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选择题刷题--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新中国成立时,科技人员不足五万人,除地质学、生物学等学科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外,其他学科的科研几乎一片空白。20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这得益于
①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确立②中央与地方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设立
③“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实施④一批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下表呈现了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三次转移,由此可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
时间 科技发展战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优先发展军事、重化工业以及尖端技术
20世纪八十年代初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20世纪九十年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
A.优先满足国家的安全保障
B.依据特定时期的国家需求
C.彰显意识形态的鲜明导向
D.突出服务民生的大局意识
3.1972年,基辛格在一份备忘录中描述“中国人”:“他们是意志坚定的思想家,对世界如何发展的看法同我们大相径庭。他们又是坚毅的现实主义者,面对苏联的威胁、日本的复兴以及台湾独立的可能性,他们认为需要我们的合作。”据此可知,基辛格认为
A.中美之间的分歧已消失 B.中美关系缓和的条件尚不成熟
C.世界形势影响中美关系 D.中国占据中美关系缓和主动权
4.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5.下为1950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广告截图,仔细阅读相关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判断
①自50年代开始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
②“大批供应市场”和“大众化”说明中国开始成为“自行车王国”
③“抗衡舶来”表明自行车系中国制造
④自行车从此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7.1960年初,中国国防工业初具规模,航空工业、导弹工业等不断调整战略布局,形成了沈阳、北京、太原、西安、成都、重庆、兰州等国防工业企业比较集中的生产基地,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国防力量稳步提升,这种布局( )
A.有利于推动中国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 B.大大加快国民经济恢复进程
C.兼顾协调区域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D.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8.如果为下列图片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
上海庆祝全行业公私合营 第一批解放汽车出厂 大炼钢铁的土高炉
A.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B.“一五”计划的辉煌成就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D.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成就
9.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10.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11.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12.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1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作出“三线(西南、西北)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涉及钢铁石油、农林等300多个重大项目,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成昆铁路等重大项目以及攀枝花等新兴工业城市。据此可知,三线建设( )
A.完善了国民经济结构 B.体现八字方针对工业的调整
C.打破了西方经济封锁 D.改善了国防实力和经济布局
14.20世纪60年代,“铁人”王进喜曾说“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以王进喜为杰出代表的大庆工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属于这个时代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还有( )
①邱少云 ②雷锋 ③焦裕禄 ④李四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1971年2月,尼克松的年度外交政策报告称中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宣称美国已经“准备好(在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与北京对话”。美国所谓的“国家利益”是
A.维护在联合国的地位 B.缓和同社会主义的矛盾
C.联合中国以制衡苏联 D.应对多极化带来的挑战
16.下图所示是I960年第一季度和1985年第一季度《人民日报》对美国的不同态度的报道情况统计。这一变化表明( )
A.中美关系的发展受冷战影响 B.中国对美国形象的塑造趋于理性
C.中美间的经贸交流渐趋频繁 D.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提升
17.如图反映了新中国
A.法律体系已经完善健全 B.“依法治国”方略已实现
C.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D.法律内容存在不平衡性
18.1956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8年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5年国民经济发展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据此推断此时期(  )
A.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
C.新中国外交已步入世界民族之林
D.民主法制建设严重落后于经济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共八大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②1950年,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③1956年,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④2000年,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下图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时间点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统计情况。这说明新中国
A.摆脱了意识形态的羁绊 B.突破了美国外交孤立政策
C.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D.适应了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所学,新中国的科技能取得巨大的成就,这得益于①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确立;②中央与地方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设立;④一批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③“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实施是1986年提出的,不属于新中国初期。故C①②④正确,排除ABD。
2.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三次转移的时间和发展战略内容,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战略是同当时国内外的大背景下,为促进国家的发展而调整的,B项正确;优先满足国家的安全保障主要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排除A项;材料科技战略调整无法体现意识形态的导向,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突出服务民生”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基辛格认为虽然中美之间有很多分歧,但是中国面对“苏联的威胁、日本的复兴以及台湾独立的可能性”等世界世界形势的变化,会愿意与中国合作,C项正确;“分歧已消失”的说法夸大了,排除A项;当时中美关系缓和的条件已经成熟,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占据中美关系缓和主动权”,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益得以恢复后,美国代表发表的感叹:“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说明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要求与结果,由此可知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在联合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D符合题意,而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能表明西方针对中国乃至于其他社会主国家的敌对行动全部失败,排除A;B是发生在1979年,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材料只能表明在是否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问题上,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观点,不能据此断章取义说“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排除C。故选D。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影响
5.A
【详解】由1950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广告截图可知,上海制车厂已经制造出“永久牌”自行车,这说明自50年代开始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故①正确;中国开始成为“自行车王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故②错误;“抗衡舶来”表明国产自行车质量好,故③正确;自行车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也是在改革开放后,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BCD错误。
6.D
【分析】A项应发生于1955年亚非会议之后,B项应开始于1949年建国以后,C项应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72年”不符;由题目中1972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急增的信息可知,此现象打破了建国初期以来美国从外交上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故本题应选D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详解】
7.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60年初,中国国防工业部署得到初步改善,国防工业集中到在西北、东北、西南等地,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协调区域发展,也是出于国防建设的需要,C项正确;国防工业布局的调整与农轻重工业的比例调整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1952年国民经济就已经恢复,排除B项;该布局并未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据图片“上海庆祝全行业公私合营”可知,这体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完成;据图片 “第一批解放汽车出厂”可知,这体现了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据图片“土高炉”可知,这体现了1958年出现的大跃进运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一五计划和大跃进运动都属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A项正确;B项不能涵盖所有图片,排除B项;C项不能体现图一的主题,排除C项;图三时间是1958年,不属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注意题中时间1958年,当时在经济上的“左”倾错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影响下,中国的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而不是高速发展。中苏关系和粮食出口都只是次要原因,经济上的“左”倾错误是造成当时中国工农业遭受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
10.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52年”“从综合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我国即将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高校进行院系调整,特别是多科性工业大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故B项正确;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故A项错误;C项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符,排除;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不单单是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校院系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11.C
【详解】1958年《人民日报》的社论号召搜集民歌,这属于政治事件,接着全国各地掀起搜集民歌的热潮,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排除AB;搜集诗歌不是文学创作,排除D。
【考点定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2.D
【详解】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1958年单位亩产量的惊人纪录是“浮夸风”的表现,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生产情况,农业合作化运动并不能正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率有作用,那作用也是有限的,并不可能出现“惊人”的结果。在当时的中国关于农业科技方面并没有显著的科技成果和应用,故C项也是错误的;虽然数字虚假,含水成分大,但反映出当时人民迫切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心态。
考点: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3.D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三线建设涉及的地区是西南、西北,涉及的内容是钢铁石油、农林等300多个重大项目,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成昆铁路等重大项目以及攀枝花等新兴工业城市,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西部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国防实力和经济布局,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国民经济结构的完善,排除A项;1960年提出的八字方针主要是对国民经济比例进行调整,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C项说法夸大了三线建设的作用,排除。故选D项。
1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用实际行动诠释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除了王进喜,还有雷锋、焦裕禄和李四光等,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邱少云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①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展开了全面冷战,七十年代的美国经济滞胀、石油危机等不利局面,于是欲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来制衡苏联,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在联合国的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面对世界格局的需要,美国被迫改善与中国关系,并不是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改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多极化的具体表现,国际格局应该是两极格局下,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6.B
【详解】由图中信息可知,《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官媒对美国的消极报道大幅度减少,中性报道和积极报道大幅度增加,占据报道总量的763,这说明随着中美建交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中国对美国形象的塑造趋于理性,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冷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排除A项;C项与中国媒体对美国的报道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中国对美国形象的塑造是出于国内政治的需要,与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提升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的变化,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
17.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法律制定情况及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数量来看,中国的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C项正确;“完善健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依法治国”方略提出是在1997年的十五大上,短时间不可能实现,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法律内容存在不平衡性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C项。
18.A
【详解】从材料“1956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8年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5年国民经济发展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可以看出,从1956年~1966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上,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失误,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A符合题干的意思,A项正确;1958年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中国外交的状态,排除C项;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民主法治遭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A项。
19.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和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说法属实,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非中共八大,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统一发行人民币是在1948年,而非1950年,说法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CD三项。故选B项。
20.C
【详解】由图示看出,1959年到1979年中国建交国家数量不断增长,这说明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故C项符合题意;当时中国外交仍然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排除A项;1971年中国回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冲破了美国外交孤立政策,B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项;1959年到1979年中国建交国家数量不断增长,材料无法体现新中国是否适应了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排除D项。故选C项。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