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选择题刷题--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该图可以佐证明代( )
A.活字刷技术得到广泛使用 B.戏曲表演艺术已日趋成熟 C.士大夫是小说的主要读者 D.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2.清代前中期农业生产中出现“土人种烟,预给值山主,谓之佃山;客商贩卖,预给值佃山之户,谓之定山”;江西“赣州各邑皆业苎,闽贾于二月时放苎钱,夏秋收苎,归而造布”。上述现象说明清代( )
A.商业资本向农业渗透 B.租佃生产关系的扩大
C.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D.区域性长途贩运活跃
3.阅读表:“清道光年间,滇西南地区汉族与当地土著各族人口比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据此分析,这一变化(  )
宁洱县 思茅厅 成远厅 他郎厅
土著 4901户 1016户 3602户 30410户
屯民 3036户 2556户 5171户 30171户
客籍 3434户 3105户 432户 650户
(注:“屯民”“客倍”皆为新进入的汉族人户)A.推动了云南行省的设立 B.奠定了改土归流的基础
C.促进了农耕文明的传播 D.抵制了俄国的殖民侵略
4.清代年画《女十忙》描绘了当时妇女将棉花制成布的情景。这一作品( )
A.呈现了手工工场的雇佣关系 B.表明了劳动妇女地位的提高
C.体现了家庭式手工业的特征 D.描绘了市井女子生活的艰难
5.16世纪,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南部和北部。这反映出( )
A.明朝海防出现新问题
B.明朝政府主权意识淡薄
C.中外经济联系的加强
D.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展
6.明朝中后期江南部分地区的土地使用情况
地区 使用情况 出处
嘉定县 田地129.8万余亩,其中种植棉花大豆的占103.7万余亩 《嘉定县志》
太仓州 当地大多适宜种植水稻的土地都已改种棉花 《太仓州志》
松江府 当地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种棉 《农政全书》
据表可知,这些地方( )A.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D.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7.明末的李贽曾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他认为六经不过是官吏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并不是什么“万世之至论”,只不过是“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据此可知,李贽( )
A.蔑视传统权威和教条 B.构建了新的理论体系
C.彻底否定了孔孟儒学 D.肯定了人的正常私欲
8.黄宗羲认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此材料表明( )
A.民主启蒙思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B.开始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C.彻底结束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隐含着一定的反封建的民主色彩
9.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方法之一。表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10.明清之际,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黄宗羲认为“工商皆本”,顾炎武产生“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思想,这些进步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B.封建专制统治强化并出现严重危机
C.宋明理学占主导地位
D.人民起义的推动
11.明清存在大量关于雇佣劳动者因不满压低工资而展开的罢工活动。据记载:雍正十二年,长洲、元和两县被解雇的丝织业工匠开展罢工斗争,要求增加工资。这种现象体现了当时(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D.劳资斗争危及社会稳定
12.明清之际,传统思想领域出现了一定的叛逆倾向。下列观点最符合这一倾向的是( )
A.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C.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3.表1795—1804年广州棉花进口额趋势(单位:担)
国名/船籍 年份 1795 1796 1797 1798 1799 1800 1801 1802 1803 1804
英国东印度公司 4929 44955 77445 39483 63709 90764 38571 49287 69228 59751
英国外洋港脚船 130363 118668 127287 144756 64122 14722 15619 112151 214959 170200
美国 10412 1500 1873 383
丹麦 6326 709 1014
西班牙 105
上表为1795~1804年广州棉花进口额趋势情况。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B.沦为英美的商品倾销市场
C.传统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D.是西方工业化的原料产地
14.下表是有关利玛窦来华的部分史料。据此可以认定的史实是( )
史料 出处
(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大西洋利玛窦进方物 《明史·神宗本纪》
明神宗时,西洋人利玛窦等入中国,精于天文、历算之学,发微阐奥,运算制器,前此未尝有也 《明史·天文志》
(《几何原本》)西洋人欧几里得撰,利玛窦译,而徐光启所笔受也。……光启序称其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非虚语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A.利玛窦对当时西学东渐作出了贡献
B.中国传统科技开始实现近代化转型
C.利玛窦是最早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
D.西方近代科技受到社会的普通认可
15.在中国古代社会,广大下层民众,通过看戏,知道了哪朝哪代,明白了忠奸善恶,明辨了是非,学会了立身处世待人接物。这反映了中国戏曲的( )
A.教化功能 B.娱乐功能 C.审美功能 D.交流功能
16.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促进了人口增长和营养的改善,但在种植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不考虑具体的土壤情况,毁林造田,导致水土流失。到了清朝中后期,南方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生态环境的危机,导致部分地区出现饥荒,威胁社会稳定。这说明( )
A.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剧增归因于高产作物的种植
B.辩证分析食物物种交流带来人口增长的利弊
C.新的食品物种的引进导致生态环境的危机
D.人口过度增长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17.明朝以前,我国香料多依赖域外输入,主要在宫廷和贵族之间流通使用。明朝以后,香料实现了全民化和日常化,在生活各方面广泛使用,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B.市民消费水平提高
C.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D.海禁政策日益松弛
18.下面是清朝(1680—1780年)人口增长与人均耕地变化图。从中可以得出这一时期( )
A.人口数量缓慢增长 B.土地数量不断减少
C.人地矛盾逐渐凸显 D.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19.有学者统计了中国古代某农书中的作物品种如下表。据此判断该农书应为( )
类别 作物(括号内数字为书中记录的该作物的品种数量)
大田作物类 稷(100)稻(92)瓜(24)芋(23)麦(19)黍(15)大豆(13)芥(13)粱(9)小豆(8)甘薯(3)
果木类 枣(43)桃(44)李(51)梨(31)梅(30) 橘(23)杏(14)
其他类 竹(44)茶(44)莲(22)
A.《氾胜之书》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农书》
20.下表为1795~1804年广州棉花进口额趋势情况。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
1795—1804年广州棉花进口额趋势 单位:担
A.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B.沦为英美的商品倾销市场
C.传统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D.是西方工业化的原料产地
参考答案:
1.D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图书封面多以图文形式,直观、通俗地宣传图书内容,吸引读者,可以用来佐证明代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D项正确;材料并未介绍该封面使用的是何种印刷技术,并且仅一幅封面图像不能说明活字刷技术在当时已得到了广泛使用,排除A项;一幅汇集小说和诗词曲赋的明代书籍封面不能说明戏曲表演艺术的日趋成熟,排除B项;材料只介绍了书籍编刻者的想法,并未说明整个士大夫阶层对小说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土人种烟,预给值山主,谓之佃山;客商贩卖,预给值佃山之户,谓之定山”“赣州各邑皆业苎,闽贾于二月时放苎钱,夏秋收苎,归而造布”可知清代农业生产中,根据商家的预订需求进行生产,而商家采取支付定金的方式加以明确,体现出商业资本对农业生产的渗透,A项正确;佃山属于租佃关系的体现,但并非材料中两个现象的共同之处,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排除C项;长途贩运是中国经济政策许可的商贩将商品运到较远距离的地区出售的活动,材料未涉及区域性长途贩运活跃,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通过观察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大量汉族人户迁入云南西南地区,为当地带去了丰富的劳动力,传播了汉族先进的耕作经验,有利于该地区农耕文明的发展,C项正确;云南开始设立行省是在元朝时期,排除A项;云南地区的大规模改土归流已在之前的雍正年间进行,排除B项;俄国并未侵略过云南地区,仅有“屯民”“客倍”的进入不足以有效抵制近代西方列强对西南地区的殖民侵略,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棉布制作过程出现在深受广大市民喜爱的年画中,其描绘了擀、弹、纺、织、染等数道工序中女子劳作的身影,配以《女十忙》的标题,反映出家庭手工业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手工工场集中生产、分工协作和雇佣关系,排除A项;仅有劳动场景的繁复不能说明当时劳动妇女地位有所提高,排除B项;《女十忙》中强调的是棉布制作情景,无法据此说明市井女子生活艰难,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同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殖民者也相继入侵,反映出这一时期明朝海防出现问题,A项正确;题干中反映的是明朝东南沿海的海防问题,没有体现明朝的主权意识,排除B项;中外的联系加强通过经济文化的交流体现,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题干无法反映出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材料“种植棉花大豆的占103.7万余亩”“大多适宜种植水稻的土地都已改种棉花”“大半种棉”反映棉花种植面积和比重很大,说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较高,C项正确;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列强经济侵略,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实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资本主义性质人身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棉纺织业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他认为六经不过是官吏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假人之渊薮”,反映出李贽认为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再结合所学李贽思想,他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标准,A项正确;李贽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发展,未有本质性突破,也未成独立的体系,排除B项、C项;肯定了人的正常私欲在材料中未体现出来,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认为:在上古时代,天下的黎民百姓是主,君王是客。君王竭尽毕生精力治理国家都是为百姓尽义务。而在后世,君是主,天下的黎民百姓为客,天下人没有一处得以安享生活,都是为了满足君主的贪欲。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的民主色彩,D项正确;黄宗羲的民主启蒙思想没有被社会普遍接受,排除A项;明后期李贽就已经主张个性自由、人人平等的思想,排除B项;黄宗羲的进步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意思是桑荫底下种植了豆类,水稻田里有莲藕杂出,反映了农业经营方式多样,提高了土地利用率,C项正确;“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卖鱼苗”意思是傍晚时有人家在晒蚕子,雨后山民卖鱼苗,诗句不能体现雇佣劳动,排除A项;“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意思是将更多的最好的收成用作官府的赋税,把次一点的少量的收成拿到市场上交换,材料反映了交纳的是实物税,与“赋税征收货币化”无关,排除B项;“遥望南庄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意思是原野里成片的青山景色清幽,这些前人留下的土地都已被后人接收,与“南方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本题要求探究这些进步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所以应该从经济基础的角度进行考虑,即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出现,这些都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新思想的产生,A项正确;封建专制统治强化并出现严重危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新思想的发展,但属于政治层面,不能算是产生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宋明理学占据主导地位会束缚新思想的发展,不利于这些进步思想的产生,排除C项;人民起义是统治危机的表现,不是经济层面的变动,不算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据题意可知,明清存在大量关于雇佣劳动者因不满压低工资而展开的罢工活动,这说明当时出现了雇佣劳动,而雇佣劳动的出现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表现,由此可知这种现象体现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A项正确;出现雇佣劳动并不能代表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明清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还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雇佣劳动的情况,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没有关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劳资斗争,但劳资斗争的影响没有涉及,不能说明劳资斗争危及社会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提出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共治的观点,反映出传统思想领域出现了一定的叛逆倾向,A项正确;强调父子君臣秩序等同天理,不可撼动的观点,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而非叛逆,排除B项;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体现的是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排除C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张载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并非明清时期出现的叛逆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由材料数据可知,从1795—1804年间,中国从英美国家进口的棉花在波动中上升,这一时期主要是由于中国棉纺织业的蓬勃发展,导致对于棉花的需求量激增,所以中国需要从英美国家进口棉花,C项正确;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此时中国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沦为英美的商品倾销地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B项;此时中国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成为西方工业化的原料产地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明神宗时,西洋人利玛窦等入中国,精于天文、历算之学,发微阐奥,运算制器,前此未尝有也”“(《几何原本》)西洋人欧几里得撰,利玛窦译,而徐光启所笔受也。……光启序称其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非虚语也”可知,利玛窦来华在中国传播了西方的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知识,有利于西学东渐,A项正确;在明代,中国传统科技并没有随着来华传教士带来的西学东渐而向近代化转型,排除B项;据材料内容可知利玛窦是明代来华的传教士,但无法得出其是最早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排除C项;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仅局限于徐光启等部分官僚士大夫之间,并未受到社会普遍认可,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材料“明白了忠奸善恶,明辨了是非,学会了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反映了戏曲有宣扬道德、进行教化的功能,A项正确;戏曲的娱乐功能是指通过娱乐性技巧手段使戏曲凸显娱乐价值,排除B项;戏曲将美感的具体外化的舞蹈、歌唱、吟诵、表演、对称的形式感、以故事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具有审美功能,排除C项;戏剧的交流功能是指戏剧以独特的艺术形象而深刻形象地表达了人类的普遍情感从而引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思想与情感共鸣将人们引向美好的精神世界,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促进了人口增长和营养的改善,另一方面造成了生态破坏,故要辩证分析食物物种交流带来人口增长的利弊,B项正确;A项归根于的说法错误,应该是农耕经济的繁荣,排除A项;C项导致说法错误,不能辩证分析玉米传入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强调玉米的影响,D项强调人口增长的影响,偷换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7.A
【详解】据题意可知,明朝时期,香料由宫廷和贵族使用的奢侈品逐渐普及到平民生活中,这主要是因为香料供应充足、成本低廉,使得香料贸易异常繁荣,逐渐成为各个阶层民众均可获取的一般生活用品。因此这种变化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繁荣,A项正确;香料的普及不一定是市民消费水平提高,也有可能是香料价格低廉,排除B项;香料的普及不能说明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排除C项;香料的普及并不代表海禁政策日益松弛,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前期人口增长超过人均耕地,显示出人地矛盾逐渐凸显。C项正确;材料反映人口增长快速增长,排除A项;材料反映人均耕地数量减少,不是土地数量减少,排除B项;材料反映人口增长超过人均耕地,不能体现出农民的收入,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大田作物类有“稷(100)稻(92)瓜(24)芋(23)麦(19)黍(15)大豆(13)芥(13)粱(9)小豆(8)甘薯(3)。”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徐光启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便根据自己的经验,写下了详细的生产指导书《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用来备荒。后来又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甘薯如此,对于其他一切新引入、新驯化栽培的作物,无论是粮、油、纤维,也都详尽地搜集了栽种、加工技术知识,有的精彩程度不下棉花和甘薯。使得《农政全书》成了一部名副其实的农业百科全书,所以材料涉及农书应为明朝万历年间徐光启创作的《农政全书》,B项正确;《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氾胜之汇录的农学著作,而甘薯传入我国是在明万历年间,排除A项;《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而甘薯传入我国是在明万历年间,排除C项;《农书》作者王祯,元代总结中国农业生产经验的一部农学著作,是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巨著,而甘薯传入我国是在明万历年间,排除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由材料数据可知,从1795-1804年间,中国从英美国家进口的棉花在波动中上升,这一时期主要是由于中国棉纺织业的蓬勃发展,导致对于棉花的需求量激增,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项;当时中国奉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并未沦为英美商品的倾销市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棉花进口而非出口,排除D项。故选C项。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