众的一种政治形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地区执政的重要尝试,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陕甘宁边区县域分治是根据地理的、经济的、群众的生活习惯等条件和便利于工作上的管理与领导来进行划分的,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首先发育于城市,与材料时间“1942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胶东抗日根据地社会各阶层纳税标准的变化趋势”可知,胶东抗日根据地社会各阶层纳税比例基本保持稳定,且纳税标准不断降低,这有利于调动社会各阶级革命、生产的积极性,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项正确;根据表格信息,各阶层纳税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而非趋同,排除A项;“解决了”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并未提及税收的使用情况,无法判定是否满足后方战略物资的需求,排除C项;“完成”表述过于绝对,且仅从纳税标准变化情况无法推知土地改革开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在冀中抗日根据地开展的‘冀中一日’写作运动中,干部、士兵和老百姓踊跃投稿,描述了抗日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抗日、移风易俗、发展文化教育等情况,刻画出了冀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欣欣向荣的局面,增强了根据地军民的政权认同感,C项正确;1941年抗日战争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且“抗日战争形势好转”与材料主旨关系不大,排除A项;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停止使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地主阶级土地的政策,改为实行减租减息,排除B项;发起“冀中一日”写作运动是为了反映冀中人民抗日斗争的伟大史实,对于提高根据地文化水准直接作用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A项正确;开展扫盲并不能摆脱民党的政治影响,排除B项;扫盲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但并不会改变社会关系,C项正确;扫盲运动与团结抗日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国家,中国的抗日战争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因而“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拥有一票否决权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D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排除A项;材料突出大国在二战中的作用,并不是世界人民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不体现中国是“始终”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根据“抗战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抗击日军最多”和“支援盟国情况”可知,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没有体现日军的侵华暴行,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和日本失败的原因,排除C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华军之胜利,即为同盟国之胜利,并使民主集团认识此次之胜利,为最合时机,且确信全球抵抗侵略之战争,为一不可分性之整个战争。”可知,中国军队的胜利也是同盟国之胜利,说明是在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之后的会战,结合所学知识,此次会战应是1942年2月结束的长沙会战,在湖南省境内,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①处在山西,抗战初期组织的是太原会战,排除A项;②处为上海,抗战初期组织的是淞沪会战,排除B项;④处在广州,抗战时期组织的是1938年的广州会战,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抗战时期,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地主户数所占比例下降,土地占有率也降低,贫雇农户数所占比例下降,中农贫农土地占有率提高,可见该政策削弱了封建剥削,也团结了地主,农村阶级关系趋向缓和,D项正确;减租减息政策巩固了抗日民主根据地,不是巩固中华苏维埃政权,排除A项;减租减息政策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是壮大革命统一战线,排除B项;减租减息政策并没有消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据题意可知,中共领导群众将生态环境恶化的冀西河滩治理成为晋察冀边区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这就为后来积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C项正确;生产运动是为了应对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而进行的经济运动,和对冀西河滩的环境治理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解放区的称呼是在解放战争期间,与抗战时期不符,排除B项;新四军主要活动区域是在南方,晋察冀边区是在北方,因此并不是保障对新四军的粮食供给,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据材料可知,在晋察冀边区村公所之上设村民代表大会,“村公所下设调解、经济、生产、教育委员会,直接对村长、村副负责,各委员会的委员由村民代表会中的代表互选兼任”,这一政策有利于边区政府的政令和指示通过村公所下设的各个委员会直接下达到村长,有利于于边区政府政令和指示的贯彻,D项正确;此时为全面抗战时期,已经取消了苏维埃政权,排除A项;题干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但并未体现民主监督的原则,排除B项;边区政府为抗日民主政权,并非联合政府,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依据材料“该年画改变了传统门神的形象,战斗英雄和劳动英雄取代了秦叔宝和尉迟恭”,可知木版年画属于传统民间艺术,但它改变了年画内容,起到了宣传抗战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展示的是农民与军人的形象,体现不出国共合作,排除A项;材料中的年画内容体现不出战略反攻的实现,排除C项;传统年画不属于迷信范畴且材料中的新年画不是为了破除迷信,排除D项。故选B项。
17.C
【详解】由材料可知,1938年11月前后晋察冀边区解决军粮供应的办法发生变化,在交粮途径上由统筹统支到实行手续上入库,粮食还是储存在群众家里,使用时必须有军用粮票或者政府命令,才可以动用公粮,这种做法叫做“藏粮于民”,即“把征收来的公粮,由各村各户储存起来,村村是粮站,户户是粮仓”。一方面,利用群众把粮食保护起来,实行清野空舍,防止被敌人抢夺;另一方面,到处都有粮仓,保证了转移中的部队的供应,这种办法适应了敌后战场游击作战的现实需求,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粮库制度的变化,与县级政府的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项;“藏粮于民”并不是归农户所有,使用时必须有军用粮票或者政府命令,才可以动用公粮,这种做法主要是应对抗战需要,不是为了提高民众的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1939年底1940年初,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在中国共产党内首次创造性地提出并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8.A
【详解】依据材料“以军队生产为主,盐民产盐为辅……1942年,边区开始实行盐业专卖和统销政策,统一产销盐价,收入统归军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面对日军的扫荡与围剿,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边区政府采取措施予以应对,缓解了经济困难,A项正确;材料所示时间是抗战时期,并不是国共对峙时期,排除B项;苏维埃政权是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建立的政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边区政府应对日军的扫荡,做出的政策调整,不能得出实现了盐务管理的近代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9.A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指示“不应该将负担完全放在地主资本家身上”,其目的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这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改变以阶级斗争为中心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B项;材料反映中共中央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做的努力,与土地改革无关,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
20.A
【详解】表格信息表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将兵力集中宁夏到广东的南北几千公里的战线,牵制大量日军,建立鲁苏游击战区和冀察游击战区,进行敌后游击战,消耗敌人,由此可以看出是为持久抗战进行战略布局,A项正确;“游击战争”是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形式的非正规战争样式,是为战胜强大敌人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形式。由材料信息可知 ,国民政府仍以战区正面抵抗为主,排除B项;坚持抗战的态度摇摆不定主要表现在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材料信息未体现 这一点,排除C项;全面抗战路线的实质,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材料体现的仍然是依靠政府和军队,没有动员民众、组织民众、依靠民众,排除D项。故选A项。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